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三.docx
- 文档编号:29563578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840.41KB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三.docx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三.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三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三)
三、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内容解读
(一)、成长中的我
1、认识自我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1.1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1.2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
1.3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厌学情绪和过度的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成就动机。
1.4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复杂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1.5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1.6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1.7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积极接纳自我,形成客观、完整的自我概念。
1.3讨论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之间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游戏观念。
1.4分组交流当情绪冲动或低落时的表现,和老师一起讨论如何利用倾诉、转移、换位、自我宽慰等方法,合理调节情绪。
1.5搜集“战胜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事例,讨论应该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
1.7从“我心目中的我”“同学心目中的我”“老师心目中的我”和“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给自己画像,反思和分析评价的差异,找出前进的方向。
实验稿
(1)、增加了“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厌学情绪和过度的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成就动机。
活动建议中对应增加了讨论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之间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游戏观念。
(2)、删除了”记录心路旅程的青春日记活动。
”
补充:
A、厌学情绪:
是学生对学习以及与学习有关的事情表现出厌倦甚至厌恶的心理现象。
学生厌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本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导致厌学心理产生的内在原因。
第二、不良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产生的外在原因。
(1)过重的学习负担是产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
(2)缺乏必要的辅导和关心是产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原因
(3)考试焦虑、学习压力大,是产生厌学心理的直接原因 。
(4)课堂效益差是产生厌学心理不可忽视的原因
解决方法:
(1)创造成功机会,满足学生高层次需要
(2)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学习兴趣
(3)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满腔热情关心学生
(4)争取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总之,转化厌学生的难度很大,工作任务艰巨,但对学生一生都有帮助。
B、考试焦虑是指因考试压力过大而引发的系列异常生理心理现象,包括考前焦虑,临场焦虑(晕考)及考后焦虑紧张。
适度的紧张可以使人对考试有种激励作用,但过度紧张则会引起考试焦虑。
C、成就动机:
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1)、目标的吸引力
目标的吸引力越大,成就动机越大。
(2)、风险和成败的主观概率
很有把握的事和毫无胜算的事都不会激发高的成就动机。
(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越多,成就动机越强。
如何培养学生正确成就动机
培养学生正确的成就动机是教师﹑家长的责任。
在这个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激发并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成就动机﹐也就是使他们明确知识学习﹑体育锻炼﹑品德修养等方面所追求的目标。
这些目标应该是他们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而不是高不可攀的﹔是明确具体的﹐而不是模糊抽象的。
②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一时达不到既定目标时﹐要帮助他们分析已有的进步﹐即肯定并让学生明确他们已经取得的成就。
这样他们就能增强达到目标的信心和勇气。
③当学生在某种活动中获得成功﹐他们往往感到满足。
这种满足可以起自我强化的作用﹐使他们追求更高的成就﹐但由于他们水平所限﹐不一定能树立恰当的目标﹔同时﹐这种满足也可能使他们停止不前。
所以﹐教师在赞扬他们已有成就的同时﹐要帮助他们树立进一步追求的目标﹐乃至终生的奋斗的目标,让他们将成功的满足感转化为成长的动力,使其迈上更高的台阶。
D、学习活动与游戏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
”
游戏活动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
游戏是少年儿童最乐于接受、最喜欢参与的一种活动。
“玩”是孩子的天性。
要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生活。
(杭州嘟嘟城有感)
在课堂中应多引入游戏学习方式。
2、自尊自强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2.1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理解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
2.2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
2.3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2.4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懂得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5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
2.6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到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2.7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2.1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作一次本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的调查,观察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
2.2通过观看纪录片、图片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火灾、水灾等灾害,学习一些自护、自救、互救、他救的常识。
2.4开展一次合法、安全的“行为后果体验”活动,从中感受“为自己行为负责”这一意识的重要性。
2.6列举一些中外人物特别是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事例,或围绕自己和同学的生活故事,就“人生的意义”开展一次主题讨论。
实验稿:
(1)、增加了课程内容“2.1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理解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
”
“2.2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
”
(2)、增加了活动建议内容“2.2通过观看纪录片、图片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火灾、水灾等灾害,学习一些自护、自救、互救、他救的常识。
”“2.4开展一次合法、安全的“行为后果体验”活动,从中感受“为自己行为负责”这一意识的重要性。
”。
(3)、删除了缺乏活动价值的好书推荐活动。
补充:
A关于生命:
新课程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
由对生命多样性引发对生命敬畏和尊重。
珍惜生命,学会自救自护方法。
例子1:
“跳楼死了就不要写作业了”(生命教育不到位,课业负担过重)
例子2:
“被困电梯鞋子报警”(冷静、机智,对生命的渴望)
例子3:
2012年6月9日同一天发生的中学生溺水事件的思考。
(如何做到珍惜生命?
面对危险如何进行自救和他救?
)
B、关于安全:
①校园安全②校舍安全③校车安全④教师安全⑤意外伤害
教师、学校、家庭、社会要全方位,深层次组建生命和安全体系,确保学生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成长。
3、心里有法
课程内容
教学建议
3.1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
3.2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3.3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3.4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3.1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讨论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2列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易沾染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表现,分析这些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
3.3搜集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典型案例,讨论和说明未成年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意义。
3.4搜集身边的案例,讨论并说明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等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实验稿:
(1)、将“3.1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修改为“3.1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表述更加全面;
--“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体现了法律的本质和原则。
(2)、将“3.2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修改为“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
--原文表达不精准,规范人们行为的还有道德、制度规章、能够解决纠纷的也不只是法律。
(3)、在课标3.3中加入“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内容。
---将过去课标3.3和3.5条文进行了整合,但3.4条文又插在中间,不合乎逻辑。
---“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对中学生要求太高。
(4)、“3.4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自觉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
”修改为“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
--“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很难区分,而且重复,一律概括为不良心理和行为。
--“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是犯罪,不能降低为不良诱惑。
--“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现象不是学生中的普遍现象,教学上难以处理,故删除。
(5)、增加了活动建议“3.1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讨论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3搜集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典型案例,讨论和说明未成年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意义。
”“3.4搜集身边的案例,讨论并说明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等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
4、交往与沟通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1.1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理解文明交往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1.2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和成人交往,体会交往与友谊对生命成长的意义。
1.3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1.4了解教师的工作,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
1.5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同龄人交往,建立同学间的真诚友谊,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友谊,把握原则与尺度。
1.1交流使用和不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以及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和轻声细语的不同感受,体会讲文明、懂礼貌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1.3举办搜集“父母说得最多的十句话”的活动,尝试理解父母“源于爱”的初衷,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
1.4采访老师,内容包括该老师对其所教学科的认识、对班级的评价和期望、生活中的烦恼和欢乐等,根据采访写出报告。
1.5搜集灾难或其他事件中中学生勇救他人、互相救助的感人事迹,体会同学友谊的珍贵。
实验稿:
(1)、与实验稿相比,交往与沟通的内容进行了调整。
“文明礼仪”提前作为交往前提。
然后按照自我,与父母、与老师、与同学交往的顺序排列。
(2)、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放入“在集体中成长。
”
(3)、在与父母交往的条目中,增加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
(4)教学建议中增加了“1.3举办搜集‘父母说得最多的十句话’的活动,尝试理解父母“源于爱”的初衷,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
”(从正面感受父母的爱,学会感恩父母)
(5)“1.5搜集灾难或其他事件中中学生勇救他人、互相救助的感人事迹,体会同学友谊的珍贵。
”
5、在集体中成长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2.1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主动参与班级和学校活动,并发挥积极作用。
有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体会团结的力量。
2.2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宽容,尊重、帮助他人,与人为善。
2.3领会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正确认识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
2.4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竞争,敢于竞争,善于合作。
2.5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视他人,富有正义感。
2.1开展多样化的班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体会温暖与力量。
2.2用小组交流的方式讨论在与同学发生争执时,如何通过换位思考或其他方式来化解矛盾。
2.3以“诚信”为题展开一次课堂讨论。
2.5就“公民的平等”问题开展一次课堂讨论,理解平等主要表现在人格与法律地位上。
实验稿:
(1)、增加了“2.1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主动参与班级和学校活动,并发挥积极作用。
有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体会团结的力量。
”
(2)、2.5中增加了“不歧视他人,富有正义感。
”
(3)、教学建议增加了“2.1开展多样化的班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体会温暖与力量。
”
“在集体中成长”主题,由“交往的品德”修改而来。
增加的2.1是“在集体中成长”主题的内核。
6、权利与义务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3.1了解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懂得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3.2知道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非法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3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3.4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3.5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益。
3.2搜集因侵犯人身权利而受到法律严厉惩处的案例,说明公民的人身权利受到法律保护,并讨论维护人身权利的途径和方法。
3.3搜集有关资料,讨论维护受教育权利的途径。
3.5搜集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典型案例,讨论如何维护消费者权益。
实验稿:
(1)、增加了“3.1了解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懂得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
法律常识教育首先应该让学生能够知道每个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原来“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要求偏高,改为”懂得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
(2)、原条文3.3、3.4、3.5实现整合,修改为“3.2知道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非法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原条文3.3、3.4、3.5都属于公民的“人身权利”,与受教育权、财产权等权利并列逻辑上不顺。
人身权利是其他权利的基础。
(3)、增加了活动建议“3.2搜集因侵犯人身权利而受到法律严厉惩处的案例,说明公民的人身权利受到法律保护,并讨论维护人身权利的途径和方法。
”
(三) 我与国家和社会
7、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1.1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
正确认识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
1.2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1.3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
1.4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体会承担责任的意义,懂得承担责任可能需要付出代价,知道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1.5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和维护社会公正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矛盾,理解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
1.6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益活动,自觉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1.7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
1.1选取一个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话题或现象,发表个人的意见和看法,并与同学交流。
1.2开展“假如没有网络,我的生活会怎样”的讨论活动,思考如何正确使用网络。
1.4尝试分析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不同责任。
就“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进行一次主题讨论。
1.6考察社区内残障人群在生活上的主要困难,向社区管理部门提出改善的建议。
组织一次志愿者活动,在社区内开展有意义的公益服务。
1.7举行“祖国发展我成长”的主题班会,认识祖国发展的大好形势,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感受二者之间的关系
实验稿:
(1)、增加了1.1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
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类似这样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心理学家把这一类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培养学生亲社会行为,1、要学会谦让;2、要学会分享;3、要帮助他人,树立“助人就是助己,生存就是共存”观念;4、要关心社会发展。
(2)增加了“ 1.2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内容。
补充:
媒介批评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
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所作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
媒介批评是一种理论思维,依托思想理论对媒介进行分析。
在分析中包含着价值判断。
(3)增加了“ 1.3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
(4)增加了“1.7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
8、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2.1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2.2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
2.3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现状,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认识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2.4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知道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要求。
2.5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了解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知道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2.6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2.7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
2.8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
2.9认识树立全球观念的重要性,增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意识和愿望。
2.1调查本地区存在的资源短缺问题,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讨论共同设计一条珍惜资源的宣传标语。
2.5搜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反映社会生活中发生巨大变化的资料,讨论变化的原因,感受中国共产党是我们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
2.7分组搜集不同国家、民族和区域的独特文化,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9以世界地图为依托,开展“我在地图上旅行”的演讲活动,收集不同国家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等素材,积极感受“和平进步、和谐发展、和睦相处、合作共赢、和美生活是全世界的共同理想”。
实验稿:
(1)、增加了“2.4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知道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要求。
”中首次提到了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贫富差距加大;二是城乡差距加大;三是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四是不同的人群占据的社会资源不平等。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最关键的是,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而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要求。
通过城乡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动西部大开发,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各地区协同互补、各展所长,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增加了“2.6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
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例子:
2012年奥运会外媒对中国运动员的偏见。
(相互了解是消除偏见的前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多;西方理解中国有限,有时仍固守成见。
)
我们要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意识;我们自己要了解自己的文化;要有自己严整而又富有吸引力的价值系统;必须树立良好的文化形象,便于创建外国人了解、接受中华文化的有效平台;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要有融入并引领世界文明的能力;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推进文化创新。
(3)、增加了“2.9认识树立全球观念的重要性,增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意识和愿望。
”
①走向世界,需要用世界的眼光看问题。
要关心国际形势,关注全球化的重大问题,培养全球观念。
②走向世界,需要具有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
在对外交往上,既要平等对待他国公民,尊重他国制度文化,又要注意维护自己国家和民族利益,还要培养自己的参与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
③走向世界,要善于学习。
在对外交往中,不仅要学习外来文化,还要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4)增加活动建议“2.7分组搜集不同国家、民族和区域的独特文化,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
9、法律与秩序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3.1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的根本活动的准则,增强宪法意识。
3.2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3.3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3.4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增强公民意识,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3.5懂得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3.1以班级为单位,举行“宪法在我心中”的主题活动。
3.2开展“我是中国公民”主题活动,讨论群众举报和舆论监督对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秩序的作用。
3.3以“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为主题,设计一个以班级为单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义务教育 思想品德 课程标准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