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种常见的哲学关系在高考作文中的应用.docx
- 文档编号:29532205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4.66KB
二十种常见的哲学关系在高考作文中的应用.docx
《二十种常见的哲学关系在高考作文中的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种常见的哲学关系在高考作文中的应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十种常见的哲学关系在高考作文中的应用
二十种常见的哲学关系在高考作文中的应用
一、过程与结果
思想1:
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阐释:
凡事有个过程,做事必须按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步一步地来,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好高骛远。
“揠苗助长”
思想2:
事物个体存在的过程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的过程。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阐释:
人生就是一个由若干小过程联结而成的大过程,每一个小过程都有相应的结果。
思想3:
一个过程的结果有两种情况:
一是事物发展中前一个阶段和下一个阶段的中介点,一是最终消亡。
阐释:
人生过程中有许多结果,一年有一年的结果,一天也有一天的结果,一天中的每件事也有一个结果,但这些都只是人生中上一阶段和下一阶段之间的一个点,而不是人生过程的归宿。
思想4: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复杂的过程,前进中也有波折。
但终究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阐释: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常伴随痛苦、失败、挫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苏轼言: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温室里培植不出栋梁之材,梦想“风正一帆悬”,则更是一厢情愿。
思想5:
事物发展是一个始终运动的变化的过程,世界惟一不变的是变。
没有一成不变的。
阐释:
“刻舟求剑”《易经》有言: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谁要做守常者,谁就是失败者。
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以此为哲学根据的。
乐极可以生悲,苦尽才能甘来。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思想6:
有什么样的过程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过程的内容充实,结果也充实。
只注重形式和时间意义上的过程必然带来消极的结果。
阐释:
事物发展过程本身的客观规律不能违背。
谁违背,谁受过程本身的规律惩罚。
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形式主义,盲目发展,都将只能开出无花之果甚至是苦果。
二、整体与部分
思想1:
整体和部分互为条件。
整体由若干部分组成,部分从属于整体。
阐释:
大局意识,长远目标。
10个阿拉伯数字和任何文字是有限的,可是它们表示的值和意思是无限的,因为它们有无数次的组合。
车辘的周长是有限的,可是它的开始与末尾连接,于是它便可以走无限的路。
“千里来书为一墙,让他一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邻里之间是这样,其他又何尝不如此呢。
坐井只能观天,盲人靠摸不能识象。
说的也是同样道理。
思想2:
整体中有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
主要部分不可或缺,甚至起决定作用。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部分对整体有反作用,有的局部破坏了,全局就有变化。
阐释:
正如莫泊桑在其小说《项链》中所说:
“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
从某种意义上,细节决定成败。
思想3:
部分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
阐释:
佛说,一滴水要永恒,那就把它放到大海。
这是对的,部分总要依赖整体才能长久。
但是,这并不等于部分就没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了,由每一滴水汇成的大海的颜色是蔚蓝的,但每一滴水却是无色的,而浪花却是洁白的。
做为个体的自己要保持个性的独立,要勇于创造。
请求“锥处囊中”的冯谖;敢于自荐的毛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屈原;独标“出淤泥而不染”的周敦颐;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还有张衡、岳飞、袁隆平、钱学森等等。
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这些民族的脊梁,才得以屹立于世界之林。
思想4:
系统的整体不仅大于任何部分,而且大于部分之和,部分最优化的组合使整体发挥最大的功能。
阐释: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作为一个个体,我们需要的就是团队精神,这种精神能使自己与整体保持和谐,发挥个体的最大功能。
1+l>2
三、原因和结果
思想1:
因果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普遍关系,没有无果之因,也没有无因之果。
因果地位相互转换,在此时此地是结果,在彼时彼地就成了原因。
反之亦然。
另外因果本身也可相互转换,相互作用。
思想2:
因果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等形式。
阐释:
一个原因可以导致许多结果。
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就导致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家长制、领导终身制等多种结果。
一场“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造成的灾难哪里仅仅是经济的滞后呢?
民族的文化,国民的灵魂……有时,一种原因还会同时带来正负两面的结果。
四、必然与偶然
思想1:
必然与偶然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必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伴随着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物的发展。
阐释:
种瓜只能得瓜,得不出豆来,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但种瓜没有得到瓜或得到的瓜太小(因为气候、土质、肥料等因素的影响),这是偶然。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的诗句里包含了季节更替的必然。
我们看待事物,万不可把偶然的当作必然的,像“守株待兔”里的农夫一样。
有人在生命里摔了一跤后就起不来,这就是错把失败当成人生的必然,败倒在“偶然’的脚下了。
思想2:
偶然中包含必然的因素,必然中也有偶然存在。
在一定条件下,偶然和必然可以相互转化。
阐释:
很多科学发现都有偶然的因素,如青霉素的发现。
车祸从几率上看,一定是偶然的,然而其中也有必然。
两位司机都心存侥幸,都想在最快的时间通过这个路段,都觉得也许对方会让,都信奉一句话:
两强相遇勇者胜。
于是就顶上了。
当然还有很多车祸中的必然:
超载后的必然,闯红灯的必然,酒后驾驶的必然,疲劳驾驶的必然,等等。
又或者是谁谁谁,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步入了商界,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其实这当中的必然就更多了:
此人的性格,对成功的渴望度,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对机会的把等。
这些其实都是此人成功的必然。
五、内容与形式
思想1: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无一例外。
阐释:
能把肉体和灵魂分开?
一副臭皮囊,这是我们人存在的形式,而精神才是我们人的本质内容。
精神是最关键的,所以哲学家说,人最重要的是精神的安宁,而非肉体的享乐。
生活中,有些领导大搞形象工程,走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而不管实际内容的改变,结果损害了国家人民的利益。
当前社会一味追求包装,明星炒作,商品包装,书籍追求豪华版,假广告泛滥。
思想2:
内容决定形式,反过来,形式也会反作用于内容,由于时间、地点、条件不同,同一内容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形式。
阐释:
比如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
六、现象与本质
思想1:
现象富于变化,而本质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有这么一个营销案例,说的是英国、美国两位皮鞋推销商,差不多同时来到南太平洋某群岛推销皮鞋。
他们在岛上实地考察后,发现该岛气候温和,土着居民都在街上赤脚行走,不穿鞋子,根本看不到鞋店。
英国推销商当即向公司总部发回一个电报:
“该岛无人穿鞋,我拟明日返回。
”但美国推销商却从中发现了商机,他向公司总部发回了一个与英国推销商截然相反的电报:
“该岛无人穿鞋,很有市场潜力,我准备住上一段时间拓展市场。
”
思想2:
现象有真相和假相,假相具有迷惑性,只有认清真相,事物的本质才容易被揭示出来。
阐释:
口蜜腹剑“口蜜”是假相,“腹剑”才是本质。
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需要一个不断反复、深化的复杂过程。
我们需要客观,需要理性,需要时间。
在现实中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其实一样都是无用功。
思想3:
现象有主流现象和支流现象,支流现象不代表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只有抓住主流现象,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阐释:
我们看报,见这儿是凶杀,哪儿是诈骗,便以为这社会黑暗得“伸手不见五指”了。
《庄子·秋水》中,河伯见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岸间不辨牛马,便欣然自喜,后顺流而东,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方才望洋兴叹。
河伯欣然自喜,是因为只见支流现象,便以为是天下乏至美,殊不知还有北海,主流现象更是浩瀚,所以后来望洋兴叹。
只见支流,以小为大,及见到主流,知晓全局,方知天下有更大者,自己不过井底一蛙罢了。
“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杯弓蛇影”也是此类。
七、对立与统一
思想1:
一切矛盾的对立面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
阐释:
英雄渴望战胜对手,但一旦把对手打倒后,英雄反而怅然,陷入寂寞孤独,因为矛盾的对立面没有了。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但一旦只剩其中一虎,这只虎也会退化成病猫的。
国与国,人与人,要善于求同存异。
承认差异,相互尊重对方,世界是多极的,任何制造单极都是徒劳的,和谐共荣才是方向。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更是如此。
思想2:
矛盾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阐释: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相处,还是应当以宽容为本。
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
要善于创造条件,把握机遇,实现向自已有利的方向
思想3:
矛盾的对立面始终处在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过程中。
矛盾的对立面的斗争、冲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一般要经历一个由隐蔽到鲜明的过程。
阐释:
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思想4: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阐释:
人与自然有矛盾,由恐惧到顺从,由顺从到征服,由征服到合理改造和利用。
人与人之间,由斗争到宽容,由宽容到合作,由合作到无私帮助,人一天一天地高尚着。
人自身也是,本我的恶与超我的善矛盾着,人的心灵挣扎着,但终有身心和谐的一天。
思想5:
矛盾斗争的结果有三种:
一是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二是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矛盾替代;三是矛盾双方融合为一个新事物。
阐释:
矛盾双方势力悬殊,那结果多是一方克服另一方的情况;如果势力相当,则多是两败俱伤;如果矛盾双方无本质的冲突,则容易走向融合。
梁山弟兄,不打不相识。
陌路人成了生死弟兄、这是融合经济市场上强调的“双赢”也是一种融合。
八、共性与个性
思想1:
个性包含了共性,共性也包含了部分个性
阐释:
德国哲学家菜布尼茨曾经当过“宫廷顾问”据说,有一次他在宫廷讲学,说“天上人间到处都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宫女们纷纷走进御花园去寻找两片完全没有区别的树叶,想以此推翻这位哲学家的论断,结果,她们都失败了。
都是树叶,这是共性,但树叶各各不同,这是个性。
任何一片树叶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
思想2:
个性与共性可以相互转化。
阐释:
共性的成长依赖于个性的自由发展。
个性越多越优则共性的根基越深厚越发达,发展的空间亦越宽广。
最好的个性组合成最好的共性,最好的个体组合成最好的社会,最好的个人利益组合成最好的社会利益。
共性是社会的基础,个性是社会的灵魂。
扼制个性便是扼制了社会之根本。
个性的塑造须推陈出新,求异而不趋同。
九、内因与外因
思想1:
内因外因的辩证统一,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阐释:
懂得内因是关键的道理,对我们的人生有重要意义。
我们只能做好可能做的事,而不能做完全不可能的事。
我们有些家长经济条件好了,就不管孩子自身的内因,如兴趣爱好、资质天赋等,一味要求学钢琴,学舞蹈,学书法,结果只能是一相情愿的事。
同一块地上的草,牛吃了长牛肉,羊吃了长羊肉;同一块地,却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化肥给植物吃了可以果实累累,给牛羊吃了就会中毒;使牛羊膘肥体壮的青草给人吃大概是长不了膘的.原因就是各自的基因不同。
思想2: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外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教师、学校等条件
十、量变与质变
思想1: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才能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阐释:
“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其实世界上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思想2:
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
阐释:
万物惟度,过犹不及。
做事要有度,做人也要有度。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宽而有度,和而不同。
”宽容而不失规范,和谐而不失个性。
十一、主要与次要
思想1:
在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各种矛盾力量发展是不平衡的。
主要矛盾居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阐释:
“胳膊拧不过大腿”“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在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系中,我们要善于快刀斩乱麻,理出主要矛盾,从而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
思想2:
次要矛盾对事物发展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在一定条件下,次要的会上升转化为主要的。
阐释: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这句成语就包含着主要与次要相互转化的哲学思想。
十二、个体与集体
思想:
只有在集体中,个体才能有真正的自由、发展的空间。
集体依赖于个体存在,个体具有相对独立性,对集体有影响作用。
阐释:
“大河有水小河满”,但“浩瀚的海洋来自涓涓清泉”。
“西湖一勺水,阅尽古来人。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这些句子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绝不可忽视集体的力量,但决不可过分依赖集体的力量;个体是集体特殊化的表现,只有把个体当成整个集体时,集体的力量才得以显现。
十三、实践与认识
思想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在认识中形成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但理论又不能脱离买际。
阐释:
必须坚决反对和纠正一切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观点、思想和作风。
本本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思想2:
在认识的过程中,情感、经验、他人的认识往往要参与其中,利弊共存,关键是要实事求是。
阐释:
在认识过程中,干预认识方向的因素很多,情感、经验、他人的认识,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我们的思想。
这些干预因素是双刃剑,利弊共存。
诸葛亮错用马谡就是因为情感左右了理智,曹操听了蒋干一番话后就杀了蔡瑁、张允就是因为他人认识的干预。
十四、主观与客观
思想1:
人有主观能动性。
阐释:
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想”,“做”,“决心、意志、干劲”上
思想2: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阐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四面楚歌中的项羽无论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也难挽回楚霸王的大业。
十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思想:
生产力水平是社会发展的标志。
“物”的发展、“人”的进步,构成社会的发展进步。
首要的生产力是人,而非物,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思想和科学技术的代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阐释:
人,是一切发展的关键因素。
唐太宗见新科举子云集殿下,不禁满怀喜悦地说:
“天下英雄,尽人吾彀中矣!
”我们提出“教育兴国”的口号,也证明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主导作用。
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着名论断。
十六、真理与谬误
思想1:
真理与谬误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又相互转化。
真理是相对的,只是一定条件、范围和某一发展阶段上的真理,没有绝对的真理。
阐释:
列宁说: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看来像是朝同一方向多走了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
”这话算是“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的形象说法。
思想2:
普遍认同不一定就是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阐释: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普遍认同也可能是普遍的错误。
达尔文之前,有谁相信人是猴子变得呢?
都以为人是高贵的,是上帝造的。
哥白尼之前,有谁相信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呢?
都理所当然的以为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
思想3:
掌握了权力并不等于拥有了真理。
阐释: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权力、习惯势力等至多能难为宣传真理的人,终究不能战胜真理。
布鲁诺的生命可以消失在罗马鲜花广场的愚昧之火中,但布鲁诺所追求的真理却因此更加大放光芒。
十七、否定与否定之否定
思想1:
对待一切事物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要辩证地看待。
阐释:
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的,具有两面性。
因此,我们看待问题应该坚持辩证的否定观,“一分为二”地看待。
否定就是扬弃,有克服,有保留,继承一切积极因素,抛弃一切消极因素。
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说的“拿来”的方法就是辩证的否定观,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思想2:
新事物的发展是艰难曲折的,但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阐释:
新事物的产生、发展要历经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一方面,新事物本身需要一个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
弱小的新事物要毁坏旧事物的“铁屋子”,谈何容易!
人类历史上,有哪一种新思想的诞生没经历血与火的洗礼?
一出又一出惨烈的悲剧在新思想的倡导者身上发生。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十八、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思想1: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时代、地域等)变化了,社会意识也必然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
阐释:
社会始终随着科学的进步而进步。
比如新《婚姻法》的颁布与实施,就是社会存在改变的结果。
“安乐死”这样一种社会意识也正在被一些国家接受。
对死囚由凌迟砍头到绞刑、枪毙再到文明的电椅或药物注射,也是社会存在改变了,人的社会意识在随着改变,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走向人文关怀。
思想2: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不一定是同步的、一致的。
社会意识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
阐释:
社会存在变化了,并不等于旧有的社会意识就彻底消亡。
孔孟老庄的思想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那眩目的思想光芒。
十九、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思想1:
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者是一种辩证关系。
阐释: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就好像鸟的一双翅膀,折损一翼,鸟不得飞。
一个国家,物质财富的充实,固然好,但如果国民的素质、信仰、思想、道德等精神文明的因素不够充实,那么,这个国家的国民不过是一群生活在沙雕宫殿里的虫子,随时可以被消灭。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文明的建设往往更重要。
救治灵魂比救治肉体更有价值。
思想2: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地发展,社会才能稳定、健康地发展进步。
阐释:
物质丰裕,民风淳厚,这便是理想的社会,
二十、社会环境与个人成长
思想1:
人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受一定社会环境的制约,不能完全脱离社会而存在。
环境总要影响甚至改变人。
阐释: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便是强调环境对人的作用。
环境于人是双刃剑,既可树人,也可毁人。
孟子的母亲懂得这个道理,怕孩子受环境的不良影响,而三择其邻,最后住到学堂旁,孟子才开始读书。
“与善人居,若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觉其臭。
”
思想2:
人有主观能动性,在一定条件下,个体的活动也反作用于社会。
阐释:
环境对人影响大,不等于人就是环境的奴隶。
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抵制环境的影响。
叔本华说:
“事情本身并不影响人,影响人的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这句话也是包含了人可以在环境中独立甚至改造环境的意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二十种 常见 哲学 关系 高考作文 中的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