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学重点.docx
- 文档编号:29636636
- 上传时间:2023-07-25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187.11KB
南方医科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学重点.docx
《南方医科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方医科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学重点.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方医科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学重点
儿童少年卫生学(childandadolescenthealth):
是研究维护和促进儿童少年健康的一门学科,研究儿童少年身心发展随年龄变化的特征,分析影响生长发育的遗传和环境因素,阐明儿童少年机体与学习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儿童青少年卫生学研究对象:
0-24岁儿童少年;重点人群:
中小学生群体
范围界定:
胎儿期(从受精卵开始到孕40周)—婴儿期(出生第一年,前28天为新生儿期)—幼儿期(生命第2/3年)—学龄前期(3-6岁)—学龄期(6-12岁)—青春期(10-19岁)—青年期(15-24岁)
儿童少年的特征:
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接受学校教育的塑造;具有社会脆弱性和健康易损性。
指导理论:
①三级预防理论-病因预防(一级)、三早(二级)、临床(三级);
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类的健康与疾病取决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各种因素,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要从人们的生活环境、行为、精神和卫生服务等多方面努力;
③生态健康观:
先天的生物遗传因素>个体行为生活方式及特征>家庭和社区的人际网络>生活和学校条件,包括心理因素、社会地位、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公共卫生服务等>全球的社会、经济、文化、卫生和环境条件;
④健康和疾病的发育起源(Developmentaloriginsofhealthanddisease,DOHaD)/Fetaloriginsofadultdisease(FOAD):
生命早期的不良环境因素,特别是宫内因素,会引起机体生理代谢的永久改变,进而导致成年后疾病的发生;
⑤生命早期1000天理论:
怀孕270d+出生后一年365d+出生后两年365d=1000d;
⑥生命周期理论(lifecycleapproach):
模型按照年代和时间顺序,将疾病相关危险因素从孕前、产前或围生期、儿童早期、学龄期、青春期直到下一代的顺序列出每一阶段的危险因素,每一阶段特定的危险因素就可以加以识别,贯穿并延续到下一代,而其中终生危险因素始终影响着整个生命周期。
生长(growth):
是指身体各部分以及全身在大小、长短和重量上的增加以及身体化学成分的变化。
即生长包含形态生长(morphologicalgrowth)和化学生长(chemicalgrowth)。
前者主要指细胞、组织、器官在数量、大小、重量上的增加;后者则主要指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化学成分变化,属量变。
发育(development):
发育是指身体组织、器官、各系统在功能上不断分化与完善的过程,也包括心理、行为和体力的成熟过程。
发育一词,通常在生理功能和心理行为方面使用较多,属质变。
关系:
生长和发育密不可分,生长是发育的前提,发育寓于生长之中。
对细胞、组织和器官,在形态变化的同时,必然伴随功能的分化和增强。
因此,常常把生长发育一起表述,或用“发育”一词代替“生长”或“生长发育”。
成熟(maturity):
是指生长和发育达到一个相对完备的阶段,标志着个体在形态、生理功能、心理素质达到成人的水平,具备独立生活和生殖养育下一代的能力。
成熟水平或称之为成熟度(maturitydegree)是指特定的生长发育指标的相对发育水平,即当时的发育水平与成人水平的百分比。
体格发育(physicalgrowth)通常是指身体外部形态的发育,是人体整体发育的重要方面。
体格发育指标包括纵向测量(身长、顶臀长、身高、坐高等)、横向测量(围度和径长)和重量测量(体重)及体格发育派生指标(BMI、Quetelet指数等)。
体能(physicalfitness)是健康概念的重要延伸,用以全面、准确评价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健康状况。
体能发育指标包括生理功能指标(心血管功能、肺功能和肌力发育指标)、运动能力指标(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性和柔韧性指标)和体能发育派生指标(体重肺活量指数、布兰奇心功能指数和台阶指数)。
心理行为发育指标包括认知能力指标(感知、记忆、注意、思维和执行)、情绪状态指标、个性发育指标和社会适应指标。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①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1.连续性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过程是一个连续过程,但生长发育过程并非匀速发展的,是由不同的发育阶段组成的连续过程。
表现:
生长轨迹现象(canalization):
是指群体儿童少年在正常环境下,生长过程按遗传潜能所决定的方向、速度和目标发育。
赶上生长又称追赶性生长(catch-upgrowth):
当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个体受到疾病、营养、心理应激(stress)等因素作用时,会出现暂时性的生长发育迟缓,一旦这些影响因素解除,机体表现为向原有正常轨迹靠拢的倾向。
年龄越小越明显,生长的加速幅度越大,这种在阻碍生长发育因素解除后出现的加速生长现象称为“追赶性生长”。
2.阶段性
生长发育不只是量的增加,还有质的变化,因而形成不同的发育阶段。
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发育准备了物质基础,任何阶段发育障碍,必然对后一阶段产生不良影响。
表现: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四阶段,弗洛伊德对儿童少年的性心理发育分期,皮亚杰的认知发育分期。
印记/印迹(imprinting)又称关键生长期(criticalgrowthperiod),动物存在与生俱来的特征,在出生后一定时期表现出来并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固定下来,影响今后的行为,一旦超过这些时期,则该行为不会出现。
1~3岁是语言发育的关键期,6岁前是社会化行为的关键期;平衡能力在6~8岁发展最快,灵敏性和柔韧性在10~12岁发展迅速,速度在14~16岁发展最快。
发育任务(developmentaltask)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HavighurstRJ(1972)提出,在一定的年龄段,个体的心理行为成熟程度应能达到一定的水平。
这些发育任务是特定年龄的基本任务,既是教养目标,也是判断发育水平的依据。
②程序性和时间性的协调;
1.程序性
表现:
运动能力发育的程序性:
头尾发展律和近侧发展律。
线性生长的规律
2.时间性
表现:
儿童少年身体和心理发育方面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individualdifference)。
③不同步性和多样性的平衡;
1.不同步性
表现:
Scammon系统生长模式:
一般型:
包括肌肉、骨骼、主要脏器。
生后第一年增长最快,以后稳步增长,青春期第2次突增后增长幅度减慢,至成熟。
神经系统型:
包括脑、脊髓、视觉器官和头围、头径。
只有一个突增期,快速增长的时间主要在胎儿期至6岁前。
淋巴系统型:
包括胸腺、淋巴结、间质性淋巴因子。
生后头10年生长迅速,12岁达成人200%,以后逐渐萎缩。
生殖系统型:
生后前10年无发展,青春期第2次突增后才开始迅速生长。
(了解)子宫型生长模式:
子宫、肾上腺等出生较大,气候迅速变小,青春期开始前才恢复至出生时大小,其后迅速增大。
2.多样性
表现:
体格、体能好和认知发育的个体差异。
④高度可塑性。
生长发育可塑性(plasticityofgrowthanddevelopment)是指人体的结构、功能为适应积极或消极的内外环境及生活经历而发生改变的能力,也就是生长发育的可能性,意味着生长发育的状态可以被生活经历塑造。
表现:
早产儿的追赶性生长。
体格发育(physicalgrowth)指人体外部形态、身体比例和体型等方面随年龄而发生的变化。
*体格发育的阶段性变化:
第一生长突增期(firststageofgrowthspurt):
从胎儿到出生后两年,是儿童少年的第一个生长突增期,其中身长的突增期为孕中期开始至1岁末,体重的突增期从孕晚期开始至1岁末;
相对稳定器:
从2岁到青春期发育前;
第二生长突增期:
又称青春期生长突增期(adolescentgrowthspurt);
生长停滞期:
青春中后期开始
生长长期趋势(Seculargrowthtrend)指19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全面出现的儿童少年群体身材一代比一代长得高、性发育提前、成年身高逐步增长的趋势,是近150年来人类生物学领域最突出的现象。
影响:
正向——体质水平提高;负向——未婚性行为,未婚怀孕,肥胖,慢性病
体型(somatotype,body-type):
是对人体形态的总体描述和评定,有遗传因素决定,也受人体对环境的适应和诸多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
*Sheldon体型分类:
内胚层体型(endomorphy):
身体圆胖、消化器官发达等;
中胚层体型(mesomorphy):
身体健壮、骨骼肌肉发达;
外胚层体型(ectomorphy):
身体瘦长、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发达。
体能是指人体具备的能胜任日常工作和学习而不感到疲劳,同时有余力能充分享受休闲娱乐生活,又可应付突发紧急状况的能力。
健康相关体能:
体成分、心肺功能、柔韧性、肌力、忍耐力;
运动技能相关体能:
林名都、爆发力、速度等。
体能发育特点:
不均衡性(心肺功能-心率随年龄变化下降,最大吸氧量上升);阶段性;不平衡性(身体各部分发育的暂时性差异,青春期肌纤维增长而肌力不增加);性别特征。
身体成分(bodycomposition)简称体成分,指人体总重量中不同身体成分的构成比例,属于化学生长(chemicalgrowth)范畴。
年龄特点:
青春期前,瘦体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性别差异随年龄增长而扩大,女童13岁男童15岁为瘦体重增长高峰,女童瘦体重增长远不如男童;
性别特征:
婴儿早期,男、女童体质含量相当,但女童平均皮质厚度大于男童,而男童生命早期开始就有更大的瘦体重;青春突增期后,男女生长的相反模式更突显;
种族差异
髓鞘化(myelinization)随着大脑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一些神经胶质细胞开始产生一种被称作髓磷脂的蜡性物质,在单个神经元周围形成一层髓鞘。
目的在于提高神经冲动的传递速度,从而使大脑与身体其他不同部分的信息沟通更为高效。
胎儿期的最后3个月和婴儿出生后的头两年被称作“大脑发育加速期”;
童年期2~6岁儿童脑重量增加仍较快,6岁达到成人90%,童年期大脑可塑性强;
青春前期冒险行为和健康危害行为增加,青春期刺激寻求、奖赏敏感性增加。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psychologicalandbehaviordevelopment)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其心理和行为特征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包括认知、语言、情绪情感、人格和社会化适应等多方面。
。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上升过程.
认知(cognition)指认识活动的过程,是大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状态及其相互联系、揭示事物对人的意义、作用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
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力及思维。
感觉(sensation)物质对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在脑中产生的关于它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感性认识的最初形式。
包括视觉(6个月以前是视力发育的敏感期)、听觉(孕23-26周开始出现听力,2岁以后基本达到成人水平)、嗅觉、味觉(儿童时期最发达,以后逐渐衰退)、皮肤觉(触觉是人体发展最早、最基本的感觉);
知觉(perception)物质在脑中的整体直接反映,比感觉更进一步。
它通过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形成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等。
特征:
选择性、相对性、整体性、恒常性。
错觉:
:
人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有大小错觉、形状错觉、方向错觉、形重错觉、倾斜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等。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有选择的集中。
特点:
广度、分配、稳定性、转移。
记忆(memory)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需经历感知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
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它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直观思维——具象思维——抽象思维
(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
想象(imaging)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自由联想-有意想象-创造想象
语言(language):
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是由词汇(包括形、音、义)按一定的语法构成的。
语言习得的标志是能借助这门语言进行思维和认知活动。
前言语阶段(出生至1岁)—单词句时期(1-1.5岁)—多词句时期(1.5-3岁)
口头表达能力发展:
出声思维期-过渡期-无声思维期
情绪(emotion)由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反映客观事物与人需求间的关系。
情感(feeling)与人的高级社会需求是否满足相联系,是在社会交往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如友谊感、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这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情绪状态。
婴幼儿情绪情感发育特点:
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相关;是儿童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
学龄前儿童情绪情感发育特点:
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情绪情感以外显性为主,内隐性逐渐增强;情绪情感以易变性为主,稳定性逐渐发展
学龄期儿童情绪情感发育特点:
情感的内容逐渐丰富;情感的深刻性和稳定性逐渐增加;高级情感逐渐发展
青春期情绪情感发育的特点:
情绪和情感都迅速而强烈,有两极性;内隐性和表现性共同存在;高级情感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个性(personality)也称人格,是指个体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气质(temperament)是婴幼儿期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性特征,在婴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托马斯和切斯(Thomas和Chess)将婴幼儿气质类型分为四种,平易型约占40%,困难型约占10%,缓慢型约占15%,中间型约占35%。
婴幼儿期个性初步形成-幼儿期出现差异-学龄期形成稳定的个性倾向性-青春期突出的特点是个性发展不平衡和极端性以及世界观形成(成熟的标志)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的发展是一个由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情绪(体验)等共同组成的心理过程,也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指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
自我体验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自我的情绪感受。
幼儿期自我意识发展的顺序:
自我认识-自我命名-自我评价
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形成适合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间特别是同龄人间的人际关系。
*婴幼儿的早期同伴关系(peerrelation)发展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主体中心阶段(6个月~1岁)这个阶段的婴儿通常互不理睬,只是看一看、笑一笑,或抓一抓同伴;简单交往阶段(1~1.5岁)这个阶段的婴幼儿已能对同伴的行为做出反应,并企图去控制另一个婴儿的行为,婴儿之间的行为开始具有应答性;互补性交往阶段(1.5~2.5岁)随着婴幼儿的发展,婴幼儿之间的交往内容和形式都更加复杂。
两岁以后的婴幼儿逐渐习惯与抚养者分离,与同伴在一起交往。
青春期(adolescence)是个体从第二性征出现到性成熟的生理发育过程,是个体从儿童认知方式到成人认知方式的心理过程,是个体从经济的依赖性到相对独立状态的过渡。
青春期的年龄区间为10-19岁,女性一般为10-18岁,男性一般为12-19岁。
青春发育进程(pubertal):
描述某一时点,某个体在整个青春期发育过程中所处的绝对位置的概念。
*青春期发育特点:
①体格生长加速,以身高为代表的形态指标,出现第二次生长突增;
②各内脏组织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功能日臻成熟;
③内分泌功能活跃,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激素分泌明显增加;
④生殖系统功能发育骤然增快并迅速成熟,到青春晚期已具有繁殖后代能力;
⑤男女外生殖器和第二性征迅速发育,男女两性的外部形态特征差别更为明显;
⑥青春期特有的心理行为问题。
分期:
青春早期(生长突增)-青春中期(性器官、第二性征迅速发育)-青春后期(生长减慢,性器官和第二性征成熟)/身高生长速度高峰前-后
青春发动期(puberty):
在青春期,生殖系统发育与成熟的生物学变化过程被称为青春发动期,是青春期的早期阶段,时间跨度平均为4.5年(1.5-6年)。
青春发动时相(pubertytiming):
在青春发动期,生殖系统发育的各种事件按特定的时间模式进行,从生长突增、乳房发育、腋毛生长、阴毛生长,到月经初潮等,这种青春发动期生殖系统发育的各种时间初现的时间模式被称为青春发动时相。
成熟裂隙(maturitygap):
当青少年不能调和身体的生物学成熟与心理社会的成熟之间的差异时,即难以弥合的生理与心理的成熟裂隙,就容易促使发生社会适应困难,带来儿童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和情感障碍。
青春发动时相的长期变化(secularchangeofthetimingofpuberty):
青春发动期生殖系统发育各种事件出现时间的提前或推迟的现象。
青春期发育的启动机制:
中枢神经抑制机制减弱;HPG轴对性激素负反馈敏感性下降。
*青春期发育特点:
①体格发育特点:
青春期的生长速度与童年期相比明显加快,出现第二次生长突增。
突增高峰也
叫生长速度高峰,对于身高和体重,分别称之为“身高速度高峰”(peakheightvelocity,PHV)和“体重速度高峰”(peakweightvelocity,PWV)。
多数国家的女童9-10岁、男童11-12岁进入青春期生长的第二突增阶段,女童全突增期平均增长25cm,男童全突增期平均长高28cm。
年龄别身高生长速度曲线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个体儿童青春期身高突增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特点。
由于男女青少年身高、体重等指标生长突增年龄和幅度的性别差异,男女青少年身高、体重的生长曲线出现两次交叉的现象。
青春期身体各部分生长突增开始的时间和速度差异,青春期身体各部分比例在不断变化。
青春前期,身体各部增长顺序大致是足长-下肢长-手长-上肢长。
青春期生长发育类型:
早熟型、晚熟型和一般型/五个模式。
②性发育特点:
青春期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性发育。
它包括内外生殖器官的形态变化、生殖功能的发育成熟和第二性征的发育等。
男性:
性器官:
睾丸(约11.5岁)-阴茎版身高突增-首次遗精后身高增长减慢;
遗精是男性生殖功能开始发育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二性征:
阴毛(约11-12岁)-腋毛-胡须-变声;
女性:
性器官:
卵巢(8岁开始)-月经初潮
阴道-变长、宽、皱襞增加、分泌物增加;宫颈-分泌物增加;宫体-肌纤维增生、肥大,宫体增大,子宫体颈比为2:
1
月经来潮:
为生殖功能成熟的外在标记。
第二性征:
乳房(最早开始,11岁)-腋毛-阴毛
③心理发育特点:
异性疏远期-异性爱慕期-两性初恋期。
性生理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自我意识迅猛增长与社会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情感激荡要求释放与外部表露趋向内隐的矛盾
生长发育调查是研究生长规律的基础也是分析生长发育影响因素的重要手段
①横断面设计(cross-sectionaldesign)在某一时间段内选择特定地区、有代表性的对象即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少年,针对特定指标进行一次性的群体大规模的调查。
特点:
可在短期内获得大量资料;调查规模可大可小,一般耗资小,相对容易实行;所需测试人员多,要求检测方法和技术规范统一;调查指标宜少而精;对象应该有较强代表性。
②监测设计(surveillancedesign)对某地区、某群体的生长发育指标的连续收集、整理、分析过程,是生长发育调查的另一重要类型。
特点:
明确监测目的;确定监测人群;稳定监测方法;保证质量控制;结果反馈与应用。
③纵向设计(longitudinaldesign)也称随访设计,在一段时间如几年甚至终生对对同一批儿童少年的个体进行反复观察的研究设计儿童少年的个体进行反复观察的研究设计。
对象自始至终是同一组个体,更能确切反应生长速度和进程。
特点:
耗时长,花费大,样本易流失,调差人员变动。
④序列设计(sequencedesign)是对不同年龄组的儿童少年进行横向调查,然后在间隔一定时间后,对同一批儿童少年进行一次或多次重复调查,从而构成追踪性研究。
特点:
节约时间和工作量;仅具有部分追踪性质,所获生长速度数据是近似的。
生长发育调查应用:
描述水平;反映动态;评价队列效应;制定参考标准(正常值和标准)
队列效应(cohorteffect)又称同辈效应,指某群体与其他不同年龄段群体之间的差异是由这个群体成长时相似的文化背景、社会风俗、价值观、经历、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等影响造成的,而不是由真正的心智上的发展引起的。
现状正常值(statusnorm)样本来自本地区中等水平人群,只剔除因慢性疾患或残障而影响发育的个体,反映人群真实情况,也是干预目标。
理想正常值(idealnorm)对象要求较高。
如:
都应是足月正常体重新生儿;自幼生活在适宜环境中,无慢性病史,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卫生服务;在该环境下成长的个体,生长水平高,生长潜力能充分发挥。
理想正常值高于现状正常值;现状正常值有时段性,受长期趋势的影响,应定时更换修改。
标准(standard/criterion)可以看作正常值的一部分。
要求:
样本应尽量接近“理想人群”;全国应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也可建立适用于本地区的正常值;可建立省级正常值,但不能取代全国统一标准;有条件地区也可同时使用国际通用标准(通常适用于群体差异较小的儿童期(尤其婴幼儿和学前期))和国内标准;尽量使用先进的统计方法,使选出的界值点尽量精确;作为“标准”,其界值点都应以有临床症状为依据。
生长发育评价关注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水平、速度和身体匀称度,分析群体儿童少年变化与差异,成为筛查生长发育异常,全面评价健康状况的重要工具
①生长发育水平评价:
-离差法:
等级评价法(优点:
方便快捷,适用于基层;缺点:
对偏态分布指标评价不精确,结果只针对单项指标,无法反映匀称程度,不能反映动态变化)和曲线图法(优点:
使用简便,结果直观,可针对个体和群体;不足:
需要区分男女,需要有针对不同指标的分年龄图);
-百分位数法:
同样有等级评价法和曲线图法;优点:
无论是否正态分布,都能准确显示其分散程度;
-Z标准差法:
同样有等级评价法和曲线图法;优点:
没有单位,显著方便了个体、群体间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而不用考虑性别、年龄等因素;缺点:
样本的偏态分布状况未从根本上得到纠正,仍会对评价的准确性造成不利影响。
②生长发育速度评价:
群体-年增长值/年增长率;个体-生长监测图。
③发育匀称度评价:
-体型匀称度:
身高体重指数(克托莱指数/Queteletindex)=体重(kg)/身高(cm)*100%,体现人体充实度和营养状况,均值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女18岁、男20岁后趋于稳定;
身高胸围指数=胸围(cm)/身高(cm)*100%,反映胸廓发育情况,从横截面上反映躯干体型,均值在青春期突增高峰前随年龄增长而下降,高峰后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成年后趋于稳定;
体质量指数:
成人-BMI=体重(kg)/身高2(cm),反映身体充实度和体型胖瘦,受身高影响小,与皮质厚度、上臂围等营养指标相关性较高;
婴儿-Kaup指数=[体重(kg)/身高2(cm)]*104;
劳雷尔指数(Rohrerindex)=[体重(kg)/身高3(cm)]*107,通过肌肉、骨骼、脂肪、内脏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方 医科大学 儿童 青少年 卫生学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