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示范校规划方案5稿.docx
- 文档编号:29568257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33.54KB
国家级示范校规划方案5稿.docx
《国家级示范校规划方案5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级示范校规划方案5稿.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级示范校规划方案5稿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建设计划项目建设规划方案
为保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完成预期目标,按照教育部职成司《关于加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相关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涵[2011]249号)文件精神及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山东省、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学校“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经学校领导班子、校企专家反复研究论证,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一)建设背景
(二)建设基础
济南市历城二职专,建校于1971年,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山东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双证互通试点学校”、济南市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基地、济南市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济南市阳光工程培训先进单位。
近年来,学校秉承“厚德强技,自强不息”的校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以就业教育为支点,为学生终身能力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和“质量为中心,技能为核心”的办学策略,坚持“内涵优化与质量提升并重”的发展思路,努力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项目建设规划奠定了良好基础。
1.基础能力优势。
一是办学规模大。
学校现占地128亩,建筑面积71200平方米,现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建筑施工技术、机电技术应用等9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4445人,年均短训5442人次。
目前,学校通过自主研发,全面实现了数字化管理。
二是实训能力强。
学校建有6大实训车间和24个专业实训室,实训面积10790平方米,实训设备总值1973万元,生均6501元,主干课程均配备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实训课开出率均达100%。
校内实训基地为市级区域性示范实训基地、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汽修实训室、机电实训室为市级示范实训室,能满足6000名在校生的实训需求。
2.师资队伍优势。
学校现有专兼职教师263人,生师比为19.2:
1。
其中专职教师232人,专业课教师148人,专业课教师占63.47%;研究生学历13人,占5.6%,本科学历及以上学历210人,占96.1%;高级职称62人,占专任教师的26.7%;双师型教师122人,占82.4%;聘请兼职教师31人,占13.4%。
学校构建了“聘、培、赛、派、研、创”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机制,启动实施了“名师工程”,通过名师工作室、名师资源库等手段搭建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每年均有20名教师参加“双进”活动,实施全部教师定期企业实践制度。
形成了一支“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成长”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3.育人模式优势。
一是注重学生终身发展能力培养。
学校注重内涵建设,凸显德育特色,实施“四心育人”德育管理机制,以“校园满天星”特色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尝试成功、重树自信,优势发展、终身发展,积极营造“和为根基,爱为灵魂”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自强文化体系,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二是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建立了以岗位标准为改革方向的课程体系,实施以教法适应学法的“滚动式”教学模式,构建了以技能大赛为平台的实训管理机制,有效推行“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校外见习”等岗前训练机制,毕业生双证书取证率为100%。
4.教学改革优势:
坚持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技能教学为核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改革课程体系,自编校本教材,调整课时配比,改革课堂模式和教学方法,突出课程、教材、课堂模式与岗位标准紧密衔接。
近年来,共自编《钳工技能与实训》等10余本校本教材,“滚动式”教学模式为济南市重点课题,其研究成果发表于全国核心刊物《当代教育科学》上,实现评价体系“形成性与总结性、标准内容与岗位需求、考核标准与产品质量”三结合,质量提升带动“名生培养”工程实施,“学生名片”的自然影响力越来越广。
5.服务功能优势。
一是服务校企合作。
先后与中国重汽等13家知名企业联合办学,大力推行定向培养和订单教育,骨干专业均参与济南市各类职教集团并定期开展活动,共同搭建校企人才培养平台,实现双方师资、场地、实训、生产等优质资源共享,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以岗位需求共同制定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二是服务学生就业。
实施“名生对接名企”分层就业策略,就业实习等各类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9%以上。
同时,通过发放就业跟踪服务卡,实行1年内3次就业回访服务及“多次就业”制度等措施,完善了就业跟踪服务体系。
学生稳定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三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借助学校为“济南市职业技能鉴定基地”的平台,积极开展各类短期培训,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近3年开展各类短期培训357班次16326人,年完成中、高技能鉴定5000人次以上,通过率达98%以上。
学校先后被评为市、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市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基地,市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成为济南市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与推广的基地。
6.办学效益优势。
近三年,学校连年获济南市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
17名学生分获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三等奖;89名学生获济南市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
在2010年国家级科技创新活动中,学校获团体三等奖,5人获省级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
学校知名度、影响力、美誉度逐步提升,学生慕名入学人数连年攀升,慕名招录我校毕业生的知名企业愈来愈多,新华网、人民网及驻济媒体多次报道学校成功办学事迹,学校先后被授予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单位、省双证互通试点学校、市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市阳光工程培训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一)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项目实施,落实“以就业教育为支点,为学生终身能力发展服务”办学理念,以服务区域经济、促进社会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全面提升学校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办学机制创新,突出办学特色,力争在两年内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面向现代制造业服务和具有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培养能力的重点骨干专业群。
通过项目建设,使学校在办学实力、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效益、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等内涵发展方面有大幅度提高,形成可供借鉴和推广的经验、模式和制度,在全国同类学校中具有骨干引领和示范辐射作用,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具体目标:
1.扩大办学规模。
项目实施后,使学校的学历教育年招生人数达到1700人以上、短期培训达到6000人次以上,并逐年递增。
2.创新培养模式。
逐步形成“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的新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实习实训与岗位生产零距离对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3.深化教学改革。
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紧密衔接。
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为一体,融合职业标准与专业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4.增强德育实效。
突出德育特色管理,完善学生德育管理的“四心”育人机制,实施“知、励、创”分层德育策略,形成“校园满天星”特色活动长效机制,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为学生搭建健康快乐成长的广阔舞台。
5.提升师资水平。
以改革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为核心,建立教师队伍长效建设机制,完善“聘、培、赛、派、研、创”教师培养体系,创新人事分配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项目实施后,三年内培养9名专业带头人和27名省市级骨干教师,使双师型教师达100%。
聘请18名相关专业的能工巧匠,引领专业发展。
6.强化专业建设。
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实施学校特色精品专业创建工程,构建各骨干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建成3个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行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模式先进的示范性专业。
7.改革评价体系。
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突出专业技能考核,促进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8.深化校企合作。
面向济南区域,突出定向培养和订单教育,实现校企优质资源共享,实施分层就业制度,确保名生进入名企工作,完善就业跟踪服务机制、关注学生就业质量。
9.拓展服务功能。
积极承担农民工短期培训、劳动力转移等社会责任,增强社会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为行业企业提供更多的智力和技术支持,使学校年社会培训、技能鉴定达到6000人次以上。
10.凝炼办学特色。
实施与校训“厚德强技,自强不息”紧密契合的特色项目,着力培植以强化德育实效为重点的“四心”育人特色项目和以促进质量提升为核心的“滚动式教学法”教改特色项目。
(二)项目建设思路
1.项目建设的工作原则
(1)先进性原则。
以行业科技和社会发展先进水平为标准,在技术、设备、管理、育人机制、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体现先进性。
把握技术发展前沿,运用现代技术,集成先进办学理念,在建设上做到适当超前并留有可发展空间。
(2)适应性原则。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内容,增添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
内容安排要具有综合性,使学生通过实训,不仅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而且熟悉和了解与专业相关的技能,也使学生获得综合技能和能力,提升职业综合素质。
(3)服务性原则。
以实训基地为平台,加强中职学历教育的基本技能实训,增强承担相关工种的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的培训能力,促进学校与企业、行业的紧密结合,积极服务当地区域经济发展。
(4)发展性原则
项目实施中,着眼于3年发展,立足于1年开局,通过科学规划年度目标、任务和措施,力求实现一年台阶,三年一个跨跃,为实现学校的中长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5)重点性原则
在项目实施中,突出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建设、特色凝炼、校企合作等内容,以培植特色示范专业为建设重点,创新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质量体系、评价体系等重点内容改革,以重点扶持与均衡协调发展为原则,优化提升专业实训能力与水平,打造特色品牌项目。
2.项目建设的工作思路
以“校企共建、突出内涵、特色鲜明、水平领先、资源共享、辐射带动”为建设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平台,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为中心,以现代企业制度和文化经营学校,培养高素质与高技能相融合的现代化技能型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养;发展面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就业前景好的专业,重点打造汽车运用与维修、建筑工程施工、机电技术应用等精品专业、特色专业;改革教学模式,构建完善办学支撑体系:
培养目标高素质与高技能相融合,培养主体学校与企业相融合,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融合,教学过程教风与学风相融合,教学体系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融合,师资队伍专职与兼职相融合,校内实训教学性与生产性相融合,质量监控目标管理与过程考核相融合,校园文化学校精神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学校功能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相融合,提升学校市场针对性、国家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增强学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
3.项目建设的基本路径
(1)完善学校内部管理。
在现有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基础上,引进并全面推行管理达标体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全面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以制度建设促进建设项目的规划、执行、质量监测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学校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2)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建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评价标准;探索、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项目导向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盈,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同步,实习与就业一体。
(3)加快重点专业建设。
以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创新管理机制,加大对汽车运用与维修、建筑施工技术、机电技术应用三个重点专业的建设力度,形成一批精品专业和特色专业,同时带动数控技术应用、学前教育等成长型专业建设,带动其它专业建设,提高专业影响力。
(4)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考核与激励机制。
根据重点专业建设与发展需要,与高等院校及省级以上师资培训中心合作,使之成为教师的进修、实践基地;与企业合作,在企业建立教师实践基地,与能工巧匠对接抓技能提高;加强校本培训,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参与校本教师培训,帮助在职教师提高素质;面向社会引进优秀人才,努力构建一支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5)深化教学体系改革。
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要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积极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科学设置与岗位能力相匹配的课程模块,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深入开展滚动式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做到基础技能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素质养成课程同步进行。
(6)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创设“学校与企业、课堂与车间、教师与师傅”相对接的模拟企业化实训环境,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和产学结合层次。
积极探索各专业与企业共同建设生产型校内实训基地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和效率。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要求,适应企业生产环境特点。
三、重点建设内容
(一)重点专业建设计划
专业一:
汽车运用与维修重点专业建设计划
1.需求论证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9086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9.3%,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6539万辆,增长25.3%。
按此发展速度预测,汽车行业从业人员将达到500万人以上,汽修维修专门人员需增加约150万人以上。
近年来,济南市机动车保有量也急剧增加,济南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123万辆。
在拥有中国重汽集团、吉利汽车济南生产基地数家知名企业的省会城市,集汽车生产、汽车销售、汽车维修为一体,形成了汽车产业群,急需要大量的汽车生产、销售、维修等方面的从业人员。
汽车维修行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为汽修专业的发展创立了优越的条件。
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开设于2002年,是济南市骨干示范专业,也是我校重点建设专业和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在校生512人,专任教师28人,均为本科以上学历,高级职称教师8人,建有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等14个理实一体化专业实训室,实训面积4000平方米,实训设备总值826.8万元。
近年来,该专业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采用滚动式、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模式、整合教学内容,实施精品课程开发,改革教学方法,采取严谨的考评机制促使本专业迅速成长,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中、高级汽车维修服务人才,实施名生对接名企,就业率达99%以上。
近三年,2名学生获省技能大赛三等奖,21名学生获市技能大赛一、二等奖,6名老师的自制教具获省、市一等奖。
2.专业建设目标
设计建设期为两年,针对汽车售后服务行业的发展需求,以汽车售后服务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载体,与企业合作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新建及教学、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培养理论扎实、能力突出、专兼结合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使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全省同类中职学校中具有示范作用。
3.专业建设思路
坚持适用性、特色性、协同性原则,高起点制定专业建设目标,高水平规划建设内容,结合区域实际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等要素。
重视课程体系改革,提升师资水平和实训水平,强调理论基础与技能实训的协同发展,彰显专业办学特色,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传授知识紧贴市场脉搏,引进先进汽车维修技术,推进精品特色专业,注重知识结构与学科之间的兼并、关联、互补,创新教学模式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质量。
4.建设内容
(1)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人才需求,制定汽车维修行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细则,推进“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知识技能结构等,建设汽车仿真等六个实训室,促进学生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整合,提升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
(2)课程体系建设
积极与汽车汽车售后服务行业专家交流,探讨专业发展趋势,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引入企业生产任务质量考评方法和标准进行考核,并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使本专业在省同类专业中具有领先水平,具有辐射和推广作用。
由企业技师、专业教师联合编制实用性教学大纲,编写专业化教材,使专业建设具针对性,学生实践技能具岗位适应性。
建设具备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3)教材建设
结合专业特点,编写特色教材。
制定科学的专业教材建设规划,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设核心课程配套教材。
将专业教学改革经验和中职教育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特色充分渗透到教材中,建设4门具有专业特色校本教材。
建设完成后将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4)师资队伍建设
探索实施专业教师激励机制,着力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等途径,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8名骨干教师,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00%,培养一批在区域范围内的名师;选送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校和企业进修学习;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社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形成2-3名高水平的专兼职教研专家,引领专业健康发展。
(5)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科学调研市场需求状况,有效预测生源和就业前景,加强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
依托华达集团、吉利汽车等6家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另外建设6家校企合作单位。
建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
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实践能力,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人才。
5.资金规划
该项目分两年建设,规划投资750万元,其中地方配套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中央财政支持资金用于强化内涵建设。
6.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设置合理的管理层次,落实人员,明确机构职能,对建设方案的整体实施工作进行统一协调、指导、监督和组织实施,确保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2)制度保障
完善该项目实施的制度,建立项目管理制度、质量监控及信息反馈制度、项目验收制度,项目动态管理制度。
做到机构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方案落实、资金落实、奖惩落实。
(3)资金保障
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实施项目资金审计监管制度,加强过程控制,保证资金使用有成本核算、有计划审批、有采购招标、有验收登记、有效果评价。
专业二:
建筑工程施工重点专业建设计划
1.需求论证
建筑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容量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据调查了解,山东省现有各类建筑企业5300余家,从业人员近400余万人,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逐步增大。
山东省建设行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
到2015年底,我省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城镇将达到30平方米、农村达到35平方米。
历城区地处济南市城乡结合部,随着“一带两区”战略的顺利实施及唐冶新城的开发建设,将有力拉动建筑产业的优化升级。
随着建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将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急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作为区域范围内唯一一处建筑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筑专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发展优势明显,就业前景广阔,培植潜力巨大。
目前,本专业是济南市骨干示范专业,开设于1987年。
现在校生403人,专任教师22人,高级职称6人,全部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双师型教师比例82.4%。
现有CAD实训室、工程算量室、测量实训室、施工技术实训室等6个校内专业实训室以及中建八局、济南一建、中铁十四局等3个校外合作办学企业。
近三年,本专业有9名学生获省技能大赛二、三等奖;15名学生获市级技能大赛一、二等奖。
本专业以其广泛的市场需求、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过硬的办学质量赢得了企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就业率逐年提升。
2.专业建设目标
本项目建设期规划为2年,针对区域建筑业发展需求,以建筑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载体,与企业合作,共同构建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新建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培养理论扎实、能力突出、专兼结合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
为建筑产业培养符合企业岗位标准的施工员、质检员、造价员、资料员、安全员等具有较高素养的高技能人才。
积极创建省级以上骨干示范专业。
3.专业建设思路
坚持实用性、特色性、协同性原则,高起点制定专业建设目标,高水平规划建设内容,结合区域实际,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等要素,既有可操作性又有前瞻性和扩展性;重视课程体系改革,优化师资水平和实训水平,强调理论基础与技能实训的协调发展,彰显专业办学特色,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传授知识紧贴市场脉搏,引进先进工程技术,打造精品特色专业,注重知识结构与学科之间的兼容、关联和互补,创新教学模式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建设内容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人才需求,制定建筑专业培养目标细则。
一是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确保毕业生取得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书。
二是探索和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证互通、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着力培养学生高水平专业技能。
四是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自主创新精神,提升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层次和质量。
五是实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体现“教中做、做中学”,实现培养过程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2)课程体系建设
积极与建筑产业行业交流,探讨专业发展趋势,以跟踪学科动态更新教学内容,体现产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标准。
在保证课程体系总体建设的前提下,开发校级精品特色课程,稳定设计教学环节,优化整合专业基础课程,强化核心课程实训内容。
坚持毕业设计与实际工程结合,适时调整更新课程设计内容,使学生能力符合社会职业岗位的最新要求。
(3)核心课程与教材建设。
开发专业核心课程,设计指导教材系列。
一是通过对毕业生“专业技能”和“核心能力”分析,确立与“核心能力”培养有关的核心课程,建设《建筑施工技术实训》等6门校级优质精品课程,编写《建筑CAD》等4门校本教材。
二是建设技能鉴定、技能大赛、常规考试试题库,实现数字化资源库共享。
三是构建专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校风、学风的充分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师资队伍建设
探索实施专业教师激励机制,着力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通过“聘、培、赛、派、研、创”等措施,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使“双师型”教师达100%以上。
着力培养专业带头人1-2名,骨干教师2-3人。
激励教师掌握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施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推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5)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科学调研市场需求状况,有效预测生源和就业前景,为专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强化校企合作、丰富合作模式、确保合作时效,重点面向区域内设计、质检、建筑工程等行业领域。
新建CAD实训室、测量实训室等校内专业实训室;新增3家校外实训基地,实现校企优质资源共享。
强化职业规范化训练,校企共管,实现“教材的真实化,教学的实践化”,保证学生优质高效就业。
完善优化校内外实习实训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教学模式改革。
5.资金规划
建设资金规划预计投资7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400万元,重点用于强化专业内涵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家级 示范 校规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