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大本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试资料精选.docx
- 文档编号:29592606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格式:DOCX
- 页数:47
- 大小:47.59KB
中央电大本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试资料精选.docx
《中央电大本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试资料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电大本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试资料精选.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央电大本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试资料精选
2014电大本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
时间:
学习完教材第一至第四章之后。
题目:
1.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民族发展有无影响?
有哪些影响?
2.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特征的理论和斯大林的理论有何相同与不同?
3.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
4.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
形式:
从以上题目任选一题,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要求每一位学员都提交讨论提纲,提纲包括以下内容:
讨论提纲:
一、民族利益时民族关系的焦点
民族利益,指的是法律赋予的正当的、合法的民族应有和应得的各种利益,在一定意义上说,民族关系式民族间的一种利益关系,公平合理的划分和享受可使民族关系和睦,利益划分不合理或者有差别可能导致民族间的矛盾和摩擦。
在民族利益问题上,我们有必要重温列宁在1922年10月27日说过的一段话:
“五年来,我们在一个举世罕见的多民族国家里解决民族问题的经验,是我们完全相信,在类似的情况下,对待民族利益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予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就是创造条件来安排除在这一方面引起冲突的一切根源。
二、民族权力是民族关系的测量表
民族权力,指的是法律赋予的各民族应有的方方面面的平等利益,民主权益,民族权益也是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之一,民族平等,自由发展的民主权利和民族权力的享有和行驶的程度是民族发展关系程度的测量表。
民族权力的享有和行使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其中包括受民族关系状况的制约,反过来民族权利享有和行使状况又直接影响民族关系。
三、民族发展是民族关系的主题
发展,永远是历史和社会的主题,发展,始终是民族和社会追求的目标。
民族关系,既是各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又是各民族发展的客观环境与条件。
因为民族的发展取决于自身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外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民族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个方面。
因此,民族发展的权利和利益,是民族关系发展的核心问题。
总之,在我国民族关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以上三个方面,尽可能采取特殊、灵活和优惠的政策,创造有利于民族发展和有利于协调民族关系的环境和条件,尽可能满足或照顾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发展利益。
作业2:
时间:
学习完教材第五至第九章之后。
题目:
运用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联系实际(这里所指的实际,不局限于身边发生的事例,也包括络、报刊等报道的事例)撰写一篇小论文。
(字数要求1500字左右)
内容:
围绕主题任选一个角度撰写。
例如为什么在中国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为什么一个少数民族不仅可以在某一地方成立自治区,还可以分别在其他地方成立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
如何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各民族自治地方有何不同特色?
等等。
解答:
论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意义(请各位同学对此论文自行删减)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按照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统一和尊重民族自治权的原则,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它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
我们党和国家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有其必然性的,是根据马列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原则,结合我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民族情况)决定的。
(一)从历史情况来说,我国在政治制度方面长期存在两大主要特点:
一是它的统一性,二是中央集权。
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国家统一则国力强盛、民族团结、人民生活安定;国家分裂则国家衰败、民族分争、人民困苦。
我国在解放后建立民族区域自治,保持了国家的统一,符合我国的历史传统,符合我国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从现实情况来说,首先,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多,少数民族人口少,地大物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
这种情况决定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只有在统一国家内团结互助,通力合作,才能得到共同的发展。
第二,我国民族分布情况复杂,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特点显著,只有具有很大灵活性的民族区域自治才能适应。
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与其经济、政治条件相称的不同规模的自治地方,才能适应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和最大限度的满足少数民族人民的自治要求。
第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密切联系。
我国民族关系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各民族和则两利,分则两害。
只有在统一国家中采用民族区域自治这种形式,才能适应并促进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四,各民在长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中,不但建立了工人阶级同农民以及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也使我国各民族人民进一步团结起来,结成了血肉不可分离的联系。
这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对马列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实践和发展
(一)对马列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实践
民族区域自治是马列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多民族民主国家的一般普遍原则。
马列主义从社会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利益出发,坚持建立集中统一的大规模的国家的原则。
同时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是建立现代真正民主国家的条件,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
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让各民族实施地方自治或区域自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纲领性原则。
我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各民族包括汉族在内,都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都是被压迫民族。
特别是如前所述,我国从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革命的整个过程中,国内各民族不仅没有出现过分裂,相反的团结得越来越紧密。
截至2003年底,我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自治县(旗)。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在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
(二)对马列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发展
我国不仅将马列主义关于民族区自治的论断由理论变成了现实,而且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
实践证明,这一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生命力。
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重要作用
虽然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
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民族问题引发的冲突还时有发生,有的酿成局部战争,严重影响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在这方面,中国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于我国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权利,使民主政治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实现,推进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政治平等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由于民族区域自治固有的灵活性,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少数民族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要求,能保障少数民族行使当家作主、参与国家和本地区内部事务管理的民主平等和平等自治权利。
这主要体现在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
在我国,无论在司法、行政、教育等领域还是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都得到广泛使用。
此外,还拥有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其他各项事业的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表现形式,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同表述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三大形式。
这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实现。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调动了各民族的积极性,有利于各民族自身及其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现,开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新阶段。
少数民族可以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发展各项事业。
这就能够最广泛的调动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使少数民族人民都以主人翁姿态投入到国家和地方的建设中。
民族自身的发展进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促进人的发展,是通过发展科技、教育、体育、卫生等各项事业来实现的。
二是对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
法律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保障各民族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等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经济功能首先表现为自治机关把管理经济、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管理本地方的自然资源,并可以根据法律的规定和国家的规划,优先合理的开发利用。
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进行资源开发是,要对该自治地方进行适当的经济补偿。
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三)民族区域自治有力于协调各民族间关系,达到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目的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疏通改善民族关系,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同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大部分居住在边疆。
边疆的稳定对国家的安定和统一至关重要。
作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形式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人民民主专政,有利于抵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有利于打击国内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活动,从而巩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形成作业三:
时间:
学习完教材第十至第十四章之后。
形式:
模拟测试
一、填充题(每题1分,共15分。
写错别字不给分)
1.(民族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2.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3.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4.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5.民族发展的(利益,权益),是民族关系发展的核心问题。
6.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
7.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
8.我国陆地边境线的90%强在少数民族地区,有(1.9万)公里。
9.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
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民主的组织形式)。
10.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两个基本问题:
一是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二是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的实质是民族社会要求(发展与进步)的问题。
二、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
每题1分,共10分)
1.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B.经济发展)。
2.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B.族类)。
3.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D.斯大林)。
4.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D.民族)。
5.2005年党中央在对我国当代民族问题特点和规律把握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D.和谐)。
6.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C.社会因素)。
7.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B.18个)。
8.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C.10多)个国家接壤。
9.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B.精神文化)。
10.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D.1亿多人)。
三、多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项以上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
每题2分,共20分)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ABDE)。
A.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ABE)。
A.常态发展B.异态发展E.跳跃式发展
3.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ABD)。
A.普遍性B.国际性D.敏感性
4.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ABCDE)。
A.民族结构B.民族素质C.民族关系D.自然环境E.社会环境
5.下列省、自治区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为33%以上的是(ABCD)。
A.青海B.贵州C.云南D.宁夏
6.我国散居少数民族因其历史、人口、分布、文化等原因,具有很多特点,其中有(ABCE)。
A.广B.多C.杂E.散
7.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有(ABCDE)。
A.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B.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C.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D.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E.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
8.少数民族干部所占比例少于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数的自治区有(BCE)。
B.宁夏C.新疆E.西藏
9.在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要努力做到(ABCD)。
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B.建立新型的生产关系C.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D.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10.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ABCDE)。
A.民族性B.稳定性C.独特性D.发展性E.交融性
四、辨析题(请先答出对或错,再用简短文字说明理由。
每题5分,共30分)
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
错,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
2.民族作为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还有自然属性、生物属性。
3.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任用是体现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标志。
错,其中团结字样删除
4.民族语言文字是历史的产物,最终将消亡。
错,民族语言文字具有稳定性。
5.即使对于某些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也不能强迫命令少数民族予以改革。
对
6.在我国现阶段,宗教信仰往往涉及政治问题。
错,宗教信仰不属于政治问题
五、论述题(25分)
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答:
一、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
1、民族问题是人民团结的一个影响因素;
2、民族问题是社会稳定的一个影响因素
二、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1、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
2、民族问题是民族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
三、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1.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2.民族团结是边防巩固的前提
四、民族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民族问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影响因素
2.民族问题是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题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除理工类外各本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题型包括填充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辨析题和论述题,分别占卷面总成绩15%、10%、20%、30%、25%左右。
考核采用笔试与开卷方式。
第一章绪论
一、填充题
P1)1.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P1)2.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P4)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经济)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P2)4.民族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P2)5.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二、单项选择题
P3)1.(A)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B.重视政策的运用
C.理论和政策兼纳D.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
P7)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D)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
A.理论性B.学术性C.实用性D.政治性
3.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D)的问题。
A.民族区域自治B.民族发展C.民族之间矛盾D.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
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B)。
A.政治发展B.经济发展C.文化教育发展D.社会发展
三、多项选择题
P2)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ABDE)。
A.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B.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P5)2.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ACE)。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息综合方法
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定性分析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
P6)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ABCE)。
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B.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C.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D.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
E.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P3)4.民族理论(ABCDE)。
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B.是一门理论科学
C.是一门实践科学D.是一门交叉学科E.是一门新兴学科
四、辨析题
P2)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
(错,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
P7)2.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
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
(错,必须有正确理论指导)
P6)3.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错,民族改成民族观)
P7)4.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
(对)
五.论述题
试述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
P6-7
第二章民族
一、填充题
P9)1.随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P13)2.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P13)3.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P17)4.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P20)5.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二、单项选择题
P10)1.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A)。
A.夷狄B.族类C.夷族D.蛮夷
P10)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C)时期。
A.春秋战国B.秦汉C.南朝D.隋唐
P10)3.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D)。
A.血统B.语言C.风俗习惯D.自然力
P12)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D)。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
P22)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D)。
A.1954年B.1965年C.1978年D.1987年
三、多项选择题
P9)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ACE)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B.人文属性C.社会属性D.文化属性E.生物属性
P12)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ABCDE)。
A.血统B.生活C.语言D.宗教E.风俗习惯
P12)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ABDE)。
A.共同语言B.共同地域C.共同文化D.共同经济生活E.共同心理素质
P17)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ABCD)。
A.奴隶制民族B.封建主义民族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E.共产主义民族
P20)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ABDE)。
A.民族特征B.历史依据C.现实依据D.民族意愿E.就近认同
四、辨析题
P9)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类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还有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P11)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错,还有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P20)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错,辩证的科学的运用)
五、论述题
P20-21)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第三章民族发展
一、填充题
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类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2、民族这种人类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3、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4、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5、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6、民族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
二、单项选择题
1.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类共同体是(D)。
A.氏族B.氏族C.部落联盟D.民族
2.民族发展,是以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生存和(B)的质与量的提高。
A.变化B.演进C.进化D.形成
3.民族(D),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中央电大 本科 民族 理论 民族政策 考试 资料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