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中学案高考历史第八单元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31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学案.docx
- 文档编号:2958976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100.43KB
衡中学案高考历史第八单元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31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学案.docx
《衡中学案高考历史第八单元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31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衡中学案高考历史第八单元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31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学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衡中学案高考历史第八单元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31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学案
第31讲 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明确考向
把握主线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4)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本讲主要讲述了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之后,中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考纲要求
(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理一理
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12月)
(1)背景
①经济状况:
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②思想基础: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③指导思想: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内容
①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政治路线:
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经济方针:
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4)意义:
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了序幕;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内容
措施
影响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①1978年,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②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①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②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
③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管理体制: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③所有制:
变单一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④分配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2)意义:
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①国内:
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②国际: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
(2)过程
①邓小平“南方谈话”:
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②中共十四大:
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④中共十五大:
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⑤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意义
①促进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②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经济特区的创办
(1)创办
①1980年我国把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为第一批经济特区。
②1988年我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特点
①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②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③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3)影响
①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②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③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开放:
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海港城市。
(2)目的:
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
(1)开放: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2)结果: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意义:
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4.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建立:
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特点:
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3)意义:
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5.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目的:
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地位:
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3)条件:
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
(4)影响:
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6.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想一想
1.“文革”结束也就结束了“左”的错误吗?
提示:
否。
“文革”结束后,“左”倾错误并没有完全结束,“两个凡是”的实质仍是坚持“文革”中的“左”倾错误。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彻底纠正“左”倾错误。
2.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
提示:
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吗?
提示:
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吗?
提示:
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是一样的吗?
提示:
否。
两者有本质区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它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同时又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
由于公有制为主体,因而国家对市场具有很强的调控能力。
6.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有何不同?
提示:
项目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资源配置
行政手段调节资源的配置
市场调节资源的配置
作用
积极
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与财力恢复与发展经济
提高资源的使用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消极
权力高度集中,后期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导致经济危机
认识
两种体制各有优缺点,随着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阻碍经济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势在必行
7.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提示:
(1)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推广。
(2)从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逐步推广。
(3)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8.经济特区之“特”是在这些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吗?
提示:
否。
经济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9.什么是对外开放?
提示:
对外开放的内容主要是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和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引进人才等。
途径主要是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设立经济开放区、开放内地城市等。
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局面。
(2)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活力。
(3)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4)经济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的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5)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探究一 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特点
史料一 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
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
史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史》
问题:
(1)史料一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有何弊端?
后来是如何克服的?
(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史料导读]
(1)史料一中“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信息体现了计划经济的弊端。
(2)史料二中“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信息说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信息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要突破旧体制,探索新体制。
[探究一答案]
(1)弊端:
新中国初期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僵化,挫伤了企业和生产者的积极性。
克服:
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适应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特点:
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渐进性改革。
[史论总结]
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实质
1.内容
(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第一步改革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
(2)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2.实质
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探究二 新时期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史料 1980年建立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港口城市。
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1990年,决定开发与开放上海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 高考 历史 第八 单元 现代 中国 经济发展 社会生活 变迁 31 改革开放 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