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课时作业.docx
- 文档编号:29568969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0.71KB
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课时作业.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课时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课时作业.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课时作业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古代雅典人在酒神节的庆典上,除了有盛大游行、酒神颂歌和戏剧比赛外,还包括十将军祭酒仪式、宣布荣誉公民名单、展示各城邦的贡物和烈士遗孤等。
古代雅典这些庆典活动( )
A.倡导尊重人性反对神性
B.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
C.反映了民主制的局限性
D.有利于增强公民意识
解析 从材料“十将军祭酒仪式、宣布荣誉公民名单”有利于推动公民参政,材料“展示各城邦的贡物和烈士遗孤”有利于公民对城邦的认同,二者均利于增强公民意识,故D项正确。
答案 D
2.伯利克里说:
“担任公职的权利不属于哪个家族,而是贤者方可为之。
家境贫寒不成为其障碍。
”这反映出雅典( )
A.公民大会决策具有科学性
B.公职都通过抽签选举产生
C.城邦公正平等的民主原则
D.民主权利的使用注重程序
解析 据材料“担任公职的权利不属于哪个家族”“家境贫寒不成为其障碍”可知,选举公职人员时,不考虑其出身,重在才能。
这体现了公平的原则,故C项正确。
答案 C
3.雅典城市居民讥讽那些入城参加公民大会的乡下人,“穿的鞋子比脚大,大声嚷嚷。
……总是向路遇者问这问那:
皮革多少钱?
咸鱼多少钱?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A.城邦并不具有宽容自由的文化环境
B.城居者鄙视乡下人参与民主政治
C.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条件并不对等
D.政治生活出现城市与乡村的对立
解析 题干反映城市居民对那些入城参加公民大会的乡下人总是怀有敌意,经常讥讽和嘲笑他们,这表明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条件存在差异,故C项正确。
答案 C
4.(2019·江西上饶调研)苏格拉底说:
“公众演说并不在于是否了解事实真相,而在于找到一种说服技术,以便使他能够给无知的人留下比专家还知道得多的印象。
”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治( )
A.充分体现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
B.否定了公民提供的事实真相的材料
C.注重以感情宣泄来博得公众同情
D.强调演说技能对公众决策的重要性
解析 根据材料“公众演说并不在于是否了解事实真相,而在于找到一种说服技术,以便使他能够给无知的人留下比专家还知道得多的印象”可知,演说技巧够对公众决策起到重要引导作用,故D项正确。
答案 D
5.(2019·河南洛阳调研)雅典通过抽签选举、轮番而治等,实现了普遍参与、多数统治和主权在民。
公民平等被看成是民主政治的理想与目标,众人意见虽然纷纭,但并无优劣之分,所以只能以数量的胜出作为判断的根据。
这一原则( )
A.造成了政府行政权力的滥用
B.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C.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D.直接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答案 C
6.(2018·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卷)公元前413年,雅典远征西西里失败,很多雅典人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而忘记自己那一票的神圣责任和义务,其出尔反尔的手法几近无赖。
材料主要反映了雅典( )
A.直接民主存在决策风险B.公民道德素质严重缺乏
C.演说术有助于民主决策D.民主实质只是流于形式
解析 题干中雅典公民由赞成到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说明了雅典直接民主的非理性,故A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公民的前后不一的投票行为,主要不是论述道德素质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侧重反映公民前后不同的投票决策,非侧重演说术的功用,故C项错误;雅典民主具有开创性,且对近现代世界产生一定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 A
7.(2018·湖北武昌区调研)公元前454年后的雅典是一个控制二三百个同盟城邦的海上霸国。
雅典是统治者,一切盟邦是程度不等的被统治属国,雅典对盟邦是军事独裁、武力统治。
有人将这一现象称为希腊帝国主义。
此时的雅典( )
A.直接民主体制面临崩溃危险
B.已发展成疆域广阔的大帝国
C.小国寡民的体制基础已动摇
D.整个社会正被引向穷兵黩武
解析 据题干中“公元前454年后的雅典是一个控制二三百个同盟城邦的海上霸国”可知,雅典不再是小国寡民的城邦,故C项正确。
答案 C
8.(2018·安徽A10联盟最后一卷)罗马《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对贵族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并没有因此而消除,两者之间的斗争并没有因此而终止。
法律的颁布( )
A.推动了罗马立法工作的开展
B.加速了罗马奴隶制的瓦解
C.推动了罗马帝国的经济发展
D.废除了罗马的债务奴隶制
解析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虽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它毕竟是平民的胜利。
自此以后,贵族再也不能够随意解释习惯法,从而推动了以后罗马立法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故A项正确。
答案 A
9.(2018·重庆考前调研)罗马法规定:
“故意杀害他人”处予死刑,而“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可通过交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
这说明罗马法( )
A.缺乏严格统一的判罚标准
B.注重区别对待不同犯罪类型
C.掺杂诸多原始落后的习俗
D.其法律条文一直被近代沿用
解析 “故意杀害他人”处予死刑,而“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可通过交一只公绵羊替罪,表明是区别对待,故B项正确。
答案 B
10.(2019·广西钦州调研)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认为,罗马法“研究的对象有两个,公法是有关罗马国家稳定的法,私法是涉及个人利益的法”。
此处,罗马法分类的依据是( )
A.成文法和习惯法B.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
C.万民法和公民法D.稳定统治和惠及后世
解析 成文法和习惯法是按照法律形式分类,故A项错误;公法体现国家利益,私法体现个人利益,故B项正确;万民法和公民法是按照适用范围分类,故C项错误;稳定统治和惠及后世是罗马法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 B
11.(2019·山东淄博模拟)古罗马法规定,不得令亲属相互作证,父亲不宜作儿子的证人,儿子也不宜作父亲的证人;家长有权不向受害人交出犯罪的子女,即可以躲避复仇。
这些规定体现了罗马法( )
A.抛弃传统习俗B.忽视公平公正
C.强调等级秩序D.尊重家庭伦理
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抛弃传统习俗,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忽视公平公正,故B项错误;家庭成员关系不能体现强调等级,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照顾,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2019·东北师大附中模拟)在奥古斯都时代(公元前31~公元前14年),罗马统治者授予若干法学家公开解答法律的特权,他们的意见一致时,便发生法律效力;纵使互有分歧,皇帝也责令裁判官尊重他们的意见参酌判案。
这表明( )
A.法学家的意见能影响司法判决
B.法学家是为统治者效劳的工具
C.法学家的法律地位高于统治者
D.法治是罗马统治者的治国传统
解析 从材料“他们的意见一致时,便发生法律效力;纵使互有分歧,皇帝也责令裁判官尊重他们的意见参酌判案”,可知法学家的意见能影响司法判决,故A项正确。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秦与西汉时期,御史大夫作为监察长官,同时又是丞相的副职,受到丞相的统制,因此,监察机构的设置与管理,或由丞相决定,或由丞相参预其中。
隋代废除(御史台)台主任命御史台官署的制度,改由三省长官推荐。
唐高宗永徽年间后,监察御史“多是敕授”。
到了宋仁宗时,规定宰相所荐举的官吏及宰相的亲故不得出任御史,而由皇帝亲自任命或掌握,直接对皇帝负责。
职权上,秦汉时监察官无权处置违法失职的官吏,只有上奏或呈报丞相或州郡长官查处。
隋唐时监察官渐次有了部分的直接处分权。
宋代御史台有权传讯违法失职官吏,复审大理寺审理的案件。
明代巡按御史可“小事立断”。
——摘编自张立武《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古代希腊的)斯巴达尽管采取奴隶主贵族的专制,但行使司法权的监察官形成了对最高权力享有者“王”的有效制约,在任何一个王出征的时候,都有两个监察官跟随着他,监视着他的行踪。
监察官有权对“王”进行刑事审判。
亚里士多德指出:
在希腊,监察官们的权柄如此之大,以至国王也不得不讨好他们。
在雅典,司法的权力制约功能就更加明显,高级官吏从选任到离职都必须接受严格的审查。
——摘编自孙永兴《论西方早期社会的司法》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影响。
(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2分)
答案
(1)变化:
监察官由丞相参与任命转变到由皇帝直接任命;监察官的职权由无权处置违法官吏到获得部分的直接处分权。
影响:
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强化了皇权专制;增强了监察权的独立性,有利于监察效率的提高。
(2)不同:
古代希腊监察官可监察最高权力者,而中国古代则是只监察百官;古代希腊监察范围广且有刑事审判权,而中国古代监察官无刑事审判权。
原因:
古代希腊是民主政治,监察官旨在维护民主体制;而中国古代是皇权专制,监察官旨在维护吏治清明和皇权统治。
14.(2019·广东深圳模拟)两汉、魏晋时期的中国文献中常见对大秦国(古罗马帝国)的记载(下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类别
文献及成书年代
记载
地理位置
《史记》(西汉)
黎轩(即后人所谓“大秦”)地处大月氏西约数千里的安息之北,安息长老传言,条支有弱水、西王母。
《抱朴子》(东晋)
(大秦)地方三万里,最大国也。
风土人情
《魏略》(魏晋之际)
有小城邑合四百余,东西南北数千里,置诸小王甚多。
《后汉纪》(东晋)
谷食常贱,国用富饶,以石为城郭,周圜百余里。
《晋书》(唐)
城中屋宇皆以珊瑚为搅柄,琉璃为墙壁,水精为柱础。
政治概况
《后汉纪》(东晋)
王无常人,国中有灾异,风雨不时,辄放去之,而更求贤人以为王,[放]者终无怨。
《抱朴子》(东晋)
此国不畜奴婢,虽国王夫妇,犹躬耕籍田,亲自居桑织经;此国不用刑罚,人民温睦,皆多寿考;国人谈虚说妙,唇理绝殊。
人物形象
《后汉纪》(东晋)
人皆粗长大、平正若中国人。
《无上秘要》(北周)
有药名“大秦玄坚”,能使上飞轻举,超体霄真,此乃天仙之所服,飞神之所研。
《北堂书钞》(唐)
昆仑之东十万里有大秦之国,人长三十丈,寿万八千岁,不知禾稼,但食沙石。
——根据庞乃明《古代中国的罗马帝国形象》整理
辨析上述古籍记载,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合理的信息,任选一个角度,探讨古代中国人对罗马帝国的认识。
(要求:
自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12分)
解析 本题主要是涉及古代中国人对罗马帝国在地理位置、风土人情、政治概况以及人物形象等方面的认识,结合材料列举的具体内容,从上述四个角度任选一个论述即可,需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 角度:
古代中国人对古罗马帝国政治概况的认识。
观点:
古代中国人对古罗马帝国政治概况的认知,既有其合理的成分,也存在与现实脱节的臆想。
论证:
东晋人对大秦国政治方面的记载散见于《后汉纪》与《抱朴子》。
其中“国人谈虚说妙,唇理绝殊”的记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不畜奴婢”“不用刑罚”的说法则与事实不符。
在古代雅典,由于民主政治制度的客观需要,以及智者学派等影响,社会上辩论风气盛行。
这种风气影响到后来的古罗马,导致罗马人也热衷“谈虚说妙”,“唇理绝殊”。
一方面,古希腊和古罗马社会存在大量奴隶,罗马有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成文法,足证“不畜奴婢”“不用刑罚”之说有误。
自张骞通西域以来,中原王朝对西方国家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由于空间上的阻隔,古代中国人无法全面、真实地加以认识。
另一方面,有感于魏晋时期战乱频繁、民生凋敝、宗主豪强控制庞大人口的现实,时人塑造出“贤人为王”“人民温睦”“不畜奴婢”“不用刑罚”的大秦印象。
这种印象失真却美好,为时人苦闷的内心带去一丝慰藉。
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东西方交往日益密切,魏晋时期的中国人模糊地了解到古罗马帝国的政治状况。
这种了解真假参半,有一部分如实地反映了现实,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古代中国人基于社会现实而形成的主观臆想。
这种认识是特定时空环境下的产物,有一定的局限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复习 古代 希腊 罗马 政治制度 课时 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