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
- 文档编号:29564006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89.27KB
部编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
《部编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单元知识点总结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1.《白鹭》教学设计及反思
2.《落花生》教学设计及反思
3.《桂花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4.《珍珠鸟》教学设计及反思
《口语交际:
指定班级公约》教学设计及反思
《习作:
我的心爱之物》教学设计及反思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及反思
1.《白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白鹭》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著名学者郭沫若。
课文以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白鹭的外形美、和谐美、神态美和动感美、揭示了白鹭平凡、朴素而高洁的美感,表达了作者热爱白鹭、赞美白鹭的思想情感。
本课是本年级的第一课,紧扣单元主题:
借具体事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本课优美的句子和表现手法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
理解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请大家猜一则谜语,这是一首古诗:
“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猜到了吗?
对,就是白鹭。
(出示图片)这是杜牧笔下的白鹭,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郭沫若也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白鹭,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此文。
你熟悉郭沫若吗?
郭沫若:
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四川乐山人。
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
1924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
1949年后,担任新中国文联主席,继续进行文学创作。
他长期担负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
1978年病逝北京。
生平著述很多,诗集《女神》,历史剧作《蔡文姬》等,现有《郭沫若全集》留世。
二、初读课文
1、请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思考:
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2、检查:
○1生字词:
鹤 蓑 喙 嵌 框 嗜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提问:
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
3、指导分段:
一
(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二(2—5)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十分精巧。
三(6—9)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充满韵味,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四(10)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三、赏析课文
(一)第一段、第四段
1、指名读第一、第四段。
齐读。
2、在作者的眼中,白鹭是什么?
(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
3、在你的脑海中,诗留下什么印象?
(语言精练形象,节奏感强,充满意境)
4、作者为何把白鹭比作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
这样比喻表明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
)
(二)过渡
1、作者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请朗读第二段,分别找出与白鹭是“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相对应的语句。
2、学生交流。
(2、5小节与白鹭是“精巧的诗”相对应;6、7、8小节与白鹭是“韵味无穷的诗”相对应。
)
(三)第二段
1、再读第二段,边读边想:
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这段是概括描写,哪小节对应这一节进行了具体描写?
(第五自然段)
2、出示第五小节。
“颜色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
(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读后有何感觉?
“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
(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你有什么体会?
(身段精巧,颜色和谐,一切都很适宜,的确精巧如诗。
)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
3、指导朗读,体会作者语言优美如诗。
(三)第三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这段作者为了表现“白鹭是韵味无穷的诗”,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白鹭?
(觅食、栖息、飞行及白鹭不会唱歌)
2、其实这几方面在作者的笔下恰如几幅优美的画,让我们来品味品味。
指名分节读6、7、8、9小节。
你能概括这几幅画面吗?
(白鹭钓鱼图○6;白鹭瞭望图○7;白鹭晚飞图○8)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小节,你最喜欢哪一幅图?
说说你的体会。
四人小组交流。
4、汇报:
白鹭钓鱼图:
作者联想丰富,用拟人的手法将捕鱼的白鹭想象成在钓鱼,以比喻的方法把整个清水田想象成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生动地描绘出白鹭在清水田里觅食时的迷人景象,韵味十足。
指导朗读。
白鹭瞭望图:
画面富有诗意:
孤独、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不大安稳、却很悠然、一种嗜好。
引导学生感受白鹭孤独站立在小树绝顶悠然自得的独特的美。
指导朗读。
白鹭飞行图:
指名读。
你是怎么体会“偶尔”这个词的?
(说明白鹭低飞并不常见)
“悠然地观看这情景,可说是乡村生活中的一大乐事”你体会到什么?
(白鹭低飞给人以美的享受,带来无穷乐趣。
)
教师范读。
指导学生体会悠然的心境,读出享受的情趣。
5、尽管白鹭的无声会让人觉得美中不足,但“无声胜有声”,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
齐读第九小节。
你有什么体会?
(白鹭的外形那么漂亮,活动那么高雅脱俗,它就是能给人们带来快乐的一首无声的歌。
)
自由练读。
6、这几幅优美的图画令人沉醉,让我们把它们记在脑海中,指导学生背诵第二段。
(四)第四段
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何把白鹭比作韵味无穷的诗了吗?
(白鹭外形精巧,给人类美的享受;白鹭静静地“钓鱼”、悠悠地站立、低低地飞行,高雅脱俗,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带给人无比的快乐。
)指导朗读。
这段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与第一段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四、总结全文
1、练读全文,将你读得最有意境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
2、生活中有没有哪些情景也充满韵味?
(竹涛声声;白鸽群飞;日升日落……)
3、白鹭是一首诗,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
作者的语言也精美如诗如画,大家要反复咀嚼。
板书:
16、白鹭
颜色的配合
身段的大小
精巧的诗 觅食 白鹭钓鱼图 韵味无穷的诗
栖息 白鹭瞭望图
飞行 白鹭低飞图
首 → 呼 应 ← 尾
教学反思:
《白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它生动地描写了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
全文条理清楚,主要写了白鹭的外形和活动之美,语言流畅而传神,营造出自然清新而又浓郁绵远的意韵,恰如清风拂过读者的心田,又似纯净的溪水荡涤内心的焦躁与烦闷。
在教学本课时,我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边阅读边理解,边内化边尝试着表达。
例如:
在学习课文的一至五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白鹭的外形的语句,然后让学生根据文中的语句想象一下白鹭的样子,然后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通过阅读课文想象出的白鹭是什么样子,接下来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第一至五自然段,和自己的语言比较一下课文语言好在哪里,最后让学生尝试着用课文描写白鹭的外形的语言的模式描写一下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外形。
这种做法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机会。
二、以问题为引领,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
我在学习课文第6至9自然段之前,先提出问题:
读课文第6至9自然段说一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了哪几幅优美的画面?
然后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阅读课文。
这样图文结合很快孩子们就归纳出了“钓鱼图”“瞭望图”和“低飞图”。
然后引导孩子们品析课文内容。
三、抓住关键词品析课文内容。
例如,在教学“钓鱼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抓住“钓”字去品味。
边读课文内容,边联系插图想象画面之外的内容:
一位老渔翁悠闲地在垂钓,这位悠闲的老渔翁慢慢地变成了学生们在插图中看到的白鹭的形象,这时候白鹭那种悠然自得之美展示在孩子们的面前。
孩子们因此而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同时学会了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之一——品味语言时要抓住关键字词体会。
四、对文本的研读有助于我们在正确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走出文本,然后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文本的美,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奥妙,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这是语文课程所承载的任务之一。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
例如:
虽然我课前自认为完美的教学环节,但是到了课堂上出现了突发性的事件,而这些突发性事件脱离了我的教案,我就有些慌乱了,迫不及待地将学生的思路拉回到我的教案上。
这说明我还没有真正放手,课前预设得不够。
在教学机智上我觉得我是很欠缺的。
如果我再教学本课,我会充分地把自己的预设设计好,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课堂上突发事件所引领,以至于让自己的备课心血白白浪费。
2.《落花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人教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2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许地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
《落花生》是许地山的散文名篇,以其淳厚朴实的风格著称。
因原文的行文不易于小学生读懂和理解,所以在选入课文时做了“翻译式”的改动。
这篇散文的文字本就不见功夫,所谓“无技巧”,修改后更是显得简单平易,学生对课文字面意思的理解不会有什么困难。
另外,文章的抒情性不强,主要部分是以“实录”的对话形式出现,主要通过父亲对花生的谈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如何在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挖掘这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是这课教学首先应考虑的。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准轻声词、多音字,理解生词。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部分。
3.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质疑、解疑,从而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
4.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领悟父亲是通过谈花生,希望我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5.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准备
1.根据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查资料了解花生果实形成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猜我的姓名。
知道名字寄托着希望。
2.猜谜语(花生)。
介绍花生,了解为什么叫“落花生”。
3.这还是许地山的笔名。
介绍许地山。
对这笔名有疑问么?
4.引出许地山的散文名篇──《落花生》。
板书课题。
进入课文学习。
(二)检查预习。
1.回顾预习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
2.读两组词语:
1、多音字;2、轻声词(本课出现较多)。
正音。
3.读一个句子:
“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考察“后园”、“茅亭”的读音、含义;检验是否掌握轻声的读法(吩咐),是否能读通本文中较长的句子。
(三)初读,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1.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多音字、轻声词,读通句子,同时思考:
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
2.指名回答。
(四)再读,品词析句,领会道理。
1.默读课文,就一个标点、一个词、一句话质疑,做标记,把想法简单写在空白处。
2.自由质疑。
简单的随机解决,较难、有探究价值的,整理归纳于黑板上。
预设:
(1)收获后为何用“居然”?
(2)父亲来为什么说“实在很难得”?
(3)为什么父亲说花生埋在地里“最可贵”?
……
引导学生就父亲谈论花生的话发现问题,并作为重点问题留待解决。
4.合作解疑。
提示:
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其他资料;大胆猜想。
问题较多时,重点问题必答,其他问题可选择讨论。
5.全班交流。
预设:
(1)居然?
空地、荒着,年幼的我们,种出花生实属意外惊喜,同时也显出花生的生命力强。
指导朗读。
(2)很难得?
父亲忙于公务。
指导朗读。
来不是为吃花生。
为下文埋下伏笔。
(3)最可贵?
──是说什么可贵?
为什么“最可贵”?
最,有比较。
和之前我们兄妹说的比:
有诸多好处,却深埋土里;和桃子等比,平凡、不起眼,默默孕育果实,供人挖掘收获。
点出“借物喻人”。
明白父亲前来的良苦用心。
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
此外,结合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发现:
文章简略处不简单,朴实处却深刻。
这一环节放得开,实际形散神不散,重点仍在理解父亲的话,同时又使学生学得活、学得真。
(五)存疑,结课。
父亲说“你们要像花生”,可不可以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
“我”到底有没有理解父亲的话?
又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下节课再学习。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含义,懂得不能只讲体面,而要对他人、对社会有用。
2.了解“落花生”笔名的含义,对许地山用生命践行理想感到钦佩。
3.能将自己从身边事物受到的启示用一两段话写下来。
4.能规范、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
二、教学过程
(一)理解“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可否像桃子等?
可让学生讨论,说真话,讲理由。
教师可做类似小结:
如果只是外表好看,不做正事,什么用也没有,可取么?
──不可取。
过渡:
我们来看看少年许地山是怎么理解父亲的这句话的。
(二)理解“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体面”什么意思?
讲体面有错么?
只讲体面呢?
不能,要有用。
怎样就是有用?
举例。
(三)了解父亲的话对许地山的影响
结合课文结尾及许地山生平,明白许地山为何以“落花生”为笔名以及这笔名对他做人的影响。
产生敬佩之情。
并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写字。
观察“吩、咐”及“榨、榴”,指导书写。
学生自己观察仿写其它字。
(五)课后小练笔。
附件一:
课文
教学反思:
《落花生》是一篇借物喻人,富于哲理性的一篇课文,其特点是:
由物及人、借物说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和重点突出等。
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重点突出了“议花生”这部分的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互相质疑,提出问题:
如:
“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
”还有“我是女生做像苹果一样漂亮的人不好吗?
”等等,对这样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问题,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敢于直言,个性得到发展。
在引导学生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做体面的人。
”体会这句话的内涵时,我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
”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由落花生的特点进而阐明做人的道理。
3.《桂花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课文先写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写为什么要摇桂花,接着主要描写了“我”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最后写“我”对童年时代“摇花乐”的怀念。
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
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学情分析:
《桂花雨》这篇课文写了“我”的童年时代,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因此,我认为,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是要多读,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二是多揣摩,从作者的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感悟文本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让学生自由说童年趣事。
2、有位作家叫琦君,她也有难以忘怀的童年,让我们一起分享好吗?
3、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4、师:
桂花你们见过吗?
说说你了解的桂花有什么特点?
5、读着课题,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让我们深深地吮吸一中桂子诱人的香味,美美地读一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阅读提示:
⑴ 读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 课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 想一想“桂花雨”指什么?
2、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老师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勾画批注。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指名学生说课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桂花的喜欢。
(三)精读课文,想象情景,体会感情
1、了解桂花树的样子:
琦君笔下的桂花树到底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2、梳理课文脉络: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琦君为什么还要写桂花呢?
通过读书让学生发现是从“桂花的香”和“摇花的乐”两方面写的。
3、体会桂花的香:
桂花到底有多香,让我们通过读书去感受吧!
⑴ 找出写桂花香的句子:
重点指导的句子: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学生理解“全年”的意思。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
⑵ 让学生读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⑶ 品尝桂花的香和甜,桂花的香和甜通过读表达出来。
4、感受摇花的乐:
桂花的确很香,作者很喜欢它。
其实最让作者高兴的事是──帮妈妈摇桂花。
⑴ 找出写作者想摇花的句子: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总是缠着母亲问:
“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呀?
”
⑵ 读句子感受作者急切的心理。
⑶ 演摇桂花的情景,说出此刻的心情。
5、感受母亲的思乡之情:
⑴ 出示母亲说的话: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
⑵ 品读句子,感受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母亲眼里,月是故乡的明,人是故乡的亲,花也是故乡的香。
6、体会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由母亲对故乡的思念,引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勾起了“我”“深深的思乡之情”。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1、琦君八十多岁为寻根,再次来到故乡。
她吃着桂花饼,品着桂花茶,泪水盈盈。
琦君虽身在台湾,可故乡一直没离开过她,因为故乡一直在她的心里。
2、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对童年的回忆,肯定引起了我们对童年的回忆,让我们把童年的趣事像作者一样写下来吧。
教学板书:
3.桂花雨
爱桂花──香 点点桂花雨
摇桂花──乐 片片思乡情
思桂花──情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本设计在丰富的言语实践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能动性,打开了学生与文本的绿色对话空间,由童年引入,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孩子们会比较爱学,也使学生有的说爱说,整个流程体现了自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然后从课文插图入手,让学生说说图画上的内容,再从文中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朗读后划出重点语句,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
对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
教学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学要从重视教师“教”的构思,转向重视学生“学”的引导,让教真正为学服务,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4.《珍珠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文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叙述了人与人、人与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例,体现了诚实守信,相互信赖的重要性。
让学生感受诚信为人之本。
引导学生感悟不仅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信任,人与鸟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应该有信赖,这样才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课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出了小鸟由“怕”人到“信赖”的变化过程。
本文语言清新、明快,像一潭清泉,与文章的意境融为一体,应引导学生好好朗读,细细品味。
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怕到亲近、到信赖的变化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的:
1.学会有感情地诵读,品味文章描写细腻、诗意浓郁、哲理深刻的风格。
2.体验“人与动物共存”的美好情愫,领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境界”的人生哲理。
3.激发学生内心爱的情感,激发他们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境界”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分)
(配以多媒体画面)
清脆的鸟鸣,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珍贵礼物,曾几何时,我们已听不见小鸟悦耳的歌声。
当你目睹小珍珠鸟伏眠于“我” 的肩头时,怎能不羡慕?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冯骥才走进那人鸟相亲的美好境界吧!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听配乐朗诵,思考:
(5分)
文章写了件什么事?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 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相识、熟悉、亲近到信赖的关系变化过程,表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8+2分)
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划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美美的读一读。
并用“我喜欢……是因为 ……”的句式来说一句话。
首先,老师举一个例子。
我喜欢文章的第14节,是因为作者在这节文字中写到:
“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它没醒,睡得好熟!
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这句中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鸟对人的信赖,人鸟信赖达到了毫不设防的境界,是多么让人羡慕。
(1)我喜欢第8节,是因为作者在这节文字中写到:
“起先……跟着跳到画框上去了。
”这段用了“飞”、“落”、“站”、“啄”、“撞”、“跳”这些动词以及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珍珠鸟的活泼、调皮的特点。
(2)我喜欢第7节,是因为作者在这节文字中写到:
“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
”“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运用了外形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珍珠鸟外形的漂亮、可爱。
(3)我喜欢第11节,是因为作者在这节文字中写到:
“它先是离我较远,……发出‘嚓嚓’响。
”运用了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珍珠鸟和“我”关系融洽。
(4)我喜欢第4节,是因为作者在这节文字中写到:
“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运用外形和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珍珠鸟的美丽和可爱。
(5)我喜欢第6节,是因为作者在这节文字中写到:
“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
”动作描写,这句中的“探”字用得生动。
小结:
作者正是从小珍珠鸟的外形、动作、神态来展示它的可爱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喜爱之情。
现在我们一起怀着着喜爱之情把这几节读一遍。
(学生齐读7——14节)
四.理清思路,把握主旨(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人教版 新教材 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一 单元 教案 教学 设计 知识点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