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及答案完整版.docx
- 文档编号:29573761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1.10KB
六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及答案完整版.docx
《六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及答案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及答案完整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及答案完整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及答案(完整版)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冬夜的灯光
①我和我的妻子珍妮特抛下我们自己的诊所,离开我们舒适可爱的家,来到8000公里外的加拿大西部,这个名叫奥克托克斯的荒凉小镇。
这里十分偏僻,天气很冷,但是我们感觉到:
我们生活的地方辽阔无垠,这里有的是温暖,友谊和乐观。
②我记得一个冬日之夜,有个农民打电话来说只有他一个人在家,而婴儿正在发高烧。
虽然汽车里有暖气,他也不敢冒险带婴儿上路。
他听说我不管多么晚也肯出诊,因此请我们上门去给他的婴儿治病。
③他的农场在15公里外,我要他告诉我怎样走法。
④“我这里很容易找到。
出镇向西走6公里半,转北走1公里半,转西走3公里,再……”我给他搞得糊里糊涂。
虽然他把到他家的路线再说了一遍,我还是弄不清楚。
⑤“我知道该怎么办了,医生。
我会打电话给沿途农家,叫他们开亮电灯,你看着灯光开车到我这里来,我会把开着车头灯的卡车放在大门口,那样你就找得到了。
”他在电话里告诉我这个办法,我觉得不错。
⑥启程前,我出去观察了一下阿尔伯达上空广阔无边的穹(qióng)庐。
在冬季里,我们随时都要提防风暴,而山上堆积的乌云,可能就是寒天下雪的征兆。
每一年,都有人猝(cù)不及防地在车里冻僵。
没有经历过荒原风雪的凶猛袭击,是不知道它的危险性的。
⑦我开着车上路,车窗外面寒风呼呼地怒吼着。
果然,正如那位农民所说的,沿途农家全部把灯开亮了。
平时,一入夜,荒野总是漆黑一片,因为那时候的农家夜里用灯是很节约的。
一路的灯光指引着我,我终于找到了那个求医的人家。
⑧我急忙给婴儿检查病情,这婴儿烧得很厉害,不过没有生命危险。
我给婴儿打了针,再配了一些药,然后向那农民交代怎样护理,怎样给孩子服药。
当我收拾药箱的时候,我心里在想,那么复杂的乡村夜路,我怎能认得路回去呢?
⑨这时候,外面已经下大雪了。
那农民对我说,如果回家不方便,可以在他家过一夜,我婉言谢绝了。
我还得赶回去,说不定深夜还会有病人来求诊。
⑩我壮着胆子启动引擎(qíng),把汽车徐徐地驶离这户人家的门口,说实话,我的心里满怀着恐惧。
但是,车子在道路上开了一会儿,我就发觉我的恐惧和忧虑是多余的。
沿途农家的灯都仍然开着,通明闪亮的灯光仿佛在朝我致意,人们用他们的灯光送我回去。
我的汽车每驶过一家,灯光随后就熄灭,而前面的灯光还闪亮着,在等待着我……我沿途听到的,只是汽车发动机不断发出的隆隆声以及风的哀鸣。
可是我绝不感到孤独,当时的那种感觉就像在黑暗中经过灯塔一样。
(作者:
莫里斯·吉布森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写农民请医生给婴儿治病,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B.文章第⑥段交代了荒原风雪的凶险。
C.文章第⑩段“当时的那种感觉就像在黑暗中经过灯塔一样”,这句话表明“我”的感觉像灯塔一样闪闪发光。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篇短文,你认为“我”是怎样的人?
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呢?
联系具体内容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
4.“这时候,外面已经下大雪了。
”联系第⑩段“沿途农家”的表现,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刻画“沿途农家”农民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
5.本册“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童年》、《小英雄雨来》、《爱的教育》。
任选一本,写出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情节。
(不超过4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菊有黄花
①一场秋雨,再紧着几场秋风,菊开了。
②菊在篱笆外开,这是最大众最经典的一种开法。
历来入得诗的菊,都是以这般姿势开着的。
一大丛一大丛的。
③倚着篱笆,是篱笆家养的女儿,娇俏的,又是淡定的,有过日子的逍遥。
晋代陶渊明随口吟出那句“采菊东篱下”,几乎成了菊的名片。
以至后来的人一看到篱笆,就想到菊。
陶渊明大概做梦也没想到,他能被人千秋万代地记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家篱笆外的那一丛菊。
菊不朽,他不朽。
④我所熟悉的菊,却不在篱笆外,它在河畔、沟边、田埂旁。
它有个算不得名字的名字:
野菊花。
像过去人家小脚的妻,没名没姓,只跟着丈夫,被人称作吴氏、张氏。
天地洞开,广阔无边,野菊花们开得随意又随性。
小朵的清秀不施粉黛,却色彩缤纷,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万众一心、齐心合力地盛开着,仿佛是一群闹嚷嚷的小丫头,挤着挨着在看稀奇,小脸张开,兴奋着,欣喜着。
⑤乡人们见多了这样的花,不以为意,他们在秋天的原野上收获、播种,埋下来年的期盼。
菊花兀自开放、兀自欢笑。
与乡人各不相扰。
蓝天白云,天地绵亘。
小孩子们却无法视而不见,他们都有颗菊花般的心,天真烂漫。
他们与菊亲密,采了它,到处乱插。
⑥那时,家里土墙上贴着一张仕女图,有女子云鬓高耸,上面横七竖八插满菊,衣袂上亦沾着菊,极美。
掐了一捧野菊花回家的姐姐,突发奇想帮我梳头,照着墙上仕女的样子。
后来,我顶着满头的菊跑出去,惹得村人们围观。
看,这丫头,这丫头,他们手指我的头,笑着,啧啧叹着。
⑦现在思想,那样放纵地挥霍美,也只在那样的年纪,最有资格。
⑧人家的屋檐下,也长菊。
盛开时,一丛鹅黄.另一丛还是鹅黄。
老人们心细,摘了它们晒干,做菊花枕。
我家里曾有过一只这样的枕头,父亲枕着。
父亲有偏头痛,枕了它能安睡。
我在暗地里羡慕过,曾决心给自己也做一只那样的枕头。
然而来年菊花开时,却贪玩,忘掉了这事。
⑨年少时,总是少有耐性的。
于不知不觉中,遗失掉许多好光阴。
⑩周日逛衔,秋风已凉,街道上落满梧桐叶,路边却一片绚烂。
是菊花,摆在那里卖。
泥盆子装着,一只盆子里只开—两朵花,花开得肥肥的,一副丰衣足食的模样;颜色也多,姹紫嫣红,千娇百媚。
我还是喜欢黄色的。
《礼记》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的记载,可见,菊花最地道的颜色还是黄色。
⑪我买了一盆,黄的花瓣,黄的蕊,极尽温暖,会焐暖一个秋天的记忆和寒冷。
1.整体感知全文,概述作者围绕“菊”写了“我”的哪些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
2.“采菊东篱下”是晋代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陶渊明的诗句,后面一句诗句是“_____”。
3.下面的句子写的生动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1)是一群闹嚷嚷的小丫头,挤着挨着,小脸张开,兴奋着,欣喜着,对世界,有初相见的懵懂和憧憬。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这丫头,这丫头!
他们手指我的头,笑着,啧啧叹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说说文章最后“我买了一盆,黄的花瓣,黄的蕊,极尽温暖,会焐暖一个秋天的记忆和寒冷”这一句话的含义与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①他是一个研究力学的专家,在学术界成绩斐然。
他曾经再三提醒自己的学生们:
“在力学里,物体是没有大小之分的,主要看它飞行的距离和速度。
一个玻璃跳棋弹子,如果从10万米的高空中自由落体掉下来,也足以把一块一米厚的钢板砸穿一个小孔。
如果是一只乌鸦和一架正高速飞行的飞机相撞,那么肉体的乌鸦一定会把钢铁制造的飞机一瞬间撞出一个孔来。
”
②他说:
“这种事已经屡次发生过,所以我提醒大家注意,千万别抱幻想把高空中掉落的东西稳稳接住,即使是一粒微不足道的石子。
”
③那一天,他正在实验室里做力学实验,忽然门被“砰”的一声推开了,他的妻子惊恐万分地告诉他,他们那先天有些痴呆的女儿爬上了一座四层楼的楼顶,正站在楼顶边缘要练习飞翔。
④他的心一下子就悬到嗓子眼儿,他一把推开椅子,连鞋都没有来得及穿就赤着脚跑出去了。
他赶到那座楼下的时候,他的许多学生都已经惊慌失措地站在那里了。
他的女儿穿着一条天蓝色的小裙子,正站在高高的楼顶边上,两只小胳膊一伸一伸的,模仿小鸟飞行的动作想要飞起来。
看见爸爸、妈妈跑来了,小女儿欢快地叫了一声,就从楼顶上跳下来了,像中弹的小鸟般正垂直下落。
很多人吓得“啊”了一声,连忙捂住自己的眼睛。
平时手无缚鸡之力的他突然推开拉紧他的学生们,一个箭步朝那团坠落的“蓝色云朵”迎了上去。
⑤“危险——”
⑥“啊——”
⑦随着一声惊叫,那团蓝云已重重地砸在他伸出的胳膊上,他感到自己像被一个巨锤突然狠狠砸下,腿像树枝一样“咔嚓”一声折断了,眼前一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⑧他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的抢救室里两天了,但他脑子还算好,很快就清醒了,可是下肢打着石膏,缠着绷带,阵阵钻心的疼痛让他忍不住倒抽冷气,他那些焦急万分的学生对他说:
“您总算醒过来了,您站在高楼下面接孩子真是太危险了,万一……”
⑨他笑笑,看着床边自己那安然无恙的小女儿和泪水涟涟的妻子说:
“我知道危险,搞了半辈子力学,我怎么能不懂这个呢?
只是在爱里边,只有爱,没有力学。
”
1.请给文章起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1.屡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惊恐万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本文的主要内容概括的最准确的一项是()
A.力学专家不顾一切接住了从高楼坠下的女儿。
B.力学专家的女儿从高楼坠下来,结果受伤严重
C.女儿从楼顶坠落,力学专家明知危险还是不顾一切地去接,结果受伤
D.力学专家明知接高空坠落的物体危险,可他却在女儿从高楼坠落时不顾危险地跑过去接,结果腿折断,抢救两天才醒。
4.仔细读读第④段回答问题。
1.结尾提到“蓝色云朵”,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指的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力学专家看到坠落的“蓝色云朵”是怎样做的?
请用“______”在文中画出来。
3.想象一下,力学专家此时心里可能怎么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开头两个自然段与文章所述故事似乎关系不大,能不能不写?
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赞同力学专家的做法吗?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理解。
回忆鲁迅先生
4年代,我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正值鲁迅先生在北大任教,有幸得到他亲自教诲,他讲授的《苦闷的象征》等课程,使我受到很大教育。
他提出“艺术的出路是为大众服务;创作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作品的使命就是要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唤起读者的爱国热情”。
正是鲁迅先生拨亮我心中的向上火花,也正是鲁迅先生激发我写诗撰文,抨击时弊。
那时先生上课,穿蓝色布衫,留很长的头发,还将铅笔夹在右耳上。
开始我对先生耳上夹铅笔有些不解,恰有一次课后同行,至景山拐角,我见铅笔仍在先生耳和长发间夹着,便问他耳朵上老夹着铅笔干什么?
他说:
“我是改讲义上字用的。
讲义印得仓促,错字很多,随时发现随时作个记号,将来好统一改正,免得误了学生。
”先生在北京大学教书,经常早来晚走,来有及回家吃饭,就在红楼前的小饭摊上随便吃一点。
一次,下课后我和先生路过小饭摊,他问我回家吃饭,还是在小摊上吃一点。
我说:
“随便。
”他说:
“那好,咱们就吃这荞麦条子吧!
皇帝老儿未必享受过这么美味的佳肴。
”这种小饭摊多卖玉米窝头,荞麦烙烙之类,来用餐的也都是些人力车夫,卖报童叟。
饭摊上只有一个条案,全无桌椅可用,端上一大碗荞麦面很是显眼,鲁迅先生却十分泰然,津津有味地吃着,还不时向周围的人点头。
1.把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用“______”画出来。
2.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时弊_________________
②泰然_____________
3.短文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用小标题的方式写出来。
____
4.短文表现了鲁迅的什么思想品质和精神?
请结合材料说一说。
__________
五、课外阅读。
群众也在淋雨
365年夏季的一天,三千多名手持鲜花的群众聚集在上海机场,他们是来欢送一位外国元首的。
这时,周总理陪同外宾健步走来,人群中立即响起了一片欢呼声。
总理不时抬起那负过伤的右臂,向欢呼的人群招手致意。
那慈祥的目光,那亲切的微笑,那文明的举止,使人难以忘怀。
突然,乌云蔽日,雷声隆隆,刚刚还是晴朗的天空霎时变了脸。
客人刚刚登机,大雨就倾盆而下,人群出现了小小的骚动。
“看,我们的总理!
”突然,有人喊了起来。
显然是由于激动,声音有些发颤(chàn zhàn)。
人们不由得把目光投向周总理。
只见他还是彬彬有礼地站在原地,向飞机上的外宾招手致意。
群众看见了,也很有礼貌地站在原地。
工作人员怕把总理淋病了,为总理撑起了雨伞。
周总理轻轻地摆摆手,谢绝了。
又一位工作人员再次上前为总理撑起了雨伞,并恳求道:
“总理,您就挡挡雨吧!
”周总理转过头:
“你看,群众也在淋雨,我怎么不能呢?
”
外宾的专机起飞后,周总理浑身都湿透了,雨水顺着脸颊不停地往下淌。
工作人员又心疼,又着(zhuó zháo)急,忙递上一条毛巾:
“总理,您擦把脸吧!
”周总理接过毛巾,却没有忙着擦脸上的雨水,而是对工作人员说:
“赶紧告诉有关同志,动员机场和附近单位的食堂烧些姜汤,给挨雨淋的群众驱驱寒,暖暖身子。
”
1.在括号里正确的读音上面打“√”。
2.照样子,写词语。
雷声隆隆:
彬彬有礼:
3.把句子改写成带有“说”的句式。
周总理转过头:
“你看,群众也在淋雨,我怎么不能呢?
”
4.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2自然段写雨中送行的场面,既关注了送行的群体,又关注了送行的个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群众也在淋雨”是谁说的话?
用这句话作为文章题目,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我去天山旅游,那里地处偏远,人们生活节奏缓慢,太阳升得老高才起床张罗生意,我第二天一大早要上山抓景,就准备买些方便面当早餐,也要准备照相机电池。
②我到宾馆下面的小街购买,女店主听我说要电池和方便面,淡淡地说:
“这里没有,往下走彩云商店有。
”
③我来到彩云商店,那是一家只有六七平方米的鸽子笼店,招牌、货柜都很旧了,一个年过六旬的老太太窝在里面,活动空间很小,这里倒是有我要的方便面和电池,可是老太太的货品简单稀少、杂乱陈旧,让人没有购买的欲望。
④我转身离开,去不远处的超市。
那家超市有货架二十几排,小具规模,货物琳琅满日,环境也不错,但里面居然没有最常见的方便面和电池。
⑤我再次来到彩云商店,老太太起身拿货非常艰难,她拄着拐棍,手都颤颤巍巍的。
⑥我折回来,从女店主嘴里知道了真相。
她说:
“方便面和电池这条街只有彩云商店里有,这是我们约定好的,有几种货品大家都不卖,只留给彩云商店。
”
⑦原来,彩云商店老太太的老伴早逝,她靠吃低保过活,日子过得窘迫,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邻居们想帮她,但老太太脾气倔,不愿意欠大家的,邻居们能为她做的,就是达成一致,留一些生意让她独享。
⑧女店主打了个比方:
“老人家生活困苦,心情总是背离阳光,我们扳不过她的身子,便当镜子,把阳光折射给她。
”
⑨我回头望望这条狭窄的小巷,只觉得阳光照下来,每个角落都好明亮。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张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独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学过给文章拟题的方法,请给短文拟个恰当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描写女店主生意时“淡淡”的态度,说明女店主()
A.不在乎小利润买卖B.本能地提防陌生人
C.故作矜持另存商机D.舍己为人暗助老太太
4.小说会借环境描写来突显人物形象。
第③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⑥段中所提及的“真相”是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⑧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里“背离阳光”是指______________,而“把阳光折射给她”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什么“我”觉得小巷每个角落的阳光都好明亮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理解。
成功的起点
法国科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
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
科学家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个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6寸的地方撒上一些毛毛虫爱吃的松叶。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一圈地走。
一分钟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团团转。
一连七天七夜,它们饥渴难忍,终于精疲力竭,相继而亡。
科学家总结实验时,在实验笔记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在那么多毛毛虫当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去走另外一条路,不就会避免死亡的命运?
在西撒哈拉沙漠中有一个小村庄比塞尔,它靠在一块1.5平方公里的绿洲旁,从这里走出沙漠一般需要三昼夜的时间。
然而,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的人们没有一个走出过沙漠。
他们不是不想离开那儿,而是尝试了多次都失败了。
肯·莱文对此表示难以置信,于是他亲自做了个实验。
他从比塞尔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这使得比塞尔人惊悟:
原来他们中根本没有人向北走过,每一个试图走出沙漠的人都是沿着他前面那个人走过的路线走的,从来没有人想过另辟蹊径。
如今的比塞尔已经成了一个旅游胜地。
每一个到过比塞尔的人都会发现一座纪念碑——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生活中,我们太习惯于走别人走过的路,偏执地认为走大多数人走过的路不会错。
但是,我们不会想到,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往往更容易成功。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词语,写在括号里。
1.精神、力气消耗已尽。
(______)
2.经得起人们仔细体会。
(______)
3.表示另开一条路或另创一种方法。
(______)
2.在文中找出具体描写毛毛虫具有“跟随者”习性的语句,写在下方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为没有选对方向最后失败,短文列举了两个事例: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为什么“在花盆周围不到6寸的地方撒上一些毛毛虫爱吃的松叶”?
请你写一写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往往更容易成功。
”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课外阅读轩。
弱种子也要发芽
文/刘克升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
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
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
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
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
“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
农民很奇怪。
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
“不可以!
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
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
“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
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
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
……所以,我希望你能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
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
“这钱我不能收!
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
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囡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
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
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
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伙,急匆匆向家里赶去。
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
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
”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
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1.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
⑴___________议种瘪种⑵___________给儿新生
2.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⑴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
(农民为什么要做出“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美国作家海伦?
凯勒称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
你觉得文中谁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呢?
并说明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课内阅读。
穷人(节选)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嗯,是个问题!
”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快去!
别等他们醒来。
”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
不愿意吗?
你怎么啦,桑娜?
”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
”桑娜拉开了帐子。
1.“熬”是生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______),再查音节(______);用部首查字法查(______)部,再查(______)画。
“熬”是忍受的意思,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原文的意思,给下列词语换个意思相近的词。
严肃——(______)忧虑——(______)一动不动——(______)
3.用“____”画出描写渔夫神情的词语,用“”画出描写渔夫动作的词语。
4.“桑娜拉开了帐子”,渔夫又会说些什么呢?
请你发挥合理的想象,写下渔夫的话。
___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语文 下册 短文 阅读 答案 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