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机考题库单选多选判断剖析.docx
- 文档编号:29532265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51.25KB
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机考题库单选多选判断剖析.docx
《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机考题库单选多选判断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机考题库单选多选判断剖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机考题库单选多选判断剖析
单选1、()是延续专制皇统“家天下”的重要保证,也是皇帝制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
(B)A、财产继承B、皇位继承C、姓氏继承D、后宫
2、“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其中的“台阁”,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将尚书从少府中独立出来,扩大机构,赋予更大的权力,时称(),成为东汉时期的决策机构。
它的长官尚书令级别不高,终汉之世只是一千石,但掌握国家实权。
三公被架空,只有议事功能,没有实际权利。
(A)A、尚书台B、中书省C、尚书省D、门下省
3、《文献通考》:
“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这里指的是唐高祖武德年间,设置(),作为议政决策机构。
(B)A、议事堂B、政事堂C、内阁D、军机处
4、《新约法》,就是《中华民国约法》,是由《临时约法》增修而成的,形式上拼凑了西方国家的法律条款,实际上是确认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因而又称袁氏约法。
于1914年4月29日完成三读程序,5月1日以大总统()名义公布。
(A)A、袁世凯B、孙中山C、冯国璋D、黎元洪
5、《新约法》颁布及袁世凯对行政机构进行改组后,袁世凯变成了终身总统,已成为实际上的皇帝。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下令承认帝制,首先宣布独立的,是()省。
(B)A、贵州B、云南C、四川D、湖北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具有宪法效力的约法,于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由()以临时大总统身份正式公布。
(B)A、袁世凯B、孙中山C、冯国璋D、黎元洪
7、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最初主要是一个办理()的机构。
(B)A、全国政务B、外交C、工商行政D、地方事务
B8、北洋大臣依例由()兼任。
(B)A、两江总督B、直隶总督C、两广总督D、四川总督
9、不论是南朝,还是北朝,()都已成为参与决策的宰相机构,其长官侍中已成为宰相之一。
(A)A、门下省B、中书省C、尚书省D、尚书台
C10、曹魏末年,尚书省变成了执行机构,中书省则变成了出令机构,()成了真宰相。
(A)A、中书令B、尚书令C、中书监D、侍中
11、曹魏时期,侍中的权力进一步增强,已与尚书一同“综理万机”。
晋代,侍中寺进而发展成为(),主管政事范围也不断扩大,侍中的地位大体与尚书、中书比肩。
(A)A、门下省B、中书省C、尚书省D、尚书台
12、慈禧太后于1905年9月1日,颁布实施“预备立宪”的诏书,标志着清末()的正式启动。
(B)A、新政B、预备立宪C、戊戌变法D、洋务运动
13、慈禧太后于1905年9月1日,颁布实施“预备立宪”的诏书,标志着清末预备立宪的正式启动。
这份诏书在中国维新立宪人士中间引起了很大反响。
远在国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立即修改其策略,将“保皇会”改为(),准备回国参与清廷预备立宪的工作。
(D)A、宪政公会B、自治会C、宪政筹备会D、国民宪政会
14、从公车上书到百日维新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康有为及其同道进行了一系列准备活动,他们通过组织各种学会、办学、办报、演说、上奏章、著书立说来宣传自己的主张,争取社会的支持。
在天津,()于1897年10月创办了《国闻报》。
(C)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黄遵宪
15、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
下列哪一场战争标志着决定了中原霸权的归属。
(B)A、黄帝与炎帝的战争B、黄帝与蚩尤的战争C、禹对三苗的战争D、舜对“四凶”的战争
16、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
下列哪一场战争标志着舜从此确立自己的地位。
(C)A、舜对三苗的战争B、禹对三苗的战争C、舜对“四凶”的战争D、尧与三苗的战争
17、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
下列哪一场战争确立了黄帝族在联合体内的优势地位和黄帝个人的权威。
(A)A、黄帝与炎帝战争B、黄帝与蚩尤的战争C、黄帝与荤粥的战争D、颛顼与共工的战争
D18、殿试是明朝科举最高一级的考试,因为考场设在奉天殿而得名。
凡中式的贡士均可参加。
殿试由皇帝主持,因是“天子亲策于廷”,所以又称(C)。
A、乡试B、会试C、廷试D、北闱
19、东汉,进一步加强中央监察系统。
在公卿朝见皇帝时,时称“三独坐”,不包括(D)。
A、御史中丞B、尚书令C、司隶校尉D、御史大夫
20、东汉班固所著的(《》),列《礼乐志》、《刑法志》,上承《史记》,下启历代正史之写作体例。
(B)A、《史记》B、《汉书》C、《通典》D、《通志》
21、对官员政绩进行考核称“考课”。
秦已初具规模,汉朝则更完备,并设立了专门机构。
当时对地方官的考核,主要由()负责。
(D)A、大学士B、各部侍郎C、吏部尚书D、丞相
H22、汉承秦制,皇帝制度较秦健全。
皇帝的名号制度也进一步完善。
东汉蔡邕在《独断》中总结:
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
其言曰(),史官记事曰上,等等。
(A)A、制诰B、策书C、制书D、诏书
23、汉代,首次在正史中为制度史的资料整理与研究建立了专题形式,是()在《史记》中专辟《礼书》、《乐书》。
(A)A、司马迁B、班固C、杜佑D、司马光
24、汉高祖二年,立刘盈为太子,以大儒叔孙通为太子太傅,负责其教育。
从此,()制度称为定制。
选立皇太子的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
(A)A、太子预立B、秘密备储C、禅让D、推举
25、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明太祖以谋反罪,杀中书左丞相胡惟庸及大批亲胡官员,进而废除(),并宣布“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等具体行政机构。
(A)A、宰相制度B、翰林院制度C、内阁制度D、军机处
26、宦官在古籍中称寺人、宦者、中官、内侍、内官、阉人、内监等,唐代以后称太监。
宦官是()制度的派生物。
(B)A、职官B、后宫C、皇帝D、宰相
27、皇位继承制度是延续专制皇统的重要保证,也是皇帝制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
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制度,其核心之一是(A)。
A、世袭制B、竞争机制C、禅让制D、推举制
J28、谏官在秦汉为加官,无定员。
曹魏设侍中寺作为专门的言谏机构,设侍中四人。
因侍中寺官员常随天子左右,参与国家政务机要机会较多,故在西晋时期逐渐发展成为(C)。
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御史台
29、九品中正制始于()时期。
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正式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B)A、秦汉B、曹魏C、隋唐D、明清
30、据文献记载,西周分封建国,往往赐予相应的爵位。
《春秋》将周的诸侯分成(C)。
A、公侯子B、卿大夫、士、庶民C、公侯伯子男D、公卿大夫士
K31、科举制度在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以后,是在()年废止的。
(C)A、1904B、1805C、1905D、1911
L32、历史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指的是()时期,门第成为入仕的首要条件,士族把持政局,庶族很少有机会跻身上层职官。
(A)A、西晋B、秦汉C、隋唐D、宋元
33、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事件,真正拉开了中国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表明()战争的惨败,刺激了改良主义思潮迅速转变成社会运动。
(B)A、鸦片战争B、甲午战争C、中法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4、两汉时期,官吏的俸禄一般都发给粮食,按月领取,以()为单位。
(C)A、石B、斗C、斛D、升
M35、门下省是唐代宰相机构之一,其侍中等长官要参与政事堂议政,即参与朝廷决策,门下省的主要职权包括:
献纳、()、监督朝仪礼法的实施情况。
(C)A、出命B、执行C、封驳D、审核
36、明朝初年,朱元璋鉴于历代宦官乱政的教训,严禁宦官干政。
但最终没有阻止宦官干政在明代重演。
明朝重用宦官始于()时期。
(B)A、明太祖B、明成祖C、宪宗D、武宗
37、明朝建立之初,沿用元制,以()为中枢机构,设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三省制转变为一省制,相权有所增大。
(A)A、中书省B、尚书省C、门下省D、南北面官
38、明朝军队的基层单位为(D)。
A、府兵B、八旗兵制C、绿营D、卫所
39、明朝内宫,建立了完善严密的宦官组织系统,计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共有()衙门,各设提督太监、掌印太监统辖,人数在十万以上。
(C)A、20B、18C、24D、30
40、明朝英宗正统初年,司礼监太监()利用了英宗的信任,排挤三杨,掌握了军政大权,开启了明代宦官干政的先河。
(D)A、魏忠贤B、刘瑾C、汪直D、王振
41、明朝在省级地方负责司法的行政机构是(A)。
A、按察使司B、承宣布政使司C、都指挥使司D、三法司
42、明朝朱元璋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废除行省制度,设立()。
同时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刑狱、军事,合称“三司”。
(D)A、巡抚B、都督C、宣政院D、承宣布政使司
43、明代地方最高监察机构为(),与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并称地方“三司”。
(B)A、御史中丞B、按察司C、巡抚D、总督
44、明代废除宰相的做法为清朝所继承。
雍正年间,设立()以取代传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作为承旨办理军国要务、任免官员、呈递章奏、起草谕旨的中枢机构。
(C)A、敬事房B、内务府C、军机处D、内书房
45、明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考试,也称“礼闱”。
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季二月举行,故又称()。
参加会试的必须是乡试中式的举人。
(D)A、南闱B、北闱C、秋闱D、春闱
46、明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取中者称“举人”,榜首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被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称(D)。
A、状元B、榜眼C、探花D、会元
47、明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在南北两京及各直省布政司所在地举行的地方性考试,又称“乡闱”,每三年举行一次,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C)。
A、南闱B、北闱C、秋闱D、春闱
48、明代四大权宦之一的(),是熹宗时期的司礼监太监,他大权独揽,将明代宦官干政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D)A、王振B、汪直C、刘瑾D、魏忠贤
49、明太祖时,内阁大学士为正五品,职掌是“侍左右,备顾问而已”,也就是皇帝的秘书班子。
()皇帝以后,内阁地位渐重,阁臣可以兼领六部。
嘉靖中叶以后,有些大学士被授予保、傅、太师等三公名号,班次已在六部长官以上。
(A)A、仁宗B、武宗C、宪宗D、神宗
N50、南京临时政府的体制,基本上是按照三权分立原则,仿照()模式建立。
(A)A、美国B、法国C、英国D、德国
Q51、秦朝确立皇帝制度。
秦王嬴政决定兼采三皇之“皇”,及“五帝”之“帝”,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
此后,()代替三代时的“王”,成为最高政治权力拥有者的称号。
(A)A、皇帝B、国君C、公D、主
52、秦以后,官员退休制度大致形成于汉代。
据班固《白虎通义》记载,汉代退休制度规定,官吏年()岁,耳目不聪,腿脚不便,就必须致仕。
(D)A、50B、60C、65D、70
53、秦以后职官选拔和录用分正途和异途两种。
正途选任制度以()为界,前后变化很大。
(C)A、秦汉B、魏晋南北朝C、隋唐D、明清
54、清朝入关后,设置管理宦官的机构(),设总管、副总管等职。
(A)A敬事房B内务府C议政王大臣会议D军机处
55、清朝为防止皇子争储带来的政治动荡,()皇帝决定建立秘密建储制度。
(B)A、康熙B、雍正C、乾隆D、顺治
56、清朝预立太子的制度开始于()时期。
(A)A、康熙B、雍正C、乾隆D、顺治
57、清朝在省级机构的设置上,除了京师所在称顺天府,临近京师的河北地区称直隶,其它地区皆设(D)。
A、路B、府C、州D、省
58、清朝致仕制度基本沿袭明制,官员退休年龄为()岁。
(B)A、50B、60C、65D、70
59、清朝中央军事机构为军机处和()。
其中军事大权掌握在军机处手中。
(A)A、兵部B、五军都督府C、节度使D、枢密院
60、清承明制,亦设内阁。
从职掌设定看,清代内阁的职权范围较明代为广,且法定地位也高于其他个部门,明代内阁大学士法定品级仅为五品,中叶以后大学士的品级之所以较高,都是因兼领某部尚书或侍郎而得。
但清代内阁大学士皆为()品,位在六部尚书之上,其班次在百官之首。
(D)A、四B、三C、二D、一
61、清末“新政”,在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包括将总理衙门改为(),“班列六部之前”,标志着从隋唐时期延续下来的六部体制开始瓦解。
(B)A、外交部B、外务部C、礼部D、通政司
62、清末新政期间,1902年,开始改革科举命题,废除八股文,改为策论,以中国政治史事、西方政治及学术等问题命题。
1905年9月2日,清上谕宣布:
“自丙午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于是,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制度正式被废除。
(D)A、察举B、赀选C、九品中正制D、科举
63、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成立的“责任内阁”是一个具有()色彩的内阁。
(B)A、平民B、皇族C、公民D、资产阶级
S64、三省制发展至宋朝,宋代三省长官虽存,但却不一定行宰相之权。
中书门下长官只有加上(),才能进政事堂议政,是真正的宰相。
(B)A、同三品B、同平章事C、参议得失D、参知政事
65、商代最引人注目的,是制作和使用大量的()。
包括各种酒具、武器和礼器,制作精美。
(D)A、旧石器B、新石器C、铁器D、青铜器
66、宋朝的致仕制度规定,文武官员年满()可以致仕,待遇特别优厚,往往加衔晋级。
(D)A、55B、60C、65D、70
67、宋初,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协助宰相管理政务。
不久,又命与正宰相轮班掌印,并准许押班奏事。
从此,参知政事由副宰相升为(B)。
A、正宰相B、次相C、第一副相D、首辅
68、宋代,台谏呈现出合一的趋势。
每以谏官兼领御史之职,导致()的产生。
(C)A、御史中丞B、侍御史C、言谏御史D、给事中
69、宋代科举的科目有进士、九经、三史、三传、学究、明经、明法、制举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
宋太祖时,该科录取名额一次仅十人左右,太宗以后逐渐增加,一次就达三百余人。
(A)A、进士科B、明经C、明法D、制举
70、隋唐时期宦官机构称(A)。
A、内侍省B、内务府C、宗人府D、中常侍官
71、随着皇帝制度的确立,与皇帝有关的各种礼仪制度也逐渐制定出来。
皇帝的言行有法定的名称,皇帝自称(A)。
A、朕B、陛下C、帝D、王
72、所谓皇位世袭制,体现的是皇帝家族对国家权力的独占。
皇位继承的唯一合法依据是(A)。
A、血统B、土地C、财产D、宗教
T73、唐朝,政事堂最初设在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
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政事印”改为“中书门下之印”,并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等五房于政事堂后,分曹以主众务,其五房长官称“堂后官”。
(A)A、中书门下B、议政王大臣C、鸾台D、凤阁
74、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但是皇位继承上却非常混乱,大多伴随政变或其他形式的暴力。
()开启了以政变夺取皇位的先例。
(A)A、唐太宗B、唐高宗C、唐高祖D、唐文宗
75、唐朝自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后,围绕皇位继承的斗争时有发生,有唐一代,包括武则天在内,共二十一帝,其中,以嫡长子即位的有()人。
(A)A、1B、2C、5D、7
76、唐代,女官制度更加完备,设有宫官(),即尚官二人,尚仪二人,尚服二人,尚食二人,尚寝二人,尚功二人。
仿照外朝六部二十四司设置。
(A)A、六尚B、女御长C、宫长D、宫中学事史
77、唐代常科每年举行,科目很多。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谣,意谓三十岁考中明经者已老不堪言,而五十岁考中进士者则正当少壮。
唐代名臣多出身于这两科。
一中进士,世人皆以“白衣公卿”看待。
说明当时世人看重的科目是(C)。
A、秀才B、明经C、进士D、明法
78、唐代宦官地位急剧上升是在()皇帝时期,宦官高力士等皆宠信一时。
(C)A、唐太宗B、唐高宗C、唐玄宗D、唐肃宗
79、唐代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
制科是根据时势需要,由皇帝颁布命令,临时设立的科目,名目繁多,有一百二十余种。
在唐代,制科又被称为“杂色”,意即(),主要是因为制科所取多是有特殊技艺的人才,特别是农商医土木营造等技术人员,故不为士人所看重。
(A)A、非正途B、另类C、非专业D、手工
80、唐代武则天后,偶尔举行殿试。
到了()代殿试已经制度化。
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因落第考生告发考官录取不公,太祖下令召集及第与未及第考生若干人重新测试,从此殿试即成定制。
(A)A、宋B、元C、明D、清
81、唐代制度规定,凡属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决议通过,加盖()后方可颁布施行,凡未加盖此印,未经政事堂决议副署,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被认为是违制的。
(A)A、中书门下之印B、尚书省之印C、中书省之印D、门下省之印
82、唐宋科举,唐代进士科首重诗赋,宋代注重(),与儒学意识形态完全结合起来。
(C)A、诗赋B、论C、经书义理D、策
83、唐袭隋制,中枢机构仍为三省。
中书省主出命,长官为中书令,正二品。
门下省主封驳,长官为侍中,正三品。
尚书省主执行,长官为尚书令,正二品。
为避忌讳,尚书省的实际长官为(),皆为从二品。
(A)A、左右仆射B、同三品C、参知政事D、同平章事
W84、为了推动变法,1898年1月29日,()在《上清帝第六书》(即著名的《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了具体的变法措施。
(A)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黄遵宪
85、武帝时,为了能直接控制和处理国家事务,开始提升内朝官的地位。
西汉最重要的内朝官是(A)。
A、尚书B、太傅C、侍中D、大将军
86、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设立()作为主持变法的机构。
(A)A、制度局B、资政局C、谘议局D、责任内阁
X87、西汉()时期,应对匈奴用兵,财政压力很大,遂打破商人不得做官的惯例,规定无论是商人、地主,只要捐纳一定数量的奴婢,甚至纳羊,都可以为郎,一时之间,赀选大盛。
(C)A、高祖B、文帝C、武帝D、惠帝
88、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为加强对各郡的控制,始设十三部(州),设刺史负责各部(州)的监察。
东汉时,刺史改为州牧。
东汉末年,()开始成为郡以上的地方行政区,刺史也大多演化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
(C)A、路B、府C、州D、道
89、西汉御史机构庞大,与丞相府一起,并称两大府。
御史府的首脑为(),其职掌是“典正法度,以职参相,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
(A)A、御史大夫B、御史中丞C、侍御史D、丞相司直
90、西汉自武帝起,开始有内外朝之分。
管理国家的实权逐渐由外朝相府转移到了内宫,以()为首的外朝国家正式机构,逐渐退居到执行内廷决策的地位。
(A)A、宰相B、大司徒C、大司马D、大司空
91、西周的宗法制,是以在同一宗族内,大宗、小宗的的划分为基本特征,而大宗、小宗的划分是以嫡庶之分为基础的。
实际上就是以()为纽带,构筑了政治等级关系。
(A)A、血亲B、财产C、政治权威D、宗教权力
92、西周后期已经出现了将王室与国家区分开来的政治观念,相应地,在制度上也出现了内廷与外朝的划分。
()成为执政大臣的重要参谋和秘书机构。
(B)A、太史寮B、卿士寮C、司徒D、司马
93、西周时期存在两个职官系统。
一是负责处理国家事务的外朝官系统,二是负责王室事务的宫廷系统。
前者的首脑称“师”、“保”、或“卿士”。
后者的首脑称(A)。
A、太宰B、宰相C、执政D、相
94、西周宗法制是以在同一宗族内,大宗、小宗的的划分为基本特征,而大宗、小宗的划分是以()为基础的。
(A)A、嫡庶之分B、财富多寡C、人数多少D、远近
95、夏以后,()成为王权固定的继承模式,并得到了传统合法性观念的有力支持,从而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夏王朝的建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A)A、世袭制B、禅让制C、长子继承制D、选举制
96、湘军的创始人是(C)。
A、李鸿章B、张之洞C、曾国藩D、左宗棠
97、新军中的“自强军”是由()创办的。
(B)A、李鸿章B、张之洞C、袁世凯D、曾国藩
Y98、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
为此,清政府设置了(),具体办理与西方各国的通商及外交事务。
(A)A、五口通商大臣B、南洋大臣C、北洋大臣D、办理通商事务大臣
99、由于封建制和宗法制的实施,西周的任官制度是(),几乎所有的官职都是在特定的贵族家族的宗主之间世袭。
(C)A、任子B、举孝廉C、世卿世禄制D、九品中正制
100、预备立宪时期的咨议局是一个()“民意”机构。
(C)A、中央B、直隶C、地方D、南方
101、元朝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上设立十一个(),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A)A、行省B、道C、郡D、军
102、袁世凯于1916年3月23日下了取消帝制令,废止“洪宪”年号,恢复民国年号。
袁世凯死后,由()继任大总统。
(C)A、孙中山B、冯国璋C、黎元洪D、段祺瑞
Z103、战国时期,随着官僚制的建立,各国普遍实行()制度。
只是称呼有所不同。
(A)A、宰相B、执政C、相D、三公
104、战国时期,因各国的度量衡不统一,薪俸制度的支付单位也是不一致的。
其中,楚国是以()为单位。
(A)A、担B、种C、斛D、石
105、战国时期,原来的执政正式演化为()制度。
除楚国仍沿用春秋时“令尹”名称外,山东各国的执政均称“相”。
其职能为“百官之长”。
(B)A、职官B、丞相C、言谏D、监察
106、战国时期,主要采用()作为官员薪俸发放的形式。
(B)A、采邑B、粮食C、货币D、爵位
107、致仕官员给俸之制,始于西汉末年。
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定制:
“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三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
”根据这一规定,只有()以上官员退休,才能领取原俸的三分之一以养老,一千石以下各级官员尚无法享受领取退休金的待遇。
(C)A、千石B、二千石C、比二千石D、中二千石
108、中国历史上,外戚干政以()时期最为严重。
汉高祖死后,吕后称制,大封诸吕,开外戚干政先河。
(B)A、秦B、两汉C、隋唐D、明清
109、中国历史上,最早实行刺史制度的是(),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部(州),刺史分部巡行监察,刺举不法。
(B)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宋太祖
多选1、《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政治制度史 电大 中国 政治制度 题库 单选多选 判断 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