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原理第十一章教育过程.docx
- 文档编号:29572628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25.59KB
教育原理第十一章教育过程.docx
《教育原理第十一章教育过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原理第十一章教育过程.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原理第十一章教育过程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案
教研室:
教育学教研室教师姓名:
王华授课时间:
第十二周
课程名称
教育原理
授课专业和班级
06级教育学专业
授课内容
第十一章教育过程
授课学时
2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育过程的概念、基本结构,把握教育过程的本质和任务,了解其特点。
教学重点
教育过程的本质、任务
教学难点
教育过程的本质
教具和媒体使用
展台、计算机
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
教
学
过
程
包括复习旧课、引入新课、重点难点讲授、作业和习题布置、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及课后辅导等内容
时间分配(100分钟)
复习旧课:
教育活动的界定、教授活动
引入新课:
教育活动的进行总是有一个过程,而过程又会直接影响结果,因此研究教育过程,了解教育过程的本质和特点,明确其任务与结构,科学把握教育过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保证。
讲授新课:
一、教育过程的本质与特点
1、教育过程的概念
2、教育过程的本质
3、教育过程的任务与特点
二、教育过程的基本结构与实践形态
1、教育过程的横向整体结构
归纳总结:
总之对教育过程本质的科学认识有助于我们科学而规范的进行教育活动,并能保证有一个理想的教育结果。
5分钟
65分钟
25分钟
5分钟
板
书
设
计
第十一章教育过程
一、教育过程的本质与特点
1、教育过程的概念
2、训练过程与作用
3、教育过程的任务与特点
二、教育过程的基本结构与实践形态
1、教育过程的横向整体结构
讲授新
拓展内容
课后总结
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
讲稿
讲授内容
更新内容
第十一章教育过程
今中外一些思想家和教育家对教育从不同的角度做过各种各样的解说。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中庸》称:
“修道之谓教。
”法国的近代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
“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
19世纪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说,教育是“为我们的完美生活作准备”。
20世纪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则一反传统认识,提出: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学校即社会”。
他认为: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通过培养人的活动而作用于社会,它的特定功能或基本职能是通过人类已有文明的传递促使受教育者从无知转化为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智力的沉睡状态到激活状态,从能力较低到能力较高,从一个出生时软弱无知的个体到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也就是说,教育要通过自身特定的活动形式──教育,特定的活动场所──学校,特定的活动人员──教师,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理论、技术、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素质,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最终成为一名符合社会、适应社会需要的人。
一.教育过程的本质与特点
(一)教育过程的概念
教育过程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途径,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将一定的教育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引导其身心健康发展,加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卷》从两个方面表述了教育是什么。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
这两个意义,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阐明了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即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施行的以发展受教育者的身心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一种活动,活动的延续与展开即为过程。
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它的动态形式是一个发展人、塑造人的过程。
社会上任何一种培养人、发展人的因素,只有统整到教育过程中,才能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换言之,所有的教育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所有的教育规律,所有的教育效果,无不通过教育过程体现出来。
这一切如果离开了教育过程,培养人的教育实践就成了一句空话。
一般来说,任何教育活动都由6个要素构成,这就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途径、教育环境。
所谓教育,简单地说,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需要,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中,借助一定的教育手段,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教育内容传授给教育者的活动。
教育由活动所引起并通过活动去完成。
教育过程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途径,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将一定的教育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引导其身心健康发展,加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教育过程的本质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去认识。
(二)教育过程的本质
1.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主体客体的特性决定了教育过程是一个施教与受教的双向活动过程。
客观地说,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平等协作、共同劳动的统一过程,而不是单纯的传授与接收过程。
历史上有两种观点把教育过程视为单向过程,行为主义者把学生当成机械的个体,把学习看作刺激──反应过程,把教育过程中学生行为的变化单纯归结为外部刺激。
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不过是学习的促进者。
罗杰斯提出“学生中心教学法”,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技能,不在于他的课程计划,不在于他的视听设备,不在于他采用的程序教学,不在于他的讲授和演示,不在于图书馆的丰富……,”关键在于学生自己是否具有“自我实现”的力量。
罗杰斯的这些说法实际上是把学生完全看成是一种“自变量”,看成是决定教育过程的单一主体。
教育理论上的“学生中心论”,其心理学基础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
无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还是人本主义心理学,都是从不同角度把教育过程当成单向的过程,以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不适当地夸大某一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科学的教育过程理论,把受教与施教看成是教育过程展开不可缺少的要素,把教育过程看成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实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无论施教一方,还是受教一方,都是共同具有双向的影响和制约功能。
教师的教育过程,既要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也要有对自己的清醒认识。
受教与施教的共存和平等协作,积极的期望和交往的严格选择与设计,使得教育过程能够在彼此联系的正确协调中存在和发展。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与其他的活动形式不同,它是由施教和受教共同组策划能够的一种活动.只有帮正双方在空间上的并存时,这种活动才能实现.
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把教育过程当成单向的过程,以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不适当地夸大某一方的地位和作用.
2.教育过程中社会需求和个体需要的统一决定了教育过程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人的发展是教育过程运行的目的。
因此,认识教育过程的本质便离不开人的本质的研究。
人是生物实体和社会实体的统一,人的发展过程是人从出生的生物实体向出生后的社会实体渐进发展的过程。
任何教育过程都是在社会规范下,以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为根据去发展人的身心的过程。
教育作为社会的体现者,他的活动反映着社会需求,他对受教育者施加的任何影响都与社会密切联系着。
然而,教育过程作为一个双向的交流与合作,教育者在施行自己的教育时,还必须要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个体需要和个性特点,要把教育对象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去认识,受教育者不仅有自己的认识方面的素质基础和个人特点,还有自己的兴趣、态度、动机、情感、需要。
这些都反过来制约着教育、教育活动的进行。
就教育过程的完成来说,它是社会需要的实现,但就教育过程的进行来说,则必须考虑个体的需要和特点。
二者的有机协调与统一,才能实现教育过程中的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化。
教育过程是受教育者的社会过程。
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由教育过程所实现的个体社会化的具体表现是:
个体通过社会文化的吸收而形成社会生活技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具有社会生活目标,承担社会责任义务,获得社会群体赞许的社会行为,最终成为社会一员。
因此,教育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不仅是教育过程的本质特征和作用,也是人的本质实现的客观规律的反映。
人的发展是教育过程运行的目的.人的发展过程是人从出生的生物实体向出生后的社会实体转变的过程.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过程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个体通过社会文化的吸收而形成社会生活技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具有生活目标,承担社会的责任义务,获得社会群体赞许的社会行为,最终成为社会一员.
3.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教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协调统一的过程。
教育过程不仅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空间上的并存,而且是彼此的相互作用,更确切地说是教育与自我教育两种活动及其目标的同步达成。
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首先是教育的结果,然后便转为自我教育的力量。
受教育者最初就是完全作为一个少知少能的被动的个体而参与教育过程的。
但是,人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力和逐渐完善起来的自我调节系统。
经过一段教育之后,教育者不仅使受教育者身心由贫乏走向丰富,而且使其自我教育的方法和能力逐渐发展起来,并转而作为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使传授、学习和受教育者自身都获得了新的性质,跃上了一个新的层次,受教育者发展至此便由被动的教育客体逐渐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
因此,教育过程就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互促进、提高,最终达成目的,使教育过程完成一个周期使命走向一个新层次、新周期的过程。
辩证的否定,使一个特定的教育过程不断解体,又不断产生,在原有过程的基础上不断孕育出新的需要、新的使命,形成一个新的过程。
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的结果
教育者的教育是活动的主题.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和能力首先是教育的结果,然后便转为自我教育的力量.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愈发展,教育者的教育愈顺利.教育与自我教育愈发展,教育过程就愈完善,使命也就愈趋完结.
4.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身心的不断发展决定了教育过程始终是一个内化与外化交错递进的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过程。
内化与外化是又一对贯穿教育过程始终的矛盾和关系。
所谓内化,即个体将来自于外化的各种影响和动作行为通过认知和动作行为定向的结构性改组转化为自身的德、智、体等素质的过程。
相对于内化而存在的外化,是指个体将已纳入主体个性结构的各种素质反馈到主体与外部交往的过程之中。
因此,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活动来看,教育过程就是教育内容的内化与外化的循环往复过程,循环不是同一水平的周转,往复不是同一内容的重复,由此而推动教育过程递进上升。
内化是目的、内容,外化是手段、形式,内化通过外化表现出来。
没有外化,内化毫无价值;没有内化,外化则无从谈起。
所以,教育过程是教育内容的内化与外化统一实现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过程也就是教育者将一定外在的教育向受教育者主体转化,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促使个体身心发展达到社会化的过程。
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活动来看.教育过程就是教育内容的内化与外化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循环不是同一水平的周转,往复不是同意内容的重复,由此而推动教育过程递进上升.教育过程也就是教育者将一定外在的教育内容向受教育者主体转化,实现人类尾花的传递,促使个体身心发展达到社会化的过程.
(三)教育过程的基本任务
1.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通过教育过程实现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这是教育过程的主要任务之一。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反映,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成果。
知识既有不同的类型,椰油不同的性质。
从其类别看有基础知识和主业知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教育传授过程传授的知识应具有这样的特点与功能:
一是在动态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相对保持稳定不变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
二是学生获得的这个知识应该达到:
对过去具有诊断性,对现实具有指导性,对未来具有预测性。
2.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任何教育都是特定社会的教育,都要为特定的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
经由教育过程所要形成的良好的品行包括三方面:
良好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
3.训练形成学生的基本技能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说必须的行为活动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
技能就其类别来说有两种:
一是人们在头脑中借助内部言语表示的事物映象,以极简约的形式进行智力活动的方式叫智力技能;
二是由一系列外部直观可见的行为动作构成,通过机体运动所完成的随意行动方式叫操作技能。
4.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智力是人的各种基本能力的综合,核心是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就必须将发挥智力作为一个独立的任务来完成。
体力的发展也是教育过程的基本任务之一。
教育过程决不能以某方面的突出去代替别的方面,以学生某方面的发展去代替其他方面的发展。
(四)教育过程的特点
1.对人施加影响的整体性
对人施加影响的整体性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是把受教育者作为完整的社会人施加影响的,而不象艺术,宗教等过程那样,只侧重与影响人的某一个方面。
人只有整体发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各种素质的统一发展不仅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更是社会发展对个体发展的客观要求。
另外,人的身心整体发展也是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2.传递过程的内化—转化—外化的统一性
传递过程的统一性指教育过程作为一个信息传递过程,是把信息内化,转化,外话统一在一个过程里完成的。
促使个体社会化,也就是将社会规范,社会需要,社会本事内化于受教育者的过程。
教育过程还必须能够外话出来,解决实际问题。
3.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共同参与性
教育过程结构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组成。
教育构成也不同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
受教育者的活动是学习,是学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
4.知识再生产的主导性
教育过程的主导活动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实现人类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这是教育过程的基本职能决定的。
5.教育内容的螺旋式上升的连续性
与科学知识的发展过程相比,教育内容呈现着螺旋递进,持续不断的特征。
教育内容的螺旋式上升还体现在教育内容的必要的循环性。
学校教育内容与科学知识发展的自然过程极其排雷方式根本不同。
6.信息选择的精练性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固定的,有限的,唯一的解决措施就是信息的精练。
用最具有能以一变应万变,能闻一知十,举一反三性质的东西去构成学生学习的内容。
7.传播方式的简捷性
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
传播方式的简捷性表现为传播的直接性,还表现为传播的简便性,还表现为传播效果的及时反馈,还表现为教育过程对信息的传播是选择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捷径进行的,即从见解经验的传播开始,从人类认识的精华的传播开始。
(五)教育过程的基本阶段
基础准备,信息转化,信息内化,储存转化,信息外化,综合调控。
参考书目:
1.黄济、王策三主编:
《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王道俊、扈中平:
《教育学原理》,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
3.柳海明:
《教育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版
4.瞿葆奎主编,《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
6.陈桂生:
《“教育学视界”辨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7.瞿葆奎主编,《教育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8.孙喜亭著:
《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成有信主编:
《教育学原理》,大象出版社1993年版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案
教研室:
教育学教研室教师姓名:
王华授课时间:
第十二周
课程名称
教育原理
授课专业和班级
06级教育学专业
授课内容
第十一章教育过程
授课学时
2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学生能够理解教育过程的基本结构,熟悉教育过程的实践形态。
教学重点
教育过程的结构
教学难点
教育过程的实践形态
教具和媒体使用
展台、计算机
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
教
学
过
程
包括复习旧课、引入新课、重点难点讲授、作业和习题布置、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及课后辅导等内容
时间分配(100分钟)
复习旧课:
教育过程的本质、教育过程的横向整体结构
引入新课:
掌握教育过程的本质后,了解教育过程的结构,科学把握教育过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保证。
讲授新课:
二、教育过程的基本结构与实践形态
1、教育过程的横向整体结构
2、教育过程的纵向序列结构
三、教育过程的实践形态
1、语言传授过程与作用
2、训练过程与作用
3、情境陶冶过程与作用
4、实践过程与作用
归纳总结:
对教育过程的科学认识有助于我们科学而规范的进行教育活动,对其实践形态的把握更有助于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5分钟
35分钟
65分钟
5分钟
板
书
设
计
第十一章教育过程
二、教育过程的基本结构与实践形态
1、教育过程的横向整体结构
2、教育过程的纵向序列结构
三、教育过程的实践形态
1、语言传授过程与作用
2、训练过程与作用
3、情境陶冶过程与作用
4、实践过程与作用
讲授新
拓展内容
教育过程的实践形态
课后总结
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
讲稿
讲授内容
更新内容
第十一章教育过程
二、教育过程的基本结构
教育过程是横向内容与纵向时序的有机构成,是静态要素与动态阶段的和谐统一。
(一)教育过程的横向结构:
教育过程的横向整体结构是指教育过程由哪些局部的、具体的整体来构成,以及各个整体之间的关系。
1、教育目标整体:
在目标内容上,有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合格公民、建设者、接班人的培养;有知识技能的获得,思想品德的提高,智力体力的发展等等。
在目标层次上,有国家的宏观方针、目的,有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目标,有每门课的教学目标。
在目标实现上,教师应以整体的思想方法统帅教育行为,是任何一项具体的教育活动都具有实现整体目标的功能。
2、教育内容整体:
国家课程是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学科教育内容整体的集中表现。
教育内容的改革要有系统思想,要把某门或某类课程的改革放到课程的整体结构中权衡考虑,放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需要中去决定取舍。
3、教育方法整体:
这些方法和手段包括:
语言的方法——讲授、谈话、讨论、读书指导法、说服法;
直观的方法——演示、参观、榜样示范法;
实践的方法——练习、实验、实习作业、实践活动等。
4、教育途径的整体: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育因素容量大、功能最全、占时间最多、最可控和最有效的教育时空。
课外活动: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又可以分为群众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等途径。
劳动活动:
是学生运用知识技能、形成思想品德、锻炼意志品质、培养生活能力和正确的劳动态度、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重要渠道。
社会活动:
是组织学生在校外一定场所进行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教育活动。
学生群体组织的活动:
如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组织的活动。
校会、班会、辰会、周会、班主任工作等也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途径。
教师和学生整体:
是教育过程中既互为主体、又互为客体。
学校、家庭、社会影响的整体:
是教育的合力。
德、智、体、美、劳各育过程的整体:
各育紧密相连的整体。
上下年级和学校的衔接整体:
上下学校之间的教育衔接、上下年级的衔接。
总之:
教育过程的整体结构是由多方面的整体构成的。
在整体之下有机结合,各整体之间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
(二)教育过程的纵向结构
教育过程的纵向序列结构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达到教育过程目标,形成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智力和体力等而科学安排的施教顺序,是教育者为完成其特定使命而安排的进行每一教育活动时应该予以遵循的一般时间模式。
教育过程的进行,首先是一个时序的集合,这个时序集合可以相对划分成若干阶段,从而构成教育过程进行的基本阶段即:
基础准备、信息传递、信息内化、存储转化、信息外化、综合调控。
1、基础准备阶段:
目标准备、内容准备、环境准备、物质准备、动机准备。
2、信息传递:
传递与输出不同。
教师的信息传递需要借助于一系列传递方法和传递渠道去完成。
从传递方法看,如言语讲解、行为示范、直观演示、实地参观、自我练习、情境陶冶、实际感知、师生交谈以及各种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如电视、录象、录音、电影等。
从传递渠道看,各育共同的传输途径主要是教学、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各种课外活动等。
总之,方法和途径是信息传递必须考虑的条件,也是教育者完成信息传递必须借助的工具和手段。
3、信息内化:
信息内化是通过理解,把刚刚得来的信息纳入到相应的知识结构中去,成为精神宝库中的新成分。
“同化”、“顺应”、“接受”、“改造”关键在于理解,在于理解的程度、方式、态度。
4、存储转化:
存储转化从总体上说是主体内部的运动过程。
它除了注意理解外,为了信息巩固,还必须进行一些专门巩固工作,就是复习和练习。
表现为知识与能力的转化,技能与应用的转化,也表现为思想与行为的转化。
转化的实质就是要把外来的信息变成人的内在品质。
不能完成转化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
5、信息外化:
学生的学习获得了关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知识,但是并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目的在于能够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完成教师想他们提出的教学任务。
作用在于:
强化理解、应用检验。
6、综合调控:
它是通过教育过程实施结果的考虑与分析,对既定设计和实施进行的调整和控制。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对整个过程的调控;二是局部阶段的调控;三是对教育过程个构成要素的调控。
必须指出的是,把一个连续的教育过程划分成上述几个阶段,这完全是出于理论研究的需要,是一种理论上的划分,实践上,各个阶段之间总是相互交叉,彼此渗透的。
三、教育过程的实践形态
从总体上看基本呈现四种形态:
即语言传授过程、实际训练过程、情境陶冶过程、实际锻炼过程。
这四种教育过程基本形态的存在方式及作用各具特点。
1、语言传授过程和作用:
语言是具有符号意义的系统。
语言又是交际的工具。
包括:
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演示语言等。
语言是教育劳动的基本工具,教学语言是一种专门性工作语言,具有针对性,受学科性质、教学内容、教学空间、教学时间、教学时所处的物质环境、自然环境、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机智、学生的知识水平、身心发展程度、思维方式等语境因素的严格制约,教师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水平,直接影响学生智力活动的方式和效率。
所以教师只有把握语言的特点,努力选择最佳的语言表达形式,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
2、训练过程与作用:
最有效的方法是练习,对教育过程来说就是靠实际训练。
训练有三种基本的方式或层次即:
一是组织性训练;二是指导性训练;三是独立性训练。
训练过程往往被看成是教育过程的主要形态。
3、情境陶冶过程与作用:
陶冶的形式是多样的,有:
环境陶冶、教师人格的陶冶、同代群体的陶冶、学校优良传统的陶冶、健康向上的气氛的陶冶、教育者严爱的陶冶等。
作用:
陶冶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手段,在各种途径中都能发挥作用。
4、实践过程与作用:
实践是融合语言传授与实际训练于一体的教育方法,是教育过程不可缺少的方法。
作用在于:
第一,有助于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强化和记忆的巩固;第二,实践可以锻炼与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动手操作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平衡发展;
第一,实践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集中持久的注意力;
第二,实践可以检验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应该指出,上述教育过程的四种形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原理第十一章 教育过程 教育 原理 第十一 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