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教案第一单元.docx
- 文档编号:29562463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32.99KB
五下教案第一单元.docx
《五下教案第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下教案第一单元.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下教案第一单元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0
(总1—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理清文章层次。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执教时间)
一、导入:
1、出示海伦﹒凯勒照片
你了解照片中的人物吗?
说说看。
相机出示课后的名著便览。
(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海伦﹒凯勒的信息)
2、板书课题齐读
指导书写“勒”字。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听写词语
暴躁 脾气 干燥 吮吸
微风 玫瑰 甘霖 盲哑
如饥似渴 不屈不挠
2)出示词语:
学生自己检查
重点:
“吮”“挠”“勒”的字音“躁、燥”的字形对比,“脾”的字形。
理解词语“甘霖”、“不屈不挠”。
2、检查读书情况:
指名分节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浏览课文
海伦、凯勒一生的经历值得写的不胜枚举,本篇课文根据情节的发展,都写了她的哪些事情?
详写的是什么?
略写的又是什么?
2、总结分段
(本文详写了海伦学盲文、学说话的艰难历程,略写了一岁半遭遇的不幸和大学毕业后把全部的爱倾注在残疾人身上的事。
表现了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热爱生活的态度。
)
(可按生病——奋斗——奉献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说说你的感受
重点通过对比(可从词“有声有色”入手)体会海伦的不幸遭遇。
1)在我们看来世界是有声有色的,你都听到过哪些美妙的声音?
你都见过哪些美丽的色彩和景色?
2)我们听到看到感受到的是个无比精彩的世界,然而对海伦来说?
3、指导朗读。
4、小练笔:
假如我是海伦——
四、小结:
同学们,海伦凯勒虽然身体残疾,但她依然勇敢地面对生活,不因先天的不足而自馁,海伦凯勒通过自身的顽强努力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也因此而永远的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在这老师赠给同学们一句话:
人能走多远,不要问双腿而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不要问双手而要问毅力。
我们要为自己树立起高远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为了追求一种境界。
不管目标实现与否,人生都会因为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1、2、3题。
第二课时(执教时间)
一、复习导入
1、快速浏览课文,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海伦的精神。
(不屈不挠)
2、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海伦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请画出来,读一读,写一写你的感受。
二、交流感悟
1、出示:
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
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重点:
引导学生将海伦的学习与自己学写单词和句子等作比较,体会对于常人来说也许并不是难事,但海伦却要“不分昼夜”、“拼命摸读”“不停地书写”,甚至“摸出血来”才能做到。
尽管如此,她还是“像一块干燥的海绵——”,还是“如饥似渴”。
通过比较,使学生走进海伦的内心世界,得到心灵的震撼,更好的体会海伦的不屈不挠。
2、出示:
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
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
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抓住关键词语,如“夜以继日”、“努力”、“反复”、“高声”、“几个小时”、“直到”、“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等词语,体会海伦学习发音的艰难,突出她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三、深入体悟
1、正是靠着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海伦学会了“算术”、学会了写字、学会了说话。
这也是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的。
除此以外这篇课文还让你感受到海伦凯勒的什么方面?
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特别注意3、5、8几节,你有什么发现?
2、你又对海伦有什么认识?
(对生命的喜悦、想象世界的美好、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残疾人等。
)
重点:
通过这些,让学生发现海伦的内心是充满了——爱。
(相机板书:
爱)让学生体会海伦的奉献是一种“以爱报爱”,正是因为内心有爱,她才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她才会将世界想象的那么美好,她才会将毕生的精力倾注到残疾人身上。
也是爱,才给了海伦不屈不挠、战胜命运的力量。
在学生反馈过程中兼顾学习引号的用法。
四、延伸拓展
1、正是心中充满了“爱”,海伦才会写出那样多感动世界的文字。
我们来听一听(师读,音乐渐起)
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
——《冲出黑暗》
在我四周的一切也许沉默黑暗,但在我心中,我的性灵里却有音乐和光明,我的一切思想都闪耀着色彩。
—— 《敞开的门》
虽然生命中有很多缺陷,但世界是美好的,无论处于什么样环境,都要不断努力,都要学会满足。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
不要埋怨别人对你设下困难,只要自己努力一把,克服那些困难,即使失败了我觉得也不会太伤心,但我坚信那只是偶然,而必然则是你肯定会成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
2、读了这篇课文,感受了海伦的语言、行为,你又想到举古今中外哪些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吗?
3、推荐书目课后选择一本读
出示书籍封面:
《海伦凯勒自传》、《敞开的门》、《我生活的故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四、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四、五、六题。
板书:
9 海伦·凯勒
生病 失聪失明
奋斗 复聪复明 不屈不挠奋斗
奉献 永生留名
教后反思:
10二泉映月(总1—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4、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熟读课文,把文中的四字词语都划出来,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执教时间)
一、师生谈话,走进音乐
1、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
2、欣赏了这优美的音乐,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3、了解这首乐曲吗?
(教师相机板书:
二泉映月 阿炳 华彦钧)
4、阅读《拓展阅读》,了解阿炳的内容,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了解这些内容,你想说点什么吗?
5、关于“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二、检查预习,梳理结构
1、出示生字
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2、谁有信心把它们都读准了?
(指名一生读)
3、读得非常准确。
他是横着读的,你还能怎么读?
(竖着读)你为什么竖着读?
(第一行都是讲月亮、月光的。
第二行是讲阿炳的生世的。
第三行讲的是《二泉映月》的旋律。
)
4、那么美的月光,你怎么读呢?
(指名读第一行)第二行是讲阿炳的生世的,怎么读呢?
谁来读?
(指名读)谁能试着把《二泉映月》的旋律也读出美感来?
(指名读)
5、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6、古人读书的方法:
“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虽然要求高了点,但相信你们的预习水平,有信心把课文读好吗?
(分句读文章)
7、评价
8、理清段落层次
这篇文章和第8课都是写人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吗?
(第8课围绕人物写了两个事例,而这一课就写了《二泉映月》的诞生过程)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叙写二泉的自然环境和小阿炳跟着师父前来赏月的情景。
(创作基础)
第二段(第3—4自然段):
写历尽和人生磨难的阿炳又来到二泉边,他从淙淙的泉水声中似乎听到了许多声音。
(创作契机)
第三段(第5—6自然段):
写阿炳倾吐自己的情怀,创作出不朽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创作成功)
三、初步感知课文
1、回忆学习上一篇文章的学法:
围绕人物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找出关键词,反复体会、想象,交流朗读。
2、今天,我们也运用这种方法来学习。
3、本文既写了阿炳,也写了这首乐曲,你用不同的符号划出相关的描写句子,圈出关键字体会、想象,写下批注。
4、学生开始学习,教师巡回了解情况。
四、布置作业
阅读《拓展阅读》,了解更多关于课文的背景资料。
抄写生字词
教后析:
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对文本的写法方面的关注太少,钻研教材时应从单元的角度考虑、出发。
第二课时(执教时间)
一、回忆课文
1、听写词语
2、谁能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3、出声地把课文再读一遍。
二、品读课文
1、上节课你们已经自主学习了课文,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交流。
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提醒学生按照音乐的发展来交流)
2、交流“起初,琴声……人生道路。
”这一句群。
(1)读读这一句,读得还不够味,说明我们还没有完全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那么,这段乐曲表达了阿炳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学生读有关句子)
(2)品读“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这一小句。
A、找一找课文中描写二泉的句子读一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B、(美美地朗读这些优美的描写二泉的句子)阿炳从小就受到二泉优美景色的熏染,给他带来了创作的灵感。
每每想起家乡优美的二泉,阿炳心里充满着怎样的情感?
(赞叹、留恋)可现在,阿炳再也看不到了,心情怎样?
(悲伤与痛苦)于是,在阿炳的手指间化作了这样音乐。
(欣赏这部分音乐)
C、听着听着,音乐中不仅有二泉的美丽,还有什么?
(3)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读读另外两小句,看看自己能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4)交流品读“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相机出示“他想起了……呐喊……”
你是联系哪些内容来读的?
你读懂了什么?
师父在阿炳的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慈祥、善良、关心、教育)可是今天,阿炳再也看不到师父了,再也得不到师父的关心与疼爱了,想到这里,阿炳心里充满了怎样的情感?
联系上文或课外资料,谈谈阿炳走的是一条怎样的人生道路,了解到这些,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阿炳的生活?
(穷困、苦难、不幸)
场景一:
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
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
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
阿炳小时候为什么听不到奇妙的声音,而现在却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呐喊,你知道为什么吗?
(6)能把这所有的情感化作声音读出来吗?
(温柔、宁静、凄苦、向往、追忆、怀念)
6、交流“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无限向往。
”这一句群。
(1)配乐过渡:
想着,想着,阿炳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愤,音乐变得步步高昂,这段音乐又表达了阿炳怎样的内心世界?
(2)你想联系哪些内容来读这一句?
你读懂了什么?
“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想到这些,阿炳心里充满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对音乐的追求、一种对未来的向往。
三、理解曲子
1、播放《二泉映月》
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听到的不仅是琴声,从这琴声中也一定听出了阿炳的心声。
你听出了他怎样的心声呢?
3、你们都是阿炳的知音啊!
那谁能伴着琴声来读好4、5自然段呢?
自己先练习一下。
期待大家最精彩的表现。
4、大家练得很认真。
有信心读好的请举手。
5、多么动人心弦的琴声,多么优美感人的文字啊。
让我们在心与心的交融中,用心来诵读这段话吧!
(齐读)
6、一个双目失明的民间艺人,一个充满苦难的民间艺人,一个从小失去母爱的民间艺人,一个对未来充满渴望的民间艺人。
他靠什么创造出伟大的作品?
7、什么支撑他?
8、这所有的苦难,没有泯灭阿炳心中的热爱。
因为,(引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再读)
9、可以说,是音乐带给了他光明,是音乐带给了他安定幸福,是音乐安抚他孤寂的心灵。
在这个世界上,充满苦难人生的人太多了。
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也许是悲痛、哀伤、哭泣。
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同学们,让我们像阿炳一样勇敢地面对苦难吧!
四、总结课文
1、这是一首千古绝唱,它曾在美国获得世界十大音乐经典作品之一的殊荣,还荣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我们应该自豪地说,阿炳是一位在中国音乐史上罕见的、走向世界的一个民族音乐家。
2、法国音乐家听到此曲后,曾赞叹这是东方音乐中最神秘的旋律了。
多次亲自指挥这部作品演奏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在第一次聆听这首乐曲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
“这首乐曲太感动人了,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
3、我更想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对《二泉映月》的赞叹: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板书)
4、读了这篇课文,此时此刻,你想对已经离开我们的阿炳说点什么吗?
写下来,作为作业。
板书:
二泉映月
一段人生尽坎坷一片情怀付月光
教学反思:
11郑和远航(总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执教时间)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
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
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一篇文章。
补充板书:
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郑和是什么样的人?
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
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要想读好课文,首先我们要过好生字关,出示:
自学要求:
(1)读准生字的音,记住生字的行,并能默写生字组成的词。
(2)画出文中的四字词语,看谁找得多。
(至少找6个)
(3)解释“扶老携幼”“严阵以待”“惊叹不已”“化险为夷”中加点字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生自学。
3.交流:
(1)出示生字词:
码头 派遣 瓷器 抱拳 赠送 撕裂 范围
(2)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出示:
人山人海 浩浩荡荡 扶老携幼名扬海外 镇定自若 波峰浪谷 化险为夷 严阵以待
(3)理解“扶老携幼”“严阵以待”“惊叹不已”“化险为夷”
4.默写生字词互批、订正
5.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6.检查读书重点检查2、4、5三个自然段。
7.了解课文内容。
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思考:
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
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
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四、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执教时间)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生读题)
二、了解历史地位,感受航海之最。
1、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
书上这句话给郑和远航以高度评价:
(1)出示句子“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一起读!
(2)理解“顶峰”“什么是顶峰?
”(山的最高点)
“郑和远航达到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说明了什么?
”(地位高,独一无二)
(3)质疑过渡:
究竟是多大的规模,多长的时间,多广的范围才能被称之为“顶峰”呢?
2、学习规模大
(1)自由地读1—3自然段,圈画出表示规模大的词句,读一读。
(2)交流(指说)相机出示“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先进的仪器。
”师红显数字,渲染宝船的大“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以我们所在的这幢教学楼来作比,宝船大概有这么大:
两个五层楼叠起来的高,两幢教学楼连起来那么长,三座教学楼那么宽!
我们全校一千多名师生都可以乘坐在这一艘宝船上!
宝船的雄伟壮观由此可见一斑!
”
(3)指导朗读:
突出数据,体会壮观。
指名读(规模之大,仪器之先进,真不愧是宝船呀!
)
(如果你能把这些数字读好,宝船的气势肯定会更雄伟!
)
(4)六十多艘宝船,多庞大的航海队伍啊!
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船只随行!
他们分工明确:
(出示其他船只图片)有负责装载粮食的粮船,有运输淡水的水船,有拴马匹的坐船……总共二百多艘!
(此处最好再扣到文中“像一条巨龙”这句话)上面载有二万七千多人,(引读)他们有的是医生,有的是……
3、时间长
(1)规模确实非常庞大!
(板书:
规模之大)那时间到底有多长呢?
快速浏览文章。
(2)指名交流:
1405至1433年,达7次
(3)历时28年,多达7次,这么长时间,(板书:
时间之长)这么多次远航,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上是前无古人的!
(出示第六节)让我们由衷的赞叹!
(生齐读)
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在返回途中以身殉职,病逝于古里,再也没有回到祖国!
让我们带着怀念之情再读!
4、范围广
郑和下西洋到底到了哪些地方?
范围有多广呢?
(板书:
范围之广)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介绍。
(出示资料)
三、“友好交往”
(1)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那么都进行了哪些交往呢?
请大家朗读读文章第四节,然后用简洁的话来说一说。
(2)指名交流(互赠礼物,商品交易)
(3)出示“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个个惊叹不已。
”再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小结:
郑和所率领的船队是和平的使者,是本着与别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往来而去的,绝无侵略扩张之意,所以一路上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出示“郑和出使,促进了……友好往来。
”)齐读
四“战胜危险”
过渡:
自古以来,任何一次哪怕是短途的航行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更何况郑和的航行是远航呢?
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1.出示自学要求:
(1)默读第5自然段,思考:
郑和第一次航行,遇到了哪些危险?
请你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写在书上。
(2)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
找出来读一读。
(2)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又让你体会到“( )的郑和”?
2.学生根据要求自主学习,师巡视指导。
3.组织讨论,反馈。
(1)板书:
险恶的风浪 海盗的袭击
(2)朗读出航行的凶险。
(3) 的郑和:
临危不惧 沉着冷静 镇定自若
小结:
在漫漫的航途上,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
然而郑和没有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将中国的美名顺利地传播到了亚非各国。
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代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
齐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开阔了眼界。
”
五朗读第六自然段,思考主要写什么?
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指导:
要想复述好这样部分内容其实并不难,1.将每一层的重点语句多读两遍。
2.边读边想象画面。
3.根据标题的提示,以及老师的板书,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来说。
如果加入自己的语言、动作来说就更了不起!
学生自己准备。
同桌交流复述课文。
指名复述,进行评比。
总结,齐读最后一段。
板书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
11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教学反思: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总1—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执教时间)
一、课前谈话:
本学期我们在学习《练习3》时曾经进行过口语交际:
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之后,你们又积累了哪些名言呢?
现在我来考考大家,要求发言时语言完整,有感情。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发言很踊跃,说得也很有感情。
老师也想借此机会,送给大家一句名言。
(出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提问:
谁知道这一句话是谁说的吗?
(指名发言后板书:
司马迁)
2、提问:
有谁了解司马迁的?
(指名介绍司马迁,教师稍作补充并过渡到《史记》。
)
3、指名介绍《史记》。
(板书《史记》)
4、提问:
那么司马迁是怎样写出《史记》这一辉煌巨著的呢?
(结合学生发言板书:
发愤)
5、指导读题。
6、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呢?
我们将通过学习课文深入了解。
三、初步学习课文:
1、按要求自学:
(1)读准字音,查字典并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生字新词。
(2)读通读顺课文,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3)想想:
读过课文以后你有什么疑问?
2、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问:
A、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为什么心里十分激动?
B、父亲给了司马迁怎样的影响?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A、指导读好父亲临终之时的嘱托。
B、司马迁是怎样牢记嘱托的?
(3)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问:
A、谁知道飞来横祸值得是什么吗?
B、“酷刑”指的是什么?
补充介绍:
古代被处以宫刑的人,历来被人们所鄙视,为人所不耻,所以司马迁被视作是“无行之人”,常常遭到诽谤和中伤,连他的好朋友也不理解他了。
(4)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A、指导读好“13年”、“52万字”,体会“鸿篇巨制”。
B、补充介绍鲁迅说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执教时间)
一、指名朗读课文
思考:
学习这篇课文还有什么疑问?
二、抓点研读,深入学习课文
1、说说学习课文还有什么疑问?
对学生的问题进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案 第一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