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经济》教学大纲.docx
- 文档编号:29565606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格式:DOCX
- 页数:94
- 大小:99.85KB
《当代中国经济》教学大纲.docx
《《当代中国经济》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中国经济》教学大纲.docx(9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中国经济》教学大纲
《当代中国经济》教学大纲
说明
党校函授教育是党员领导干部在职在岗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工程,是学习型社会中执政党生命力在党校学历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开放型社会中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学习平台。
在党校函授教育的全面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为了充分体现“教师主导性教学,学员主体性学习”,更好地做到“理论、知识、党性、能力”的有机统一,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我们约请了中国人民大学陈享光教授编写了这本《<当代中国经济教学大纲》。
本大纲供2007级本科班第2学期经济管理、工商管理专业《当代中国经济》课程使用。
《教学大纲》以本学科的概念、原理、学术理论及相关的知识范畴为基点,注重远程教学方式和学习对象的特点,按照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的要求来编写。
力求体现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内容和重点、难点、疑点,努力做到动态与静态的统一、理论与现实的统一、教学与考试的统一。
通过“一基”、“三点”和“三统一”,体现本门课程的理论性、学术性、知识性、实用性、稳定性,为“锻炼党性、培养能力”的教学要求服务。
由于近年来教材变动较大,此次印刷前,我们重新梳理了一遍《教学大纲》,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调整。
请注意大纲中凡标有的※内容,均为教材中已经删减的内容。
※标在数字符(如“一”、“
(一)”、“1”或“
(1)”等)前的,表示该数字下的所有内容均已删减;※标在段落前的,表示该段内容已经删减。
请授课教师根据各地情况灵活安排教学。
《教学大纲》把讲授、教材、自学、考核统一起来,希望有助于推进教师主导性教学、学员主体性学习。
在使用过程中有什么意见和要求,请及时提出,以便改进。
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教学处
2007年12月‘
前言
第一单元中国经济的体制结构和当代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第一部分教学重点
第二部分学习重点
第三部分作业题
第二单元当代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与企业改革
第一部分教学重点
第二部分学习重点
第三部分作业题
第三单元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与国民储蓄投资
第一部分教学重点
第二部分学习重点
第三部分作业题
第四单元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与金融结构和宏观经济中的财政与财政赤字
第一部分教学重点
第二部分学习重点
第三部分作业题
第五单元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与产业结构、产业政策
第一部分教学重点
第二部分学习重点
第三部分作业题
第六单元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发展和转轨过程中的就业与失业
第一单元教学重点
第二单元学习重点
第三部分作业题
第七单元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经济和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体系
第一部分教学重点
第二单元学习重点
第三部分作业题
前言
一、学习《当代中国经济》的意义
《当代中国经济》是一门经济科学理论,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学习当代中国经济,
把握当代中国运行经济的原理和运行规律,深刻认识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和演变的内在逻辑和趋势,了解当代中国经济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对于我们做好经济工作,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的国情,促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的
发展。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当代中国经济既具有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一般特点,更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有其自身发展和演进的规律性。
《当代中国经济》对于中国经济的现状、中国经济自身的特点和运行规律进行了考察,通过学习使我们能够深刻认识中国的国情,把握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演变的规律和趋势,加深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增强我们的信心,做好经济工作,促进中国现代化建设。
第二,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我国经济改革和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作好改革开放工作。
中国的改革涉及中国经济的整体转型,在改革开放中中国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并取得了很大成功,《当代中国经济》对此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同时探讨了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问题与选择。
通过学习,使我们能够对中国体制重构、制度变迁、机制转换、流量调整和结构演进,以及中国经济发展和开放中面临的问题与选择,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深刻认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和成功经验,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不断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前进。
第三,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的理论素质和综合素质,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业务能
力。
通过学习,不仅可以掌握当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经济理论和分析中国经济间题的方法,提高我们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丰富广大干部的经济学知识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从而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真正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任。
第四,有助于我们认识现代经济运行的机制和规则,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趋利避害,掌握主动权。
随着我国经济开放和现代化转型,经济运行机制和规则逐渐与国际经济接轨,经济全球化发展为我们带来了发展自己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如何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加速我国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趋利避害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诸如此类问题,需要我们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当代中国经济》系统分析了当代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和现代化转型,考察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阐明了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了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如何利用两种市场和两种资源等问题。
通过学习,能够使我们对现代经济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则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为我们融入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竞争,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趋利避害,赢得主动,提供指导。
二、教材体系结构和教学安排
教材体系结构大致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中国经济体制和制度变迁的分析。
第二部分,考察了中国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与金融财政以及经济转轨时期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三部分,考察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中的二元结构、失业及其对外开放问题。
最后一部分,考察了中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
教学具体安排可分为七个单元。
第一单元中国经济的体制结构和当代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这一单元主要阐明中国经济的体制结构及其转换问题,说明了当代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经验以及面临的矛盾与选择。
第二单元当代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和我国的企业改革。
这一单元主要考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及其特点、我国企业改革的战略选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以及公司制规范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选择。
第三单元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与我国的国民储蓄投资。
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
我国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微观收入与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与储蓄结业政府储蓄投资。
第四单元我国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和金融结构与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财政及财政赤字问题。
这一单元主要分析我国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转换和金融结构的调整与改革、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财政赤字和国债等问题。
第五单元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与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
这一单元主要考察通货膨胀形成机理、成因与治理、通货紧缩形成机理、成因与治理、我国产业结构及其高度化发展、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产业政策等。
第六单元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农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失业、就业。
这一单元主要分析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以及二元结构中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中国二元结构下农业发展的道路。
我国的失业和再就业问题、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及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节等。
第七单元开放中的中国经济和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体系。
这一单元主要分析中国经济开放的意义和历程、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外开放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界定、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任务和手段。
三、教学要求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当代中国经济》考察的是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任何理论认识都是建立在对当代中国经济实际考察基础上的。
这门课不是纯粹的理论上的逻辑推理,也不是对当代中国经济实践的简单描述,而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说明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和演变的内在逻辑和趋势,阐述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选择。
因此,学习《当代中国经济》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2.系统学习与重点掌握相结合。
《当代中国经济》由体制制度分析、流量分析、增长与发展和宏观经济管理等部分构成,为从整体上掌握《当代中国经济》的基本内容,需要进行系统学习,在把握各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各章之间的联系,这不仅有利于深化对各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而且有利于在整体框架中全面把握所学的内容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系统学习并不意味着没有重点,实际上每一部分和每一章都有自己的重点问题,对这些重点问题要重点把握,要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基本内容。
第一单元中国经济的体制结构和当代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
中国经济的体制结构和当代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包括: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中国改革的市场化取向,中国经济改革的独特道路,渐进式改革面临的矛盾与选择等。
第二部分学习重点
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结构的主要特点
1.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
(l)决策权高度集中;
(2)信息结构以纵向传递为主;(3)通过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计划。
内容上以实物计划为主;(4)经济调控方式以直接调控为主。
2.市场经济的体制结构特点。
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和体制类型,市场经济就是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体制类型,在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动力结构、交易制度和分配方式上都有别于计划经济。
(1)从市场经济的决策结构看,它是以分散决策为基础的。
经济决策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宏观决策、生产者决策和个人或家庭决策。
(2)从市场经济的信息结构看,具有横向传递为主的信息结构。
它通过价格体系传递信息,指导决策,引导资源流动。
(3)从市场经济的动力结构看,市场经济具有双重动力结构。
(4)从市场经济利益结构看,市场经济存在多元化利益主体,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尽管存在利益上的差异和目标函数上的差异,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能够相互制衡。
(5)从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看,市场经济中收入或产品的分配是同生产要素的分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体制框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不具有基本社会制度属性,但是市场经济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客观必然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国家能够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基础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对经济运行进行有效的调节,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反映市场经济的一般特性,也要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性。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同时针对市场有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国家对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因此,我们要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是那种古典没有政府调节的市场经济体制,而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主要是由五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的,具体说来就是:
一是建立充满活力的微观经济基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现代化企业制度。
二是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是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四是建立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作用上,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避免收入分配过分悬殊,防止两极分化,引导人们做共同富裕的道路。
五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概念。
经济体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一定阶段上特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运行方式。
经济制度则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一般说来,一定的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
而在经济制度确立后,经济体制选择得正确与否,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必须看到,在实际生活中,经济体制又是同基本经济制度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经济体制是基本经济制度在经济领域的具体实现形式,它归根结底是从属于基本经济制度的。
改革所要建立的新的经济体制必须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特点和要求。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并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化改革。
我国的经济改革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既定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框架内,寻求实现基本经济制度的最优形式;二是进行制度的创新,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一,所有制关系的创新和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实现了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分配制度的创新和完善。
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配制度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由单一分配方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转变。
第三,从计划经济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转变为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本身,而是改革了它的实现形式和实现机制,改革了生产关系中不完善的方面,并通过实现形式和机制创新以及制度创新,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因此,由与计划经济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到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仅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和机制的变化,而且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创新,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结构的转变
我国的经济改革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1982年党的十二大以后全面展开,到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经过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机制转变到制度创新,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迸程,逐步实现了我国体制结构的转变。
这种转变具体表现为微观体制的转变和宏观体制的转变。
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一个突出弊端就是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企业处于无权、无利、无责的地位,导致企业缺乏活力。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体制结构,重新塑造微观经济基础,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有效的治理结构。
这种转变要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实现。
为适应市场经济宏观参数调节的需要,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直接行政协调为特征的宏观体制结构,建立适应间接协调的宏观体制结构。
传统宏观财政体制和宏观金融体制具有一体化、行政化的特点。
在财税体制上,表现在:
(1)把公共财政收支与所有权财政收支混为一体;
(2)中央财政收支与地方财政收支混为一体;(3)把对宏观收入调节与微观收入分配混为一体。
在金融体制上,表现在:
第一,银行附属于财政,缺乏应有的独立性,金融活动不具有它应有的经济性质;第二,金融管理与金融经营混为一体,人民银行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也办理金融经营业务;第三,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混为一体;第四,单一间接金融,实行资金供给制。
宏观体制结构的转变,有赖于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宏观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的改革。
五、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
改革的方式是内生于改革目标的,离开了改革的目标和性质,改革的成本、收益和方式方法的选择也就失去了意义。
中国经济改革的特殊性质在于。
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中国的经济改革具有的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改革道路的选择上必然强调连续性、稳定性和渐进性,必然要在改革中寻求传统与现代、计划与市场、自由与秩序、稳定与变革、局部与整体、改革与发展、国有与非国有的结合,归根结底,要在工业化、市场化与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之间的平衡和协调、稳定与发展中实现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中国渐进式改革与苏东激进式改革存在着根本区别。
苏东激进式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根本否定,是在彻底推倒原有的宪法制度的基础上引人西方资本主义的宪法制度,因而,它的方式必然是激进的、全面的、整体性的。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新的私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必然会出现制度的断层,从而也就无法避免经济和政治秩序的混乱和生产的停滞与下降。
这是中国渐进式改革与苏东激进式改革的根本区别所在。
六、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主要经验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道路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初步寻找到了一条把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具体途径,以下的几个环节对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具有关键性意义。
1.所有制结构与市场经济。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党
认真总结了以往在所有制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制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方针,并在党的十五大上把这一方针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从而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改革经验证明:
第一,商品关系是内生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
第二,在公有制与市场机制之间并不存在某种固定、简单和机械式的对应关系,处理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应当从实际出发。
第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对立和排斥的,需要共同发展。
公有制与市场机制之间是能够兼容的,正是这种兼容性使得中国的以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的双轨过渡成为可能。
2.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它的目标不是实行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因而,在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了共产党的领导,保持了政治秩序的相对稳定,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改革政治体制,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实践证明,中国的这种政治结构和政治改革战略从总体上看是成功的,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第一,政治结构是否合理最终只能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检验标准。
第二,在政治秩序相对集中和稳定的条件下推进改革,有利于党和政府从全局的长远的利益出发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统一的协调,可以有效地组织和动员社会的各种资源和各方面的力量,排除内部和外部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
第三,在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稳定推进民主化更符合社会发展内在要求。
3.改革的理论与改革的实践。
在改革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成了推动改革的第一面旗帜,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党的思想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政治路线,都鲜明地反映了中国改革中的实践理性。
由于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成功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自发性与自觉性、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矛盾,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创造出了有效的实现形式。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证明,社会主义的理论与社会主义的实践、统一的领导与自发的变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可以统一起来的。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就是实现这种统一的具体实践。
4.市场机制与政府调节。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不否认政府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的现代化需要的是能充分履行其经济和社会职能的强政府,而不是无所作为的弱政府和小政府。
在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还具有以下一些特殊的理由:
(1)公有制的广泛存在要求政府有效行使所有权的职能,否则各个独立的公共企业就会自发地蜕化为集团所有制和私有制,导致严重的社会腐败、不公平和低效率。
(2)做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将长期处在市场欠发达状态,市场失灵的范围和规模要比一般的市场经济国家大得多,这客观上要求政府的广泛调节。
(3)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巨大国内需求而又缺乏国际竞争优势的不发达国家,缺乏必要的保护和强有力的协调,将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4)在经济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的矛盾和冲突有不断加剧的趋势,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社会的稳定无法得到保证。
七、渐进式改革面临的矛盾与选择
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上推进市场化,这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本质,问题的复杂性在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既有内在的统一性,又存在着根本的差别。
渐进式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以及集权与分权、局部与整体、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等方面的矛盾如何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框架中得到有效协调的问题,对于渐进式改革始终是一个挑战。
能否通过对宪法制度不断进行的边际调整,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与市场经济之间形成一种稳定、持续、动态的合理关系,避免在它们之间产生不可解决的严重冲突和无法化解的累积性矛盾,是渐进式改革能否持续推进的基本条件。
正确地协调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对于改革的持续推进具有关键性意义。
1.双重体制的摩擦与协调。
双重体制的长期化是渐进式改革的必然产物。
在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完全取消双重体制问题是不现实的,关键是要把双重体制的摩擦减少到最低限度,并通过双轨制,使新体制的部分尽快迅速成长起来,尽快实现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目标。
最重要的是需要正确处理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的关系。
2.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
中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融合,是决定中国渐进式改革成败的关键。
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联姻的关键是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所有制结构。
国有企业改革应当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改革模式。
国有大企业主要实行股份制或公司化改造,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
股份化、公司化、法人化是国有大企业改革的主导性思路。
国有中小企业则应当放开放活。
3.渐进式改革的悖论与解决途径。
渐进式改革悖论的存在主要是特殊的政治结构引起的,因而解开渐进式改革悖论的根本出路需要从政治体制中来加以寻找。
渐进式改革能否持续下去,不仅取决于客观的经济社会条件,而且要取决于领导和组织者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
从政治结构的角度看,渐进式改革得以成功至少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党和政府具有自上而下推进改革的必要的权威和能力。
(2)党和政府的政策与生产力发展和改革的目标协调一致。
(3)党和政府对于自身内部出现的腐败行为和各种局部利益冲动具有抑制能力。
(4)实行一条温和、渐进、开明的变革路线,有效协调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5)采取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保证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4.二元结构与市场经济。
二元结构仍然是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它对中国改革的推进形成了多方面的约束。
只能解决了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当代中国经济 当代中国 经济 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