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下2《腊八粥》知识点.docx
- 文档编号:29623625
- 上传时间:2023-07-25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5.01KB
统编版语文六下2《腊八粥》知识点.docx
《统编版语文六下2《腊八粥》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语文六下2《腊八粥》知识点.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语文六下2《腊八粥》知识点
2020年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2《腊八粥》
一、新课导入
1.师:
同学们,在上节课中,我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看了北京的春节,其中提到了一种过年时会吃的食物——腊八粥。
今天,我们就随同沈从文先生一起去“品尝”一番腊八粥。
板书课题——2腊八粥
2.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代表作《边城》《湘行散记》等。
二、目标引领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相关词语;感悟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的好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3.品析人物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
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读,体会、理解文本内容,感受童真、童趣,感悟中华传统文化。
学习文中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勾画批注;小组合作交流,通过品味朴实的语言、恰当的修辞、妙趣横生的对话,感受粥甜、心甜、情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字词运用
(一)词语认读。
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猜想
粉碎外套解释腊肉
(二)多音字。
chí(汤匙)yān(咽喉)
匙咽yàn(吞咽)
shi(钥匙)yè(呜咽)
(三)比一比,再组词。
栗(板栗)呻(呻吟)唾(唾液)拣(挑拣)
粟(粟米)伸(伸张)睡(睡觉)捡(捡垃圾)
(四)近义词。
沸腾——(鼎沸)惊异——(惊奇)
何况——(况且)搅合——(掺合)
四、示范朗读(全文配音朗读)
五、初读感知
1.问题引领:
(1)围绕“腊八粥”,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整个故事可分几个部分?
试着给每部分列小标题。
2.学习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给下列生字组词。
联系课文,理解字词意思。
腊(腊月)粥(稀粥)腻(肥腻)栗(栗子)咽(咽下)
匙(汤匙)灌(灌水)搅(搅拌)稠(浓稠)嘟(嘟囔)
熬(熬汤)褐(褐色)缸(水缸)脏(脏水)筷(竹筷)
(3)多种形式读生字,自我组词,联系文中句子初步理解字词意思。
(4)PPT出示“腊八粥”的资料:
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
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
(5)朗读交流,说说读后的感受。
(营养、美味—不辞辛劳)
(6)小组交流,说说课文写了什么故事。
(全文就写了腊八粥很诱人,吸引着馋嘴的八儿,着急要吃,最后得到了一枚大枣并饱餐了一顿的事。
)
(7)你认为整个小故事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试列小标题。
(8)同座或小组交流,边读边划分段落列小标题
(9)班级交流评议:
盼粥——想粥——猜粥——看粥——吃粥
3.梳理小结:
段落划分:
(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
1自然段——盼粥;
第二部分:
2~19自然段——等粥;
第三部分:
20~21自然段——吃粥。
六、精读领悟
(一)品读第一部分
1.问题引领:
(1)作者为什么花费那么多笔墨去列举腊八粥的原料呢?
(2)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美味的?
2.学习提示:
(1)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标出几句话。
(2)点名读自然段,思考每句话写什么?
(3)小组交流,说说第一句和第二句分别写什么。
(4)班级交流:
第一段写“盼粥”。
两句话。
第一句写小孩、大人、老人特喜欢腊八粥;第二句写腊八粥的原料及好吃的原因。
(5)点名读第一句,读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
(读时,以下词语读出重音:
“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谁不”)
(6)读第二句,应重点读出哪些词语,为什么?
(7)点生朗读,指导读出“好吃”。
(重音:
“单看”、“就”、“何况是……呢!
”)
(8)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问题引领”中的两个问题。
参考示例:
①作者为什么花费那么多笔墨去列举腊八粥的原料呢?
(腊八粥材料的丰富,营养高)
②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美味的?
(用了一组排比,写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腊八粥的喜爱,侧面写出腊八粥美味)
3.梳理小结:
排比句写出了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喜欢腊八粥,侧面描写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又正面描写腊八粥的原料丰富,制作工序多,拟人化手笔写出了它在锅里的样子,散发的香味;加上“单看……就”、“何况是”等用词的独到,写出了人们盼望腊八粥的急切心情。
(二)品读第二部分
1.问题引领:
(1)文中的“八儿”在等粥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2)“八儿”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你体会到了人物什么特点?
2.学习提示:
(1)自由朗读2~8自然段,圈出描写八儿的语句,体会八儿的心理,以及他有怎样的特点。
(2)描写语句品析示例:
①“喜得快要发疯”神态描写,夸张手法写出了八儿的兴奋。
②“眼睛可急红了”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
③“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语言和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天真、可爱、颇有童趣。
小结:
作者运用了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写出了八儿对腊八粥垂涎三尺和迫不及待。
感受到了八儿的天真可爱。
(3)分角色朗读2~8自然段,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及对腊八粥的期待。
(4)听教师朗读9~13自然段,思考:
从对话中,你感受到八儿的心理和人物特点是怎样的呢?
(5)自我轻声朗读对话,小组交流。
讨论示例:
①八儿急切地想要吃到腊八粥,但只能苦苦等待。
②看见腊八粥的淡淡烟气后,感觉有些失落。
③他想着自己,还想着家人。
八儿天真,而且也孝顺体贴。
(6)从妈妈对八儿的回答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妈妈非常疼爱八儿)
小结:
这段富有生活气息的对话,我们还能感受到八儿与妈妈之间浓厚、温馨的亲情。
(7)情感朗读9~13自然段。
(8)点名朗读第14自然段,思考:
八儿猜想的腊八粥到底是怎样的呢?
圈画相关句子品析。
交流示例:
①“赤饭豆……”拟人手法,想象豆子的饱满。
②栗子、花生仁,煮的软糯稀烂。
③这段猜想写出腊八粥在八儿心中的憧憬与渴望,为实际看见腊八粥做铺垫。
(9)齐读16自然段,思考:
妈妈煮的粥到底是怎样的呢?
找出相关语句。
(栗子跌进锅里,饭豆煮得肿胀,花生仁儿脱了红外套,锅巴围了锅边成一圈儿。
)(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10)此时,你觉得八儿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从哪看出?
(惊讶)(“他惊异地喊起来了”“怎么,黑的!
”)
(11)轻声回读第二部分,思考:
八儿的心里发生了哪些变化?
3.梳理小结:
课文描写了八儿“等腊八粥”的生活场景,其中八儿的心理发生了由“迫不及待——等待——憧憬——惊讶——奇怪”的变化,体现了普通家庭其乐融融、温馨和睦的氛围。
(三)第三部分简析
1.问题引领:
(1)作者又是怎样来写吃腊八粥的?
(2)描写中哪些方面体会出了腊八粥的美味?
2.学习提示:
(1)朗读20~21自然段课文。
(2)点名分节朗读,其他同学标注认为写得好的语句。
(3)小组交流批注的语句,说活好在哪里。
(4)品析示例:
①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靠着”“斜立”,将筷子摆成十字,动作描写。
“小鼓”外貌。
(描写出八儿吃饱了腊八粥后满足的样子)
②“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醋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八儿的父母也吃的十分满足)
3.梳理小结:
通过对人们吃完腊八粥的状态描写,表现出腊八粥的美味。
(四)主旨探讨
1.问题引领:
(1)课文《腊八粥》从题目上看,应该重在吃。
可文章重点写的却是第二部分“等腊八粥”,“吃腊八粥”却是略写,为什么?
(2)你从课文的生活场景描写里体会到了写作目的是什么吗?
2.学习提示:
(1)回读课文,说说课文三个部分的详略写情况。
(第一部分“盼腊八粥”和第三部分“吃腊八粥”简略;第二部分“等腊八粥”是详写)
(2)班级交流,说说“八儿”的心里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急切→等待→惊讶→满足)
(3)观察课文插图,回想母亲对八儿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母亲对孩子浓厚的宠爱。
)
(4)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思考:
作者写的是平实的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活场景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家人的快乐与幸福生活的美好)
3.梳理小结:
整篇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神态和心情,表现了八儿天真、童趣,展现了一幅淳朴、和谐、温馨的图景,表达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之情。
(五)作业
1.画出课文中的排比句、疑问句。
2.小练笔:
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
再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七、巩固提高
(一)用所给的词语模仿造句。
1.提到……谁不……
例:
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刻生一种甜甜腻腻的感觉呢。
造句:
提到赛跑,谁不说黄强是我们班的“飞毛腿”呢。
2.单看……何况是……
例:
单看腊八粥的原料和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造句:
单看一项顶碗的技能就够了,何况是,他还会杂耍、“梅花桩”等那么多的绝活呢!
(二)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本文的作者是沈从文。
(√)
2.“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这个句子是设问句,意思是“没有什么法来反抗”。
(×)
3.本文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等的描写,表现了“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
八、比较阅读
端午日
沈从文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
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
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
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
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
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凡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
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1.文中加点的三个“莫不”的作用:
从程度上渲染观看龙舟竞赛的人之多,涉及面之广,具体写出了“全茶峒人”度端午节的盛况。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能否换成括号里的?
为什么?
(1)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撑)
不能。
“撑”的速度没有“划”的速度快,且“撑”这个动作的发出者应是站在船上,而龙舟竞赛的桨手是坐在船上。
因此用“撑”这个动词不恰当。
(2)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摇摆)
不能。
“摇摆”的幅度大,且没有节奏感,“挥动”有节奏感,用这个动词写带头人的动作符合他的身份特征。
3.选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出城看划船、河上赛龙船、胜利者领赏三个场面。
4.作者写龙舟竞赛的场面,语言很精练,请你根据提示,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当时的情形。
(1)正面描写龙舟竞赛时的激烈场面。
示例:
船头的领头人,挥动着手中的小令旗,嘴里大声地叫喊:
“一二,一二。
”船员们齐声应和。
锣鼓声、呐喊声,响彻天空。
(2)通过观众的反应侧面烘托龙舟竞赛的激烈场面。
示例:
岸边的人们为龙舟选手们呐喊助威,发出震耳欲聋的加油声。
九、检测反馈
(一)照样子写词语。
白花花黄澄澄绿油油黑压压
出出进进干干净净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二)比一比,先注音再组词。
拣(挑拣)唾(唾沫)沸(沸腾)
练(练习) 垂(垂直)拂(吹拂)
(三)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粉碎)的粟子 (蜕皮)的花生仁儿
(肥胖)的枣子 (肿胀)的赤饭豆
(四)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个 园
扬州的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
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兴建起来的。
当时园中遍植翠竹,又因竹叶形状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
园中有春夏秋冬四季假山,以堆叠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好像“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这是个园的春景。
再往前,一座人工的假山出现了,它便是形态奇特的“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阴环抱下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夏山”。
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荷花飘香,苍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廊。
长廊尽头便是“秋山”。
秋山全用黄山石建成,造型不同一般,给人一种大胆泼辣的感觉。
在晴天黄昏时分看此山,秋山迎着夕照,山势巍峨,有红枫、石桥,“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就在眼前。
步下秋山,过“透风露月厅”,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山”。
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又好像用残雪堆成的山脉,山顶“终年积雪”。
墙上开了四个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1.若“豁”字不知读音,查字典应用部首查字法,先查谷,再查10画。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扬州个园的?
请填空。
步入大门→绕过“宜雨轩”→转过“鹤亭”→步下秋山,过“透风露月厅”
3.你认为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扬州个园的特点?
用“”画出来。
4.这是一篇说明文,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举一例。
打比方。
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又好像用残雪堆成的山脉,山顶“终年积雪”。
十、佳作欣赏
十一、板书设计
腊八粥
主人公:
“八儿”
迫不及待
苦苦等待
美妙的猜想
亲见时的惊讶
十二、动漫微课(朗读配音,动漫)
腊八粥
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腊八粥》,语言平易浅白,简练流畅,人物对话很有个性,极具生活气息。
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那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的“等腊八粥”的画面,犹如工笔国画,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慢慢欣赏。
课文题目虽然是“腊八粥”,但是作者描写的重心并没有完全放在“吃腊八粥”上,反而花了大量篇幅写腊八粥的准备过程,尤其是详写八儿“等粥”“看粥”的情节,重点在于突出八儿想吃到腊八粥的急切心理,越是等得着急,越显出腊八粥在人们心底的位置;“看粥”情节的详写,更体现出八儿既天真又孝顺,心情着急却还想着家人。
而“吃腊八粥”这部分,仅在课文最后,寥寥几笔,就勾勒完了。
像这样有详有略的写作安排,更能体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课文通过描写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以及看到粥的惊异,突出八儿的天真与孝顺,展现了一幅淳朴、和谐、温馨的图景,表达了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之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腊八粥 统编 语文 知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