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备课.docx
- 文档编号:29617965
- 上传时间:2023-07-25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37.77KB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备课.docx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备课.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备课
电子备课第一单元教案(单元备课)
学科:
语文年级:
六年级主备人:
李燕燕执教人:
王建卫
单元
课题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选编的5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文言文两则》通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
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
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通过作者与种树人的交谈,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
赵丽宏的散文《顶碗少年》,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手指》更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了五根手指的姿态和“性格”,各有长短,阐明“团结有力量”的道理。
教学目标设计
1、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2、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
重点:
一是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难点:
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设计
本组导语点出了“人生感悟”的专题。
由于学生对人生的哲理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教学本组教材时,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单元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课文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电子备课课时教案
执教人:
王建卫第一课时 总两课时
学
科
语文
年级
六
主备人
单位
杨庄社区
拟授课时间
2014-2015二学期第一周
姓名
李燕燕
课题
1、《文言文两则》
个性化
修改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引读“单元导语” 1.了解单元学习重点。
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
学习时要注意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2.提示学期学习重点。
通过前几年的学习,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努力,认真地读书作文,使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造成他们学习结果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分析的?
先把有关的原句读出来。
大家一起读,我看你们的想法一致不一致。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谁能直接用自己的话把它解释出来?
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
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
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
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什么叫日初出,日初就是日始出这个意思吗?
“日中时”是什么意思?
“盂”这个字,是什么意思,什么叫车盖,“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的“为”怎样读?
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沧沧凉凉?
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
难点
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句子及其意思。
课时安排
共计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弈》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
谁能讲讲它的意思。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
(板书:
学弈)
3、介绍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人。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的诗句我们熟悉的有: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理解题目,提出质疑
1、弈:
下棋 学弈:
学下棋
2、就题目提出问题
(预设所提问题:
谁学下棋?
跟谁学?
怎样学的?
学的结果怎样?
)
三、初读课文,寻找节奏
1、自由读,学生提出学习困难:
不好读;读不懂
2、老师逐句领读。
(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速度,准确处理轻重音和语调。
)
3、再自由读,找到读文言文的节奏。
4、齐读,再把没读懂的句子读出来
四、逐句理解,把握语气
师:
理解了意思会读得更好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大家讨论,知识的积累
2、理解句①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a、对照注释自己来理解
b、联系学过的课文理解
如:
“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之”,联系《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杨氏的儿子。
之:
的
“通国之善弈者也。
”之:
的。
“善弈者也”中的“善”,联系《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 善:
善于
“善弈者也。
”善:
善于
“者”联系古诗句:
“有志者,事竞成。
”者:
……的人
“也”:
肯定的语气。
c、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d、再吟这句,吟出弈秋围棋大家的风度
3、理解②③句“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A、小组讨论理解意思。
(对照注释逐词理解)
B、逐词交流汇报②③句的意思
注意:
五个“之”的不同意思
“惟弈秋之为听” 之:
无实在意思
“一人虽听之” 之:
弈秋讲课
“思援弓缴而射之”之:
鸿鹄
“虽与之俱学” 之:
另一个人
“弗若之矣。
” 之:
另一个人
C、看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讲两句话的意思
D、分角色吟诵课文
这两个人学弈的经过文言文只两句话就描述得清清楚楚,可见文言文的简练。
这两个人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下棋,他们是怎么学的?
指一生读: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再指一生: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各自学得怎样呢?
一起回答——
生齐读: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E、师生合作吟诵
老师给大家开头,一生读第一个人的表现,一生读第二个人的表现,一生读最后的结果。
(师读:
使弈秋诲二人弈…三个学生分别接读。
师生合作读两次)
F、成语运用
用两个成语,形容两个人是怎样学习的。
(专心致志、三心二意或一心一意、心不在焉)
用两个四字词语,说一下两个人的结果。
(学有所成、一无所获)
4、理解④⑤句 :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什么原因让两人的结果大不相同?
有人提出质疑
A、自由独立逐词理解④⑤
B、交流汇报
C、感情吟诵
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
(师读:
)为是其智弗若与?
(读出反问的的语气)
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
(指生读:
)为是其智弗若与?
(读出强烈的语气。
练习两遍)
回答——生齐读:
曰:
非然也。
(读出肯定的语气)
师:
为是其智弗若与?
生:
非然也。
两种结果不是因为后边的人不如前边的人聪明,而是因为两个人学习的态度不一样。
这真是——(板书:
)态度决定成败。
D、感悟道理
从这则文言文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
学习、做事时,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F、联系生活,深入理解
五、吟诵背诵,欣赏感悟
把古人读诗文的情景能再现在我们的课堂就好了。
1、指名吟诵全文 点评 (2次)
2、试背全文
六、拓展延伸,体验快乐
1、出示文言文
再看一句文言文: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
这是《学弈》这则故事的前面的一句话。
2、自由读
3、师生齐读
4、理解大意
大意:
比如说,下棋只不过是一种技术,一种小的技术。
不专心致志,就学不会。
5、再次齐吟
结束语:
由此可见,专心致志则大有可为也!
七、布置作业:
背诵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
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
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
(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
(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①他们为什么争辩?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译文如下: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
(太阳是远是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①一小儿的观点是: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依据是: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
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
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依据是: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
(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
(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
为什么?
(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
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
①远小近大的原因:
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
由于视觉的误差。
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
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
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
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
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
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1)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
(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3)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学有所成
一人三心二意一无所获
态度决定成败
两小儿辩日
大则近,小则远
不能决
凉则远,热则近
教后反思
电子备课课时教案
执教人:
王建卫 第一课时 总五课时
学
科
语文
年级
六
主备人
单位
社区学校
拟授课
时间
2014-2015下学期第二周
姓名
李燕燕
课题
2、匆匆
个性化
修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二、自读自悟
③思考问题:
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④画出自己喜欢的或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提出问题。
讨论问题:
文中“匆匆”指的什么?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教学重点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
难点
领悟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却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长歌行》,谁愿意来朗诵一下?
学了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2、对比导入:
是啊,时间匆匆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呀!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表达他这样的感叹的,愿意吗?
3、了解作者:
请你说说,朱自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4、揭题审题:
揭题——匆匆。
“匆匆”是什么意思?
那么,在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里,“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
二、自读自悟:
1、自读课文,完成自读要求
①把课文读正确。
②学会六个生字。
2、小组交流一下③、④的思考。
三、协作评价:
1、指名朗读课文,读不通、读不顺的重点练习,学生互助。
2、齐读词语:
饭碗、伶伶俐俐、俳徊、赤裸裸、确乎、涔涔、潸潸、遮挽、罢了、蒸融、何曾。
3、书写词语,互查互批。
4、交流感受:
“我喜欢——,因为——。
”“我的问题是——。
”(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留待下一课时读书研究。
)
四、指引探究:
课后练习:
①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你说一说,尝试着用朗读表达你的理解。
②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搜集有关时间“匆匆”和珍惜时间的词语、句子和诗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复: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
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么?
你还能用什么词句表达这个匆匆的意思?
2、导入:
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述日子来去的匆匆的呢?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整体感知:
请大家边听边思考,抓住重点句子、词语划划、点点。
三、品读二、三自然段:
1、学生交流。
你对哪几句描述最有感触,你想到了什么?
你想怎么读?
2、品读“八千多日子……也没有影子。
”
说:
“我觉得——”
读:
(读出日子溜去的悄无声息,舒缓低平)
算:
我也度过了多少日子。
想:
我用这段时间留下了什么,做了什么。
读:
(齐读,有感情地读,喜欢的试着背诵。
)
3、品读“早上我起来的时候……但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
说:
“我觉得——”
读。
(读出日子的匆匆和永不停息,紧促低平)
写:
联系自己的生活,再写几句日子是怎么匆匆而过的。
读。
(听范读想象,有感情地读,喜欢的试着背诵)
四、精读第四自然段:
1、过渡: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失落寸金容易找,失落光阴无处寻!
面对逃去如飞的日子,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2、读“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一句。
说:
体会到了什么?
读。
(读出作者的思考、无奈和彷徨,平缓凝重)
3、读“……但不能平的……”一句。
说:
体会到了什么?
读。
(读出作者的追寻、信心,沉稳坚定)
4、教师阐述作者思想感情。
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5、扩展,读梁实秋《时间就是生命》,加深领悟。
6、由此,你懂得了什么,能不能用格言、警句、诗文来表达自己的感想?
五、欣赏阅读:
1、介绍:
《匆匆》一文充分反映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风格,他总是对于社会人生和自然景色,善于进行精确、慎密的观察,然后细腻和深入地描写。
以后,我们还会接触到他的《背影》、《荷塘月色》等。
2、欣赏:
老师把他的《春》给大家欣赏。
六、作业:
1、出示借班上课的馈赠礼物——《“时间”集锦》。
2、提出要求:
借每生阅读一天,可摘录自己喜欢的,亦可批注,由课代表回收保存。
等老师下次回访时,告诉老师,过去的日子你是怎么珍惜的。
第三课时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洗手时……
吃饭时…
默默时…… 只有徘徊
匆匆(无奈、追寻)
遮挽时…… 只有匆匆
躺在床上时……
教后反思
电子备课课时教案
执教人:
王建卫第一课时 总7课时
学
科
语文
年级
六
主备人
单位
杨庄社区
拟授课时间
2014-2015二学期
第二周
姓名
李燕燕
课题
3桃花心木
个性化
修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9个生字,掌握“枯萎”“汲水”“依赖”“一旦”“一番”“锻炼”“优雅”“勃勃生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到人生之美在于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在于学会自立、自强。
4、感悟作者借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心理。
教师补充介绍:
桃花心木是一种常绿乔木,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它的木材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可以用来制作车、船、家具等,桃花心木用作绿化环境也非常的好,这么好的树,同学们,你们喜欢它吗?
那就用喜欢的语气叫一下它的名字。
理解重点词语,感受作者的对种树人育苗的与众不同产生的心理变化。
1、联系生活实际,或所了解的名人事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
有困难的地方可在小组里展开讨论。
2、交流汇报:
(由于学生阅历尚浅,教师可通过课件简单补充金京、桑兰、贝多芬等人的事迹,以加深学生对此段话的理解。
)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
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种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
难点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种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长大成材的桃花心木图片)
(1)同学们,认识图片中的这种树吗?
对,它的名字叫桃花心木。
(2)、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这棵树,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
2、(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幼苗图片)
(1)、同学们,图片中的这株小树苗就是桃花心木的幼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这株小树苗吗?
(2)、老师把这两幅图片放到一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你心中会产生怎样的疑问?
生答。
(3)、教师小结:
是呀,看似若不经风的小树苗,是怎样长成如此高大笔直的参天大树呢?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课文《桃花心木》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自主学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把不懂的生字词用彩笔给画出来;
2、自学生字词,个别不懂的字和词,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来解决。
老师巡堂个别辅导;
3、在课堂上交流自学的成果,老师适时反馈意见;
出示课件的生字词练习,检查和巩固自学成果。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合作学习)
1、理清文章的整体脉络,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交流解答,老师适时引导、点拔;
3、赏析美词佳句,边读边画,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有感情的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桃花心木》。
二、品读课文,合作学习,体会作者的感受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理解“难以相信”,体会作者对桃花心木成长的感受
1、看似若不经风的小树苗,竟然长成如此高大笔直的参天大树,这怎么能让人相信呢?
作者同我们一样,不敢相信这个事实。
在第1、2自然段中找出描写让作者这种感受的句子。
2、生读:
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3、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
作者难以相信的是什么?
(怎么能长成这么粗壮的树?
)
同时产成了什么疑问?
(它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
这种感受是在看到过成长起来的几丈高的桃花心木,看到了仅及膝盖的柔弱树苗情况下产生的,所以,怎样读才能表达作者的强烈感受呢?
(读出桃花心木高大、弱小巨大反差,体现作者强烈的感受。
)
(二)学习第3-11自然段
作者产生了疑问:
桃花心木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
难道种树人有什么诀窍吗?
于是,作者从种树人插秧开始,对种树人进行了仔细的观察。
默读3-11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作者不但没有解开心中的疑惑,反而又新生了一个又一个谜团。
看看这是些什么样的谜团。
1、谜团一:
“奇怪的是…”奇怪的是什么?
2、谜团二:
“越来越奇怪”对什么越来越奇怪?
3、谜团三:
“更奇怪的是”更奇怪的是什么?
4、指导朗读3~7自然段,体会作者一疑未结,又生多疑的疑惑重重的心理感受。
5、作者自己在寻找答案。
是种树人太懒吧?
“有时那么久才给树浇水”。
(生回答:
不是)说出理由。
(结合“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是种树人太忙了吧?
(生回答:
不是)说出理由。
(结合“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
6、师生接读8-10自然段,体会作者渴望找到答案的急切心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下册 语文 第一 单元 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