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五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联考文综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 文档编号:29559189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118.87KB
辽宁省丹东市五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联考文综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辽宁省丹东市五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联考文综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丹东市五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联考文综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丹东市五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联考文综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丹东市五校协作体2018届联考文科综合
历史试卷
1.孔子说过,我们不可能和鸟兽同居共处,除了和人打交道外,还能和什么打交道呢?
如果天下太平,我又何必去改变它呢?
这说明孔子
A.主张“爱人”
B.持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C.主张变法革新
D.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答案】B
【解析】分析材料的内容可知,孔子认为:
人和鸟兽不同,主张处理好人和人的关系,如果天下太平,我们就没有必要去改变。
故孔子持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有强烈的使命感,故B正确;A不是材料体现主旨;C中变法不符合孔子思想;D与材料意思相反。
2.宋代有人说:
“人生不可无田,有则仕宦出处自如,可以行志。
不仕则仰事俯育,不致丧失气节。
有田方为福。
”宋人的这种思想在此后的千余年间十分流行。
这一现象
A.根源于小农经济占主导
B.化解了官僚政治的内在矛盾
C.导致土地兼并严重
D.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人生不可无田”、“有田方为福”,可知宋人中仕宦、不仕者都重视田亩的拥有,这种思想会促进小农经济的稳固,A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正确;B项中“化解矛盾”不符合史实,与材料信息不相关,排除;C项“趋向豪强地主”,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排除;材料提及的是对小农经济的重视,D项属于无关项,排除。
故选A。
点睛:
对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认识与理解。
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
一是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
3.西汉初年,统治集团形成这样的认识,宰相不应限于政务细节之中,而应更加务虚,所谓“宰相器”者,应“知大体”,有宽仁的“长者之风”。
这一认识主要基于
A.防范丞相专权
B.稳定统治秩序
C.重建儒家信仰
D.抑制军功新贵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宰相要务虚,这是从基于加强皇权、稳定统治秩序而言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体现出防范丞相擅政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西汉初年是无为而治而非重建儒家信仰,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对宰相的抑制而非对军功新贵的抑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4.有学者认为:
“1840~1919年的八十年间,可以说是中国社会震动最剧烈,经济变迁最显著的非常历史时期。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该阶段“经济变迁”的是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洋务企业的兴衰
D.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这个经济现象在时间上并不属于“1840—1919年的八十年”,所以,不属于该阶段“经济变迁”的只能是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经济变迁”
5.2015年10月,在东经123度、北纬39度的大东港(史称大东沟)海域进行的“丹东一号”水下考古调查,发现60多枚铜钱、完整的鱼雷引信、以及CHIHYüAN的瓷盘上标记着“THEIMPERIALCHINESENAVY”(中国皇家海军)等共计60个种类、120多件文物,这些文物对研究某一历史事件极为珍贵。
以下关于这一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半殖民地秩序完全确立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促使清政府改变传统的经济政策
D.表明中国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大东沟海域”可知这曾经是甲午战争的旧址,该事件后清政府为了偿还债务,放松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故C正确;A是《辛丑条约》签订;B和D是抗日战争意义。
6.下图是1864年至1914年间中国各种报刊、杂志对民主一词使用数量情况。
由此可以看出
A.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政治文明发展的渐进性曲折性
C.君主观念逐渐淡化直至被抛弃
D.民族危机程度直接影响着民主思想的宣传
【答案】B
【解析】如果国人对民主的理解不断深入,那么“民主一词使用数量”的趋势应该是一度上升而不是象图表中那样几经波折,A项排除;解决此题应抓住关键词句“民主一词使用数量”,图表中的①是1864-1894年,此时处于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民主一词使用数量”很少,②是1894-190年间及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此段时间“民主一词使用数量”曾出现一个高潮,但很快回落,③是1900-1908年间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到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借立宪之名,强迫国民继续忍受君主专制制度,此段时间“民主一词使用数量”达到一个巅峰,还有一次小高潮,但还是又回落了,④是1980-1914年自清政府《钦定宪法大纲》颁布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又有两次小高潮和一次低谷。
综上所述充分说明了政治文明发展的渐进性和曲折性,B项正确;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1916年袁世凯还曾称帝,排除;D项中的“直接影响”不确切,排除。
故选B。
7.1956年12月毛泽东主张允许国家市场的对立物自由市场存在,并且说这就是中国的“新经济政策”。
这一主张得到了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的赞同。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苏俄新经济政策处于相同背景
B.摆脱了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束缚
C.探索与苏联经济体制不同的道路
D.出现了大起大落的经济发展模式
【答案】C
【解析】A选项说法错误,中国与苏联两国的社会背景和情况都不同;B选项说法错误,不能从此得出“摆脱”的结论;C选项说法正确,这与当时的斯大林模式是不一致的;D选项说法错误,这一模式并不是大起大落的。
8.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领域开始大谈“复辟与反复辟斗争”问题。
同时中国对第三世界经济援助的支出数据不断上涨。
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理论
B.“文革”严重干扰了经济建设
C.国民经济调整取得重大成果
D.中美苏关系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分析,从题干时间来看,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谈“复辟与反复辟斗争”问题,任何一次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经过长期、反复、曲折、复杂的阶级斗争而实现的,根据课本知识可以知道,当时中苏关系恶化,所以可以看出当时思想领域的变化,故D正确;A属于结果,不是原因;B和C与材料主旨均不不符合。
9.《十二铜表法》第五表规定:
“死者未立遗嘱,又无当然继承人,其遗产由最近的族亲继承;如无族亲时,由宗亲继承”。
这一规定
A.使遗嘱成为唯一继承方式
B.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
C.构建了罗马的法制社会
D.保护了监护人的利益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A项与“死者未立遗嘱”不符,故排除;《十二铜表法》规定了遗产的继承方式,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故B项正确;罗马当时是奴隶制国家,并非法制社会,故C项错误;族亲或宗亲不是当然继承人,不属于监护人,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名师点睛】罗马法的特征
(1)从地位上看:
罗马法是古罗马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欧洲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是西方政治文明的起源之一。
(2)从形式上看:
体现出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和形势需要的特点。
(3)从内容上看:
维护了罗马公民和自由民的社会地位,调整了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度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具有时代性的特征;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等多个领域。
(4)从作用上看:
是维系帝国和巩固统治的强有力的工具,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5)从局限上看:
体现出帝国统治者的意志和要求,对于被统治者而言,不可能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因此,其实质是维护少数奴隶主利益的工具,属于奴隶制法律体系。
10.1832年《曼彻斯特卫报》报道:
“英国的制造业体系和在这一体系创建大城镇的惊人速度都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出现这种经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
B.地理大发现
C.《权利法案》的颁布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答案】A
【解析】表格时间1832年是工业革命即将完成时间,工业革命促使英国制造业发展,故A正确;B和英国无关;C是17世纪;D是新航路开辟,不符合事实。
11.某著作写道:
“把统治权看做只是一种‘代办权’,从而证明把人民的合法权利归还给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民这种革命是正当的”。
该著作是
A.《社会契约论》
B.《论法的精神》
C.《理想国》
D.《纯粹理性批判》
【答案】A
..................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卢梭的思想
12.现任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认为:
“当今世界己发生根本性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是全球政治和经济重心已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转移探讨应对共同挑战的新准则是论坛的工作重心。
”下列表述,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大国应结盟应对新势力的挑战
B.世界已经形成了多极化格局
C.发展中国家正在超越发达国家
D.国际经济政治秩序需要重构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意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施瓦布认为国际经济政治秩序需要重构。
A项不符合材料,B、C两项错误,故选D项。
考点: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国际经济政治秩序需要重构
13.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人类的希望,儿童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建立初期,有识之士引入了西方的儿童福利理念,并建立了一系列机构,实行对男女灾童的福利救助。
同时把儿童的培养方向和城市发展相结合,积极培养商业、技术等城市建设急需的人才,确立了适应时代发展的儿童培养方向。
1927年—1937年是上海发展最快的十年,社会转型加快,大量人口聚集,劳动方式也由手工生产向机器大工业转化。
城市中激烈竞争和恶劣的生活环境使得人口的生育率下降,儿童的教养成为了当时社会关心的问题。
上海市政府着手建立公立医院保障儿童健康,并动员民间力量协办,截止到1936年,上海举办的各类医院已经超过40家。
其中公立和私立医院都有涉足妇幼保健领域的,在超过40家医院中,设有儿科和产科的医院超过30家。
——摘编自翟旭丹《近代上海社会福利制度(1927—1937年)》
材料二:
美国素有“儿童天堂”之称。
在美国人的社会福利观念里,儿童不仅是值得同情的无辜弱势群体,更重要的是美国人相信儿童是未来的希望,管好他们是管好社会的关键所在。
在殖民时代,宗教组织在早期的儿童救助方面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犹太教、基督教等其他教派也在儿童救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工业革命后,美国大城市里的孤儿、弃儿越来越多,给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
同时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原有的儿童福利院存在很多问题。
从前人们认为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应该主要依靠民间组织的想法被放弃,美国政府开始主动承担其国民福利的责任。
在儿童福利方面,政府通过不断的立法确立了一系列方案,一套完整的儿童福利体制逐渐建立。
……美国的儿童行政服务项目繁多,能满足各类儿童的不同需要,中央由儿童发展局统一规划和领导,行政主管机构强劲有力,能发挥人群服务的特质。
——XX文库:
《儿童福利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及美国儿童福利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美两国制定儿童福利政策背景的相似之处以及对今天的启示。
【答案】
(1)中国:
受西方影响;与城市发展相结合;政府和民间力量合作;直接救助和长远培养相结合。
美国:
确立儿童是未来希望的价值观念;儿童福利制度建立早且逐渐形成比较完备的体系;主体由宗教等民间组织变为政府;制度走向法制化;建立比较全方位的儿童服务机构。
(2)背景的相同点:
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取得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政治:
民主政治进步政府重视
思想:
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启示:
进一步确立儿童权利主体的价值观念;政府应关注民生;福利政策应该制度化、法制化;儿童福利制度受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发展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2)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一和二所以结合所学对两者的背景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归纳。
第二问的启示可以从政府应关注民生、福利政策应该制度化、法制化等角度回答。
14.建国以来部分交通工具变迁
年代
主要交通工具
50年代
主要步行、独轮车,或牛马车;人力、畜力是主力。
1950年8月1日,中国民用航空正式开航。
它是十足的“新鲜事物”,当时坐飞机前,乘客都要先过秤,体重合格才能坐飞机―――因为飞机小,载重能力有限,如果乘客太胖,飞机就可能出现安全事故。
60年代
公交车并不普及,由于国内石油资源紧张,公交车顶有一个大的煤气包。
1969年10月1日北京地铁建成通车,全长23.6公里,属于战备工程,不对公众开放。
70年代
中国有“自行车王国”的称号。
自行车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省吃俭用才买得起,而且当时购买自行车得凭票。
70年代末期,永久、凤凰、飞鸽等品牌的自行车开始风靡中国。
80年代
摩托车是家庭富裕的象征;
公交车开始普及全国;
北京出租车黄色“面的”流行;
1981年9月15日,北京地铁正式对外运营。
90年代
公交车已经成为城市最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
80年代末90年代初,飞机还是个新鲜事物,线路和航班次数都很少。
21世纪
私家车普遍,品牌众多,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国;
出租车更新换代,混合动力、无障碍出租车上路;
建设更加绿色、环保、人性化的新型交通体系;
火车、高铁、地铁、轮船、飞机成为国人常见的出行方式;
新能源车辆加快推广。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交通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答案】示例:
趋势:
(1)交通工具种类由少到多。
(或从单一到多元、从平面到立体等)
(2)交通工具技术不断改进,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3)交通体系越来越完备,更加绿色、环保、人性化。
说明:
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长时间,由于经济发展滞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民生活贫困,交通工具种类(或技术、或体系)单一(或技术落后、或体系不完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出行需求增加;科技不断进步,制造业、筑路技术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人员流动性不断增强,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经济发展,环境恶化,人们环保意识增强;政府更加重视民生,不断提升管理职能,服务于民;经济全球化,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等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表格中“交通工具种类由少到多。
(或从单一到多元、从平面到立体等)、交通工具技术不断改进,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以及交通体系越来越完备,更加绿色、环保、人性化。
”来归纳趋势,说明结合所学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经济以及思想观念和政府政策等思考回答。
(二)、选做题(共15分。
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
15.【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末清初,明代宗室藩王们及一大批官僚豪绅被镇压后,这些被镇压的藩王、官僚豪绅所霸占的土地分布在山东、山西、湖南、湖北、陕西等地,当时清政府有的官吏建议统一回收,然后卖给农民耕种。
而当时有的庶民一贫如洗,哪有钱购买这些土地呢?
康熙作了一个令大部分清政府官吏张目结舌的决策,他下诏将藩王的土地无偿交给所在地的农民耕种,号称“更名田”。
康熙在实施“更名田”的同时,大胆奖励官员、农民垦荒官……此外,康熙皇帝针对贫困农民在垦荒和兴修水利无资金、无耕牛的问题,他下令地方政府给予财政资助……
清初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土地买卖的放开,将人口与土地绑缚在一起已经显得没有意义了。
……土地集中已达无可复加的地步。
……“以田为经,以丁为纬”征收赋役会影响政府收入。
因为“丁额无定,丁银难征”造成不少的钱粮亏空。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董之燧提出“确查各县地亩若干,统计地丁、人丁之银数若干,按亩均派”。
同年在广东先试行,并由此拉开了全国“摊丁入亩(地)”改革的序幕。
……大规模开展是在雍正年间。
……此后,“地丁合一”基本上成为了全国统一的赋税制度。
——曲路浚《从前清政府的棱镜中折射当代财政之伤》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初经济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初经济改革的意义。
【答案】
(1)主要内容:
明末农民战争,藩王王庄被抛荒或被农民所耕种;原有的赋税制度不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土地兼并严重,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2)意义:
更名田使农民有了自己的田地,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赢得了民心,缓和矛盾,巩固统治;摊丁入亩,地丁合一,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工商业的发展;不再以丁为征税对象,减少了民间户口隐匿,有利于人口的增长,同时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解析】依据材料中“明代宗室藩王们及一大批官僚豪绅被镇压后”“土地集中已达无可复加的地步”“造成不少的钱粮亏空”的信息归纳回答。
依据材料中“基本上成为了全国统一的赋税制度”并结合所学从经济发展、社会统治以及税收制度变化等思考回答。
16.【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国会内外的孤立主义势力和孤立主义思潮对罗斯福的对外政策影响很大,罗斯福在就职前出版的《向前看》一书中,明确申明:
“不要也不应该将美国拖进欧洲或任何地方的政治争论中。
”……针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并不是不想参战,有的垄断集团就认为,在欧亚两洲发动战争和实行经济军事化是美国摆脱危机的出路,但何时参战能最大限度的捞取好处,这需要仔细考虑、斟酌……在20世纪30年代,国际局势日趋紧张,战争迫在眉睫的时候,美国人就起来反对美国卷入欧洲战争。
……在英法绥靖政策的影响下,美国在推行绥靖的同时宣布中立,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在国际关系中的有利地位与交战国双方进行贸易往来,大发横财。
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珍珠港,美国才对日宣战。
——摘编自薛艳萍《论二战前期美国保持中立的原因》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美国在二战前期保持中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期间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及影响。
【答案】
(1)原因:
罗斯福外交政策受到孤立主义的影响;经济危机的冲击;美国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英法绥靖政策的影响。
变化:
由中立到参战。
(2)影响:
组织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加快了二战胜利的进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解析】依据材料中“国会内外的孤立主义势力和孤立主义思潮对罗斯福的对外政策影响很大”“美国摆脱危机的出路”“美国人就起来反对美国卷入欧洲战争,在英法绥靖政策的影响下”的信息归纳回答。
依据所学从反法西斯以及加速二战进程回答即可。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如果说伏尔泰是一位并不太成体系的思想家,孟德斯鸠用一种模糊不清、主要是反思的方式写作,那么与他们不同,狄德罗是各位哲学家中最具纲领性的一位。
他最大的影响在于他是《百科全书》的组织者和撰稿人。
《百科全书》力图把当时最先进的哲学、科学和技术知识予以总结和传播。
书中文章悉由当代各位主要启蒙思想家(包括伏尔泰和孟德斯鸠)撰写,1751﹣1772年间出版共17卷,另有11卷插图。
他希望它能够“改变人类思维的普遍方式”,他认为对所有的传统信仰都应该“不惜情面的予以全面审查”。
该书畅销一时,重印多次,大大有助于启蒙思想在法国和欧洲的传播。
——摘编自菲利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科全书》体现的核心思想及其特点,并概括《百科全书》的写作背景。
(2)如何理解狄德罗是一位“最具纲领性”的人物?
【答案】
(1)思想:
理性.
特点:
图文并茂;卷帙浩大;作者众多;内容丰富。
背景:
启蒙运动兴起;近代科学发展。
(2)组织编写《百科全书》;促进启蒙思想传播。
【解析】第一小问核心从理性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特点从“力图把当时最先进的哲学、科学和技术知识予以总结和传播”“另有11卷插图”的信息回答;第三小问结合启蒙运动兴起和近代科学发展回答。
依据材料“他是《百科全书》的组织者和撰稿人”“启蒙思想传播”的信息回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辽宁省丹东市五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联考文综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 辽宁省 丹东市 协作 体届高三 上学 联考 历史 解析 Wo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