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docx
- 文档编号:2963087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5.73KB
最新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docx
《最新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电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本学期科学四年级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也是这个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到电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静电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平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也经常会发生这种现象发生,学生们都经历过,但是对静电现象从未做过深入的探究。
因此。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活动一开始,我就引用了几个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引导学生对静电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物体间的摩擦起电等一系列的探究或的,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物体在受到外力的作用时会产生静电,进一步认识静电产生的原因和电流的形成。
我在教学中采取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飘起来了的演示实验。
学生在教师的演示实验下,小心翼翼地进行实验以及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学生小组经过研讨知道:
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相同电荷会互相排斥,不同电荷互相吸引。
懂得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的道理。
但是,我对学生实验能力过高地估计,没有了解他们的实际能力,影响了教学的进度。
因此,备课时要多考虑学生实际情况。
《点亮小灯泡》教学反思
1.通过小组探究获得几种电路连接方式。
课堂以两人小组的方式进行探究,学生很快便得出了两种连接方式:
一种是利用导线把小灯泡的一个接点(金属外壳)和电池负极相连,小灯泡的顶端接点与电池正极连接。
一种是把电池两极颠倒过来。
还有一种方式:
灯泡的金属外壳与电池正极接触,灯泡的顶端接点用导线与电池负极连接。
而得出后一种方式的小组极少,三个班级只有四组学生。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思维的惯性使然,一般还是习惯于把灯泡立于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上,把灯泡横卧在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上则属于“另类思维”。
但不管怎样,学生的探究热情非常高涨,很多人也许是第一次亲手点亮小灯泡。
课堂上我给足了他们时间,让每个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初步感受了简单的电路。
应该说,这是他们本节课最大的收获。
2.本课的难点是掌握电流在电路里的流向。
在认识小灯泡的时候,根据小灯泡的解剖图,学生很容易的就指出了电流从一个接点进入,通过灯丝从另一个接点流出。
在组成简单电路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安装成功一个电路,就思考这个电路里电流的流向。
虽然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黑板上的示意图学生勉强能说出,但我清楚,能真正理解的学生并不多。
这个知识点虽然不是本课的重点,不是一定要学生掌握的内容,但如果这个知识学生理清了,那么对于以后学生组装较为复杂的电路,是有帮助的。
课后我想,如果把各种方式的电路连接里的电流流向做成动画课件,那就非常形象直观了,也许这样对于学生的理解会大有帮助的。
《简单电路》教学反思
简单电路”是四年级下学期的一课,是了解电这一单元的第三课,从单元结构来看属于承上启下的一课,上好了既是对前面内容的延伸总结,又能启发学生对电路的兴趣,给后面课程的学习铺好路。
完成本课教学后,我有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新授部分教学思路
1、认识部分电路元件
2、用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
3、分析连接情况,说说电流是怎样“走动”的。
4、加入开关,重新连接一个完整的电路。
5、学习电器元件符号,学习画电路图。
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教学后,我立即发现大多学生不能用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
2、认识了电流实验盒中的电池盒、小灯座后再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学生很快就能连接一个正确的、完整的电路。
三、反思
1、为什么学生有了电池盒、小灯座就能正确连接电路呢?
电池盒、小灯座都有现成的导线连接点,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将导线插到各个连接点就可以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基本没有开启智慧的思维。
2、为什么学生不易用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
首先,学生很少接触未连接好的电子玩具,没有实践经验。
其次,学生对灯泡的内部结构不清楚。
最后就是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研究时间。
3、能否让学生先用电池盒和灯座进行实验呢?
我认为,虽然用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思维中体验电路的意义。
所以只要教师悉心指导,给予充分的时间,学生就能够摸索出其中的奥秘。
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
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许多时候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
由于科学学科有其开放性、活动性和生活化,比较重视学生的体验感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会说而不会做的矛盾现象。
所以在课堂学习这个板块中加入课堂练习,使学生能及时消化所学知识,及时反馈,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改进,使活动和练习很好地结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在这节课的处理上,还存在一些耐人深思之处,这节课的设计虽然流程清晰,思维性比较连贯,但是缺乏科学课的生气,学生一直是处于一种平静的状态下进行实验探究,感觉科学课的气氛不够浓郁,科学探究讲求的是实效性,科学课的实效性怎么体现从哪些方面去体现,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电路出故障了》教学反思
《电路出故障了》是一个学生经历发现、推测、验证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开始四1班的课,是考虑让学生自己去连接一个故障电路,但是结果发现有的小组的电路是没有问题,这就让我在后面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后来想到,可以用让学生回忆一个简单电路的连接,教师演示的方法,让学生都看到一个连接没有问题的故障电路。
可是后来通过教研员老师的指导发现,学生不动手连接,他们不能完全参与到“发现”这个过程。
而且由于是做了演示实验,开始的时间用的比较少,导致后来的实验在时间上比较松,实验时间也比实验实际需要的时间长了一些,整个课堂的安排不是很紧凑。
电路检测器的连接是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的。
并且先让学生说一说电路检测器的使用方法,经过一个课件出示的问题:
如果要检测一根导线有没有故障,我们该怎么做?
让学生交流使用方法,学生在后面的检测中就没有出现使用方面的问题。
科学实验中注重的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要让每个人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在这一点上,我做的还是不够的。
课后听教研员老师的讲评,说到在实验中小组内不是每个学生都在参与,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方面还是存在问题的,我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注意这方面的培养。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很好地区别导体与绝缘体,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并学会记录和描述简单的实验现象。
也就是说大部分教学目标都达到了。
本课教学内容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
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第二部分:
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环节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找到很好的切入点,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开了一个好头,也为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操作性概念做好铺垫。
二、检测一块橡皮的研究活动,这一内容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如果把教材中的检测方法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会很快学会且节省了许多教学时间,但学生们没有亲自尝试一个科学严紧的检测计划的制定,自然会印象不深,方法不明,学生们在今后的自行探究活动中也不可能派生出更多的、富有生命力的方法。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小组的研讨,加之教师适当的引导、点拨,由“扶”到“放”,并通过示范、讨论、评价的形式落实。
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考虑,使学生真正学会制定探究计划的方法,让学生经历“预测——检测灯泡是否会亮——检测一块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灯泡发光——重复检测——记录检测结果”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懂得科学研究的有序性,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这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质的飞跃。
三、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在检测之前,为了使学生更规范地开展实验活动,我首先安排了提出实验要求这一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着重强调了预测一个检测一个。
我想如果不这样强调,课上一部分学生很可能会把待检测的物体凭借他们固有的经验,不加思索地一次性预测,并记录下来。
那么预测一个检测一个的好处在于学生会及时发现预测与检测结果不同的原因,从中发现问题。
学生们在反思中,甚至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有了一定的感知,有利于及时修正自己判断上的失误。
学生更会发现预测出错的次数越来越少,这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理性思维的过程。
四、拓展探究内容,引导安全用电。
这部分设计的活动是第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学生的讨论,例证,懂得了导体和绝缘体各有什么作用?
强化了学生们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理解。
明白了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形成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总之,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经历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节课不足的是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不够。
因为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只有尽量让学生提问,尽量让学生观察,尽量让学生动手,尽量让学生探究。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合作中探究,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做《做一个开关》教学反思
《做一个小开关》的教学已经结束,经过这四堂课总感觉有许多的缺陷在里头。
这一内容我感觉还是比较简单教学的内容相对也比较少的,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密切,教材中是根据“手电筒的结构”作为课堂的导入。
然而在第一堂课中我也是按照这个步骤进行导入,可是有近三层的学生没怎么接触过手电筒,这个因素给整堂课带来了不利。
于是第二堂课我从简单电路着手,让学生说说没有开关电路的缺陷,让学生体会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这样的导入感觉层次较低,学生容易接受。
整堂课我安排的重点是“设计一个小灯泡”,第一堂这个环节感觉很“乱”,学生说的比较多,可操作性的不多,多的是“盲目”地讨论,不合理。
于是在第二堂课我在这一环节进行了细化,首先让学生互相说说小开关的作用,根据小组的思路设计一个开关,将自己的思路用画图或者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根据自己的“设计图纸”做开关需要什么材料,怎么做,整个环节下来感觉效果要好多了,但是学生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依然存在,是不是这样的要求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过高了?
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回家操作效果是不是更好?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的教学反思
科学课的教学重视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理解科学知识的真谛。
在本节课我就充分体现了观察、探究、实验活动。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设计具有探究性的两个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
一、 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
学生使用电路检测器推测出盒子内部的连接情况,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根据检测记录推测盒子里面的导线是怎样连接的。
这样,观察、思考、探究三点成一线。
学生在整个活动中自己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既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十分愿意学。
二、 探究有序有效
在对串并联电路分析比较的探究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了解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在连接方法上的本质不同。
新课程要求指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为防止学生漫无目的的讨论和探究。
当学生展开讨论和探究活动时。
我走下小组和学生一起讨论和实验。
适时、适当的点拨。
在学会了科学的的检测方法的过程中,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的学习有序有效。
通过这样的课堂探究历程,学生不仅仅获得一定得科学知识,更重要是掌握了一定的探究技能,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材深度挖掘过度
由于两种电路连接不同的比较活动对于学生较难,所以我细致地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这两种电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四年级 科学 下册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