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基本功的修炼内容提要.docx
- 文档编号:29572124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格式:DOCX
- 页数:42
- 大小:42.50KB
教师基本功的修炼内容提要.docx
《教师基本功的修炼内容提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基本功的修炼内容提要.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基本功的修炼内容提要
《新时期教师基本功的新修炼》内容提要
前言部分
基本功是从事某种工作所必需掌握的基本技能,基本功具有强烈的职业特点,是行业从业人员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1.教师的专业发展呼唤教师基本功
能别人所不能恐怕是专业的第一特征,有绝活的人可能是最专业的人。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凸显于社会舞台之上的绝活。
2.素质教育的推进需要教学基本功的拓展与创新
新课程对教师教学基本功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有三字的基本功,还要有板书、电子板书基本功;不仅要有讲普通话的基本功,而且要有倾听交流的基本功;不仅要有使用普通教具的基本功,还要有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基本功;不仅要有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功,还要有对学生学习指导的基本功;不仅要有钻研教材的基本功,还要有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功;不仅要有考试命题的基本功,还要有教学评价的基本功;不仅要有传统教学研究的基本功,还要有新理念下行动研究的基本功。
3.教师教学基本功修炼需要开辟新途径
教师教学基本功具有自身的特点,教师的功夫是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结合,而且主要是心智技能。
教师基本功的修炼首要的是要转变观念,其次是加强学习,第三是实践与反思。
最后是总结与积累。
教学设计基本功
教学设计要解决的是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教学设计基本功主要包括:
依据课程的三维目标、学科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当前教学目标的基本功;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需要为目的巧妙地设置教学起点的基本功;设计符合学生身心特点、逻辑性强、预设与留白相结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过程的基本功;创造性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完善教学条件、构建课堂文化的基本功。
第一节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规定着教学活动实施的基本方向,对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有明确的指导作用,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前提。
优化设计教学目标:
1.为学生立标,立学生之标
教学目标强调陈述的主体是学生。
只有当学生的行为发生了与教学目标的规定相应的变化,才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2.依据课标,借助教科书
依据课程标准对教科书进行深刻的分析和领会,则是我们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最基本依据。
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所要联系的实际问题,都基本是由教科书内容决定的。
3.掌握一定的设计教学目标的策略和技巧
设计教学目标还应该掌握一定的设计策略和技巧。
(1)实现目标全面并有重点。
课时教学目标,应依据学科教学总目标,从三维目标体系加以考虑;受教学内容制约,某一课时不可能涉及和解决学科教学目标全部任务,而只能在某方面有所侧重。
(2)关注教学目标的层次或递进。
注意教学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通过由上而下的具体化,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3)目标要可操作、可实现。
既然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学,教学目标设计就必须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以确定一节课的教学起点。
(4)目标要细化和具体化。
教学目标通常是策略化的,可观察和评价的,亦即是可操作的。
第二节准确地锁定教学起点
教学起点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确定,把握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才能克服教学过易或者过难的现象发生,准确把握教学起点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
1.学生的知识起点
学生的知识起点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最重要的因素。
正确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能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为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找准学生的知识起点,就是要及时唤醒学生与新知识有关联的旧知识,把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
2.学生的生活经验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就是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联系生活的教学。
越是与学生经验联系紧密的教学,越能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越能取得好的效果。
3.学生的心理起点
从人的成长经历来说,由于受年龄、经验等限制,学生在很多情况下表现出与成人不一样的理解和体验。
作为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努力把握学生心理的真实起点。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锁定学生的学习起点。
1.在审视教科书中确定学生的知识起点
教科书是我们设计教学目标和判断学生的知识起点的重要依据。
2.细致分析学生的现实起点
教师应该根据课标、文本的具体要求对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把握的同时,分析学生的现实起点。
3.及时捕捉课堂上闪现的教学起点
教师要注意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惑;把握教学动态,善于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把课堂引向深入,推至高潮。
4.在教学过程中动态把握教学起点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不断理清教学起点,课前调查、分析,课中观察、调整,课后反思、研究。
第三节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的效益,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方法和能力的关系,又要突出能力的地位和作用。
1.要分析班级的整体状况
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2.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
任何一段教学内容,任何一种课型都能起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关键在于用心挖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3.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并能有针对性的加以选择和运用。
4.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
数学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主要依据知识的逻辑顺序,即按照知识内部的逻辑关系安排的顺序。
从操作程序上讲,教学过程设计应该首先遵循以下几个环节。
1.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分解教学目标
要按照课时教学的要求细化教学内容,确定课时内容的教学目标。
2.预设主要的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主要有复习、导入、新授、课堂训练、小结等(新课程提倡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预设主要教学环节时要设计问题情境和师生双边活动。
3.教与学的环节同步设计
教与学活动同步设计:
教师讲什么,学生练什么,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合作,要一起考虑,同步设计;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立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要有明确而准确的意图,要有明确的指向;课堂教学的训练方式要适当,训练强度要适宜,训练内容要科学。
第四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
教师是否善于运用教材是有效教学诸多因素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1.认真钻研教科书,是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前提
教科书作为教学理念的文本体现,是学科内容的全面、稳定、序列、准确的载体,它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了解教科书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科书所提供的基本线索,从而提高驾驭教科书的能力。
2.明确教学目标,是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重要依据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资源必须以教学目标为重要依据。
3.深入了解学生,是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的保证
教师不仅需要具备驾驭教科书、处理教科书的能力,还要有根据教科书的内容,结合学生特点对教科书进行加工的能力,这样才能创造性地用好教科书。
第五节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只有精心设计好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明确每一个提问的目的,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有层次、有步骤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才能使课堂的教学获得最大的效益。
1.问题的提出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学习是为了满足个体兴趣和需要,所以问题的提出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2.问题的设计要能拓展学生深层次的思维空间
教师应该设法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好奇和疑问,在课堂上的学生围绕教学进程,有机会提出并思考问题。
3.设计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
学生被置于问题解决者的角度,利于培养学生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设计好的问题,其二,是设计好的提问方式。
1.设计好的问题
有价值的问题才是好的问题。
好的问题不是让学生猜教师答案的问题,不是记忆性问题,不是引起回忆不能引起思考的问题,不是答案唯一的问题。
好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因此,一般应该是开放的问题。
如你是怎么想的?
你认为这个怎样?
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知道其中的一个原因吗?
你是否确定?
你是否还有其他问题?
2.设计好的提问方式
只有好的问题还不够,还要有好的提问方式。
好的提问方式能焕发学生思考的热情,给学生以支持,提高学生思考的深度。
好的提问有以下策略。
(1)等待。
(2)不须举手,随机指名作答。
(3)思考后,结对分享。
(4)答题板。
(5)全班找答案。
(6)晒答案。
第六节教学过程的预设
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课前教师应该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在认真学习课标、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预设。
另一方面在实施预设时应该不拘泥于预设,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第二章 教学实施基本功
教学实施过程就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为了完成一定的课程目标,以课堂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
第一节 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师具备情境创设基本功,就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或制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学情境创设是通过设计一定的教学情境,使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灵的交换,达到激活学生已有经验、产生认知冲突和探究的欲望,也是让教材走近生活、走近学生心理,使学生思维不断升华。
创设触动学生心灵的教学情境,不仅需要了解情境对于教学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操作,会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基础和环境条件,创设具有生命活力的教学情境。
1.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问题情境创设基本功,就是教师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巧妙地设计问题,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所学密切相关的问题情景之中,让学生经历问题-深思-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容完成学习任务。
2.注意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操作热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各种形式操作,不仅注意课堂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各种感觉器官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其内化功能,更要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3.注意创设多媒体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对视觉、听觉形成强烈刺激。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情境创设基本功,可以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4.注意创设激趣情境,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应用游戏情境创设基本功,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增长学生的知识,符合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不断地在游戏过程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5.注意创设故事情境,培养学生高尚道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应用故事情境创设基本功,不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还会从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的故事中获取大量的德育素养,使他们逐步形成崇尚科学、勤奋学习、拼搏进取的思想品质。
6.注意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活动情境创设基本功不仅能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且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也是十分有利的。
第二节 对主导主体关系的理解与处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正确认识这两个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正确理解和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前提。
如何正确理解主体主导的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指导作用,是新时期中小学教师的一项新的基本功。
1.关于主体与主导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2.恰当处理教学过程中的自主与他主的关系
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要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
但是,自主与他主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任何教学过程都不可能是纯粹的自主,也不可能完全是他主。
3.要确实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激发孩子的内在发展需要,鼓励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规划人生,在这些方面,我们需要做很多工作。
针对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普遍缺失的现状,我们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备课阶段,教师要以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现状、生活实际为前提,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
在教学导入阶段,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书本。
在问题讨论阶段,教师要倾注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课堂结束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2.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他主学习的另一种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学生自己激发学习动机,拟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调节学习策略,评价学习结果。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作用的侧重点在于培养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
(1)培养学习主动性:
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是基于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
(2)发展独立性:
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
3.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师的指导职责是培养和激发合作学习的态度和意愿,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提出或生成合作学习的问题和任务;指导合作学习的技巧和组织讨论的要领,对小组全体成员不能解决问题提供帮助;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积极肯定和赞扬合作学习的共同成果,把个人或小组的创造性观点转化成全班同学集体的智慧。
4.指导学生探究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应做好以下四点:
(1)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2)因材施探。
(3)探究要适时、适度。
(4)把握好探究过程的发动、调控和评价。
5.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表现在:
(1)更新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4)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
第三节 民主课堂的营造
课堂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中师生关系的性质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率,影响到学生生活的质量,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营造民主课堂环境,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参与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决定课堂环境的性质。
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则课堂环境轻松愉快、严肃活泼;师生关系专制独裁,则课堂环境压抑拘谨、紧张烦闷。
良好课堂环境应该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心理相容、双向互动、井然有序、探究创新
营造民主的课堂对教师的要求:
1.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要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关注学生的思想感情和需要,维护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和观念,通过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2.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的素质包括教师的人格、专业基础、管理方式和教学能力等。
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方式、认知水平和学习困难,能给予恰当的指点和帮助。
3.建立学习共同体
建立学习共同体有助于学生认知互助、情感沟通,有助于个体从封闭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在人与人多元交互的对话中增进参与合作的意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逐步地达成学习目标。
4.精心设计课堂环境
教室的布置要给人整洁、优雅、舒适的感觉;教室的宣传标语、名言警句、宣传专栏要充分体现民主的思想;教室的桌椅要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座位模式。
营造民主的氛围,缩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师生的沟通与交流,使学习活动获得最大的效益。
第四节师生间的合作与交往
教育是一个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协同努力、人际交互的过程。
所有的教育都是一种交往过程,只有通过实际发生或隐含的人际交互才能产生教育影响。
合作是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教学中表现为师生为实现学习目标而采取的协调一致的行为。
交流是彼此把自己所具有的供给对方,教学中表现为师生沟通信息、共享资源的行为。
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与合作学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的联系在于不论那一种合作形式,都包含共享资源的过程;二者的区别在于师生间的合作更多地体现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配合,而学生间的合作则体现为学习内容或任务的分工协作。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学中的人际交往,分为师生间的交往和学生之间的交往。
师生交往主要有语言交流、暗示与模仿、情绪感染三种形式。
语言交流是教师运用语言指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质疑-析疑-解疑完成教学任务。
暗示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学生对某种信息迅速接受并作出行为反应的过程。
情感渲染是由教师创设特殊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绪的过程。
课堂中,通过师生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
第五节 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
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主客观条件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
教学组织管理的目的在于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保障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
良好的教学组织管理应具备以下特征:
1.学生主体地位突出
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和情感的充分、自由、全面地发展。
2.教学情境多样化
教学活动的组织需要改善单纯接受式的教学模式,建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情境,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3.信息反馈渠道畅通
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需要教师调动视觉、听觉多种感官,通过提问、交流、作业等形式建立畅通的反馈渠道,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表达思想的愿望,从而调整教学活动。
4.教学效率高
要实现教学活动的优质高效,必须改变重教轻学,重形式轻效率,重知识轻方法和素养的现象,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的机会,提供思考、探究的时空,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怎样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
1.营造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
课堂人际关系是教学活动发生的前提,也是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教师教和学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
2.提升教学管理技能
(1)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有行之有效的办法。
(2)设置有价值的真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3)营造自由活动的空间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3.预防和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
教学中问题行为不可避免,严重时还会影响课堂秩序,正确处理问题行为对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和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预防,二是矫正。
学生问题行为的预防和矫正,需要教师对学生充满信心,给学生以必要的支持,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从学生的看法与感受出发去处理问题,使课堂成为发展学生潜能的良好场所。
第六节教学活动的反馈及调整
教学信息反馈有利于教师及时检测和评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学生通过反馈信息了解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状况,改变学习策略,更好地积累和丰富学习经验。
教学信息的反馈与调整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对其教学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课堂信息反馈的功能,
(1)激发功能。
课堂教学信息反馈对师生双方都有激发新动机的作用。
(2)检测功能。
学生可以从教师在课堂上的评定、要求、表态等获得反馈信息,分析自己的学习效率,检测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从而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中反馈出来的各种信息,判定和分析学生学习的效果,调控教学进程,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
(3)决策功能。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的各个环节要不时地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适当的调整、改进和完善。
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师教的反馈对自己的学习做出某些调整和改进。
2.信息反馈的途径
(1)学习情绪与态度。
(2)问答与交流。
(3)作业与测评。
(4)课后日记与网络。
3.信息反馈的方法
课堂信息反馈的主要方法有,形态观察法、课堂提问法、课堂考查法、作业检查法、课下座谈法等。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主动获取反馈信息,及时整理教学策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调控,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应该做到:
1.提高教学反馈信息的获取意识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及时掌握教学反馈信息,极大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2.保证课堂教学反馈信息的渠道畅通
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语言,通过比喻、反问、情境设置等提高教学信息的刺激强度,通过提问、练习、测验、考试方式获得教学反馈信息,保障反馈信息渠道畅通,并充分发挥其信息反馈作用。
3.采用易于获得反馈信息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大胆使用谈话法、讨论法等易于获得反馈信息的教学方法,在答问、质疑、反问、补充和讨论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
4.增强教学反馈信息的时效性
教师要深刻领会教材的内在联系,在备教材、备学生方面多下功夫,增强反馈信息的敏感性和判断力,在教学中准确判断,恰当、及时处置。
5.采用科学的控制方法
(1)根据教学内容控制。
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节奏宜缓;教材中浅易的内容,节奏宜快。
(2)根据反馈信息控制。
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来调控教学节奏。
(3)使用教学方法控制。
要求教者恰当灵活地使用教学方法,为学生尽快提供反馈信息创设条件。
总之,教师要重视教学反馈信息对教学的指导与控制作用,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反馈信息渠道,不断增强教学反馈信息的敏感性与判断力。
第七节 教学实验能力的培养(略)
第八节 学生学法的有效指导
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
教师不仅要重视教法,更要重视学法指导。
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由于学习方法受个体智力特征、学习任务和学习过程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个体、学科、教学活动场景选择的学习方法存在明显差异,很难找到适合于每一个人的方法,也很难评价某一学习方法的优劣。
教师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应坚持以下原则:
1.针对性原则
教师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习惯和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针对学科、课型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个性特征进行指导。
2.系统性原则
教师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涉及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计划的拟定,预习、听课、笔记、交流和复习巩固全过程。
3.操作性原则
学习方法指导必须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紧密联系,与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要尊重客观实际,不能违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学习实际。
对学生学法的有效指导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寻找学习方法指导的起点
教师的学法指导可以根据个人所具有的先天智力特征,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
2.结合学习过程实施学法指导
重视学生在拟定学习计划、预习、听课、笔记、复习、交流中的学法指导。
3.把握不同学习任务的学法指导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基本功 修炼 内容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