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讲义3第一篇第三章货币理论.docx
- 文档编号:29620715
- 上传时间:2023-07-25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9.93KB
政治经济学讲义3第一篇第三章货币理论.docx
《政治经济学讲义3第一篇第三章货币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讲义3第一篇第三章货币理论.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讲义3第一篇第三章货币理论
第三讲货币理论
一、货币的来源
(一)价值形式: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因此也就具有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两种表现形式。
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
自然价值形式是与使用价值对应的形式,即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商品体自身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特征,人们容易对其进行把握。
但是商品的价值形式不同,作为抽象劳动的凝结,不能通过自身来表现,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得到表现。
马克思就曾形象地说:
价值形式不同于快嘴桂嫂,你不知道对他怎么办?
货币就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
1、价值形式发展的几个阶段: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简单和偶然的交换使价值得到偶然的表现。
如1只羊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2把斧子上。
虽然这个价值形式是简单的,但马克思认为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当然包括货币的秘密都隐藏在这个简单的价值形式中。
这个价值形式有两极,即这个等式的两端。
两端的商品在这个等式中的地位不同,左边的商品需要使自己的价值得到表现,而右边的商品是用来表现左边商品价值的,所以一方是主动的要求表现,另一方是被动地去表现。
这样羊的价值就由斧子来表现了。
斧子在这里充当了羊的价值的表现材料。
羊的价值不是绝对得表现在斧子身上,而是相对地得到了表现,所以羊在这里处于价值形式中的相对价值形式,而斧子则是羊的等价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同一价值表现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两个要素,但同时又是同一价值表现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两端。
前者说明,无论是价值被表现的一方还是表现价值的一方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的。
只有在互相依赖和互为条件中,价值才能得到完整的表现;后者说明同一商品在同一个价值表现中不能同时具有两种形式,不需是两种不同的商品当作对立的两极互相排斥着。
相对价值形式有质和量的规定性,质即内容。
也就是研究价值即不同商品中那个共同的内容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第一,通过与另一种商品互相交换才能表现,如羊和斧子交换。
羊是一个价值物,斧子也是价值物,所以他们在质上是相同的。
但是要把它表现出来,就必须通过斧子即价值的存在形式与之交换,从交换关系中去寻找。
这就如同化学上的丁酸和甲酸丙脂,都是由同样的化学实体c4h802构成的,但却是不同的物体,通过不同的物体把形同的化学实体表现出来了。
第二,通过交换,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就转化为抽象劳动;当两个价值物被看作相等时,说明两者包含等量的劳动,这就意味着把羊的劳动和斧子的劳动看作相等,即抽象劳动。
但是这个转化是通过一种间接的办法实现的,这就是交换。
所以,把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并通过与另外的商品交换,价值就表现出来了。
由此我们看到:
羊和斧子之间的交换关系,可以将羊的价值表现出来,这种表现是斧子以自己的可以琢磨的自然形式表示的,所以斧子的使用价值表现了斧子的价值,但斧子本身的价值得不到表现了。
如果不是处于交换关系中,斧子不仅不能表现羊的价值,就是其自己的价值也无法表示。
由于斧子自身有价值,其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但是他自己的使用价值不能表现自己的价值,一把斧子你怎么用坏他,你还是看不出他的价值。
但是其使用价值却可以在交换过程中表现为自然形式与他不同的羊的价值。
所以要想使斧子的价值得到体现,就得把等式反转过来,但此时羊的价值又得不到体现了。
羊的价值由斧子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了,这种方法就有如基督教义中的羊性是由上帝的羔羊表现出来的一样。
所以相对价值形式就是把一种商品的价值相对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在商品B的使用价值上表现出来的商品A的价值,具有相对价值形式。
这就是相对价值形式的质。
总结:
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交换,他本身的价值就表现出来了。
一方面,两种互相交换的商品包含有同一劳动构成的价值实体。
尽管使用价值不同,他们所包含的价值实体却都是同一的,但价值实体是通过一商品与另一商品相互交换时,表现在另一商品的自然形式上。
接着要分析的是相对价值形式量的规定性。
任何商品都是一定量的使用物品,所以,任何商品都是包含着一定量的价值。
价值形式既表现商品的价值,又表现一定量的价值。
在这里需要区别相对价值形式量与价值量的区别。
价值量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而相对价值形式的量是指一个商品能够实现的相对的价值量。
如20码麻布相对价值量是1件上衣。
再研究相对价值量的变化问题。
首先是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引起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具体情况有:
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价值量增加1倍,等价形式上的商品价值量不变,那么相对价值量就增加1倍;如上例20码麻布=1件上衣,如果麻布的价值量增加1倍,上衣的价值量不变,则有20码麻布=2件上衣。
20码麻布的相对价值量就由1件上衣增加到2件上衣。
即:
商品B的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商品A的相对价值即他表现在商品B上的价值的增减,与商品A的价值成正比。
②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量不变,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量增加1倍,那么相对价值量就降低1倍。
如20码麻布=1件上衣,如果上衣的价值量增加1倍,那么20码麻布的相对价值量就由1件上衣降低到1/2件上衣。
即在商品A的价值不变时,它的相对的、表现在商品B上的价值的增减,与商品B的价值变化成反比。
③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和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量,在同一时间依同一比例、同方向变化,则相对价值量不变。
如上衣的价值量增加1倍,同时麻布的价值量也增加1倍,则同一时间内有40码麻布=2件上衣,那么20码麻布的相对价值量还是1件上衣。
④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和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量,依同一方向或相反反方向以不同程度变化。
这种种组合对商品相对价值量的影响可以依据
(1)~(3)种情况确定。
总结:
可见,商品相对价值形式的变化并不能明确地反映商品实际价值量的变化,即商品的价值量不变,其相对价值也可能发生变化。
如
(2);即使商品的价值变化,他的相对价值量也可能不变。
如(3);最后得到的结论就是商品的价值和这个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同时发生的变化,完全不需要一致。
看69页注释(20)
下面分析简单价值形式的另一极,等价形式。
如前面的分析,麻布通过上衣表现自己的价值时,他就是使商品B取得了一种特殊的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
麻布能表现自己的价值是因为上衣能与他直接交换。
所以,一个商品的等价形式就是它能与另一个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等价形式的商品不表现自己的价值量,比如上例中的上衣,1件上衣是用来表现麻布的相对价值量的。
显然在这里20码麻布=1件上衣。
作为麻布的一种等价形式上的上衣的量,只是用来表示20码麻布的相对价值量。
(注意,麻布的价值量不会因为等价形式是上衣或是其它而发生改变,麻布的价值量总是由凝结在麻布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当等价形式不是上衣而是谷物时,20码麻布的相对价值就可能是2担谷物。
)
既然上衣自己的价值量表现不出来,那么他的价值量就不是作为价值量来表现了,而只是当作某物的一定的量。
上衣及等价形式本身不包含价值的量的规定性。
这就是说,20码麻布等于1件上衣的交换比例只是表明,1件上衣就足以表现20码麻布的价值了。
至于上衣本身有多少价值量,仅作为等价形式上的上衣是表现不出来的。
只有上衣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即处于另一价值形式才可能表现出来。
等价形式的特点:
等价形式的第一个特点就是:
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形式的表现形式。
这是因为,任何一种商品都不能把自己当作等价物来同自己发生关系,因而也不能用它自己的自然外形来表示他的价值,他必须把另一商品当作等价物同他发生关系,使另一种商品的自然外在形式成为他自己的价值形式。
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如塔糖要表现自己的重量,塔糖本身无论如何也做不到。
重量看不到也摸不着。
我们可以找一些预先知道重量的铁块。
那么铁和塔糖一样,铁块的物体形式也同塔糖的物体形式一样,不是重的表现。
在这里是要表现塔糖是有重的,我们就需要使塔糖和铁发生某种关系。
这种关系中的铁只表示重,因而在与塔糖的关系中,它表示的是塔糖的重,是重的表现形式。
铁的这种衡量作用只有其他物体需要同他发生重量关系的时候才得以发挥。
因为塔糖和铁都有重,所以一定量的塔糖和铁块放在天平上,他们被当作了都是有重的物,因而是相同的。
塔糖的重量就由预先知道重量的铁块得知了。
铁在这里只代表重,这就如同上衣对于麻布来说只代表价值。
由于上衣也是具有价值的物,所以在他与麻布发生关系时,就可以如具有重量的铁块去衡量塔糖的重量一样,可以衡量麻布的价值。
但是马克思接着就指出这种类比只能到这里,因为具有局限性。
因为物体的重量是物体的自然属性,而价值却隐藏着社会关系,是物的社会属性。
铁能衡量塔糖的重量是是因为铁本身有重量,但铁本身有无重量并不随是否与塔糖发生关系而改变,因为他是铁的天然属性,只不过是在与塔糖发生的关系中,这种作用得到了表现而已。
但是上衣却不同,上衣的自然形式或外在形式(使用价值)能够表现麻布的价值,是因为上衣本身有价值,但是,上衣的价值却不是天然就有的。
也就是说上衣上衣能与麻布直接交换的属性并不是天然就有的。
只有在与麻布或其他需要与他发生价值或交换关系的时候,才能因自己本身有价值去表现麻布的价值,这种属性才能体现出来。
否则,1件上衣只能当1件上衣穿,只有1件上衣的使用价值,不能表现更多的东西。
当然此时使用价值也就不能表现价值了。
等价形式的第二个特点:
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弄清楚第一个特点就很好理解第二个特点,因为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价值是抽象劳动形成的。
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劳动就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如上例麻布和上衣。
在这个价值关系中,上衣表现麻布的价值,是因为上衣有价值,因而只是当作抽象人类劳动的实现,那么上衣的缝制的劳动就只是当作抽象人类劳动的实现形式。
在与麻布的价值关系中,上衣是表现麻布的,所以缝制的劳动的有用性就不在于造了衣服,从而造了人(人靠衣装),而在于造了一种物体,使人们能够看出他是价值,进而能够由他作为反映另一种物体价值的镜子。
这样缝的劳动就只是反映它作为人类劳动的这种抽象性。
这其中的逻辑就是,麻布的价值是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要表现价值就是要表现抽象劳动,麻布本身不能表现自己,麻布的价值不能自己,也不能由麻布的使用价值表现。
由于上衣也凝结了抽象劳动也具有价值,所以可以由上衣的价值来表现麻布的价值,但是上衣的价值也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而且只有在与麻布交换的时候,他才作为商品从而具有价值,所以只能由上衣的使用价值来表现这种上衣和麻布中等同的价值,此时,上衣的缝制这种具体劳动就表现凝结在麻布中的抽象劳动。
等价形式的第三个特点:
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的社会形式的劳动。
因为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中,商品都是在私有者的意志下生产的,因而生产他们的劳动具是私人劳动。
但商品生产又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社会分工就是社会劳动总和的分工,每一个私人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而都是社会劳动。
当这种劳动只是私有劳动的时候,他的社会性质还不能被体现出来。
只有通过交换,社会才承认生产该商品的私人劳动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
在任何一种交换关系中,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具有能够直接同别种商品相互交换的形式,所以虽然他是私人劳动产品,但生产他的劳动的社会性却通过交换得到了社会承认,得到了体现。
所以,这种劳动也就具有直接的社会形式。
马克思说,亚里士多德对价值形式的研究会使我们更容易理解等价形式的这一特点。
他首先清楚地指出:
商品的货币形式不过是简单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任何一种商品来表现——的进一步发展的形态。
5张床=1间屋无异于5张床=若干货币
其次,他还看到这个价值关系要求屋必须在质上和床等同,这两种感觉不同的物,如果没有这种等同性,就不能作为可通约的量而相互发生关系。
但是亚里士多德没有研究出这种等同的东西即在质上相同的东西是什么,所以只能说实际上这种不同种的物是不能通约的,他们不可能在质上等同。
那么,为什么亚里士多德不能发现这个质上等同的东西呢?
这就是因为在各种价值关系中,等价形式取得了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他不能从直接的社会劳动中看出这种等同性。
如在奴隶社会,人们之间由于不平等而使劳动具有了不平等的社会表现。
亚里士多德是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所以他看不到这种不平等的劳动形式后面是同一的人类劳动。
看到的是劳动的不平等和种种差别。
所以,马克思说只有在人类平等概念已经成为国民的牢固的成见的时候,价值形式的秘密才能揭示出来。
分别对价值形式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进行分析后,应该对这个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进行分析,也就是把两极综合起来进行分析。
首先,通过简单价值形式说明,商品的价值通过交换价值得到了独立的表现。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一个简单的价值形式包含在一个与他不同的商品的价值关系或交换关系中。
商品A的价值,通过商品B能与商品A直接交换而在质上得到表现,通过一定量的商品B能与既定量的商品A交换而在量上得到表现。
这就是说商品的价值只能通过与别的商品交换才能表现出来。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正因为从简单价值形式的分析中得到了这样的结论,所以我们才不应该把价值和交换价值混为一谈。
交换价值只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但是我们也不能离开交换谈价值,如果这样就不能发现价值的社会性质。
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确:
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交换价值,交换或交换关系在价值的表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绝不能因此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交换或交换价值产生的。
商品的价值始终是抽象人类劳动凝结产生的,只是由于交换使凝结在商品中的价值得到了体现。
(注释,重商主义的代表和自由贸易贩子巴师夏都错误地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交换产生的。
因为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就是货币,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式。
所以认为商品的等价物必须是金银。
可见,重商主义者看重价值表现的质的方面,即等价形式,尤其是在货币上取得完成形式的商品等价形式。
巴师夏则认为只要能够出售商品,就有了价值。
因此把注意力放在出售商品的数量方面,即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方面。
二者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他们都认为交换创造价值)
★★其次,简单价值形式还说明,商品内部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表现为商品和商品的外部对立。
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其价值无法自己表现,只能表现自己的自然形式即使用价值。
而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的自然形式,却当作别人的价值形式,即价值的表现形式。
这样一方是使用价值形式,另一方是表现对方的价值的价值形式,这两个商品之间就表示一个对立关系。
这个对立关系是两个不同的商品在交换时发生的,这个对立关系也就把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表现为商品和商品之间的外部对立了。
最后,商品交换的发展是和价值形式的发展一致的。
商品交换形式发展,价值形式也随着发展。
将来商品交换消亡了,价值形式也就不存在了。
正因为这样,简单价值形式是不充分的和不成熟的,必定要发展到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由于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本身具有的简单性和偶然性,使抽象人类劳动作为人类无差别的和一般的劳动性得不到完全和充分的体现。
所以随着交换的发展,一种商品简单和偶然的某两种与另一种商品之间的交换,发展为和许多种商品经常交换的时候,就出现了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2把斧子
=1件上衣
=3个贝克
1只羊=4担小麦
=10斤茶叶
……
从这个价值形式可以看出,之所以称作扩大的价值形式,是因为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与简单价值形式相比,首先表现为相对价值形式扩大了。
不再表现在偶然的个别和不固定的商品上,而是表现在一个无穷尽的商品系列上。
这就说明:
一只羊和所有商品都可以交换,表明一只羊和所有商品体内都凝结了抽象劳动,就抽象劳动而言,羊和所有商品的抽象劳动都一样,这就使抽象劳动是人类一般的和无差异劳动的性质得到比较完全和充分的表现,价值正真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所以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商品价值的质的共同性第一次真正得到了体现。
而从相对价值形式的量来看,商品在不同的交换关系中,其价值的量总是一定。
价值量真正体现为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等价形式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上也具有特殊性。
许多商品的自然形式都可以成为某种商品的价值形式。
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的具体劳动,现在成为一般无差异劳动的各种特殊表现形式。
当然这种多数并列的特殊的等价形式,在价值的表现上也是有缺点的,交换的发展必然要克服这些缺点,扩大的价值形式就会发展到一般价值形式。
这些缺点是:
(1)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是未完成的,其表现系列永无止境。
(2)这种价值表现是杂乱的。
商品的价值得不到一个共同的表现。
(3)价值表现是不统一的。
如果麻布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他的等价形式就有一系列无限的商品,如果以上衣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他的等价形式又有一系列无限的商品,因而没有共同的价值表现。
在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中,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仍然是不完全和不充分的。
这使得交换经常遇到困难,从而加深了商品经济的矛盾,推动了扩大价值形式向一般价值形式的发展。
(3)一般价值形式是指所有商品的价值都可以表现在同一个商品上。
他们的价值形式是简单的和共同的,因而是一般的。
2把斧子=
1件上衣=
3个贝克=1只羊
4担小麦=
10斤茶叶=
……
从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到一般价值形式是一次质的飞跃。
物物交换发展到介入交换媒介的交换。
等价形式上的这个物品充当了一般等价物。
他的使用价值成为商品价值的一般形式;他的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一般表现形式;生产他的私人劳动直接当作了一般的社会劳动而存在。
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的性质得到了完全和充分的表现。
这种价值形式虽然克服了扩大价值形式造成的交换的困难,但是一般等价物还不固定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人们接受的一般等价物各不相同,这又给交换带来了新的困难,需要一种新的价值形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4)货币形式
一般等价物由不固定而固定在金银贵金属上的时候,一般价值形式就发展到货币形式。
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金银成为商品世界里唯一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取得了直接代表社会劳动的独占权。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金银本身也是商品,还具有最适合充当货币材料的自然属性。
所以马克思说:
“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货币的出现,使商品世界分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商品,另一极是货币,商品的价值由货币表现出来,形成价格,商品的相对价值形式便转化为价格形式。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对立就由两种商品的外部对立表现为商品和货币之间的对立了,所有的商品生产者要实现价值就必须与货币交换;所有的消费者要取得使用价值也必须与货币交换。
原来通过两种商品相互交换解决商品的内在矛盾现在就发展为只有通过商品和货币交换才能解决这个矛盾。
货币就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谁拥有的货币多,就能交换所有的商品,这就给货币蒙上了尊贵和神秘的面纱,许多人拜倒在其脚下。
这种颠倒了人和物的关系的现象称作货币拜物教。
二、货币的职能和货币形式的发展
(一)货币的职能:
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
1、价值尺度;货币充当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
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的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衡量的。
但是商品的价值不能由自己得到表现,其价值量也不能由自己得到表现,即通过其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法表现出其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其等价形式上的商品所包含的与其相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
但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能直接使价值量表现出来,只能用若干货币量间接表现。
这样货币就成为商品价值的外在尺度即价格。
商品的价格受商品价值和金属货币价值两个因素。
这是因为商品的相对价值形式尽管取得了价格形式,但是相对价值形式的量即价格形式的量的变化规律还是符合基本规律的,即取决于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变化。
价格形式中的等价形式上的商品是货币,自然商品的价格就取决于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两个因素的变化了。
用货币衡量价值不需要实在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实现的。
即货币本身确定一个代表一定金属重量的计量单位。
所以价格标准简单讲就是货币计量单位。
不能把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混同。
教材47页。
2、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交换的媒介。
这个职能使商品买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离开来,形成商品流通。
买卖分离,买和卖两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的完成是困难的,是惊险的跳跃。
而且如果由的人只卖不买就有可能出现商品相对过剩。
执行这一职能的货币必须是实在的货币。
3、储藏手段:
是指货币从流通领域退出,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
作为储藏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也不能是货币符号,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
我们现代的储蓄和马克思讲的货币的储藏显然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货币的这个手段对调节货币流通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当于蓄水池,自动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4、支付手段:
指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延迟支付(主要是针对商品赊销)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
货币的这种职能是伴随着信用的产生和信用制度的发展建立的。
货币的这种职能一方面能够促进商品的流通,从而能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赊销方式形成了一系列债务关系,中间任何一个支付环节中断,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使整个信用关系遭到破坏,从而使商品生产和交换发生困难,私人劳动就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从而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
5、世界货币:
这和职能是货币上述4个职能在世界范围的延伸。
一般来说只有贵金属,才能充当世界货币。
这五种职能的顺序不能颠倒,前两种职能是基本职能。
(二)货币形式的发展
货币天然是金银,说明货币最初的是以足值的金银形式存在的。
由于金银质地柔软,会在交换中发生磨损,而且不同的金银成色、等级也不相同,所以每次交易都需要对其成色和重量进行鉴定,给交换带来了新的困难。
逐渐的人们开始不再关注其实际的成色和重量,这样不足值的货币被当作足值的货币来流通,这种现象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于是国家就开始用贱金属铸造货币,即铸币。
到后来又出现了纸币,作为价值符号,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再到后来又出现了信用货币,即信用证券或凭证。
如支票、银行券、汇票等。
这些信用货币可以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但是由于本身没有价值,所以其流通的范围和可接受的程度就取决于发行人的信用。
需要找的资料:
关于银行券。
是银行发行的银行票据,是为了弥补商业票据的不足,因为商业票据通常是私人开具的,如一项商品买卖,A向B购买了商品,A没有支付给B现金,而是向B开出了一张商业票据,表示只要拿着这这张标注了一定金额的票据,就可以随时到A的银行进行贴现,但是我们知道A可能急需要现金,所以他可能马上到银行兑现,或希望能将票据转让给另外的人进行兑现,由于示私人票据,其流通性较差,所以就出现了对银行券的需求,同时银行为了节约货币,也愿意发行银行券。
银行券和纸币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
都是无价值的货币符号。
当银行券不能兑现时,就成为纸币了。
区别:
纸币产生的基础是货币的流通手段;银行券却产生于信用的发展。
纸币是国家或政府发行的依靠国家力量强制执行;而银行券却由银行通过商业票据的贴现发行;
纸币不能兑现,银行券却在金本位制度瓦解以前可以自由兑现。
纸币会贬值,银行券则不会贬值。
★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49,了解银行券转变为纸币的背景。
每个国家都建立了纸币制度,还发展了电子货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建立了特别提款权,在成员国之间进行结算。
被称作纸币黄金。
三、货币流通和纸币流通规律
(一)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运动称作货币流通。
反应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称作货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一是流通中待售商品的数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同名货币流通速度;
见公式:
略
当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出现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有所改变了:
如本期由于赊销不用支付货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治经济学 讲义 一篇 第三 货币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