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经典书目.docx
- 文档编号:29562790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28.60KB
马原经典书目.docx
《马原经典书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经典书目.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经典书目
绪论
(一)篇名: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460页。
经典选段:
1、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页。
)
2、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460页。
)
思考问题:
结合马克思的职业观。
谈谈我们可以从马克思身上学到那些优秀品质?
(二)篇名: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经典选段:
1.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8页。
)
2.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
……就不可能消灭自身。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
思考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主旨是什么?
(三)篇名: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经典选段:
1.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157页。
)
2.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性中:
以及对象即工人的产品在对象化中的异化、丧失。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158页。
)
3.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页。
)
思考问题:
思考马克思揭示的工人异化的表现及其本质。
(四)篇名: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经典选段:
1.工人们!
……正是你们国家当权的资产阶级极端自私自利的政策和全部行为的必然后果。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2-383页。
)
思考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属性是什么?
(五)篇名: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
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经典选段:
1.因此,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重要的”仅仅是“一种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
)
思考问题:
思考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的科学性?
(六)篇名: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经典选段:
1.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重要的”仅仅是“一种思想”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32页。
)
2.现在,我们眼前又进行着类似的运动。
……不过因为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需要不同的费用罢了。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39页。
)
思考问题:
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谈到的“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七)篇名: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经典选段:
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1-603页。
)
思考问题: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伟大?
第一章
(一)篇名: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经典选段:
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家依据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
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结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
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2、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
思考问题:
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试结合恩格斯的论述加以说明。
(二)篇名: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经典选段: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和“运动”这样的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要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
思考问题:
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是什么,试述列宁对恩格斯关于物质的论述的继承和发展。
(三)篇名:
恩格斯《反杜林论》
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经典选段:
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
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思考问题:
试结合恩格斯关于世界统一性的论述,结合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从哲学的高度做一个简要论证。
(四)篇名: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经典选段:
1、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至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它是工人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身的产品的材料。
2、但是,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者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思考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论述中的共同点是什么?
(五)篇名:
马克思《<黑格尔法批判>导言》
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经典选段: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
思考问题:
是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六)篇名:
恩格斯《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
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经典选段:
1、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依对象的性质而展开的各个领域中是合理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迟早都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会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成和消逝;看到他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在自然界里,正是那些在历史上支配着似乎是偶然事变的辩证法运动规律,也在无数错综复杂的变化中发生作用;这些规律也同样地贯穿于人类思维的发展史中,他们逐渐地被思维着的人所意识到。
3、在本书(指《反杜林论》——编者)中,辩证法被看作关于一切运动的各个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
这就是说,辩证法的规律无论对自然界中和人类历史中的运动,或者对思维的运动,都必定是同样使用的。
4、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管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这些对立通过自身的不断的斗争和最终的互相转化或向更高形式的转化,来制约自然界的生活。
思考问题:
试概括恩格斯关于辩证法的论述。
(七)篇名: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经典选段:
辩证法根据我们直到目前为止的自然科学实验的结果,已经证明了:
所有的两极对立,都以对立的两极的互相作用为条件;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只存在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连接之中,他们的连接,只存在于它们的分离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中。
(八)篇名: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经典选段:
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
(九)篇名: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辩证法的要素》;
来源: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经典选段:
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
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
(十)篇名:
毛泽东《矛盾论》
来源:
《毛泽东选集》第1卷
经典选段:
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
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
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力量辩证法。
思考问题:
试根据以上篇目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矛盾问题的论述,总结一下什么是矛盾,怎样认识对立统一规律。
第二章
(一)篇名: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来源: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名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人民出版社1999
经典选段:
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3、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思考问题:
人的正确认识是从何得来的,请联系专业实际加以说明?
(二)篇名:
恩格斯《反杜林论》
来源: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名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人民出版社1999
经典选段:
1、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运动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
2、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条件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
所以,这样的平等观念说它是什么都行,就不能说是永恒的真理。
3、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绝对真理的认识和至上的思维)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线延续才能完全实现。
思考问题:
请结合自身实际说明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平等”是个普世的价值吗?
你怎样理解“平等”?
(三)篇名: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来源: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名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人民出版社1999
经典选段: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
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
3、从现代唯物主义者即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的、绝对的真理接近的界限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但是这个真理的存在是无条件的,我们向这个真理的接近也是无条件的。
思考问题:
世界是可知的吗?
存在真理性的认识吗?
如果存在,请结合自身实际说明怎样才能获得真理性的认识?
(四)篇名:
毛泽东《实践论》
来源: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
经典选段: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思考问题:
请结合自身实际说明怎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五)篇名: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来源: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
经典选段:
我们学的是马克思主义,但是我们中的许多人,他们学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直接违反马克思主义的。
这就是说,他们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谆谆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
理论和实际统一。
他们既然违背了这条原则,于是就自己造出了一条相反的原则:
理论和实际分离。
在学校的教育中,在在职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诸如此类。
其结果,谬种流传,误人不浅。
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
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
这样一来,就在许多学生中造成了一种反常的心理,对中国问题反而无兴趣,对党的指示反而不重视,他们一心向往的,就是从先生那里学来的据说是万古不变的教条。
思考问题:
什么是“教条主义”,请结合自身实际说明怎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第三章
(一)篇名: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来源: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名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人民出版社1999
经典选段:
1、由此可见,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
2、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
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
3、由此可见,这种历史观在于:
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4、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5、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思考问题:
请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谈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二)篇名: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来源: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名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人民出版社1999
经典选段:
1、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2、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思考问题:
结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实际,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解?
资本主义会灭亡吗?
为什么?
(三)篇名: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来源: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名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人民出版社1999
经典选段:
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思考问题:
结合历史说明,英雄和群众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四)篇名:
列宁《国家与革命》
来源: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名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人民出版社1999
经典选段:
共产主义是从资本主义中产生出来的,它是历史地从资本主义中发展出来的,它是资本主义所产生的那种社会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
思考问题:
结合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谈谈你对“共产主义是从资本主义中产生出来的,它是历史地从资本主义中发展出来的,它是资本主义所产生的那种社会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这段话的理解。
(五)篇名:
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来源: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
经典选段:
我们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以革命战争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把革命发展到全国去,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
谁要是看轻了这个中心任务,谁就不是一个很好的革命工作人员。
我们的同志如果把这个中心任务真正看清楚了,懂得无论如何要把革命发展到全国去,那末,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
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六)篇名: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来源: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
经典选段:
1、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2、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思考问题:
请结合历史和实际谈谈中国共产党与群众的关系?
第四章
(一)篇名: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来源: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第50——65页.
经典选段:
1、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2、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对象中
思考问题:
什么是异化?
联系实际谈谈生活中的异化现象。
(二)篇名: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来源: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名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人民出版社1999
经典选段:
1、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
……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
2、消费和生产之间的统一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直接的同一性:
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
(2)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中介;这表现为它们的相互依存;这是一个运动,它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但又各自处在对方之外。
(3)生产不仅直接是消费,消费不仅直接是生产;生产也不仅直接是生产的目的,就是说每一方都为对方提供对象,生产为消费提供外在的对象,消费为生产提供想象的对象。
3、在单个的个人面前,分配自然表现为一种社会规律,这种规律决定他在生产中的地位,他在这个地位上生产,因而分配先于生产。
思考问题:
(1)如何理解生产、消费、分配、交换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运用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相互关系基本原理,谈谈扩大内需的现实意义。
(三)篇名: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卷),第一篇《论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
来源:
上海三联书店
经典选段:
1、劳动生产力上的全面提高,以及生产中所表现出来的技能性、熟练性和判断力的逐步完善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2、分工的出现,使得劳动力在相等的情况下,完成的工作量比过去有了极大的提高。
其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劳动者因专攻一职,其操作的熟练程度和技巧都有了极大的提高;精细的分工节约了工人转换工种所浪费的时间;其三大量方便和适用的机械的发明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
思考问题:
(1)根据亚当·斯密的论述,社会生产力增进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2)分工是如何促进生产力增进的?
(四)篇名: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商品》
来源:
北京出版社
经典选段:
1、每一种有用物,如铁、纸等等,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
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
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
2、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思考问题:
(1)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
(2)如何理解劳动二重性?
(3)如何理解价值形成与价值创造?
(4)如何理解管理劳动、服务劳动与价值创造?
第五章
(一)篇名: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来源:
《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
经典选段:
自由竞争是资本主义和一般商品生产的基本特征;垄断是自由竞争的直接对立面,但是我们眼看着自由竞争开始转化为垄断:
自由竞争造成大生产,排挤小生产,又用更大的生产来代替大生产,使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从中产生了并且还在产生着垄断,即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以及同它们相融合的十来家支配着几十亿资金的银行的资本。
同时,从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的垄断并不消除自由竞争,而是凌驾于这种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因而产生许多特别尖锐特别剧烈的矛盾、摩擦和冲突。
(二)篇名: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经典选段: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仅可以找到竞争、垄断和它们的对抗,而且可以找到它们的合题。
这个合题并不是公式,而是运动。
垄断产生着竞争,竞争产生着垄断;垄断者彼此竞争者,竞争者变成了垄断者。
如果垄断者用局部的联合来限制彼此间的竞争,工人之间的竞争就要加剧;对某个国家的垄断者来说,无产者群众愈增加,各国垄断者间的竞争就越疯狂。
合题就是;垄断只有不断投入竞争的斗争才能维持自己。
思考问题:
1)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典 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