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名词解释.docx
- 文档编号:29573551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37.68KB
真题名词解释.docx
《真题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真题名词解释.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真题名词解释
真题名词解释:
1.生态系统、生态工程、生物入侵、生态恢复、生态农业(13、12、10、08、05、04)
生态系统:
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和环境之间通过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而构成一个整体,是生态学的基本功能单位。
生态工程:
利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存、物质循环再生和结构功能协调的原则,以整体调控为手段,以人与自然协调关系为基础,高效和谐为方向,时空结合为主线,为人类社会及其自然环境双双收益和资源可持续发展而设计的,具有物质分层分级利用,良性循环的生产工艺体系,以期同步取得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物入侵:
把某生物带入新地区,若当地适于其生存繁衍,其种群数量便开始增加,分布区扩大,危害该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危害。
生态恢复:
根据生态学原理改变生态退化的主要因子及过程,调整优化系统秩序,使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恢复到原有或更高水平。
生态农业:
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的方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组织进行农业生产。
2.温室气体的源与温室气体的汇(13)
温室气体的源:
向大气中排放各种温室气体、气溶胶和温室气体的前体的过程和活动。
温室气体的汇:
从大气中清除各种温室气体、气溶胶和温室气体的前体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3.河流的湍流作用和弥散作用、分散作用(13、11)
湍流作用:
在河流水体的湍流场中质点的各种状态(流速、压力、浓度等)的瞬时值相对于其平均值的随机脉动而导致的分散现象。
弥散作用:
由于横断面上实际的流速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在用断面平均流速描述实际的运动时,就必须考虑一个附加的,由流速不均匀引起的作用。
分散作用:
由于分子的随机运动引起的质点分散的现象。
4.声压与声压级(13、08)
声压:
声波引起的质点振动,使大气压力产生起伏,这个起伏的部分,即超过静压的部分。
声压级:
用一个声压的对数比来表示声音的大小。
5.水解作用与配合作用(13、11)
水解作用:
利用水将物质分解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配合作用:
金属离子同电子给予体(配体)通过配位键结合生成配合物的反应。
6.清洁生产与清洁生产审计、循环经济与“3R”原则、生态产业链、绿色贸易壁垒、低碳经济(14、13、10、08、06、05)
清洁生产:
从生态—经济大系统的整体优化出发,对物质转化全过程不断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以提高物料与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废物的生产和排放,降低生产活动对资源的过度使用,以及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风险,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清洁生产审计:
一种特殊形式的环境审核,从污染防治的角度对现有的或计划的工业生产活动中的物料走向和转换所实行的一种分析程序,没有特定的审核准则,目的在于发现清洁生产的机会。
循环经济:
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之上,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生态系统的模式,形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样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闭环模式,整个系统不产生或基本上不产生废物,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3R”原则:
减量化(reduce)原则的原则是针对输入端,旨在减少物质和能量流动。
再利用(reuse)的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
循环(recycle)通过把废弃物变成资源减少处理量。
生态产业链:
依据生态学原理,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为宗旨,以提高资源基本生产率和根据社会需要为主体,对两种以上产业的链接所进行的设计或改造并开创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系统的系统创新活动。
绿色贸易壁垒: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
低碳经济:
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
7.生物富集、生物积累、生物扩大、生物转化(13、09、08)
生物富集:
指生物从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有机体内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生物积累:
指同一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生物富集系数随之增大的现象。
生物扩大:
指在同一生物链上,生物富集系数随着营养级数的增加不断增大的现象。
生物转化:
物质在生物作用下发生的化学变化,称为生物代谢或转化。
8.库氏曲线与帕累托效率、柯斯定律(13、12、11、08)
库氏曲线:
一条倒U型曲线,用来描述收入差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曲线。
根据目前各国经济与环境状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环境先恶化后改善的情况,称为环境库氏曲线。
帕累托效率:
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化状态,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分配状态,在不能使任何人情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柯斯定律:
是从财产权解决外部不经济性问题,即如果外部的制造者与受害者之间不存在成本交易,只要其中一方拥有永久产权,就会产生最优结果。
9.环境与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13、12、08、07)
环境:
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的。
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承载力:
是衡量地球承载力和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指标。
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稳定,人类活动不引起环境功能发生质的改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活动的阈值。
人口容量:
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不受破坏的前提下,环境系统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0.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染物排放标准(13、10、09、08、05)
环境质量标准:
为了保障人群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经济和技术因素,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子所做的限制性规定。
污染物排放标准: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和依据污染物控制技术,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对排入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和因子所做的限制性规定。
11.环境背景值与环境容量(12、08、04)
环境背景值:
也称为环境本底值,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组成环境的各要素和人体组织中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各种化学成分及其含量,反映环境质量的原始状态。
环境容量:
指环境所能承受污染物的最大量。
12.水体污染与水体自净、水环境容量(14、12、11、09、08、06)
水体污染:
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质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影响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和使用价值的现象。
水体自净:
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这一现象称为水体自净。
水环境容量:
水体所能承受污染物的最大值。
13.环境规划与环境功能区划、环境预测(12、11、09)
环境规划:
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环境—经济”作为一个符合的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从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环境功能区划:
是实现环境管理科学化的一项基本工作,它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状态和在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环境进行合理划分。
环境预测:
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在已经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对未来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14.环境噪声与连续等效A声级(12、10、07、04)
环境噪声:
通常把干扰人们休息、生活和学习,即人类不需要听到或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声音称为环境噪声。
连续等效A声级:
把一段时间内不连续的噪声用总工作时间进行平均的方法来评价噪声对人的影响,是一个相同时间T内与起伏噪声能量相等的连续稳态的A声级。
15.TOC与TOD(12、11)
TOC:
总有机碳,指水中有机物质的含量,以有机物中的主要元素C的量来表示。
TOD:
总需氧量,指水中有机物所需要的氧含量,一般用有机物完全燃烧转化成稳定的化合物所需要的氧量来表示。
16.“三同时”制度与排污收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2、09、05)
“三同时”:
污染防治措施与生产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排污收费制度:
指对一切排污单位和个人征收超标排污费,即排污水费和排SO2费。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规定所有建设项目在在建设前,需要对该项目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的论证和评价,并提出防治方案,提交环境影响报告。
17.环境标准与环境标准体系(14、12)
环境标准:
根据环境监测管理的需要,将各种不同的环境标准,依照其性质、功能及相互间的内在联系、有机组织、合理构成的系统整体。
环境标准体系:
环境标准体系内的各类标准,从其内在联系出发,相互支持,相互匹配,发挥体系整体的综合作用,作为环境监测管理的依据和有效手段,为控制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服务。
18.环境问题与环境污染、环境破坏(12、11、05、04)
环境问题:
由于自然力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尺度或区域环境中出现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环境污染:
由于人类活动使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中,通过扩散迁移和转化等作用,使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出现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环境破坏:
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兴建工程项目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的环境效应,从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19.硫酸烟雾与光化学烟雾、酸沉降(11、07、05、04)
硫酸烟雾:
还原型烟雾,主要是燃煤排放的SO2、颗粒物以及由于SO2氧化生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
光化学烟雾:
淡蓝色烟雾,是由于不合理的燃烧排放的NOX和CHS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二次污染物。
酸沉降:
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以降水的形式或者在气流作用下迁移到地面的过程,分为干沉降和湿沉降。
湿沉降通常指pH小于5.6的降水,包括雨、雪、雾、冰雹等各种降水形式,最常见的就是酸雨。
干沉降是指大气中酸性物质在气流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20.生态破坏与生态平衡(11、09)生态破坏与环境失衡(14)
生态破坏:
是指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生态系统,造成系统的生产能力显着下降和结构显着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生态平衡:
是生态系统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系统的结构组成相对稳定,功能得到最大发挥,物质和能量的流进、流出协调一致,即系统保持高效有序的状态。
生态平衡失调:
超过了生态平衡阈值时,将使生态系统的结构破坏、功能受阻、生态功能紊乱以及反馈自控能力下降的情况。
21.温度层结与逆温(11、08、04)
温度层结:
指地球表面上方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情况,即在垂直高度上的气温垂直分布。
逆温:
由于近地面大气的情况比较复杂,有时会出现气温随着高度递增的情况。
22.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自然资源(10、07、05)、
自然环境:
指以自然界事物为主体的外部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人工环境:
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关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自然资源:
自然界中存在的有用物质,即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形成的物质与能量,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主要包括气候、土地、水、生物和矿产等5大资源。
23.LCA与EIA(10、09)
LCA:
生命周期评价,又称之为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析。
是详细研究一种产品从原料开采、生产到使用后最终处置的全过程,即生命周期内的能源需求、原材料的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产品在消费和报废后的处置中能量和材料的流失及其环境影响定量化。
EIA:
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已经发生或拟议中的人为活动可能或已经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地分析和论证的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和对策。
24.光污染与热污染(10)
光污染:
指各种光源过量的辐射,对周围环境、人类活动和生产环境造成影响的现象。
热污染:
指日益现代化的人类活动中排放的各种废热所导致的环境污染。
25.主体功能区划与生态补偿机制(10)
环境功能区划:
是实现环境管理科学化的一项基本工作,它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状态和在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环境进行合理划分。
生态补偿机制:
为合理的分配流域各地区之间的水资源保护职责,有必要依据各地区的水质水量保护标准或流域分水协议,建立相应的利益补偿、成本分摊、损害赔偿机制。
26.食物链和食物网(10)
食物链:
各种生物之间通过捕食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一条完整的食物链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构成。
食物网:
各种食物链相互交织起来形成食物网。
27.土壤污染和土壤自净能力、土壤背景值(10、07、06、04)
土壤污染:
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中,其速度和数量超过了土壤容纳的能力和土壤净化速度,使土地的正常功能遭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并对土壤、植物和动物造成损害的现象。
土壤自净能力:
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甚至消失的性能。
土壤背景值:
又称为土壤本底值,是指在未受到人类活动干扰和破坏时,土壤成分的组成和各组分(元素)的含量。
28.城市环境与城市热岛(12、09)
城市环境:
是以人中心,以一定的环境条件为背景,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自然综合体,是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形成的符合人类自身需求的社会活动场所,是人类占绝对优势的“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
城市热岛:
市区温度高于郊区,导致热力性质差异形成回流。
大城市由于大厦林立,绿化面积较小而引起的城市高温效应。
29.POPs与ODS、超临界流体、PAHs(14、09、08、06)
POPs: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性、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ODS:
工业上生产和使用的全氯氟烃、全溴氟烃等物质,当它们释放并上升到平流层时,受到强烈太阳紫外线的照射,分解出Cl.和Br.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很快的与臭氧发生连锁反应,破坏臭氧层,把这种物质称为“消耗臭氧层物质”。
超临界流体:
指在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下状态下的高密度流体。
PAHs:
多环芳烃,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有两个以上苯环连在一起的一大类污染物,大多都有致癌性。
30.双膜理论与吸附等温线(12、09)
双膜理论:
气体的吸收是气相中的吸收质经过相际传递到液相的过程。
当气体与液体相互接触时,气流与液相两相界面两侧分别气相滞留层和液相滞留层,气相分子由气相主体经气液界面进入液相主体。
吸附等温线:
在恒温条件下,单位质量煤样的瓦斯吸附量随瓦斯的变化曲线。
31.环境安全与生态安全(08)
环境安全:
指与人类生存、发展活动相关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处于良好的状况或未遭受到不可恢复的破坏。
生态安全:
生物生长发育及其与环境协调一致的动态安全工程,是指在基因、细胞、个体、种群和群落水平上皆处于不受威胁的良好状态。
32.清洁能源与洁净煤技术(07)
清洁能源:
指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产生有害物质排放的能源。
洁净煤技术:
是指在煤炭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存在减少污染排放与提高利用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及污染控制技术等技术。
33.污水化学处理与生物处理(07)
化学处理:
通过化学反应和传质作用,分离、去除污水中呈溶解、胶体状态的污染物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的污废水处理法。
生物处理:
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废水中呈溶解态或胶体态的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用,从而使污废水得到净化的过程。
34.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安全(07)
生物多样性:
各种生命形式的资源。
包括数百万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各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由各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它们的生态过程。
生物安全:
安全转移、处理和使用那些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而获得的遗传修饰生物体,避免其对生物体多样性和人类健康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
35.污染物的联合作用与协同作用(07)
联合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综合生物学效应。
协调作用:
生态系统中多种化合物共存的毒性效应大于各单个化合物效应总和的现象。
36.人居环境与景观环境(07)
人居环境:
指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包括自然、人群、居住、社会、支撑五大系统。
(居住环境是指以住宅为中心的区域环境,包括地理环境、住宅环境及室外周边环境。
)
景观环境:
是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在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有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
37.环境质量与环境价值(06)
环境质量:
一般是指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环境价值:
38.大气环境功能区划与大气环境质量标准(06)
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是实现大气环境管理科学化的一项基本工作,它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地区在大气环境结构、状态和在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大气环境进行合理划分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
39.生物监测与生物学评价(06)
生物监测:
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生物学评价:
是指用生物学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定和预测。
40.Ι类污染物与Π类污染物(06)
I类污染物:
从污染源直接排放的原始物质。
Π类污染物:
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之间,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而生成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
4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06)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以区域为单元进行整体性规划和开发,在一定区域内,容纳多个建设项目,按照一定的发展战略制定全面的环境规划。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是在政策、规划、计划等战略层次上的环境影响评价,是弥补单个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缺陷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
42.综合环境学与部门环境学(05)
综合环境学:
指把人与环境这一复杂的矛盾体作为一整体,全面研究人类与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发展和调控的科学,是基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上的社会生态学。
部门环境学:
是以人类与环境之间的某种特殊矛盾为对象,而研究其对立统一关系的发展和调控的科学,是环境学向相邻科学过渡的一系列学科。
43.化学沉淀与溶剂萃取(05)
化学沉淀:
指添加化学剂,使水中需要去除的溶解物质转化成难溶物质而析出的水处理方法。
溶剂萃取:
是一种用液态的萃取剂处理与之不互溶的双组分或多组分溶液,实现组分分离的传质分离过程,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单元操作。
44.吸附与离子交换(04)
吸附:
主要指化学物质在气固或液固两相介质中,在固相中浓度升高的过程,包括一切使溶质从气相或液相传入固相的反应。
离子交换:
借助于固体离子交换剂中的离子与稀溶液中的离子进行交换,以达到提取或去除溶液中某些离子的目的,是一种属于传质分离过程的单元操作。
45.固体废物及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04)
固体废物:
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无法利用而被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体、半固体废弃物。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是将固体废物焚烧或用其他改变固体废物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方法,达到减少已产生的固体废物的数量,缩小固体废物的体积,减少消除其他危害成分的活动,或将固体废物最终置于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场所或设施不在回收的活动。
46.水质与水质指标(04)
水质:
即水的品质,是指水与其中所含杂质共同表现出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综合特性。
水质指标:
仅仅根据水中杂质种类、成分、数量,作为水质的衡量标准。
水质指标种类繁多,可以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三类。
47.物理净化与化学净化、生物净化(12)
物理净化:
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只改变其物理性状、空间位置,而不改变其化学性质,不参与生物作用。
化学净化:
污染物在水体中以简单或复杂的离子或分子状态迁移,并发生化学性质或形态、价态上的转化,使水质发生化学性质的变化,但不参与生物作用。
生物净化:
是水体中的污染物在生物新陈代谢的过程中,通过生物吸收、降解作用是环境污染物的浓度与毒性减弱以至消失。
48.污染物迁移与污染物转化(12)
污染物迁移:
指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空间位移以及其所导致的污染物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
污染物转化:
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导致存在形态或化学结构转变的过程。
49.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12)
浓度控制:
采用污染源排放口排出的污染物的浓度来控制环境质量的方法。
总量控制:
控制一定时段内一定区域内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总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方法体系。
50.机会成本法与资产价值法(12)
机会成本法:
当某些资源应用的经济效益不能直接估算时。
资源是有限的,且具有多种用涂,选择一种使用机会就放弃了其他使用机会,也就失去了相应的获得效益的机会。
把其他使用方案中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称为该资源选择方案的机会成本。
资产价值法:
把环境质量看作影响资产价值的一个因素,当影响资产价值的其他因素不变时,以环境质量变化引起资产价值的变化来估计环境污染或改善造成的经济损失或收益的一种方法。
51.环境优先污染物与优先监测(12)
环境优先污染物:
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具有难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的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累积性。
“三致”性、毒性较大以及目前已有检出方法等特性。
优先监测:
对环境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52.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2)
环境影响评价:
指对已经发生和拟议中的人为活动已经和可能发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论证的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和对策。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规定所有建设项目在建设开工前,要给该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的科学论证和评价,提出防治方案,提交环境影响报告。
53.API和AQI(14)
API:
(airpollutionindex)空气污染指数,表征空气污染程度的量纲为1的数值。
它是根据近地面几种主要的空气污染物浓度以及他们持续时间来确定的。
目前计入我国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有: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物。
AQI:
(airqualityindex)空气质量指数,是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的无量纲指数。
AQI的数值越大、级别越高,说明空气污染越严重,对人体危害越大。
54.危险废物和固化处理(14)
55.土地处理和人工湿地(14)
56.自由沉降和絮凝沉降(14)
57.电渗析和反渗透(15)
58.气态污染物的吸收和吸附净化(15)
59.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15)
60.战略性环境影响评价和生命周期评价(15)
61.环境管理效率和环境效益(15)
62.监视性监测和研究性监测(15)
简答题:
1.简述环境科学研究对象和任务。
(13、11)
答:
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
其任务是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和发现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作用机理及对人体的影响,以达到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美化环境的目的,,促使人类的健康和经济的发展。
2.简述城市环境及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1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题名 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