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修养方略.docx
- 文档编号:29614777
- 上传时间:2023-07-25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5.52KB
曾国藩的修养方略.docx
《曾国藩的修养方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曾国藩的修养方略.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曾国藩的修养方略
曾国藩的修养方略
张雪萍:
核心提示:
性格决定命运,抱负决定成就,良好的品性是成功的前提。
早年的曾国藩同平常人一样,也有很多缺点,然而他凭借着自己的修身功夫,确立了良好的品格。
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修身艺术。
那么,曾国藩在修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呢?
曾国藩修身艺术,其实无非三条:
第一,倔强;第二,进取;第三,有恒。
优秀的领导往往会有一些异于常人的个性和天性,有的是天生的,有的是后天培养起来的。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毛病缺点也不少,而且这人天资不高,我给大家讲一个曾国藩与贼的故事。
曾国藩小时候,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
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
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
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
”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怎么样,曾国藩很笨的,贼都背下来了,他还没背下来呢。
我总结,能够成功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天资比较高,后天又付出比较多的努力的人,比如说牛顿。
还有一种就是天资不高,但是后天付出极大努力的人,就像曾国藩这样的。
所以,人有小聪明可喜可贺,但千万不要忘了勤奋和坚持。
说了这么多,曾国藩到底有哪些修养方略呢?
(一)男儿自立,须有倔强之气
曾国藩的爷爷从小就教育他,男儿要有倔强之气。
美国的第30任总统叫柯立芝,曾经创造了美国的柯立芝繁荣,他就讲,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可以取代毅力。
才干也不可以——怀才不遇者比比皆是,一事无成的天才也到处可见;教育也不可以——世界上充斥着学而无用、学非所用的人;只有毅力和决心,才能无往而不胜。
为什么那些所谓的天才最终流于平庸?
就是因为没有毅力没有决心。
曾国藩对这一条是非常重视的。
曾国藩说,男儿以懦弱无刚为耻。
他还说,打脱牙,和血吞。
把我的牙打掉了,我把牙连着血一块吞下去,你想想那是什么感觉。
还有就是,咬牙立志,不甘失败,历尽千辛万苦终不改其志。
曾国藩有个幕僚叫李申夫,曾国藩曾说:
“李申夫说我与人怄气从来不说出,而是特别能忍耐,一步步寻求自强之道,因而引用俗话说:
好汉打掉了牙,和血吞下去。
这正是我咬牙立志的诀窍。
我曾经被京城中的权贵所唾骂,被长沙官场所唾骂,被江西官场所唾骂,也经历过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被打掉牙的时候多了,没有一次不是连血一块吞下去的。
”
曾国藩的部队分水军和陆军,曾国藩说:
“我办理湘军水师,一败于靖港,再败于湖口,但我咬紧牙关将局面维持了下来,而后终于有了重振的机会。
安庆没有合围的时候,祁门大营十分危急,黄德的局势也很危险,大家都建议我撤安庆之围,以支援祁门、黄德,但我咬紧牙关不撤,终于打下了安庆。
至于南京是一个方圆百里的大城,易守难攻,我却以孤军将南京围了起来,大家都说恐怕要蹈前面清军的覆辙了,然而咬着牙坚持下来,最后竟然立了大功。
”
通过以上种种经历,曾国藩就总结,人做事没有志气是不行的,艰难困苦就是上天要把你磨砺成英雄的好机会,天下事只在于人如何去做。
如果你连坚持都不坚持,那么连成功的机会都没有了。
成功往往在于坚持最后五分钟,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咬牙坚持,没准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少年当有狂者进取之趣
曾国藩说:
“人只要能自己立志,那么圣贤豪杰,什么事业做不成?
何必借助于人。
我想做孔孟那样的人,那么日夜孜孜不倦,惟孔孟之道是学,别人谁还挡住我呢?
若自己不立志,那么虽然每天都与尧舜禹这些大圣大贤一起,也不过他们是他们,我是我。
对我有什么帮助呢?
”
首先您得立志,你要想成为孔子孟子那样的人,你就天天学他们的东西,看他们怎么做,你就有可能成为那样的人,如果你没有那样的志向,即便你天天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你也成为不了他们那样的人。
光立志还不行,还得进取,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天天在那立志,但是光说不做,那是不行的。
少年要不怕丢丑,必须有狂者进取之趣,此时不进取,以后年龄大了就更不肯了。
年轻人别怕丢人,要像小疯子一样积极进取。
曾国藩是22岁考秀才,23岁考举人,27岁考进士,科举考试的顺利增强了他锐意功名、意气自豪的自信心。
后来做了官之后,他曾经给自己弟弟写信,说“君子立志,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男子汉大丈夫就得立大志。
再有叫“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不要太重结果,只要你积极努力就可以了。
而且曾国藩讲,古代的很多帝王,都想寻找长生不老药,想再活500年。
他说,人如果有了远大的志向,又有了积极进取的精神,那么就像吃了不老金丹一样,立刻会焕发出不一样的青春和活力。
您想想是不是,有了远大的志向,有了积极进取的精神,精神状态就不一样了,就像吃了不老金丹一样,这叫进取。
(三)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
中国人经常讲,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当官的更是如此。
曾国藩最推崇的,是一种平和恬淡的心境。
曾国藩有个弟弟叫曾国华,这个人性情高傲,又爱发牢骚,曾国藩深以为忧,经常写信教育自己的弟弟。
您看他这么写:
“温弟的天分,在弟弟中算第一,只是牢骚太多,性情太懒……我常常看见朋友中牢骚太多的人,后来一定有碍前程……凡遇到有牢骚要发的时候,就反过来考虑自己有哪些不足,而积蓄了这不平之气,猛然自省,决然去掉。
不仅平心谦抑,可以早得科名,也可以养一团和气,可以稍微减少病痛。
大约心里抑郁,怨天尤人的人,不仅不可以涉世,也不是可以修养德行的。
……所以我对弟弟时常劝以平和二字。
”
当然,曾国藩刚出道的时候也不是那么平和,甚至可以说曾国藩年轻的时候是愤青,对很多事情他也看不惯的。
最开始出来带兵的时候,曾国藩总是和湖南、江西的官场起冲突,实际上那个时候他还不是平和恬淡的心情,但是曾国藩这人非常注意个人反思,非常注意个人的修炼,不断地调节自己的心境。
曾国藩为他父亲守孝的时候,总是发脾气,这个时候有人托他弟弟给他带来了一副药方,是一本《道德经》。
曾国藩细看了很多遍,得出了“大柔非柔,至刚无刚”的感悟。
曾国藩反思自己,刚出来带兵的时候,刚烈太甚,伤害了上上下下、左左右右,不但对自己的事业不好,对自己的身体也不好,后来通过研读《道德经》,终于意识到,很多事情大家都想正面过去,都知道直线过去是最简单的,但是很多事情走直线是不行的,这时候不如就迂回绕过,没准绕上几个圈就过去了,这就是老子,迂回,委婉、柔和。
1.知性命
具体来说,怎么样才能做到和平恬淡呢?
曾国藩说,首先要“知性命”,什么叫“知性命”呢?
对自己来说,世界上可以知道的要尽量知道它,这就是性;对于天来讲,不可能知道的就顺其自然,这就是命……农民耕田种庄稼,勤劳的人就会有好年成,懒惰的人就会歉收,这就是性;种庄稼遭了水旱之灾,到头来庄稼不是涝死就是干死,这就是命。
爱人、治理人、以礼待人,这就是性;但爱人而人不爱我,治理人而人不治,以礼待人而人不答以礼,这就是命。
我们之所以赶不上圣人,就在于他们能尽性并达到知命……尽性,那是可以通过学习达到的事情,至于知命,那就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了。
当尽性的时候,你的心力已经用到了十分,然而想取得的结果,有的可以达到,有的却达不到。
圣人在这点上看得很淡泊……假如是应当尽性的事情,就应当以百倍的努力去完成,而知命的学问,就应该以淡泊的态度为宗旨。
比如说孩子考试,都想得高分,打一百分,然后就努力地复习,但是可能老师真是出了几道特别难的题,就是没拿100分,打了90多分。
这个时候应该以淡泊的态度为宗旨,既然咱们已经努力复习了,最后还差那么一点点,就不要太在意,这样你心态就能保持平和。
这是第一,知性命。
2.不忮不求
第二,不忮不求。
忮,就是嫉贤害能,妒功争宠,自己不能修德进业,又害怕别人修德进业;求,就是贪图名利,安于现状,没有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去得到,得到了的东西又害怕失去。
忮并不常见,一般发生在那些名望相当、事业相当、地位相当的人身上。
要想自求多福,就必须先去“忮”心。
这就是所谓的“人如果能把不想损害他人的心推广开去,仁便用之不尽了”。
要想树立自己的品格,就必须先去“求”心,所谓“人如果能够把不挖洞跳墙的心推广出去,那么义就用之不尽了”。
“忮”去不掉,满怀都是荆棘;“求”去不掉,满腔都是卑污。
曾国藩给儿子的遗嘱里边就有这条,让他儿子们做到不忮不求。
为什么呢?
你爹我现在职位这么高,将来你们继承我的衣钵,很容易有这种心思,嫉妒心,贪图名利,安于现状之心。
而且曾国藩跟儿子们说,你们最好别从军从政。
为什么呢?
你爹我在官场上混了这么多年,知道官场上不好混,所以你们最好别从军从政。
所以,曾国藩的后代大部分都是从事文化教育事业,出国留学,教育,卫生,艺术方面比较有成就,可能这跟曾国藩的教育有关,不忮不求。
3.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忌情绪化反应
我们经常会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记住耐烦,不要做情绪化的反应。
孙子兵法里有一句话,叫“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君主不能因为生气去打仗,就像刘备那样,主将也不能因为生气去打仗。
这里边有个典故,话说当年刘邦、项羽争天下,相当长一段时间俩人就围绕虎牢关来争夺,最终谁能长久地占领虎牢关,谁就将会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最开始,虎牢关被项羽占领,刘邦想夺虎牢关,怎么办呢?
他听了张良的建议,派人到项羽的后方去捣蛋,结果项羽很生气,要亲自去收拾,但是虎牢关需要有人把守,项羽就选择了大司马曹咎,让曹咎来把守虎牢关。
项羽跟曹咎说,虎牢关易守难攻,你就老实地给我守着,我15天之后就回来。
曹咎答应得挺好,行,肯定听您的。
刘邦的部队到虎牢关城下叫阵,曹咎坚守不出。
张良他们怎么办呢?
骂阵,骂曹咎。
曹咎小儿,想你们项王也是英雄,怎么生你这么个酒囊饭袋,竟然不敢出来迎战。
曹咎知道不能出去,得听领导的话。
张良他们又想一坏招,弄一小分队,一人拿一个小白旗,旗子上画着猪狗不如的东西,然后写上曹咎的大名,绕城谩骂。
曹咎这回有点生气,你们这帮坏小子,弄一小分队来骂我,骂累了这帮人还休息,休息完了接着骂。
曹咎有点生气,心想,我得趁着这帮人休息的时候,带着队伍出来收拾这帮坏小子,结果正好中了张良的计策,所以很快虎牢关就被刘邦的部队占领了。
正是因为曹咎的愠而致战,不但毁了自己,也毁了项羽的事业。
所以曾国藩就讲,“心境要安静,思虑要深远。
心境安静则精神爽朗充沛,思虑深远则谋划事情周详。
爽朗充沛,志向就不会被扰乱。
谋划周详,事业就不会受到阻隔”。
举个例子,这个例子是沈葆桢和曾国藩争饷的例子,沈葆桢的岳父很有名,是林则徐。
最开始沈葆桢的职位不高,五品官,曾国藩看到之后觉得这家伙挺有本事,所以就设法去保举他,后来江西巡抚出现空缺,曾国藩就保举沈葆桢做了江西巡抚。
这样一跃,沈葆桢就从五品官跃升至二品官,所以曾国藩对他是有恩的。
曾国藩为什么要保举他呢?
一是因为觉得他有本事;二是因为江西每年要给他的湘军提供一部分粮饷,曾国藩心想把自己的人放在那,将来要粮饷方便。
但是没想到,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曾国藩的湘军在围攻天京,围了好长时间也打不下来,迫切需要粮饷供给。
江西那块也不太平,也出现了很多农民起义,而这时候湘军已经无暇顾及江西的情况了。
沈葆桢一看,你湘军管不了我了,那我自己招募部队,自己维护地方治安。
但是,沈葆桢招募部队也需要粮饷,所以他就决定江西不再给湘军提供粮饷了,把这部分粮饷给了自己的部队,谁让你保护不了我呢。
曾国藩由于处在围攻天京的最关键时刻,迫切需要粮饷供给,他就跟沈葆桢要粮饷,沈葆桢就是不给他。
曾国藩特别生气,手下人就给他出主意,说大帅对他那么好,他却这样对待您,不如咱们写个折子弹劾他。
于是,一帮人就去写弹劾的折子,折子写好了,马上就要送往北京了,拿给曾国藩看。
这时候曾国藩的心态开始平和了,他心想,我这块儿缺粮饷,那是实际情况,我因为常年打仗,南京周边的很多老百姓都跑光了,买粮食都买不到,我的军队都保证不了一日三餐了,顶多每天喝几顿稀粥,确实需要粮食。
可是沈葆桢自己招募部队,维护地方治安,也需要粮饷。
我又那么急迫地跟他要粮饷,我自己做得也有不妥。
所以,曾国藩跟手下的人说,“近日因沈葆桢截留军饷,心中很愤懑。
然而细心想来,古人办事,被牵制、遇抵触的情况很多,每个朝代都有。
人的天性不免会厌恶别人的抵触。
我正可以用别人的抵触,来磨砺我的品德修养”。
曾国藩没有跟沈葆桢撕破脸皮,他给皇上写折子,说什么呢,“臣统军太多,月需饷额五十余万。
前此江西厘金稍旺,合各处入款约可发饷六成,今年则仅发四成;而江西抚臣(指沈葆桢)所统各军之饷,均发至八成以上。
臣军欠饷十六七月不等,而江西各军欠饷不及五月。
即以民困而论,皖南及江宁各地,市人肉以相食,或数十里野无耕种,村无炊烟,江西亦尚不至此。
……今苏浙等省会已克,金陵之长围已合,论者辄谓大功指日可成,元恶指日可毙。
故绝不可因粮饷奇缺而动摇人军心,致生功亏一篑之变。
”最后这句太给力了,皇上您看看,现在我们把太平军的什么枝枝节节都给您剿灭了,就剩南京这最后一仗了,如果因为缺了粮饷导致功亏一篑,您觉得值得吗?
曾国藩又说,“臣又闻同僚交际之道,不外二端:
曰分,曰情。
巡抚应归总督节制,见诸《会典》,载诸《敕书》……数百年之成宪,臣不得而辞,沈葆桢亦不得违,分也。
军事危急之际,同寅患难相恤,有无相济,情也。
沈葆桢于臣处军饷,论分论情,皆应和衷熟商……臣返躬内省,则自觉对沈葆桢而无愧……”
您看曾国藩的折子怎么样,有理有力有节。
一方面给皇帝分析当时的形势,另外一方面又引经据典,可以说写得相当好。
这个折子也彻底地说服了皇帝,皇帝决定,你们俩也别争了,江西这部分粮饷你们两家一分为二。
试想当初他上了弹劾的折子,皇上派了另外一个人来,也未必有现在的结果这么好。
所以曾国藩就想,廉能养心,静能升智,人在安静的状态下智慧都会生长。
遇到事情千万不要怒发冲冠,要让自己的心静下来,静下心来,计上心来。
再举一个反例,举个曾国荃的例子。
曾国藩这人比较委婉柔和,而曾国荃属于这种比较激进的人,权力越大越不嫌大,钱越多越不嫌多的那么一个人。
在打完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藩就劝自己的弟弟回乡,辞官不做。
实际就是害怕将来皇帝觉得他们俩权力太大,会对朝廷造成危害,所以劝他弟弟回乡。
曾国荃就听他哥哥的话辞官回乡。
再到后来,湖北巡抚出现了空缺,朝廷就想启用曾国荃做湖北巡抚,而当时湖广的总督叫官文。
刚才我讲了,总督原则上是高于巡抚的,可是清政府总督和巡抚十个里边有九个不和的,总督虽然名义上是高于巡抚,但是他没有确切的控制巡抚的权力,而且他俩管辖的范围也差不多,所以十个总督巡抚当中有九个不和。
而官文是个什么人呢,满清大臣,皇帝的宠臣,平庸无能,捣蛋有术,贪财好色。
曾国荃来到湖北巡抚上任之后就跟官文要权力,对不起,把军权给我,财权给我。
所以官文就抵制他,派一个姓唐的布政使抵制曾国荃,告诉他曾国荃向你要什么你都别给。
曾国荃很生气,于是就给皇上写折子,说官文派了一个姓唐的布政使抵制我,跟我不配合。
皇上把姓唐的布政使给撤了,同时给官文和曾国荃下了一道共同的旨意,大致是说,你们俩别你参我、我斗你的,要和中熟商嘛。
可是曾国荃依然不为所动,还是继续写折子说官文的坏话,说他“贪庸骄蹇,欺罔徇私,宠任家丁,贻误军政”。
虽然他说的是事实,但是您别忘了,官文是皇帝的宠臣,所以这回皇帝把他平级调走了,可是等了官文走了之后,对曾国荃的报复是接踵而至。
这家伙纠集了一批满清大臣,不断地给皇上上折子说曾国荃的坏话,军务不利,政务不利,最开始可能皇上还不信,但是架不住这帮人天天上折子,后来皇上也不得不信了。
曾国荃不得已,只得再次请辞回家,如果再在这留着的话,恐怕自己小命都不保了。
所以曾国藩就说你这不是明智之举,既然皇上都告诉你们俩了,和中熟商,你还非要弄个鱼死网破,结果怎么样,反而对你的结果不好。
所以说作为领导,遇到事情千万注意要“耐烦”,把自己的心态放平和,不要做出情绪化的反映,要保持良好的心境。
(四)砥砺自己的品性
曾国藩是个很有远大志向的这么一个人,但是刚才我们也讲了,光有志向,但是没有磨砺自己品格,磨砺自己品性的意志力也是不行的。
曾国藩20岁之后给自己改号叫涤生。
什么意思呢?
涤,就是洗涤自己以前身上的缺点;生,就是要取袁了凡的话:
从前种种,譬如昨天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以前身上那些不好的缺点,都给他扔掉,以后要求自己做到好的品质,今天都生发出来。
所以您看曾国藩给自己改号叫涤生,说明这人有着非常强烈的自律意识。
进入翰林院之后,曾国藩给自己改的名叫国藩,寓意是为国藩篱,而且做了五句箴言以自勉,实际上就是五个词。
第一个词立志,要立下远大的志向;第二个词叫主静,就是刚才我讲的保持心态的平和,安静,据说曾国藩每天要拿出一点时间找个小黑屋待一待,有人说他在跟他爷爷对话,其实就是让自己安静下来思考一些问题;第三个词叫居敬,时刻不要放纵自己,以敬畏之心做人做事;第四个词叫谨严,说话要谨慎,不说大话空话假话;第五个词叫有恒,有恒心,铢积寸累,自然能够成功。
曾国藩这个人有个特点,这人写日记,从27岁开始写,到47偶尔会有间断,从47到去世,一天都不曾间断,无论是在前线打仗还是生病在床,每天都要坚持记日记,在日记里边反思自己,反省自己,磨炼自己。
曾国藩这个人我刚才讲了,年轻的时候毛病缺点是很多的,你想从农村来的,农村来的孩子刚刚进入北京这种大城市,那个时候刚来京城当官的时候,每天是宴饮不断。
后来他就反思,晚上不能这么干了,晚上得学学习,看看书,结果有人请他,他又去了,回来又开始反思自己,晚上不能再去搞这些应酬了,要学习,提高自己,没坚持两天有人请他,他又去了,后来又立志,晚上不能再去出去喝酒了,没坚持几天又去了,又再次立志,终于把晚上爱出去应酬这毛病给改了。
还有,曾国藩立誓不能见色太近。
有一次也是到朋友家作客,他那个朋友刚娶了两个小老婆,年方二八,人面桃花,好是漂亮,而且他这朋友还让他这俩小老婆跟着一块招待客人,曾国藩看着那个羡慕,晚上回到家里边一看,自己的夫人,欧阳夫人年龄也大了,身体还不好,人老珠黄了,还病恹恹的躺在床上,结果就想,不行,明我得娶俩漂亮的。
第二天醒过来又开始骂自己真不是东西,前天还立志不能见色太近呢,昨天就想娶漂亮小老婆,不行,继续立志,不能见色太近,所以曾国藩一辈子只娶了两个老婆,一个是欧阳夫人,另外一位是个妾,在他51岁的时候他老婆给他娶了个妾。
因为曾国藩老婆的身体又不好,曾国藩的身体也不好,曾国藩长牛皮癣,浑身长牛皮癣,有的时候浑身疼痛难忍,所以他老婆给他娶了个妾,他那个妾娶进门的时候不到20岁,但是只在他们家生活了17个月就死了,肺癌就死了。
而且曾国藩这人戒烟,从20岁左右开始戒烟,17、18岁的时候烟瘾就已经很顽强了,而且偷他们老家那种土烟,结果受到家长强烈斥责。
后来曾国藩立志要戒烟,给自己改号叫涤生,也有戒烟的意思。
但是每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说是戒烟了,但是一不抽烟太难受了,吃饭也不香了,喝酒也没有味道了,写东西都写不下去了,结果没坚持几天又抽开了。
后来又立志要戒烟,在他们家人面前庄严立誓,我要戒烟,在家人面前不抽了,一到外面就又抽开了,这叫盛情难却。
结果这烟戒到第十年,还没戒掉,这天曾国藩起来正襟危坐,托着老烟袋,坐在镜子前就想,我堂堂一个翰林,连戒烟这种事情都做不到吗,不行,继续立志戒烟,这回把自己抽烟的工具也给砸了,烟叶子也给烧了,终于是把烟给戒了。
戒了十多年,经过好几个阶段,终于把烟给戒了。
所以您看曾国藩这人很有意思的,他不断地立志,又不断的破坏自己的誓言,又不断地重新立志,一步一步的自己跟自己较量,自己跟自己较劲,终于养成了自己这种良好的品行。
曾国藩进入垂暮之年的时候,他的谋士赵烈文就总结了他的一生,说“老师的功劳绝不限于擒渠扫穴,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上。
一般人都知道老师用人、治军、筹饷、整饰吏治等各方面很有成就,其实这些都是皮相之论。
我跟随老师多年,认为老师有两项功夫为常人所不及。
这也是老师能够成功的地方。
一是不管什么事情发生,都是岿然不动,二是饮食起居,都有一定的规矩,几十年如一日,此二者烈辈毕生不可仰企。
老师之所以成功,在于精神力量坚卓。
”
无独有偶,梁启超也是这么评价他的,说“凡自古以来能成大事的,一定是自制之力很强的人。
西方人不必说,古人不必说,请让我们看看最近的人物。
曾国藩自少年时候就有吸烟及晚起的毛病,后来决心戒烟,开始的时候烟瘾十分顽强,无法克服;而曾国藩视之如大敌,一定要拔其根株而后已。
他此后能镇压太平天国,正与他能够克服了十几年的积习是同一精神。
从普通人的眼光来看,岂不以为区区小节,无关大要吗?
而不知道制之有节,行之有恒,实在是人生品格的第一大事。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曾国藩 修养 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