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8中国现代文.docx
- 文档编号:29557522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658.69KB
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8中国现代文.docx
《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8中国现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8中国现代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8中国现代文
2016年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8(中国现代文明)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2题,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
1.(2016·海淀一模)读下图,下列关于新中国外交表述准确的是( )
A.中国与①的外交谈判中首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与②的交往中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C.③是首先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结成同盟的国家
D.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为解决④的问题发挥重要作用
【知识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解析】从图示可以看出①是马来西亚,②是印度,③是外蒙古,④是缅甸,中国首先与印度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A项错误;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故B项错误;首先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结成同盟的国家是苏联,故C项错误;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提出《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中国为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6·顺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下图漫画中“HighLoB”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吊高球”,其反映的实质问题应该是( )
A.中国不想和日本打乒乓球 B.中美乒乓球赛在日本举行
C.美中关系改善日本不知情 D.日本是中美建交的大障碍
【知识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解析】按照材料中的主人公身份,漫画表达的不是乒乓球运动,故A项错误;同上述理由一样,故B项错误;70年代初期,因为各自内外因素的作用,中美谋求关系正常化,但是因为牵涉利益较多,当时美国绕开了日本单独和中国接触,故C项正确;当时的日本在国际关系上是唯美国马首是瞻的,虽然接触过程中要绕开日本以减少第三方势力的干扰,但是说成“大障碍”还是夸大的,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6·东城上学期期中)“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材料中的“转折点”是(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正常化
C.《中日联合声明》的签署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知识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解析】“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说明是在联合国击败美国,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中日联合声明》的签署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都是在联合国之外,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4.(2016·精华学校3月联考)以下是四首新中国不同时期歌曲的海报。
按海报中内容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③②④ B.①④②③ C.④①②③ D.①④③②
【知识点】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文化大革命”;“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解析】“人民当家做主站起来”指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深圳特区建立是在1980年,澳门回归是在1999年,革命样板戏是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产物,按照先后顺序应该是①④②③,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5.(2016·丰台期末)下列国庆阅兵图片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④②①③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①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②反映的是1958年的人民公社运动;③反映的是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成就;④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按照时间排序,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6.(2016·东城上学期期中)1972年中美在上海发表的《联合公报》中声明:
“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一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这主要针对的是( )
A.法国重返越南,东南亚局势紧张 B.国际恐怖组织在亚太地区频繁活动
C.苏联在亚太地区实行扩张政策 D.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知识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解析】法国重返越南和国际恐怖组织在亚太地区频繁活动不符合史实,故A.B项错误;1972年中美联合发表《联合公报》反对霸权主义,背后是苏联在亚太地区对中国和美国构成威胁,与苏联在亚太地区的扩张政策有关,故C项正确;日本与美国是盟国,美国不会针对日本,故D项错误。
【答案】C
7.(2016·顺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下表中,1960年中国人口死亡率急剧上升的原因是( )
A.三年自然灾害 B.基本医疗服务缺乏
C.长期对外战争 D.政治经济政策失误
【知识点】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三年自然灾害是部分原因,而且只要政府执行政策得当,是有可能克服自然灾害的,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很快建立了基本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故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对外战争已经停止了,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从1958年开始,因为“左”倾路线的发展,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困难,导致了死亡率的上升,故D项正确。
【答案】D
8.(2016·东城期末)读下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共产党在①制定了第一个党纲
B.《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在②发表
C.毛泽东在③撰写了《井冈山的斗争》
D.毛泽东在④发表《新民主主义论》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毛泽东思想;国民革命
【解析】①是上海,故A项正确;《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在广州发表,②不是广州,故B项错误;应在井冈山撰写,③是广州,故C项错误;④不是延安,故D项错误。
_
【答案】A
9.(2016·西城期末)历史文物能够反映历史的变迁。
以下文物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③④② B.①④③② C.④①②③ D.④①③②
【知识点】19世纪以来世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碰撞与冲突
【解析】梵高的《向日葵》创作于1888年,中国加入WTO是2001年,“银河—Ⅰ号”计算机出现于1983年,马歇尔计划是1949年推行的,正确顺序是①④③②,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10.(2016·海淀期末)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以下属于贯彻这一方针的文艺成果有( )
①《茶馆》②《蔡文姬》③《沙家浜》④《青春之歌》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知识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试题解析】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故①②④正确;《沙家浜》是“文革”期间的“样板戏”之一,是对“双百”方针破坏,故③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11.(2016·海淀期末)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抗日战争时期理论创新的突出表现是( )
A.解决了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B.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C.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D.形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理论
【知识点】毛泽东思想
【解析】解决了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是在中共成立到国民革命时期,故A项错误;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B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指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其中又把民主革命阶段按照领导阶级的不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故C项正确;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全国性政权即将建立的时刻﹐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而写了《论人民民主专政》,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结合中国实际,论述了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国家对内、对外政策等,形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理论,故D项错误。
【答案】C
12.(2016·顺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历史学主张史论结合,依据史实做出合理评论。
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解析】文革中造反派“全面夺权”虽然号称“无产阶级大革命”,但是事实上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破坏,故A项错误;“双百”方针主要在50年代中后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进入60年代以后受“左”倾影响,该方针逐渐脱离了正常轨道,故B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当时主要是针对周边国家提出,70年代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主要是受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故C项错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参与国际经济与贸易秩序的制定,进一步深化与各国经济的交流,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本大題共3小题。
第13小题16分,第14小题10分,第14小题20分,共计52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3.(2016·顺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16分)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政权,完成工业化,中国共产党进行了积极探索。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毛泽东在1949年宣布他的外交政策:
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推出这一政策不仅有意识形态的共性,也有实际的考虑:
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需要依靠苏联的援助和保护,以防止像布尔什维克革命后发生在西伯利亚的那种西方列强的干预。
因此,毛泽东在1949年掌权后不久,就前往苏联寻求一项友好同盟条约——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出国。
“莫斯科-北京轴心”正式缔结于1950年2月14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十年大部分时间里对外政策的基石。
史太林(斯大林)给予毛泽东一项军事同盟和三亿美元的贷款,并答应派遣专家帮助中国进行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建国初期中国实施的外交政策及其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10分)
1952年下半年到1953年春、夏,粮食购销紧张。
用什么办法解决粮食购销问题,成为困扰当时国家领导人的一个严重问题。
陈云在比较了各种方案后说:
“如果继续采取自由买卖的办法,我看中央人民政府就要天天做‘叫花子’,天天过‘年三十’。
”他认为“只能实行第一种……其他办法都不行”,因为不这样做,“只有把外汇都用进口粮食,那么办,就没有钱买机器设备,我们就不会建设了,工业也不要搞了”。
——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你认为之后国家对粮食及农业采取了什么政策,有何影响?
(6分)
【知识点】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解析】
(1)第一小问政策,结合所学可以归纳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推出这一政策不仅有意识形态的共性,也有实际的考虑:
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需要依靠苏联的援助和保护“,可以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两个角度归纳;第三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一项军事同盟和三亿美元的贷款,并答应派遣专家帮助中国进行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以从巩固政权、服务于经济建设、影响与西方交往等角度概括。
_
(2)第一小问政策,根据材料二“……解决粮食购销问题,……‘如果继续采取自由买卖的办法……中央人民政府就要天天做‘叫花子’,天天过‘年三十’。
“只有把外汇都用进口粮食,那么办,就没有钱买机器设备,我们就不会建设了,工业也不要搞了”等信息,可以从统购统销的着政策、三大改造的措施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影响,从工业化建设、农村发展的弊病等角度归纳。
【答案】
(1)政策: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分)
原因:
中共在意识形态上与苏联相同;中国需要苏联的援助和保护。
(4分)
影响:
一方面有利于巩固革命胜利成果,有利于建国初期的经济恢复和建设;另一方面影响了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不利于对外开放。
(4分)
(2)政策:
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走合作化道路。
(2分)
影响:
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工业化建设,为工业建设提供资金。
但造成了农村经济的长期落后。
(4分)
14.(2016·精华学校3月联考)(24分)题目主题:
扶贫
材料一
全面彻底的土地改革,不仅完全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而且通过没收地主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分配给贫苦农民的办法,改善了农村贫苦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缩小了农村的贫富差距。
与此同时,国家还通过兴修水利、增加农贷、城乡交流和缩小工农产品剪刀差等办法促进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增加农民收入。
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农民生活有了较明显的改善。
全国按农村人口的人均乡村社会商品零售额,1950年为21.7元,到1952年则提高到30.7元,平均每年递增18.9%。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1)阅读材料一,说明新中国建立之初,党和人民政府帮助贫苦农民改善生活状况的措施和成效。
(10分)
【知识点】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第一小问措施,依据材料一“全面彻底的土地改革”可以归纳为实行土地改革,依据材料一“与此同时,国家还通过兴修水利、增加农贷、城乡交流和缩小工农产品剪刀差等办法促进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增加农民收入”可以归纳为兴修水利,提供贷款,缩小工农业产品差价;第二小问成效,依据材料一“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农民生活有了较明显的改善”可以归纳为到1952年农民的生活明显改善,依据材料一“全国按农村人口的人均乡村社会商品零售额,1950年为21.7元,到1952年则提高到30.7元,平均每年递增18.9%”可以归纳为商品消费额有较大的增加。
_
【答案】措施:
通过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贫富差距;(4分)通过兴修水利,提供贷款,缩小工农业产品差价等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4分)
成效:
到1952年,农民的生活明显改善,商品消费额有较大的增加。
(2分)
3.(2016·西城一模)(26分)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追寻历史人物的踪迹,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理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1:
科学家钱学森
1950年,旅美科学家钱学森开始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
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1955年,在新中国的外交斡旋下,钱学森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
国外评论家指出,“钱学森的归来,使红色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
(1)结合所学,分析美国阻挠钱学森回归祖国的原因;(6分)概括我国取得“两弹一星”成就的历史意义。
(20分)
人物2:
一位普通的中国青年
美国《时代周刊》在1984年4月30日的杂志封面上刊登了一位普通的中国青年的照片,他手里拿着可口可乐,面露微笑。
图中的英文为:
“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
”
(4)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谈谈美国总统里根可能会在中国看到什么。
(6分)
【知识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巨变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三“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
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可知原因是钱学森具有突出的科学才能,结合1950、1955年的国际形势及中美关系,可知原因是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第二小问意义,从“两弹一星”对我国国防力量和科技水平、国家实力以及国际地位等方面的影响,总结归纳其历史意义。
(2)结合材料四中1984年改革开放时期的相关史实,及普通中国人的变化等方面,总结答案。
【答案】
(1)原因:
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2分)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2分)钱学森具有突出的科学才能。
(2分)
意义:
打破了美、苏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安全保障,振奋中华民族精神和自信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培养出一批科学人才,为后来和平利用原子能和空间技术奠定基础。
(14分)
(1)看到:
改革开放初期,(2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增加,(2分)中国人心态更加开放包容。
(2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 名校 历史试题 重组 测试 08 中国 现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