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第二单元三民为贵.docx
- 文档编号:29585554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81.42KB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第二单元三民为贵.docx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第二单元三民为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第二单元三民为贵.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第二单元三民为贵
三、民为贵
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关注的不是君王的威严,而是民众的意志;不是统治者的权益,而是民众的命运。
它在政治上突出了统治者实行“仁政”的必要性,在道义上肯定了民众反抗、推翻暴君的正义性,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民
为
贵
社
稷
次
之
君
为
轻
赏美文
忧郁的老儒
天 一
我是在一个雨夜走近孟子的,那夜很静。
寂静中,我直视着孟子的眼睛,我看到的是一种被称为“忧郁”的东西。
孟子的思考极为缜密,孟子曾提出一种关于“人”行为的准则: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无此四者,非‘人’也。
”虽然,孟子对人行为准则的诠释,并没有超越孔子的“仁”和“道”。
但最重要的是,他将孔子侧重个人修养的“仁”和“道”,发展为一种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
孟子曾天真地幻想过这样的一种小康社会: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我想他的这些想法一定遭到当时许多人的冷嘲热讽,可他全然不顾,坚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无疑,孟子是一个思想家。
这种思想,源于他对当时人民苦难的思考,源于他对当时暴政肆虐的思考。
在战国群雄逐鹿的混乱时期,孟子的这些思想,则是许多思想家所不能及的。
虽然,孟子满肚子的治国韬略,虽然他也像孔子一样,四处游说诸侯,可无人采纳他的意见,以为他的主张“迂远而阔于事”。
他只得在65岁以后,沮丧地退居老家,也像孔子一样授徒讲学。
我无法沿着孟子的脚印,去追随属于孟子的那充满屈辱和坚韧的历史,但我还是从孟子留下的文字里读出他的铮铮铁骨: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尽管,现在有些人早已把它扔到了垃圾筒里,嗤之以鼻,但我却从“大”那简单的笔画中,看出一个顶着天的“人”。
这“人”,充满着一种叫着刚烈的东西,他远远不像孔子那样“温良恭俭让”。
当生与义不能兼得,他宁可取义,也无意苟且偷生;当死与不义不能同避时,他宁可赴死,也不愿躬行不义。
“舍生取义”,看似简单的四个字,读出的却是昂昂乎的浩然正气。
它曾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把这些文字存放在历史中,历史为之而光彩;把它们拿出来放到现在,依然充满了一种魅力,思想的魅力是最为持久的。
孟子不需忧郁。
(选自《百家品读孟子》,有删改)
【课内挖掘】
课内素材
孟子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
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在他对君权的产生及维护的认识上,体现在他对君民关系的认识上,体现在他对战争是否应发动及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的认识上。
可以说,孟子的言论无处不体现着对百姓的关注,无刻不想着民意的不可忽视。
孟子的民本思想在古今思想史上是一个里程碑。
在历代的儒家学者中,孟子对民本思想的阐述显得最为深刻。
比如,他在评述“尧舜禅让”这一历史事件时,认为君主不能以政权私相授受,而是必须同时合乎天意(“天与之”)和民心(“人与之”),民心又是天意最根本的表达(“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因此民心之向背才是政权转移的最根本原因(“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孟子关于民本思想的大胆言论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净化社会风气中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运用角度
【课外应用】
孟子“民贵君轻”的论断有否定专制君主的倾向。
他主张民为贵,君为轻,君主不仁义还可以撤换掉。
仿佛民众能够制约君主,但这只是理论上的设想,不具有任何操作性。
实际的政治永远是实力的角逐,民众制约的实现取决于民众力量的觉醒。
而在古代中国,民始终只是一个被动的对象。
况且孟子的根本思路还是君主制,期望明君治世,主张精英治国。
所以后世的统治者一方面可以大力提倡“民贵君轻”的口号,同时却毫不客气地对民众施以残酷剥削。
实际上,以天命、民意、人性为依托的“民贵君轻”论只是为后世统治者论证合法性提供了一个非常便利的思路而已。
所以孟子的民本思想,既不能说它是支持、主张专制制度的,也不能说它支持、主张民主制度。
由于理论本身的不确定性,统治者拿它来论证自己合法性的时候,民本理论就成为专制政治的理论工具。
同样,反对者则可以用它来证明革命的正当性,用来主张民众的权利。
一、基础达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诸:
之乎
B.荐舜于天而天受之荐:
推荐
C.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暴:
显示
D.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享:
享受
解析:
D项,享:
享用。
答案:
D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其:
代桀纣
B.然而舜有天下也,孰与之之:
代天下
C.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之:
代舜
D.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之:
代天子推荐的人
解析:
A项,“其”代天下;B项,“之”代舜;C项,“之”代天把天下给了舜。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D项,想、想要。
A项,与“无”相对/占有,拥有。
B项,叫,称/说的是。
C项,加强语气的助词/年。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C项,均为介词,在。
A项,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介词,和/动词,给。
D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假设。
答案:
C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孟轲受业于子思,既通,游于诸侯,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然终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
尝仕于齐,位至卿,后不能用。
孟子去齐,尹士曰:
“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禄也。
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①,是何濡滞也?
”轲曰:
“夫尹士乌知予哉!
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
予不得已也。
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诸。
王如改之,则必反予。
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
鲁平公驾,将见孟子,嬖人臧仓谓曰:
“何哉,君所谓轻身以先于匹夫者?
以为贤乎?
”乐正子②曰:
“克告于君,君将为来见也。
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
”曰:
“行,或使之;止,或尼之。
行止,非人之所能也。
吾不遇于鲁侯,天也。
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
又绝粮于邹、薛,困殆甚,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以为“圣王不作,诸侯恣行,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于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也。
吾为此惧,闲先王之道,拒杨、墨,放淫辞,正人心,熄邪说,以承三圣者。
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
”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选自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穷通》)
注:
①昼:
齐国邑名。
②乐正子,即乐正克,孟子弟子,当时在鲁国做官。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B.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C.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D.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解析:
陈述主体为“杨墨之道”“孔子之道”,据此可正确断句。
答案:
A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仕”意为“为官”“任职”,引申为“职位”。
有时通“士”,古代四民之一,指以道艺、武勇谋求仕进的人。
B.“卿”有多种释义:
①古代高级官名。
如:
三公九卿、卿相。
②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③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
④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⑤古代夫妻互称:
卿卿。
选文意思同①。
C.“禄”本义为“福气、福运”,作动词是“给予俸禄”的意思,亦指“官吏的俸给”。
D.《诗》是指《诗经》,《书》是指《尚书》。
解析:
“有时通‘士’,古代四民之一,指以道艺、武勇谋求仕进的人”解释错误。
答案:
A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尹士认为,孟子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如果不是不明智,就是为谋求个人利禄,离开齐国时在昼邑“三宿而后出”,这也太迟缓了。
B.孟子在昼邑“三宿而后出”,是因为他相信如果多停留几天,齐王就可能回心转意请他回去,可等到齐王改变态度,他已经不便在昼邑再停留下去了。
C.孟子游说诸侯的途中,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奋著述,为《诗》《书》等作序,最后终于被梁惠王聘为上卿。
D.孟子认为,杨朱、墨翟的学说不破除,就会阻止仁义施行,杨、墨将会率领野兽吃人,并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
解析:
B项,无中生有,齐王并没有改变态度。
C项,“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奋著述”错,“为《诗》《书》等作序”是其返回后的行为。
D项,“率兽食人”,(像)率领野兽来吃人,比喻统治者暴政害民,说“杨、墨将会率领野兽吃人”不当;“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的原因有二:
一是不破除杨朱、墨翟的学说,二是不发扬孔子的学说。
答案:
A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不遇于鲁侯,天也。
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注意“而”“然后”的对应翻译,“不予追”为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调序。
(2)注意关键词“遇”“于”“焉”的对应翻译,“天也”为判断句,要加判断动词“是”。
答案:
(1)我离开了昼邑,齐王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有了强烈的要回去的想法。
(2)我不能被鲁侯赏识,是天意啊。
姓臧的小子怎能使我不被鲁侯赏识呢!
参考译文:
孟子在子思门下接受学业,明通义理后,在诸侯间游说,他所讲的都被认为迂曲玄远不切实际,但他始终不委曲求全,屈缩一尺以便伸展八尺。
他曾经在齐国做官,做到卿这一职位,后来不被重用。
孟子离开齐国,尹士说:
“不知道齐王不能成为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君主,这是不明智;知道齐王不可能,然而还是到齐国来,那就是为谋求利禄。
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因为不受齐王赏识所以离开,但却在昼邑住了三夜后才走,这是多么迟缓啊?
”孟子说:
“那尹士怎么会懂得我(的想法)呢!
千里迢迢来见齐王,这是我自己愿意的;不受齐王赏识而离开,难道是我愿意的吗!
我是不得已啊。
我住了三夜才离开昼邑,在我心里还认为是太快了,(我心想)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
齐王如果改变了态度,那一定会让我回去。
我离开了昼邑,齐王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有了强烈的要回去的想法。
”
鲁平公准备好车马,将要去会见孟子,他所宠幸的近臣臧仓说:
“为什么呢,您为何要屈驾去拜访一个普通人呢?
难道认为他有贤德吗?
”乐正子(对孟子)说:
“我告诉过国君,他打算来见您的。
宠臣中有个叫臧仓的阻止他,所以国君最终没有来。
”孟子说:
“他(鲁平公)来看我自有促使他来的因素,不来看我也有不来的因素。
来不来,其实不是人力所能决定的(这就是天命)。
我不能被鲁侯赏识,是天意啊。
姓臧的小子怎能使我不被鲁侯赏识呢!
”
孟子又曾经在邹、薛二地断炊,非常困窘,返回后跟弟子万章等人为《诗经》《尚书》作序,阐释孔子的学说,著成《孟子》一书,其中内外篇共十一篇,认为“圣王不出现,诸侯横行霸道,在野人士横加议论,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
以致世上的言论不是属于杨朱一派便是属于墨翟一派。
杨朱主张一切为自己,这是无视君王;墨家主张兼爱,这是无视父亲。
目无父亲,目无君王,这就是禽兽。
杨、墨的学说不破除,孔子的学说不发扬,这是用邪说来欺骗民众,遏止仁义。
仁义被遏止,就像率领野兽来吃人,人们将会相互残杀。
我为此感到忧虑,所以捍卫先圣的准则,抵制杨、墨的学说,批驳错误的言论,端正人心,破除邪说,来继承夏禹、周公、孔子这三位圣人的事业。
我难道喜好辩论吗?
我是不得已啊。
”梁惠王又聘请他,任命他为上卿。
三、语言运用
9.请补写出下面文段中空缺处的语句,与前两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勉励李翊在治学作文上下功夫,希望他能达到古人立言的境地。
治学作文要像种植果树,施肥养根,等待它结果;像点油灯,加上油,期望它发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说树根深厚的,果实才能丰美;灯油充足的,发光才能明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段文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要注意使用的比喻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并且要与本体有相似点。
答案:
(示例)像养母鸡 喂它食物 期望它生蛋 食物充足的 鸡蛋才会更好(或:
像养花卉 施肥浇水 期望它开花 肥水冗足的 花朵才会美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先秦诸子选读 人教版 语文 选修 先秦 诸子 选读 练习 第二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