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青山不老》《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人教部编版六年语文上册.docx
- 文档编号:29534985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29.66KB
说课稿《青山不老》《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人教部编版六年语文上册.docx
《说课稿《青山不老》《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人教部编版六年语文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课稿《青山不老》《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人教部编版六年语文上册.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说课稿《青山不老》《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人教部编版六年语文上册
《青山不老》说课稿
一、 说教材
《青山不老》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教学安排为一课时。
文章语言生动优美,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的故事。
根据以上这些,从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知识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
这篇略读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首先,提出质疑,初步感悟。
让学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时,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能捕捉并提炼课文的重要信息,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补充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培养了学生细心读书、边读边想的好习惯。
(补充学生提出的问题)今天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实际只要解决了“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那么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利用导读,解决问题,升华感悟。
我利用略读课文中的导读,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解决问题。
导读的三个问题是层层深入的,同时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
前两个问题“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通过读,学生都能找到答案。
再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学生的情感也同时得到升华。
对最后一个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我安排了写,主要意图是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最后,以读代讲,体验感悟。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抓住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
所以,我设计时教学时,主要想让学生靠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课文。
备课时,抓住备“读”。
要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什么方式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先安排初步感知课文,根据要求来自由读课文;交流“老人创造的奇迹和什么情况下创造奇迹”时,以读代讲,讲得少,用读去体会。
最后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通过写感想后读一读。
《少年闰土》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少年闰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
它在本单元中训练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通过对文中优美的、含义深刻的语句多朗读、多体会,悟出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1、感知少年闰土这一形象,知道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
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2、能在教师的帮助下,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知道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
2、能在教师的帮助下,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教学难点:
模仿“看瓜刺猹”扩写“海边拾贝”或“看跳鱼儿”
教学准备:
课件
二、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闰土“看瓜刺猹”这幅画面给作者和读者都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教学中通过情境渲染,自主品读,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再现语言文字所反应的客观事物,让闰土这个人物在画面中鲜明地树立起来,深入人心,使学生了解人物的特点。
2、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法。
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的学习方式,通过各种读来学习课文,在初读中整体感知,在细读中理解,在精读中感悟。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闰土给我讲的四件事时,引导学生接近闰土,认识闰土,了解闰土的特点,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3、读写结合法。
在课堂上安排适当的时间进行小练笔,做到读写结合。
三、说学法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课文的能力。
所以本课可引导学生运用“读——思——写”的学习方法。
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让课堂上有琅琅的书声、静静的思考,充分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
按照“品读语言——表达感悟——积累语言”,让学生实实在在学语文,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回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7课《少年闰土》,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师:
大家回忆一下,闰土向鲁迅介绍了哪几件希奇事?
其中哪件事让你印象深刻?
(看瓜刺猹)
二、学习“看瓜刺猹”
1、同学们自由读9——13自然段,画出作者和闰土的对话。
2、“看瓜刺猹”的对话中,你觉得哪里最有意思?
(师出示句子)
(1) 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
(随便吃瓜非常少见,我们可以到那里饱餐一顿。
)
师:
你能读读这句话吗?
把这种希奇的感觉读出来。
师:
这样吧,我是少爷,你是闰土,你回答我的问题。
“管贼吗”生接“不是……刺猬、猹。
”
(2) 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
(猹这种动物一定特别机灵。
)
(3)”有胡叉呢。
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
这畜牲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
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猹好像和闰土捉迷藏一样)
3、师:
那我们就一块来体会他刚才说的那种捉迷藏的感觉。
齐读9-13自然段。
4、默读9-13自然段,圈出闰土刺猹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动词)。
(可见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是一个事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
分角色读一读,从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个怎样的人?
(聪明能干勇敢)此时,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出示课件
同学们,你们想一想:
看瓜刺猹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晚上);当时是什么样的天空,(深蓝的天空);什么样的圆月,(金黄的圆月);什么样的西瓜地,(碧绿的西瓜地);什么样的银项圈,(明晃晃的银项圈)。
作者就是抓住了这几种不同色彩的景物特征,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奇般的美妙世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师:
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出示第一段),多么迷人的月夜呀!
多么勇敢的少年呀!
虽然“我”并没有亲眼所见看瓜刺猹,但闰土勇敢的形象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课件出示“看瓜刺猹”的动画,引导学生齐背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雪地捕鸟”
1、师:
请大家把闰土描述雪地捕鸟的话画下来,并读一读,读完后,圈出其中描写闰土动作的词。
(扫、支、撒、缚、拉)
2、师:
同桌练读这段话,把闰土的动作做出来。
3、师:
文中用了省略号。
大家想想闰土还会捕到哪些鸟?
4、师:
我们来看看闰土到底是怎样捕鸟的?
(出示课件)你们可以跟着课件试着背一背。
5、师:
从“雪地捕鸟”你啊看出了怎样一个闰土?
(聪明、能干)
四、学习16、17自然段
1、师:
是呀!
多么聪明能干的闰土呀!
他知道的还不止这些,他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希奇事。
(师板书)大家说说他还知道哪些希奇事?
(生说)
师:
这些事你们做过吗?
经常听说吗?
像这种没有经历过,很少听说的事就叫“希奇事”。
此时,你眼中的闰土是什么样的呢?
3、师:
闰土就要和“我”分手了,“我”舍得吗?
为什么?
大家读一读16、17自然段。
师生对答:
(出示)
师:
生:
闰土知道雪天在沙地上如何捕鸟 而“我”却不知道
闰土知道夏天去海边拾贝壳 而“我”不知道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
闰土有看瓜刺猹的经历 而“我”不知道西瓜还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闰土会在潮汛来时去看长着两个脚的跳鱼儿 而“我”听也没听说过还有这样的鱼儿
4、师:
闰土生活在大自然中,当他干着那些希奇事的时候“我”又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呢?
(生说)
师:
是呀,面对一个勇敢、聪明、见多识广的闰土,“我'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师出示:
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
六、扩写
1、师:
今天我们就用所学知识进行扩写练习,写的时候可以借鉴书中有关于对闰土的外貌描写。
师出示要求
扩写要求:
(1) 写什么:
仿照“看瓜刺猹扩写“海边拾贝”或“看跳鱼儿”
(2) 怎样写:
写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3) 展开丰富的想象,令事情合情合理
2、生写师巡视
3、全体评价交流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弟弟周建人的女儿周晔所写。
主要是通过回忆有关鲁迅先生的五件小事(追悼鲁迅、谈《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来反映伯父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
本文可以按自然空行形式分为五段,也可以按事件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了一件小事。
全文以围绕结尾处中心句“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展开,这是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在具体的叙述方式上,第一件事主要是场面描写,第二件事主要是作者的叙述,第三件事主要是对话描写,第四件事是对人物的神态、动作等的描写为主,第五件事主要是女佣阿三的讲述,以侧面描写为主。
每一件事都有不同的叙述方式,这也是本文的特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为:
1、初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边读边想,做好记号和学以致用。
2、学会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在部分词语会造句运用。
3、理解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反映人物优秀品质的写作方法。
4、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反动势力,深受人民爱戴的人。
感受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5、一是对课文内容和文章结构的整体认知;
在教法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教师的主导性能较好地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在既节奏紧凑又不失快乐的课堂中,学到了应该学到的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理清文章脉络。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
试加小标题。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这一节课,我采取“整体认知”入手,先理清课文的结构,然后再教学第一段。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取以“自学──小组讨论──反馈评议”为基本教学模式。
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课题,让学生说说读了课题之后,读懂了什么?
在具体的操作阶段,我预测了学生可能的几种回答,并据此进行教学。
例:
1、若学生讲本文主要是写鲁迅先生的,则相机介绍鲁迅先生(请学生介绍)。
2、若学生讲本文的作者与鲁迅先生之间的关系,则介绍“周晔”。
3、若学生讲本文是一篇写人文章,则复习写人文章的写法。
其次,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学要求:
1、写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几件事?
试加小标题。
2、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优秀品质?
划出有关句子。
可以说,以上两个问题是本文的“教眼”。
因为教学本文就是围绕这两个问题出发,然后逐题解决,达到了整体认知,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使学生对本文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再次,在教学第一段时,我也以重点突破为主。
在学生读了以后,让学生说说产生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
抓住这个关键句子,理解“爱戴”的词义,找出哪些句子写出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懂得了场面描写,又明确了第一段与第二至五段的“果因”关系。
接着,发挥学生主动,谈谈在这一段中你还有什么疑问或还读懂了什么?
同学间交流评议(这种方法好就好在避免了老师与学生之间那种一问一答的单调乏味感,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习,学生学得认真、透彻,教师上得轻松,又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朗读本段并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最后,进行本堂课的小结(让学生小结为主),并进行作业练习。
在板书的设计上(见教案),我也注重简单,但又不失清楚。
在看了板书之后,本篇课文的结构特点一目了然。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说课
【说教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弟弟周建人的女儿周晔所写。
主要是通过回忆有关鲁迅先生的五件小事(笑谈《水浒传》、趣谈“碰壁”、放烟花,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来反映伯父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
本文可以按自然空行形式分为五段,也可以按事件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了一件小事。
全文以围绕结尾处中心句“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展开,这是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根据语文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说教学过程】
说设计思路根据六年级学生已积累一定的自学能力,《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种研究性学习,自主读书是最重要的。
当教师创设好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入境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甚至能收到震撼心灵、影响一生的教育效果。
通过加强默读、自渎自悟和加强朗读,培养语感,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思想感情结合起来,使学生凭借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体会到丰富的思想感情,并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从整体上提高语文素养。
文章读通了读透了,这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也会水到渠成。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谁来说说课文围绕鲁迅先生写了几件事?
二、学习“笑谈水浒传”
1、读有关段落,想想这部分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找出描写鲁迅先生的句子,通过重点词句加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这件事,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总结学习第二件事的方法
学习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两件事。
四、学习“笑谈碰壁”这件事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五、学习“放烟花”
六、总结全文
1、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对黑暗的旧社会十分憎恨,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的伯父,就是这样一位对下一代特别慈祥的伯父,逝世了。
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那时他才56岁。
从此,周晔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见不到他的慈祥的面容了,她怎能不万分悲痛!
(又一次出示投影片上的一段话,师动情地范读。
)
2、同学们,请你们再一次读这一段话,用你们的心去体会:
泪珠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往事一点一点地浮上心头,此时此刻,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伯父__________的一个音容笑貌。
同学们对伯父品质的不同归纳可能有以下几种:
一个善良的伯父;
一个希望下一代幸福生活的伯父;
一个一心替劳苦大众着想的伯父;
一个忧国忧民、爱憎分明的伯父。
七、拓展延伸赠送鲁迅的名言
1、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2、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
3、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4、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
【说板书】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爱 恨
谈《水浒传》
救助车夫笑 谈“碰壁
关心女佣阿三
乐放烟花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一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与设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是“初识鲁迅”,引领同学们走近普通工人敬仰的文学大师鲁迅。
《一面》是篇回忆录,他记叙了作者阿累与伟大的作家鲁迅在内山书店不期而遇,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一次会面的过程。
课文在记叙“一面”的过程中,突出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抓住最能突出鲁迅先生精神品质的肖像特点——“瘦”进行着力刻画和反复渲染,充分表现鲁迅先生为人民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因为是20分钟的微型课,所以我选择了其中的一个点,抓住文中对鲁迅先生三次不同角度,不同特征的外貌描写,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三写鲁迅肖像的写作手法,学习如何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学习课文中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学习观察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个性。
根据单元教学重点结合本次课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
3、学习观察人物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法:
对这篇回忆录的教学,我将以启发教学为主,读、说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将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学法:
学习课本,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默读,观察、练说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表达分析能力,和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步骤
教学程序将这样展开:
(一)、导入:
你了解哪些关于“一面”的成语?
(引出“一面之交”),课文中是说谁和谁的一面之交?
(青年和鲁迅),这样就能轻松简单的引导学生解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引导分析三次外貌描写的异同及作用。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有关于鲁迅先生外貌描写的句子,并思考:
作者是通过什么视角、描写了鲁迅先生哪些特征?
课件出示要求。
(解释“视角”一词)
2、生默读课文。
需要学生用波浪线划出三次外貌描写的句子,分析体会。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列表比较。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即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概括能力,并汲取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人物外貌的写法。
3、根据板书回顾总结阿累进行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
(三)、学习观察人物的方法。
要能描写一个人物,首先要学会观察,我们的作者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
1、请班上一名同学作为“模特”。
(同学之间本身比较熟悉,容易观察,又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
2、学生观察找出其特征,并用词语进行描述,教师随机纠正、点拨如何用更好的词语进行表达,将观察特征和词语的运用结合起来,让学生边观察边学习描述。
(四)、布置作业:
大家说了这么多,能用笔写下来吗?
如果你觉得刚刚你还没观察得太清楚,也可以写你熟悉的一个同学,但是要求不要透露他的名字,把他的特点写出来,明天我们来一个认人大行动。
(由于时间有限,只有20分钟,所以不能马上利用课堂进行小练笔,但仍要抓住最想说的时间段,让学生回家进行练笔,并利用小学六年级学生爱猜的心理,开展“认人大行动”,提高写作兴趣)。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阿累《一面》了解了鲁迅先生的形象特点,也学习了如何用文字来给你身边的人画像,下节课,咱们还将通过这篇课文学习其他人物描写的手法,给我们笔下的人物注入思想和血液!
(总结本节课,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
五、教学创意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能激起学生对本文的爱好,更好的整体感悟全文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对三处外貌描写作具体的引导分析。
从而让学生学习到本文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人物外貌的写法,是人物形象得到形神兼备的刻画,对学生学习人物描写是很有帮助的。
《有的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八下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在内容编排上此单元属于人生体验类,选文的目的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对生活经历的体验,通过对生活中美与丑、得与失、生存与自然等的感悟,促进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认识。
《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诗中提炼了两个具有高度概括的形象,颂扬鲁迅先“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
诗歌的朗读及对比手法的运用是重点,化抽象的思维转为形象的表述是难点。
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学习《有的人》以前,八年级学生已经在七年级和八上学习过诗歌,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相对充分的认识,能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能试着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但由于我所教课的班级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休眠”,教学中我用朗读并配合使用多媒体课件完成教学的任务,目的也是为不断激发学习的兴趣以获得成就感。
三、目标定位
知识能力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
3、展开想象,训练形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的诵读及重组课文内容再读的方法让学生走进课文及作者。
2、在引导发现及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深入诗歌,领会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两种人的对比中,培养学生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和高尚的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
课文音频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运用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着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来选择教学方法。
朗读法:
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朗读指导重在示范,不在理论解说,这是重点之一,又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朗读训练形式要多样
讨论法: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引导点拨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切实起到“导”师作用。
六.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2分钟):
1、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
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
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
他是谁?
——(生答:
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
2、背景介绍(学生读投影):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与世长辞,中国现代文坛上陨落了一颗比泰山还要重的巨星。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获得解放的广大人民群众第一次在全国各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臧克家参加了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国,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自己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
[学情预设]:
导语的教学设计贴近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二)、指导朗读,初识文本(15分钟,教师点拨引导3分钟)
1.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2.听录音朗读
3.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的怎么样?
[学情预设]:
学生可能有的答案是:
感情处理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到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
读出来对前者的恨,和对后者的爱等等
教师强调:
诗歌重朗读,要读出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情感等,并且投影朗读示例
[设计理念]:
听录音,能初步感知诗歌的整体内容及感情色彩,让学生畅所欲言,多角度挖掘朗读的技巧
4、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读出作者对两种人的爱与憎。
5、点学生朗读(可读自己喜欢的章节)同学们评议
6、全班齐读
7、重新组合诗歌内容,以不通方式的读,想一想:
你读出了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山不老 少年闰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面 有的人 说课稿 少年 伯父 鲁迅 先生 有的 人教部编版六年 语文 上册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29534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