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 运动和力.docx
- 文档编号:29556086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142.86KB
专题十二 运动和力.docx
《专题十二 运动和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二 运动和力.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十二运动和力
专题十二:
运动和力
例1: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汽车拉拖车时,汽车总是施力物体,而拖车总是受力物体
B.脚踢球时,脚先对球施力使球飞出,然后球对脚施力使脚疼痛
C.物体之间只有直接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
D.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例2:
在当今世界,地面上奔跑速度最快的是猎豹,它的速度可达40m/s;在水中游得最快的是旗鱼,它的速度可达108km/h;在空中飞行的鸟中最快的是褐海燕,它1min内能飞行5km,如果有可能让这三种动物在一起比赛,冠军是_______,亚军______.
例3:
手提水桶时,会感到手也受水桶向下的拉力,可见,不但______对____施加了力,同时______对_____也施加了力.
例4:
有同学说:
“物体沿直线运动,每分钟通过的路程都是100m,则必为匀速直线运动.”这句话对吗?
例5:
王师傅用一把刻度尺测量一木板的长度所测量结果是3.568m那么,这块木板的长度的准确值是多少?
估计值是多少?
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多少?
测量的结果精确到多少?
分析:
此类问题应根据测量结果,运用逆向思维来分析.根据测量记录的要求,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读的,3.568m的最后一位是0.008m,即0.8cm,所以估计值是0.8cm.而估计值以前的数值均为准确值,所以3.56m即356cm为准确值.从右起倒数第二位数字所在单位就是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故这把尺的最小刻度值是1cm.由于测量所能达到的精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的,因此,这个测量结果精确到1cm
答案:
356cm0.8cm1cm1cm
例6:
工人用铲子向炉膛内送煤,铲子并不进入炉膛,而煤却能飞进炉膛,这是为什么?
例7:
在一次工程爆破中,用了一条96cm长的导火索来使装在钻孔里的炸药爆炸,导火索燃烧的速度是0.8cm/s,点火者点着导火索以后,以5m/s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点500m的安全地区?
分析: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比较时间、路程和速度的多种方法求解.导火索的燃烧和点火者的跑动具有等时性.此题有多种解法.一题多解有利于同学们思维能力的提高.
已知:
v1=0.8cm/sv2=5m/s
s1=96cms2=500m
解法一:
比较运动时间(求t1=?
t2=?
)
由v=s/t得t1=s1/v1=96cm/O.8cm/s=120s
t2=s2/v2=500m/5mis=100s
因为t1>t2所以人能跑到安全区.
解法二:
比较需要导火索长度和实际导火索的长度(求s1′)
由v=s/t得t1′=t2=s2/v2=500m/5m/s=100s
s1′=v1t1′=0.8cm/s×100s=80cm.
因为s1′ 解决三: 比较导火索燃烧过程中人跑过的路程与爆炸点到安全区的距离(求s2′) 由v=s/t得t2′=t1=s1/v1=96cm/0.8cm/s=120s s2′=v2t2′=5m/s′120s=600m 因为s2′>s2所以人能跑到安全区. 解法四: 比较刚好能保证人能跑到安全区的导火索燃烧速度与实际燃烧速度(求v1′) 由v=s/t得t1′=t2=s2/v2=500m/5m/s=100s v1′=s1/t1′=96cm/100s=0.96cm/s 因为v1′>v1所以人能跑到完全区. 解法五: 比较保证爆炸时人刚到安全区所需的速度与人实际跑开的速度(求v2′) 由v=s/t得t2′=t1=S1/V1=96cm/0.8cm/s=120s V2′=S2/t2′=500m/120s=4.17m/s 因为v2′ 例8: 步行人的速度为v1=5km/h,骑车人的速度为v2=15km/h,若步行人先出发30min,骑车人由同一出发点需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追上步行人? 这时距出发地多远? 分析: 这是两个物体参加的、运动时间不同的运动,可将这两个运动转化为运动路程或运动的时间相同来分析. 已知: v1=5km/hv2=15km/hΔt=30min=0.5h 求: ts 解法一: 两个物体运动的路程相等 s1=s2v1(t+Δt)=v2t t= = =0.25h s=s2=v2t=15km/h×0.25h=3.75km. 解法二: 两个物体运动的时间相等 t1=t2 所以 s= = =3.75km t=s/v2=3.75km/15km/h=0.25h. 检测: 一、选择题 1.某火车站并列停靠着甲、乙两列火车,甲车上的乘客突然发现自己所在的列车向东运动了,关于两列火车运动情况的说法可能的是 A。 甲车不动,乙车向东 B。 甲车不动,乙车向西 C。 甲车向西,乙车不动 D。 甲车向西,乙车向东 2.我国自1984年4月8日发射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以来,已经陆续发射了多颗这类通信卫星。 同步通信卫星虽然绕地心运动,但是地球上的人却觉得它在空中静止不动,那么,它绕地心转动一周需要的时间为() A.1天B.30天C.120天D.365天 3.下列对公式的理解正确的是 A.根据 可知,导体的电阻与该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B.根据U=IR可知,导体两端的电压与该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C.根据 可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 D.根据S=vt可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需时间成正比 4.一列队伍长50m,跑步速度是2.5m/s,队伍全部通过一长100m的涵洞,需要的时间是() A.60s B.50s C.40s D.20s 5.如图钩码与装水的试管在定滑轮的两边处于静止(不计摩擦、绳重和空气阻力),用手指向上轻弹一下试管底部,试管离开手指后到与定滑轮接触前,试管将 A.向上加速运动B.向上减速运动 C.向上匀速运动D.以上说法都不对 6.物理学中将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定义为加速度.依据该定义,若某物体在t时间内速度从V1增加到V2,则加速度为 .现有一小球从静止开始以3m/s2的加速度加速运动2s,则2s末小球的速度为 A.0B.2m/sC.3m/sD.6m/s 7.在学校“运用物理技术破案”趣味游戏活动中,小明根据“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可知留下图中脚印的“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 A.1.65m B.1.75m C.1.85m D.1.95m 8.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A.一颗小铁钉重约为5 N B.手电筒的额定功率约为40 W C.一本八年级物理课本厚度约为6 mm D.去年我省北部的最低气温达零下60 ℃ 9.如图是2009年6月30日,醉酒超速驾车造成5死4伤的事故车辆,事故后严重变形.汽车变形说明 A.汽车受重力的作用 B.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C.汽车没有受到摩擦力作用 D.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10.下列四个事例中,其中与另外三个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的是() A.人对拉力器的作用力可使弹簧伸长 B.杆对台球的作用力可使台球由静止开始运动 C.守门员对足球的作用力可使运动的足球静止 D.拦网队员对排球的作用力可使排球改变运动方向 12.以下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高速运动的物体不容易停下来,所以物体运动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用相同的水平力,分别推放在地面上的两个材料不同的物体,则难以推动的物体惯性大 C.匀速行驶中的客车突然刹车,乘客向前倾,这是由于惯性所引起的 D.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才有惯性 13.《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 坐在汽车前排的司机和乘客都应系好安全带,这是为了减轻在下列哪种情况时可能对人身造成的伤害 A.汽车车速太慢B.汽车紧急刹车 C.汽车缓慢启动D.汽车突然加速 14.小熊猫能够轻松地倒挂在竹子上,当它倒挂在竹子上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竹子对小熊猫的作用力和小熊猫所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小熊猫对竹子的作用力和小熊猫所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C.小熊猫对竹子的作用力和竹子对小熊猫的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 D.小熊猫很轻,其重力不需要平衡就能静止在空中 15.重为G的苹果从树上竖直下落,若苹果在空中所受阻力小于G,则苹果在竖直下落过程中受到的合力大小() A、等于GB、等于0C、大于GD、小于G 16.如图12所示,放在M、N两水平桌面上的P、Q两物体,分别在FP=5N、FQ=3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确定 A.桌面M一定比桌面N粗糙 B.P的速度一定大于Q的速度 C.P的质量一定大于Q的质量 D.P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大于Q受到的摩擦力 17.体重为490N的某同学用双手握住竖直的木杆匀速上攀,他所受的摩擦力 A.等于490N,方向竖直向下B.等于490N,方向竖直向上 C.大于490N,方向竖直向下D.小于490N,方向竖直向上 18.妈妈做饭时,小军在旁边仔细观察。 于是联想到许多物理知识,其中错误的是( ) A.泼水时,盆留在手中,水由于惯性飞出去了 B.把鸡蛋向碗沿一撞,鸡蛋就破了,是利用了力的相互作用 C.饺子上捏出了漂亮的花边,是力改变了物体的形状 D.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电饭锅受到的重力和它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二、填空题、 1.宁安城际铁路芜湖段正在建设中,芜湖人多年的“动车”梦即将变为现实。 已知芜湖到南京的路程约92km,若宁安城际铁路建成后火车以25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则从芜湖到南京约需h,合min。 以正在行驶的火车为参照物,铁路是(选填“静止”或“运动”)的。 2.五一节,爸爸驾车带楠楠去南滨路海洋公园游玩,途经长江大桥,如图7所示。 如果小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为450m的大桥,则过桥所需的时间为s。 车行驶在桥中央时,爸爸问楠楠: 为什么我们看到乔两边的路灯在不停地后退呢? 楠楠告诉爸爸,这是因为我们选择了为参照。 3.在以“力”为主题的辩论赛中,正方和反方提出了许多观点,小明把他们的观点归纳整理如下表.你认为正确的观点有.(只填序号) 正方 反方 观 点 1.两个物体相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2.两个物体接触,但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3.两个物体不接触,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4.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5.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6.力可以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7.力的产生总涉及两个物体 8.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9.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10.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沿同—方向运动其路程S跟时间t的关系图像如图4所示。 仔细观察图像,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写出一条即可) 5.如图16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N,拉力F1为N。 6.沪宁城际铁路即将通车,南京至上海路程约为300km,若列车运行的平均速度为250km/h,则乘坐该列车从南京到上海只需____h.列车中的乘客看到车外的树木飞驰而过,这是以____为参照物,列车在进站过程中,动能将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7.武广高速铁路全长约为1050km,如果高速列车按设计时速为35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则全程所需时间约为h。 高速列车的窗户不能打开,这样设计是为了防止列车在高速行驶时,因车箱内的气压车箱外的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而造成安全隐患。 8.体育运动中蕴含很多物理知识: 运动员挥拍用力击打乒乓球主要是为了改变球的____;射箭运动员用力拉弓主要是为了改变弓的____;短跑运动员跑到终点时由于具有惯性,仍要保持原有的____继续向前运动。 (本题均选填“形式”或“运动形态”) 9.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10所示,由图像可知: 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______和______;经过5s,跑在最前面的小车是______。 10. 狂风把小树吹弯了腰,把落叶吹得漫天飞舞。 从力的作用效果分析,风力不仅使小树发生了,还使落叶的发生了改变。 11.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 (1)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cm,则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m/s. (2)小组间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不同. ①请你猜想影响最大速度的因素可能是(写出一个影响因素). ②为了验证你的猜想,简要的做法是. 12.当衣服上粘了灰尘后,用手拍打一下,灰尘就会飞离衣服,这是因为灰尘具有____的缘故。 13.匀速直线行驶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由于______仍能在水平路面上滑行,最终停下来是因为______。 14.陆永是奥运会举重冠军,假设他用2000N的力把重l960H的杠铃举过头顶,杠铃被举高过程中受到的合力为______N。 这个合力使杠铃由_______状态变为运动状态。 15.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之间的关系,用钩码(重1牛)、测力计、打点计时器和纸带等进行实验。 试验中,先将钩码挂在已调好的测力计下,且处于静止状态,如图7(a)所示。 接着,在钩码的下端固定纸带,并使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然后分别三次拉动钩码竖直向上运动,每次拉动过程中,观察到一段时间内测力计示数是不变的,纸带上的点记录了这段时间内钩码的运动情况,三次实验如图7(b)、(c)、(d)所示。 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测力计示数和对应的纸带,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由图7(a)与(b)与(c)可得。 由图7(a)与(d)或(b)与(d)或(c)与(d)可得。 三、实验探究题、 1.观看了电视播放的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投弹攻击地面目标的军事演习后,军事迷小兵对炮弹离开飞机后影响其水平飞行距离大小的因素产生了两个猜想: ①飞机水平飞行的速度越大,炮弹离开飞机后飞行的水平距离越远;②炮弹离开飞机后飞行的水平距离跟飞机飞行高度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小兵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如图10所示的实验: (1)让小球从光滑斜槽上的A点自由滑下,经C点后沿水平方向运动离开斜槽,最后落 在地面上的 P1点。 (2)保持斜槽的高度不变,让小球从斜槽上的B点自由滑下,经C点离开斜槽,最后落在地面上的P2点。 此时小球经过C点的速度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上一步中小球经过C点的速度,由此可证明猜想①是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3)为了验证猜想②,应控制小球离开C点时__的大小不变。 小兵增加h的高度,仍让小球从A点自由滑下,此时小球落在地面上的P3点,比较OP3和_____(选填“OP1”或“OP2”)可得结论: 飞机飞行的高度越高,炮弹离开飞机后飞行的水平距离越(选填“大”或“小”)。 2.下图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过程. (1)根据图中情景可以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①是假设,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B.①②③④都是实验事实 C.①②是实验事实,③④是实验推论 D.①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2)每次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记下小车最终停在水平面上的位置.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越 .其中运动的小车在木板上最终停下来,是因为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 (选填“平衡力”、“非平衡力”或“不受力”). (3)若用木块代替小车再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还需要添加的器材是长方体木块、钩码和 __. 3.小明想探究足球滚动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 (1)小明想到自行车轮胎充气不足时很难骑快,于是猜想: 足球充的气越足,滚动就越____ (2)如图所示,小明在一处斜坡上进行实验,他测出足球在A处从静止释放,滚动10m到B处所用的时间为8s;将足球用球针放掉一些气后,在B处从静止释放,测出足球滚动10m到C处所用的时间为14s.小明在实验时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秒表和。 (3)足球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m/s。 (4)小明实验中存在不足之处,请你指出一点: __________。 4.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甲、乙两组同学分别选择器材后,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14所示。 老师指出乙组同学选择的器材更加合理,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探究力的大小对二力平衡的影响时,利用了定滑轮能够________的特点,并通过调整________来改变F1和F2的大小。 (3)保持F1与F2相等,用手将小车扭转到图15中的位置,松手后,小车将无法在此位置平衡。 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满足哪个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十二 运动和力 专题 十二 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