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docx
- 文档编号:29567254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3.34KB
12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docx
《12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
【12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
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
北方农家的谚语说:
“六月六,看谷秀。
”又说:
“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农作物到了该长得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1)这段话说明了________也在长得道理。
(2)根据课文理解“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的意思。
(3)这段话是告诉人们要________,________地长。
否则就成了________了。
【答案】
(1)人
(2)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了,此时的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没有收获的希望了,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只能割掉喂牛吃了。
(3)赶时候;尽量地用力;废物
【解析】【分析】
(1)和(3)可综合分析,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理解谚语含义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故答案为:
(1)人;
(2)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了,此时的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没有收获的希望了,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只能割掉喂牛吃了。
(3)赶时候、尽量地用力、废物.
【点评】
(1)和(3)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此题主要考查对谚语的理解能力。
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优美的牧场,热情的哈萨克(节选)
来到牧场中,只见浑圆起伏的高山草丘上,长满密密的翠绿云杉,山脚下牛羊成群,哈萨克人的白毡房点点洒落山间,阳光洒在原野上层次交错分明。
当你在贪婪地看着眼前的美景时,会有哈萨克牧民策马吆喝着,从你身旁一掠而过,心里一阵冲动,“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差点就唱开了。
到牧场上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骑马。
在牧场入口处,一匹匹披红挂绿的马在哈萨克主人的牵引下,含情脉脉地等着游客来光顾。
我挑了一匹栗色小马,主人是一个沉默的哈萨克姑娘,她把马鞭递给我的时候告诉我,下马之后要拿好皮鞭,最后就靠认皮鞭来付钱。
然后待我战战兢兢地坐到马背上后,她也一跃上马,坐到我的后面——没办法,谁让我是第一次骑马没有经验,缰绳还得她来控制,但总觉得很别扭。
这里的景色太美了。
我们的马队沿着河边的一条小路进入牧场后的山中,小路高低起伏,蜿蜒崎岖,时而上山,时而跨过小河,让清凉的水溅到身上,路旁群山山势险峻,云杉丛生,抬起头来,翠绿的云杉和蓝天上的流云慢慢淌过;侧过头去,河中的水潺(chán)潺流淌在一片乱石滩上,时有树干横卧河上,清幽静谧(mì)。
(1)文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
(2)第3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写出来:
________,这句话和下面的内容是________关系。
(3)牧场的景色怎样优美?
【答案】
(1)声音的延长;解释说明
(2)这里的景色太美了;总—分
(3)只见浑圆起伏的高山草丘上,长满密密的翠绿云杉,山脚下牛羊成群,哈萨克人的白毡房点点洒落山间,阳光洒在原野上层次交错分明。
路高低起伏,蜿蜒崎岖,时而上山,时而跨过小河,让清凉的水溅到身上,路旁群山山势险峻,云杉丛生,抬起头来,翠绿的云杉和蓝天上的流云慢慢淌过;侧过头去,河中的水潺(chán)潺流淌在一片乱石滩上,时有树干横卧河上,清幽静谧(mì)。
【解析】【分析】
(1)解题时了解省略号、破折号的作用,做题细读句子,掌握句子意思,进一步去分析句子中省略号、破折号的作用。
(2)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先总的概括然后再详细逐点描写,是总—分结构。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
(1)声音的延长、解释说明
(2)这里的景色太美了;总—分
(3)只见浑圆起伏的高山草丘上,长满密密的翠绿云杉,山脚下牛羊成群,哈萨克人的白毡房点点洒落山间,阳光洒在原野上层次交错分明。
路高低起伏,蜿蜒崎岖,时而上山,时而跨过小河,让清凉的水溅到身上,路旁群山山势险峻,云杉丛生,抬起头来,翠绿的云杉和蓝天上的流云慢慢淌过;侧过头去,河中的水潺(chán)潺流淌在一片乱石滩上,时有树干横卧河上,清幽静谧(mì)。
【点评】
(1)考查学生对省略号、破折号的作用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考查学生对“总-分”方法的掌握。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②我在原野上摇曳_____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_____我在清风中呼吸_____使清风芬芳馥郁。
我微睡时_____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_____我醒来时_____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③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_____歌唱_____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_____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1)在文中横线上加上标点符号。
②我在原野上摇曳________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________我在清风中呼吸________使清风芬芳馥郁。
我微睡时________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________我醒来时________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③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________歌唱________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________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①找近义词:
柔美——________ 浓郁——________
②找反义词:
俯视——________ 妄自尊大——________
(3)①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4)文中画横线句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指________,“硕大无朋的独眼”指________。
(5)片段最后一句“哲理”指“________。
”
(6)下列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
A. 从“人类尚未完全领悟”说明人类没有像“我”一样领悟这些道理,暗含了对人类的批评。
B. ③揭示出花的精神:
渴饮朝露、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C. “我在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这既是对花儿的写照,也是对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D. 以上都正确。
(7)对本文的写作特色,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以花自喻,想象奇特。
B. 描写客观真实,准确地说明了花的相关科学知识。
C. 描画了一个和谐美妙的世界。
D. 在对花的诗意的描写中融入作者自己对人生的理性思考。
【答案】
(1),
;;
;,
;,
;;
;,
;,
;;
;;
(2)旖旎;馥郁;仰望;顾影自怜
(3)拟人;写了花充实快乐的一天生活
(4)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昼夜更替的自然变化;夜空中的星星;太阳
(5)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6)D
(7)B
【解析】【分析】
(1)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3)①把“晨风、群鸟”当做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是拟人。
(4)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
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
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
(5)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6)、(7)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
(1)②,;,,;,③,;;
(2)旖旎、馥郁、仰望、顾影自怜
(3)拟人;写了花充实快乐的一天生活。
(4)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昼夜更替的自然变化;夜空中的星星;太阳
(5)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6)D;(7)B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3)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考查学生对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6)、(7)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4.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_______使人惊叹,_______叫人舒服,_______愿久立四望,_______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这段话作者是按从________到________顺序写的。
(1分)
(2)这段话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
文中哪句话最突出表现出这个特点?
(1分)
________
(3)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哪些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
________
(4)画横线的句子中无边的绿毯指________,白色的大花指________。
(5)用波浪线画出文中联想的句子,并写出它是由什么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
________
(6)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________
(7)一碧千里和翠色欲流这两个词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________
(8)在文中的括号里加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9)一碧千里的意思是:
________
【答案】
(1)景;人
(2)文中写出草原的绿。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3)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流入天际、绿毯、绿色、渲染。
(4)广阔无边的大草原;羊群
(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用骏马和牛这些实际景物引起的。
(6)作者来到了草原上。
(7)都是描写的绿色景物。
(8)既|又|既|又
(9)千里之内的距离都是绿色的。
本文形容草原的无边无际,非常广阔。
【解析】分析:
这一自然段写的是“我”看到了草原,感受到那里的奇丽风光。
这一段可以分为草原景色和作者感受两层。
写草原的景色,基本采取远望和整体感知的笔法来描述的,从天空到地面、从小丘到羊群,再到骏马和大牛,线索是先整体后局部。
这一段,作者紧紧围绕“天涯碧草”这一特点展开了丰富的想像,而把这种想像准确地表达出来则是运用了非常恰当的比喻。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要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
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
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
点评:
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大家带进草原,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丑石》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
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
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
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于是,伯父家盖房,想以它垒山墙,但苦于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用錾破开吧,又懒得花那么大气力,因为河滩并不甚远,随便去掮一块回来,哪一块也比它强。
房盖起来,压铺台阶,伯父也没有看上它。
有一年,来了一个石匠,为我家洗一台石磨,奶奶又说:
用这块丑石吧,省得从远处搬动。
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不太采用。
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
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
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那石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坑凹儿,雨天就盛满了水。
常常雨过三天了,地上已经干燥,那石凹里水儿还有,鸡儿便去那里渴饮。
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们盼着满月出来,就爬到其上,翘望天边;奶奶总是要骂的,害怕我们摔下来。
果然那一次就摔了下来,磕破了我的膝盖呢。
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
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
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
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
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
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
奶奶说:
“真看不出!
它那么不一般,却怎么连墙也垒不成,台阶也垒不成呢?
”
“它是太丑了。
”天文学家说。
“真的,是太丑了。
”
“可这正是它的美!
”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的。
”
“以丑为美?
”
“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
它不是做这些玩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
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
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的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阅读全文,完成练习:
(1)“它黑黝黝地卧在在那里,牛似的模样”一句用的修辞方法
是________,这句话形象的描写了丑石的________的特点。
(2)第②③段各写了丑石“无用”的哪些方面?
(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第2段中它不能________
第3段中它不能________
(3)第5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4)第六段“眼光立即就拉直了”,表明了天文学家认识了丑石的?
(5)“丑石的伟大”在文中指的是?
(6)了解了丑石前后不同的遭遇,你明白了什么?
【答案】
(1)比喻;形状极其蠢笨
(2)垒不成山墙;压不成台阶;凿磨太细;浣纱捶布
(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了解了丑石前后的不同遭遇,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认识事物不可限于表面,而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5)它的价值
(6)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它那种不屈于误解的寂寞的生存着是多么伟大。
【解析】【分析】
(1)“它黑黝黝地卧在在那里,牛似的模样”一句用的修辞方法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句话形象的描写了丑石的形状极其蠢笨的特点。
(2)第2、3段各写了丑石“无用”方面:
第2段中它不能垒不成山墙;压不成台阶;凿磨太细;第3段中它不能浣[huàn]纱捶布。
(3)第5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第六段“眼光立即就拉直了”,表明了天文学家认识了丑石的价值。
眼光是无形的东西,拉直将无形化为有形,生动、形象,作用是写出了科学家那种意外的惊喜和全神贯注的神情被刻画的活灵活现。
体现了丑石的不同凡响和科学家的慧眼识珠。
(5)“丑石的伟大”在文中指的内容是:
“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它那种不屈于误解的寂寞的生存着是多么伟大。
”(6)了解了丑石前后不同的遭遇,大家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认识事物不可限于表面,而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阅读能力,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风
一年四季都有风。
人们常常把春天的风叫和风,夏天的风叫熏风,秋天的风叫金风,冬天的风叫朔风。
________它们都是风,________它们的脾性却完全不同。
春天,农民伯伯脱下棉衣,播下种子。
一阵阵春风吹过,唤醒了万物,许多种子悄悄地露出头来,探望那明媚的世界。
草儿绿了。
花儿开了,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
温暖的春风给人们带来了欢乐。
夏日,天气非常闷热,大滴大滴的汗珠从人们脸上滚落下来,人们是多么需要风啊!
可是,风却和我们捉迷藏,不知躲到哪里去了。
即使有点风也是暖烘烘的。
吹散不了炎热,怪不得叫“熏”风。
初秋,一阵凉风拂来,吹在们身上凉丝丝的。
黄色的树叶纷纷地飘落下来,河边的芦苇轻轻地摇摆着。
高梁红了,稻子熟了。
人们高兴地收割庄稼。
金风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隆冬,凛冽的寒风怒号,卷起尘土,刮得人们睁不开眼睛。
清晨,路上行人稀少。
有些人缩着脖子匆匆地赶路,几个调皮的小男孩干脆倒退着行走,躲过风头。
我们却迎着寒风坚持长跑,________我们有一颗火热的心。
风啊,风!
人们欢迎你,需要你,可有时又讨厌你,怕你。
我长大了要叫你听人们的话,为人类造福,你愿意吗?
(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①________它们都是风,________它们的脾性却完全不同。
②我们却迎着寒风坚持长跑,________我们有一颗火热的心。
(2)有“Δ”划分段落,写出段意。
(3)抄写两个拟人句。
【答案】
(1)虽然;但是;因为
(2)第一段(1自然段)一年四季的风脾性不同。
第二段(2-5自然段)四季的风特点各不相同。
第三段(6自然段)我愿长大让四季风都为人类造福。
(3)①许多种子悄悄地露出头来,探望那明媚的世界。
②风都和我们捉迷藏。
【解析】【分析】
(1)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
①分句前后是转折关系。
故选“虽然……但是……”;②分句前后是因果关系。
故选“因为……”
(2)分段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
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第一段(1自然段)一年四季的风脾性不同。
第二段(2-5自然段)四季的风特点各不相同。
第三段(6自然段)我愿长大让四季风都为人类造福。
(3)拟人句:
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
①许多种子悄悄地露出头来,探望那明媚的世界。
②风都和我们捉迷藏。
故答案为:
(1)虽然……但是……②因为
(2)第一段(1自然段)一年四季的风脾性不同。
第二段(2-5自然段)四季的风特点各不相同。
第三段(6自然段)我愿长大让四季风都为人类造福。
(3)①许多种子悄悄地露出头来,探望那明媚的世界。
②风都和我们捉迷藏。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2)此题考查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的能力。
(3)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的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
“你先走。
”
老汉吼道:
“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
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1)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
________。
这里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________。
(2)选文中表现老汉前后矛盾的动词是________和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老汉的________和________。
(3)“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如果他还来得及喊,他会喊些什么呢?
【答案】
(1)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拟人、比喻;洪水的疯狂、放肆和无情
(2)揪;推;不徇私情;如山的父爱
(3)他可能会喊:
儿子!
一定要记住!
党员的职责!
党员就是要照顾别人,不怕惜牺牲自己!
记住!
【解析】【分析】
(1)结合课文内容,从修辞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2)联系课文,从课文中心思想的角度分析。
(3)结合课文内容,从体现老汉优秀品质的角度进行分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综合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8.我阅读,我快乐。
我爱落叶
一天,当我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时候,看到一位老大爷沐浴在火红的晚霞中,将一堆黄灿灿的落叶轻轻扫到花园里,微笑地告诉我“它是一堆很好的肥料。
从此以后,落叶像彩色的风筝,不时飘落我的梦境……
是的□有人爱春风□有人爱朝霞□有人爱鲜花□有人爱小草□但很少有人爱落叶□它似乎未得到过人们的青睐□
在瑟瑟的秋风中、落叶悄悄地飘到大地上。
难道它们不再依恋秋天的树干?
难道它们就喜欢孤独飘零?
不,不是的,因为他们深深懂得自己奉献给人类的是整个绿的生命,绿的海洋,绿的希冀,绿的梦幻……
(1)为文中的第2自然段加上标点。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3)作者赞美落叶是因为________。
【答案】
(1)略
(2)它们依恋秋天的树干,它们不喜欢孤独飘零。
(3)它奉献给人类的是整个绿的生命,绿的海洋,绿的希冀,绿的梦幻。
【解析】【分析】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是的,有人爱春风,有人爱朝霞,有人爱鲜花,有人爱小草。
但很少有人爱落叶,它似乎未得到过人们的青睐。
(2)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
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
删掉疑问词比如:
“难道…吗?
”和“怎能……呢?
”等。
第三步:
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难道它们不再依恋秋天的树干?
难道它们就喜欢孤独飘零?
改为:
它们依恋秋天的树干,它们不喜欢孤独飘零。
(3)考查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2 篇部编版 六年级 上册 语文课 内外 阅读 理解 专项 练习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