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9638026
- 上传时间:2023-07-25
- 格式:DOCX
- 页数:45
- 大小:44.46KB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教案
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背诵诗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意,背诵诗词。
2.
3.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想象诗歌意境。
2.具有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五首诗歌,背诵。
2.体会诗人情感,想象意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2)分钟
1.激情导入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
根据内容不同,《诗经》可以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雅”“颂”。
导语充满激情,激发孩子们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新课教学(36)分钟
1采薇(节选)
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诗经·采薇》(板书课题)的节选内容。
知道“薇”是什么吗?
(提示学生从偏旁猜)见过“薇”吗?
图片,释题。
2.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①自由读古诗。
②正音。
雨:
多音字,按解释(下雨,落下:
~雪。
)应该读:
[yù]
③齐读。
提示节奏。
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①理解“杨柳依依”。
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
柳树图片。
这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想象,进行口语表达。
)
②理解“昔我往矣”。
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
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却要——(离开家乡)。
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出征的“我”眼中却只看到了依依的杨柳。
这是为什么?
补充介绍:
“柳”与“留”谐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达思乡之情。
这哪里是依依的杨柳啊,这分明是双依依挽留的手啊。
但是“我”能回家吗?
为什么?
本是两年的兵役却仿佛没有尽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啊。
终于盼到了战争结束。
引读“今我来思”。
③理解“雨雪霏霏”。
要回去了,大雪纷飞,天寒路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缓缓走在归乡的路上。
透过苍茫的大地,“我”仿佛看到了(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
生读。
④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中后四句,最能体现“我”此时的心情。
短短16字就讲述了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忆昔,描写了两幅画面“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他复杂的心境及沧桑心声。
4.你能试着背一背吗?
指名试背。
全班试背。
2《春夜喜雨》
1.一说到“诗”你会想起哪个朝代?
对唐朝。
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最有名的诗人非“李杜”莫属。
“李”是(李白),“杜”是(杜甫)。
对,杜甫(712~770)唐诗人。
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宋以后被尊为“诗圣”,对历代诗歌创作产生巨大影响。
《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杜工部集》。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
(板书课题)
二、初读
1.生自由读诗,读正确通顺。
2.按节奏读诗。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指名读诗,评价。
师:
能够正确地朗读古诗,这是古诗学习的第一步,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高度浓缩的,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但其中的丰富内涵却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
诗人的内心世界更不是我们轻易可以触摸得到的。
所以,我们还要沉下心来,静静地读,细细地品。
我们可以借助注释,赏析和工具书认真地品读理解,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4.生自主理解诗句。
三、品析
1.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
你读出了怎样的雨?
(及时的雨)
①理解“及时”:
懂事、知心、善解人意。
②从哪儿看出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③为什么说它及时呢?
(知时节,播种的时节)
④指导朗读此句。
2.除了这是一场及时的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
(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雨)
①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②讨论:
为什么用“潜”?
能换成别的词吗?
(偷偷地,悄悄地不让别人知道)
③为什么要悄悄地来呢?
看来,春雨有心滋润万物,却无心让人发现呀!
你喜欢这样的雨吗?
3.现在我们来看下面两句,它们和这场雨有关系吗?
①理解“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指名说说看。
②天上乌云密布,野外一片漆黑。
这时诗人在想什么呢?
现在大家已经开始慢慢地走进诗人的心里去了。
课件出示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当时对春雨的企盼。
(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与家人从此开始流亡生活。
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安身。
这首诗作于杜甫居于此处两年后,当时那儿发生了大旱灾。
老百姓刚经历安史之乱,又遭遇旱灾,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③指名反馈作者当时会想些什么?
4.是呀,好一场及时的雨呀!
下吧,下吧!
多下会儿吧!
把干涸的土地彻底滋润。
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春雨,明天早晨的锦官城会是什么样子呢?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读着这句诗,我们仿佛看见了(图片欣赏)万紫千红、娇艳欲滴、花团锦簇。
你喜欢这场春雨吗?
让我们一起来读:
大地干旱,人们生活贫困,他们盼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雨悄悄地来了,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下雨时——(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盼望着——(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4.我们刚刚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
刚才我们读懂的诗人的内心,在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
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背诵。
5.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在中国诗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他与李白齐名,被称为“诗圣”,认识吗?
(杜甫)你对大诗人杜甫了解多少?
学生介绍。
2.揭题。
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
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
今天要学习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题。
谁能说说诗题目的意思?
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
“河南河北”指的是河南省与河北省吗?
(指的是黄河的南北两岸,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
4.了解背景,再次读题。
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是什么事件吗?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
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诗人心情如何?
(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课题。
二、初读,读通顺。
1.指名读诗,检查易错读音。
蓟北 涕泪 妻子(zǐ)(读轻声表示什么?
)
2.再读古诗,注意压韵。
“裳、狂、乡、阳”
3.齐读,读出节奏和韵味来。
三、再读,明诗意。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再读古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讨论解决。
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记号。
2.质疑问难。
说说古诗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
师生协同解决。
3.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的意思。
教师适时点拨。
四、细读,悟诗情。
1.一首好诗,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也总是蕴含着一种心情!
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
(喜欲狂)
2.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
请同学们读诗,细细地品味。
3.集体交流。
A、对比感悟“悲喜交集”。
(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
【杜甫《春望》】请生朗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
(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3)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呢?
(这是喜悦的泪、激动的泪、感慨的泪……)
B、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看课文插图,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见到的诗人一家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C、朗读感悟“放歌纵酒”。
(1)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
读五六句。
指名读。
(2)想到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久别的故乡,回乡的路上有做伴,有做伴,还有做伴,此时,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
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的“喜欲狂”,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
全班读。
D、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1)杜甫的家乡在哪儿呢?
(洛阳)
(2)洛阳美吗?
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
请生读最后一句(评:
还在巴峡流连),小组读(评:
到了巫峡),大组读(评:
到了襄阳),全班读(评:
洛阳到了!
)
(3)这是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呢?
师: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
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千里迢迢。
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
(5)诗人归心似箭,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洛阳就在眼前,故乡就在眼前。
让我们一同感受诗人轻快愉悦的心情。
齐读。
4.这是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
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
齐读全诗。
五、诵读。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一年这计在于春,一年之景始于春”,春的诗歌很多,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描写早春的诗歌。
(板书课题)
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3.范读,指导朗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4.自由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5.理解注释:
【16】
①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
古人经常用排行或官职来称呼对方,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也称“张水部”。
呈:
恭敬地送上。
②天街:
京城街道。
③酥:
酥油。
④处:
时。
⑤绝胜:
远远胜过。
6.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雨丝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
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远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暮春。
7.赏析
①“天街小雨润如酥”写出了春雨哪些惹人喜爱之处?
明确:
春雨细密润泽万物,带来生机,空气清新,使人倍感舒适。
②前两句先写“小雨”、再写“草色”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经过春雨的润泽,小草才会显得青翠。
③哪一句最能体现“早春”特色?
明确:
“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
④“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可以表达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喜悦之情。
⑤哪句诗句能体现作者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⑥诗人为什么会说早春要胜过“烟柳满皇都”?
明确:
这是对早春美景的品评和抒情。
可以体现出早春草芽初萌时景色的可爱,及作者对这种景色的惊喜和喜爱之情。
⑦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以突出春色的特征。
8.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五、江上渔者
1.导入。
提到范仲淹,就会想起他《岳阳楼记》里的一句流传至今的大气名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它的意思就是:
范仲淹忧国忧民,特别关心当时老百姓,总把老百姓的安危放第一位。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千古名句(师生齐读)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他的《江上渔者》(板书课题)从诗题看,范仲淹关心谁?
(江上渔者、渔民)“渔者”是什么意思?
(明确:
指打鱼的人)
2.初读诗歌。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3.理解词语。
(1)渔者:
捕鱼的人。
(2)但:
只。
(3)爱:
喜欢。
(4)鲈鱼:
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5)君:
你。
(6)一叶舟:
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7)出没:
若隐若现。
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8)风波:
波浪。
4.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惊险啊!
5.读了这首古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当往来的客人们不停地称赞鲈鱼的美味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却想到了捕鱼的人,他站起身来,看到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渔民冒着生命危险乘舟出海捕鱼,“情动而辞发”,即兴创作了这首《江上渔者》。
师生齐读(配乐)
6.短短20个字,却把范仲淹那种关心渔民,同情渔民,担心渔民的真实感受表现出来了。
让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把这些感受都读出来吧。
(生自由读)
诗歌教学,语文教学内容之一,领会诗的意境,把握诗的思想内容,理解诗精练优美的语言,具有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学习古典诗词要咬文爵字、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才能品味出其中的韵味,所以,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理解诗词背景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
想象画面,从诗中悟情。
不断诵读,增强理解与记忆,更深地体会诗歌情感。
理解作者生平才能更好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对于作者介绍必不可少。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要为学生打好识字、阅读和作文的基础。
初读诗歌要求做到读正确,然后读流畅,才能掌握诗歌的内涵,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问题层层推进,让学生借助问题理解诗句,产生丰富的想象。
通过学生的情境体验和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对春雨的企盼。
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产生丰富的想象力。
根据学生储备的已有知识,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题的意思,从而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为体验诗情奠定基础。
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对话,读懂诗的意思。
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学生既理解“泪”的含义,为理解诗人劫后狂喜做情感铺垫。
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人欣喜若狂的喜悦之情。
此环节,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做好铺垫。
掌握学习诗歌的根本:
积累。
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及写作能力的提高。
创设情境,渗透教育,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
即利用文章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
本环节的实践,不仅让学生领悟了诗歌的内涵,更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2)分钟
六、小结全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五首诗歌,我们能感受诗歌形象,品味精彩的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能不断学习。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有了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突变,热爱中华文化,就让我们从吟诵古典诗文开始吧。
对学生的肯定是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对学生提出要求,他们有了目标,才会更加努力。
板书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6《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学习这首诗歌,背诵。
2.体会诗人情感,想象意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3)分钟
1.谈话导入,知诗人,奔主题。
2.
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颗星,谁知道他的个人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神宗时任宰相,实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
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
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
简明的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新课教学(36)分钟
2.读课题,正音:
泊(bó)、间(jiān)、数(shù)、重(chóng)、还(huán)
3.初读古诗。
理解:
诗人的家乡在哪儿呢?
默读古诗前两行,用“一”画出表示地点的名词,大胆猜一猜?
京口、瓜洲、钟山,结合注释这三个地点名词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
理解:
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因此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浪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被诗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读诗歌,要明白字里行间的意思,你对这首诗哪些地方不太明白呢?
大家可以借助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进行理解。
这首诗的大意是: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
4.知诗情、悟诗境。
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那么熟悉,作者的第二故乡南京,属于我国的江南地区,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对这里都怀着深深的赞叹之情。
而人们都说这首《泊船瓜洲》里诗人最美的江南,聪明的你,觉得哪一句把江南写的美呢?
(“春风又绿江南岸”)那你觉得哪个字,让你眼睛一亮呢?
(“绿”)。
5.知背景,入诗境。
简介背景资料。
公元1042年王安石曾入朝做官,后升任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他一心想为天下苍生、黎民百姓谋福,他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变法,可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了朝廷内外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他们千方百计地排斥他、打击他,而当时的宋神宗也缺乏杀罚果断的能力,摇摆不定,最后皇帝对王安石失去了信任,万般无奈之下,王安石只能辞官隐退,回到南京的家中寄情山水,一年后的春天,摇摆不定的皇帝又召他回京赴任,公元1075年,55岁的王安石又背上了沉重的行囊,拖着早已疲惫的身子从钟山出发去京赴任。
5.读全诗,背全诗
6.
7游园不值
1.知诗人,解诗题。
同学们,你们一般怎样学习古诗?
(根据汇报小结学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晓诗理。
)今天我们来学习叶绍翁的一首诗《游园不值》(板书课题)。
你了解叶绍翁吗?
“游园不值”是什么意思呢?
(“园”,宋代宦官、文人、雅士栽植名花异草的庄园。
“值”,遇到。
“游园不值”,游园未遇到主人,不能进去观赏。
)生汇报交流。
2.读诗句,明节奏。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再读诗,悟诗情。
“应”“怜”分别解释成什么?
辨析“怜”的字义,为什么用“怜”字?
得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应该;怜惜、爱惜)。
“屐齿”的意思:
古代一种木质的鞋,鞋底有横木齿。
底下锯齿,可以防滑。
“柴扉”,柴门。
重点理解“小扣”之意,(教师引导动作,学生学着用手轻轻敲)
学生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我轻轻地敲打柴门久久不开。
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
4.悟诗境,反复读。
诗人满心欢喜,游园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失望!
如果是你,你会怀着怎样的心情读这句诗?
(指导朗读: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
就在诗人失落之际却突然发现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时候诗人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如果你是诗人,会怎样读这两句?
(指导朗读: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5.读古诗,晓诗理。
诗人仅仅是为一枝红杏兴奋吗?
(春天到了,高高的围墙却把这些名人雅士的私人花园挡得严严实实的,诗人在失望之余却突然发现了一枝红杏伸出围墙来。
)
他突然感悟出了一个道理,这是什么哲理呢?
(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不可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碍向前发展。
原来诗人在为无意中发现的哲理而高兴啊!
)
你由红杏想到了哪些类似的事物?
(小草掀翻石块冲破阻挠长出绿芽等)
这苍苔将我们的眼睛染绿了,这红杏将我们的心肺滋润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隔墙观花,神游园中,这么美的意境,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出来吧。
6.齐读、背诵。
8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1.导入。
古人在送别朋友时写的诗,我们都称之为——送别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宋王观写的一首送别词。
你对王观有哪些了解?
】王观(1035~1100),字通叟,如皋(现属江苏南通如皋)人,宋代词人,与高邮的秦观并称二观。
代表作有《临江仙·离杯》《高阳台》等。
齐读课题。
(板书课题)理解课题(“卜算子”是词牌名,“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
)
2.初读诗,通词句。
①注意读出节奏,断句,押韵,诵读的形式。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②正音:
“那”同“哪”【出示】,这是一个古代汉语里特有的语言现象,叫做“通假字”。
意思是“通用、借代”,注意,这种用字现象只能在古代汉语中,如果现在再用的话,就是错别字!
3.理诗意,悟情感
①字里行间让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我们仿佛看(听)到了——(那里的水像美人的眼波,山像美人皱起的眉毛。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生读。
②这美丽的景色到底在哪里呢?
(诗人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把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
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欲问行人去哪边?
眉眼盈盈处。
”
③美丽的景色令人心情愉悦,而好友就要离去,作者的心中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呢?
(我们的感情是美好的,就像这美丽的春天,但是深厚的友情也是要分离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指导感情朗读。
④尽管内心不舍,但是朋友回家是和家人团聚,这是人之常情(引导理解一家人其乐融融,共享天伦。
这不就是人生的春天吗?
)想到朋友将要享受幸福。
作者的心里还会难过吗?
还有什么离别之苦呢。
于是作者写到——生接读:
“若到江南遇上春,千万和春住。
”
4.配乐读文,背诵诗歌。
原来这是对朋友真诚的祝愿,希望朋友永远享受幸福和快乐,成人之美,替代了离别的依惜之情,忧愁伤悲荡然无存。
让我们感情朗读地来读读这首别具一格的词。
。
9浣溪沙
1.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令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感叹。
大文豪苏轼是以怎样的精神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诗歌。
你对苏轼有哪些了解?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人教部编版 小学语文 六年级 下册 语文 第六 单元 古诗词 诵读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