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表格式教案师生互动式.docx
- 文档编号:29534636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格式:DOCX
- 页数:181
- 大小:274KB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表格式教案师生互动式.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表格式教案师生互动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表格式教案师生互动式.docx(1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表格式教案师生互动式
备课人
备课内容
九年级(下)第一单元
课题
1诗两首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设计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
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板书文题、作者)
三、教师范背全诗。
五、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
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
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七、教师作简要点评。
九、教师明确
(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
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
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十一、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十二.布置作业
二、资料展示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四、学生自由诵读
六、指名诵读全诗
八、精彩研读。
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
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学生研讨后回答
十、熟读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设计
一.导入
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四.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
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
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五.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
七.教师明确: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
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九.教师明确
十一.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余光中的《乡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
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十二、布置作业
二.资料展示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
湖南衡阳人。
现居台湾。
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
三.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六.思考: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学生回答)
八.合作研讨:
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
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
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学生研讨后回答
十.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如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学习检测和评价
教后反思
课题
2我用残损的手掌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设计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板书文题、作者)
四、教师感情诵读
六、教师点拨
九、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
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
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
“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
(音乐起)
十、布置作业
学习检测与评价
二、资料展示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
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学生默读全诗
五、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诵读中体会停顿和重音。
六、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
(1)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
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
七、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
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
八、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
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题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
2.了解舒婷的涛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3.感情诵读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教学难点
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
2.联想想象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
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主题的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设计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为中国古典诗歌而自豪,因为它凝练、隽永,是多少年沉淀的精华。
但这还不是中国诗歌宝库的全部。
一批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新一代诗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感受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创作了一大批精彩华章,装点了中国以及世界诗坛的盛装。
欣赏现当代诗歌,我们会得到另一种美的熏陶、情的感染。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朦胧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领略它别样的审美特征。
(板书文题、作者)
二、解题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表达了一种希望光明的痛苦和挚情,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和挚爱。
五、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明确:
第一节:
回溯祖国数百年的贫困、落后的历史。
第二节:
写人民的痛苦和希望。
第三节:
描绘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
第四节:
强调“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
教师示例:
(1)我是干瘪的稻穗,滋养你被劳作压身躯。
(2)我是失修的路基,承载你坎坷蜿蜒地前行。
八、课堂小结
热爱祖国、歌颂祖国,不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更是民族振兴的精彩传唱。
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唱得更响、更亮。
九、布置作业
三、资料展示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
祖籍晋江泉州
四、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默读,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意
(2)听读课文录音,揣摩诗歌内在旋律。
(3)自由诵读,体会诗句节拍、重音。
(4)有感情诵读全诗,思考:
(1)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
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
(2)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3)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
(4)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5)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
用自己的理解概括本节内容。
思考后回答
六、研读,探究品味
配乐朗读,合作探究:
(1)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2)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
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
“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3)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
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
四人学习小组合作研讨、交流
七、集体诵读全诗,自由续诗。
发挥想象,仿照课文,在下面这些诗句后添加一句诗:
(1)我是于瘪的稻穗,__________
(2)我是失修的路基,___________
(3)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_____
(4)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____
(5)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___
1.熟读背诵这首诗。
2.课外找相关读物阅读,有兴趣的同学学写一篇赏析文章(可以就整体谈,也可以从某一角度谈)。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题
4外国诗两首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合作研讨法休斯的诗意象凝练、表意深刻。
《黑人谈河流》中“河流”意象以及以夸张手法回顾历史等,可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加深认识和体会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设计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
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
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板书文题、作者)
(1)教师提示:
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
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教师点拨、明确:
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
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多媒体演示俄罗斯风情图片。
4.以俄罗斯抒情名曲《卡秋莎》为伴奏音乐,师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4)教师明确:
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
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
(5)教师明确:
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二、资料展示
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三、学习《祖国》
1.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2.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
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学生回答)
学生直观感受山川之美。
(4)思考:
《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
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学生归结体会)
5.合作研讨:
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学生熟读全诗。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设计
一、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
教师点拨:
(1)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
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
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
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
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
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3)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
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
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四、布置作业
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二、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
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
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三、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评价与检测
板书设计:
祖国莱蒙托夫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统摄全诗)
俄罗斯原野景色:
草原森林河流白桦
农家生活:
打谷场农家茅房小窗饮酒笑谈舞蹈(平实中见真情)
黑人谈河流休斯
核心词“河流”(历史的象征)
中心诗句: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幼发拉底河沐浴
深邃刚果河畔盖茅舍
中显尼罗河畔建金字塔
自豪密西西比河听歌声
课后反思:
活动课题
脚踏一方土
活动目标
①了解有关土地的神话传说、文艺作品、成语典故等信息,认识到土地在人民生活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②了解土地侵占、土地浪费、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信息,认识土地资源的现有状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③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提高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
④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促进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⑤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①自由搜集以下至少一个方面的资料:
了解我国古今与土地有关的影响比较大的改革(如井田制、土地改革、包产到户等);
了解国家现有土地资源状况和每年耕地减少的数据,了解土地侵占、土地浪费、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搜集与土地有关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地方民俗、成语、俗语等;
搜集保卫土地、珍惜土地的故事,远离土地、思念土地的故事,历史上成就霸业的统治者开疆拓土的故事。
②征集活动方案,并把活动方案装订成册进行交流展示。
③竞选活动主持人2名及评委5名,记分员2名。
④电脑爱好者制作相应课件。
⑤划分能力相当的三个语文综合性活动小组。
活动形式
小组擂台赛
活动时间
两课时
活动实施
说说我们至高无上的土地
看看我们危机四伏的土地。
谈谈我们生生相息的土地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活动反思
课题
5孔乙己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能力目标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质疑探究法3.比较阅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设计
一、导语设计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
(板书文题、作者)
3、教师归结:
六个生活片断是:
(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
(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3)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
(4)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5)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6)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五、布置作业
写人物片断练习。
二、资料助读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字词。
2.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的地位(3)孔乙己的结局
学生回答
3.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学生回答
4.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5、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四、揣摩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刻画方法
1、通读全文,思考:
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小组研讨
2.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课文老辣深刻的语言。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设计
一、检查作业,导入课文
请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朗读个人习作,师生共同点评。
3、分析后归纳: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三、《范进中举》是以科举使人狂迷来讽刺其罪恶的,而《孔乙己》是以封建科举吃人来揭露其罪恶的,揭示封建末世的病态,意义更深刻。
范进的形象是丑,孔乙己的性格是悲,两篇文章不同的批评角度,主人公不同的遭遇和结局,周围人对主人公不同的态度,显示了作者对封建科举不同的批判力度,也使得社会对两种读书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揭示了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势利。
五、课堂小结
二、研读探讨,深透理解文意
1.阅读课文的前三语段,也即“序幕”部分,思考:
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
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九年级 语文 表格 教案 师生 互动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