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 文档编号:29604796
- 上传时间:2023-07-25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4.92KB
《空间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空间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间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空间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空间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18060442
课程名称:
空间经济学
英文名称:
SpatialEconomics
课程类别:
专业课
学时:
36学时
学 分:
2学分
适用对象:
经济类全日制本科生
考核方式:
考查
先修课程:
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
空间经济学是一种依赖于规模收益和运输成本递增的大型集聚出现的理论,强调企业与供应商以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
主要解释地理空间中经济活动的集聚、扩散现象,揭示资源空间优化配置机制和探索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机制。
空间经济学试图把被主观主流经济学长期忽视的空间因素纳入到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析框架中,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现实中存在的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生产的空间集聚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的分析,探讨区域经济增长规律与途径。
英文简介:
Spatialeconomicsisatheoryoftheemergenceoflargeagglomerationswhichreliesonincreasingreturnstoscaleandtransportationcosts,andemphasizeslinkagesbetweenfirmsandsuppliersaswellasbetweenfirmsandconsumer.Itmainlyexplainsthephenomenonofagglomerationanddiffusionofeconomicactivitiesingeographicalspace,revealsthemechanismofoptimalallocationofresourcesinspaceandexploresthemechanismoflocationselectionofeconomicactivities.Spatialeconomicstriestobringthespatialfactorswhichhavebeenneglectedbysubjectivemainstreameconomicsforalongtimeintotheanalyticalframeworkofgeneralequilibriumtheory,tostudythespatialdistributionofeconomicactivitiesandexplainthespatialagglomerationmechanismofdifferentscalesandformsofproductioninrealityinordertofindthegrowthruleandwayofregionaleconomy.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专业课。
主要任务让学生掌握空间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政策分析框架,以及空间经济学的基础模型,了解多种理论模型。
认识和理解国家有关空间经济政策,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实际经济问题。
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学生讲授空间经济学的发展过程,理论基础,分析工具和基本模型,学生掌握学习选择不同的模型工具分析不同的政策和空间经济增长规律。
主要培养学生对空间经济学的抽象理解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收集和分析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等政策及相关发展现状统计数据,促进学生了解我国建设成就。
加大实践力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掌握对实际现象和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
企业区位选择和家庭选址的影响因素
2.理解:
区位选择的特征
3.了解:
选址理论和贸易理论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企业区位选择和家庭选址的影响因素,选址理论和贸易理论的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区位选择,第一自然,第二自然,空间不可能定理,冰块型运输费用,比较优势理论。
3.问题与应用:
思考居住地或在各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成立的理由。
(三)思考与实践
1.结合选址理论评价我国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2.叙述你对本课程的期待,仔细阅克鲁格曼Krugman的诺贝尔奖的演讲,说说你的感想。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第二章新贸易理论诞生的背景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
里昂惕夫悖论对传统贸易理论的质疑
2.理解:
传统的贸易理论存在的局限性
3.了解:
关于产业内贸易的讨论,回顾传统贸易理论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希尔-俄林模型,了解不同学说对产业内贸易和里昂惕夫悖论的解释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里昂惕夫悖论及其相关讨论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产业内贸易,比较优势,运输及通信成本的降低和贸易自由化的理解
3.问题与应用:
什么是悖论?
里昂惕夫悖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三)思考与实践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经常发现,初看好像和常识相矛盾的悖论举出这种例子,并解释说明这个悖论。
2.试着查找我国不同的贸易国与产业分类的进出口数据,了解产业内贸易增长的情况。
3.运用我国近年的数据计算,分析里昂惕夫悖论存在的情况
第三章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的垄断竞争模型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
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的垄断竞争模型
2.理解:
企业完全对称的模型假定,需求函数和竞争效果,导入运费,求解企业行为和企业数量
3.了解:
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的垄断竞争模型的推广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的垄断竞争模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内部规模经济,替代弹性,效用函数,CES函数
3.问题与应用:
报酬递增情况下为实现最优是否会过多生产?
(三)思考与实践
1.假设家庭和企业同质,给出效用最大化等式,能找到最优的企业数和最优的生产量。
第四章单要素模型:
本地市场效应和福利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
基于D-S模型上的两个国家一种要素经济的贸易模型
2.理解:
单要素模型下本地市场效应和福利
3.了解:
本地市场效应产生和不产生的不同情况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单要素模型,两个国家工资水平相同和不同情况下,企业选址的决定因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单要素模型,市场规模,竞争度,价格优势,本地市场效应
3.问题与应用:
理解工资差异情况下的企业选址决定因素,分析运输费用减少对地区福利的影响
(三)思考与实践
1.什么是本地市场效应?
2.如何理解两国间的贸易自由化政策可能会带来两国间的利益冲突?
3.查找最近的自由贸易协定的事例,讨论一下双方的争论点是什么?
第五章双要素模型:
资本移动和企业区位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
劳动和资本双要素经济的贸易模型,资本在国家间自由移动的对企业区位的影响,即自由资本模型(footloosecapitalmodel)
2.理解:
农业部门的运输费用导致量过的工资水平不同,产生本地市场效应
3.了解:
不考虑农业部门,本地市场效应工资差距以及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两国工资水平相同和不相同时候的双要素模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FDI,双要素模型,工业产品的自由贸易度,竞争度,工资方程式,集聚租概念的理解
3.问题与应用:
双要素的两国模型中,以企业分布描述的本地市场效应产生的条件
(三)思考与实践
1.什么是双要素模型?
2.什么是集聚租?
3.在本章的模型中,假定了海外直接投资和本国投资相比,不产生其他的费用,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有各种各样,其他的费用列举一下,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费用。
4.收集我国的地区收入数据,解释引起这种收入差距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
第六章新经济地理学和均衡的稳定性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
均衡的稳定性分析
2.理解:
传统的贸易理论存在的局限性
3.了解:
关于产业内贸易的讨论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区域贸易模型多个均衡的可能性和均衡的稳定性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产业间相互影响的前方关联效应和后方关联效应,内生的劳动力移动概念的理解
3.问题与应用:
规模报酬递增,运输费用劳动力移动和产业集聚;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脉络
(三)思考与实践
1.了解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脉络。
2.新经济地理学在我国的研究状况。
第七章中心-外围模型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
中心-外围模型/克鲁格曼模型
2.理解:
模型的假设条件的变化对模型的影响,异质劳动力及其移动对企业选址的影响
3.了解:
异质劳动力及其移动对企业选址的影响模型的修改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中心-外围模型/克鲁格曼模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自由企业家模型(footlooseentrepreneurmodel)的理解,市场规模效应,竞争效应,内生变量
3.问题与应用:
异质劳动力及其移动对企业选址的影响
(三)思考与实践
1.模型推导过程理解。
2.请阐述FE模型中熟练工人的选址原因与FC模型中企业的选址原因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3.试分析所在城市产业园分布与选址的影响因素。
第八章准线性模型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
准线性模型
2.理解:
企业人口增加带来对选址的影响
3.了解:
模型的运用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准线性模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分歧模式,竞争效应概念的理解
3.问题与应用:
基于准线性效用函数模型框架对新贸易理论的适用。
(三)思考与实践
1.准线性效用函数下,个人效用之和为社会福利。
第九章人工费用带来的再分散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
基于准线性模型的消费,生产和均衡分析
2.理解:
农产品的运输费用对工业选址的影响
3.了解:
基于CES型效用函数的模型分析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农产品的运输费用对工业选址的影响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基于准线性模型的消费,生产和均衡分析,人工费用效应等概念的理解
3.问题与应用:
对农业政策的启示
(三)思考与实践
1.什么是CES型效用函数?
2.运输费用参数,农业生产力和农业补助政策对工业选址的影响。
3.我国农业补助政策对工业选址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十章城市费用带来的再分散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
城市费用带来的再分散
2.理解:
土地住宅费用以及通勤费用带来企业和劳动的再分散,以及选址变化
3.了解:
基于CES型效用函数模型的变化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基于准线性模型的模型和均衡,基于CES函数模型和均衡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城市空间,住宅费用,通勤费用,城市费用等概念的理解
3.问题与应用:
基于准线性模型和CES函数模型的稳定均衡条件分析,城市费用效应等概念的理解
(三)思考与实践
1.什么是城市费用?
城市费用的变化对工业选址的分散力影响。
2.运输费用和通勤费用同时下降出现的选址变化模式。
3.收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费用变化的数据或案例,了解工业布局的变化。
第十一章多产业的空间经济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
多产业选址模型与单一产业选址模型的不同。
2.理解:
非熟练工人投入量不同和产品运输费用不同的多产业均衡选址。
3.了解:
城市费用,运输费用和工人工资对多产业选址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非熟练工人投入量不同和产品运输费用不同的多产业均衡选址模型的假设和结论。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多产业选址模型,产业转移的理解
3.问题与应用:
非熟练工人投入量不同和产品运输费用不同的多产业选址模型与现实的产业空间布局的关系。
(三)思考与实践
1.什么是规模报酬递增产业?
2.通过案例分析工业部门的再分散现象。
美国和日本20世纪的工业部门大转移:
工业部门从大城市转移到小城市。
3.试分析我国和所在省份或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转移的空间分散机制。
第十二章企业关联和区位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
产业内企业间产品贸易和中间投入的模型。
2.理解:
技术和信息对企业选址的影响。
3.了解:
影响企业集聚的因素有哪些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两国工资相等和存在工资差异的产业内企业间产品贸易和中间投入的模型,对选址和福利产生的影响。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产业间关联,人口移动,产业集聚概念的理解
3.问题与应用:
一国的产业分布是对称分散还是完全集聚,对福利产生的影响。
(三)思考与实践
1.什么是产业间关联?
2.运输费用怎样影响竞争效应和集聚程度?
3.试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评价产业政策。
第十三章空间经济学模型的应用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
税收竞争,环境管制,国际贸易和国内区域差异政策对经济集聚的影响机制。
2.理解:
环境管制对企业选址的影响
3.了解:
国际贸易自由化对国内企业集聚对作用。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将税收竞争,环境管制,国际贸易和国内区域差异政策考虑到企业空间选址模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税收竞争;底部竞争,协调税收,环境管制。
3.问题与应用:
政策怎样影响不同尺度空间的经济集聚产生机制。
(三)思考与实践
1.什么是税收竞争,环境管制,国际贸易和国内区域差异政策?
2.试分析我国环境管制政策与产业升级和转移。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讲
课
习
题
课
讨
论
课
实验
其它教学环节
小计
第1章绪论
2
0
0
0
0
2
第2章新贸易理论诞生的背景
2
1
0
0
0
3
第3章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的垄断竞争模型
4
1
1
0
0
6
第4章单要素模型:
本地市场效应和福利
4
1
1
0
0
6
第5章双要素模型:
资本移动和企业区位
2
0
0
0
0
2
第6章新经济地理学和均衡的稳定性
2*
0
0
0
0
2*
第7章中心外围模型
4
1
1
0
0
6
第8章准线性模型
4*
0
0
0
0
4*
第9章人工费用带来的再分散
第10章城市费用带来的再分散
4*
1
0
0
0
5*
第10章多产业的空间经济
第12章企业间关联和区位
4*
1
0
0
0
5*
第13章空间经济学模型的应用
4
1
0
0
0
6
合计
26
7
3
0
0
36
*可根据情况选讲的内容。
六、课程考核
(一)考核方式:
考查(以课程论文方式)
(二)成绩构成
平时成绩占比:
40%期末考试占比:
60%
(三)成绩考核标准
课程论文要求对空间经济学的主要理论体系进行比较,了解空间经济学方法论上的差别,能从某一个视角基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认知和理解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建设成就,并能以致用具备对实际空间资源配置现象和问题中的分析能力。
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推荐教材:
《空间经济学》曾道智,高塚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12月
参考资源:
1.藤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等,《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02月
2.藤田昌久,雅克-弗朗斯瓦蒂斯,《集聚经济学:
城市、产业区位与全球化(第二版)》格致出版社,2016年01月
3.赵伟,藤田昌久,《空间经济学-聚焦中国》,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
4.赵伟,《空间经济学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03月
5.安虎森,《空间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01月
(三)国内主要期刊
1.《中国经济问题》
2.《经济研究》
3.《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4.《经济学动态》
5.《改革》
(四)国外主要期刊
1.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美国经济评论(美)
2.Th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政治经济学杂志(美)
3.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经济学季刊(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空间经济学 空间 经济学 课程 教学大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