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B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一答案及解析1.docx
- 文档编号:29531128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8.59KB
《教育学B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一答案及解析1.docx
《《教育学B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一答案及解析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B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一答案及解析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B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一答案及解析1
2010年4月《教育学B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
(一)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2.D3.C4.A5.B6.B7.B8.D9.C10.C
11.B12.C13.B14.C15.D16.D17.B18.D19.D20.A
二、名词解释题。
1.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隐性教育功能:
是伴随现行教育功能所表现的非预期的功能,如教育复制了现有的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学校照管儿童的功能等。
都是隐陛教育功能的表现。
3.义务教育:
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4.课程标准:
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性、连贯性、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5.教学:
是一利,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三、简答题。
1.答:
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饮、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2.答:
(1)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2)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4)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3.答:
教育信息化对学校教育的要求:
(1)让学生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
(2)让学生学会收集、选择、处理信息,进而学会创造信息;
(3)促进学校教育手段的信息化、现代化;(4)进一步建立信息库、信息网络,等等。
4.答:
班主任的角色作用主要有:
(1)班主任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关护者;
(2)班主任对学生产生全面影响的教育因素;
(3)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
5.答:
学生的社会文化生活由于社会文化生活的广泛性、灵活性、多元性,以及其生活形式方面的丰富、感官、煽情等特点,而相对应的学校生活则偏于古板、严肃、抽象与理性,特别是当学校生活更多地强调学习活动时,这种对比尤为明显。
其结果往往使学生感受到校外的生活世界十分丰富多彩,从而不自觉或自觉地受到各种影响。
学生参与社会文化生活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扩大学生交往的空间和活动范围。
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但是社会文化生活总是鱼龙混杂。
正视社会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将成为学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论述题。
1.答:
农业社会是人类进入的第一个文明社会,是指通过原始社会末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从原始的渔猎采集方式中分化出来的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形态。
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有:
生产工具已经从新旧石器转变为手工的金属工具;第一产业——农业已经形成,并成为主导性或支柱性的产业;物质生产和生活资料除了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之外,还有了越来越多的剩余,出现了私有制;社会日益分化为两个对立的阶级,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人与人之问的关系也由原始的无差别的平等转变为人身依附甚至是直接占有关系;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孕育产生了古代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道德伦理以及古代宗教等,产生了一些古代文明古国。
与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相适应,农业社会的教育有以下一些特征:
(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答:
(1)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各位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作用的特点既有相同性,也有各自的独特性。
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具有质的规定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即规定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哪个社会、哪个阶级)服务”。
这种质的规定性在于明确教育进行人才培养的社会性质和根本方向,使其培养出与一定社会要求相一致的人;二是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为两方面:
一方面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即要使教育对象成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的人,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服务;另一方面规定了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即要使教育对象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应养成哪些方面的素质等,正是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所具有的这种质的规定性,使它自身对各种教育活动的要求具有很强的原则性,成为社会把握教育活动及人才培养性质和方向的根本所在。
总之,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说明教育目的作为培养人的总体要求,总是内在地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教育对象发展的素质,反映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应用题。
答:
1.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与课程变革:
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表现为整体性、连续性、阶级性和个别差异性。
课程变革要体现学生品德、才智、审美、体质发展的整体性。
学生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课程变革又深刻的影响。
它要求课程变革的目标要考虑身心发展的全面性与完整性,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课程变革要整体性地考虑,各门课程要互相协调,注重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
学生身心发展又呈现连续性和阶段性。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而又渐进的过程,但又体现出一定的阶级性。
因此课程变革要兼顾其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这就要求课程变革时要考虑课程结构的灵活性,既设置必修科目,也需要设置一定的选修科目,以适合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他们的个性和谐发展。
2.学生需要与课程变革:
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效果,取决于学生内部的选择必须同学生的内部条件结合,使学生产生掌握教学内容的生动活泼的能动的思维与活动。
3.课程变革着眼点——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概念。
他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
可以说,正是有待发展的处于未完成状态的心智功能是最能敏感地接受教育的影响。
因此也是最有效地施加影响的发展区。
所以,课程应当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去选择课程内容,实现新的发展,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的“最近发展区”,然后再着眼于这个新的发展区去选择课程内容。
2010年4月《教育学B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
(二)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D2.C3.D4.A5.D6.A7.C8.D9.D10.D
11.B12.D13.A14.A15.C16.A17.D18.B19.A20.D
二、名词解释题。
1.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教育目的:
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性倾向等方面的要求。
3.教师:
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4.教材:
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他不同于一般的书籍,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
5.教学策略:
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三、简答题。
1.答:
从目前的教育学的研究来看,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大致有三个:
(1)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
(2)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
(3)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2.答:
纵观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含义的各种表述,可见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
(1)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2)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3)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4)指人的自由发展。
’
3.答:
教师进行研究有很多优势,这些优势主要有:
(1)教师工作于真实的教学情境之中,最了解教学的困难、问题与需要,能及时清晰地知觉到问题的存在;
(2)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交往构成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因此教师能准确地从学生的学习中了解到自己教学的成效,了解到师生互动需要改进的方面,尤其是能从教育教学现场中、从学生的文件中获得第一手资料,这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实践性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品性,教师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体,针对具体的、真实的问题所采取的变革尝试,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进而产生学习的知识,建构适合情境的教学理论。
4.答:
学生的失范行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校园暴力触目惊心;
(2)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3)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4)青少年学生违法行为的新倾向。
5.答:
主要体现为以下六大趋势:
(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四、论述题。
1.答:
工业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比较高级的社会形态,是以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为主要标志。
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有:
生产工具从手工的金属工具转变为大机器;第二产业——采掘、制造、加工等开始形成,并构成主导性或支柱性产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工业生产的基本动力;在资本的驱使下,各种市场不断扩大和扩张;社会统治和管理方式从农业社会的专制模式走向现代的民主模式;社会关系从人身依附关系逐渐转变为物的依赖基础上的人的独立个性之间的交往关系;日益健全的法律与道德或宗教一起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科学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成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力量。
资本家更关心利润,而要提高生产效率,依靠的是技术的革新,机器设备的先进,更重要的是要有熟练掌握机器的劳动者,因而迫使劳动者要进入学校学习,义务教育应运而生,教育对象急剧扩大,对教师的要求也更加规范。
与这些特征相适应,工业社会的教育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
(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2.答: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其特点是:
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之中,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法国的萨特等。
激进的人本位价值取向的思想家,从人与社会的对立上来强调人本位的主张。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就是典型的代表。
如果按照社会要求去培养人,就会阻碍这种本性的健全发展。
如果按照一定社会需求来规定教育目的的话,就会使教育成为一种强迫的、外在的过程,进而抹杀它的本性。
可见这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具有明显否定社会的倾向;非激进的人本位价值取向的思想家则不是从人与社会的对立上来强调入本位的主张,他们不否认人的社会性,不否认人的发展是有其社会需要的。
可见,这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只是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及社会的完善需通过个人价值及其发展的完善才能实现。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视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它在历史发展中的每一变化,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变革性,或面对社会,或面对教育自身。
在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直到今天,也不失一定的合理之处。
但在变革社会和教育的探讨过程中,不免带有历史唯心主义色彩和过激的观念意识。
这种倾向极易在现实中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
因此,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发展中带有明显的片面性。
五、应用题。
答: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
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
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特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和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已的才能。
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经常性工作之一。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
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
教师要注意培养正确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集体的一些现象与行为进行评议,要努力把舆论中心引至正确的方向。
2010年4月《教育学B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三)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2.D3.C4.D5.A6.B7.C8.C9.A10.C
11.C12.B13.A14.D15.C16.C17.B18.C19.A20.C
二、名词解释题。
1.教育影响:
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2.价值性教育目的:
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
3.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
是指教师职业对一定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它是教师社会地位的客观基础。
4.学业评价:
指对学生学业的评价。
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业。
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进步或退步状况。
掌握教学与学习效果。
5.学校生活:
是教育者(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一种专门化的社会生活。
三、简答题。
1.答:
在教育学史上,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有以下几种观点: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2.答: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3.答:
(1)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
(3)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教育科学繁荣的需要:
(4)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乐趣和价值感、尊严感;
(5)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
4.答:
学生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下,不能很好地适应差异,产生了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生活。
其主要表现在人格障碍、神经症和精神病三类。
研究发现,在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四种:
(1)攻击;
(2)退缩;(3)焦虑;(4)恐怖。
5.答:
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特征主要有:
(1)指导性;
(2)统合性;(3)操作性;(4)预演性;(5)突显性;(6)易控性;(7)创造性。
四、论述题。
1.答:
对教育实践的分析和理解,必然包含着对其中所蕴涵的教育理论的分析和理解。
对教育实践的改造,必然包含着对其中所蕴涵的教育理论的修正或重构。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学就扮演着一种“中介”或“桥梁”的作用。
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学生的精神世界则是独特的、随着外部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教师必须有一种高度的自觉才能在每一时刻理解和把握学生的精神世界并采取适当的方法促使其健康成长。
教育学的实践价值首先就在于对广大的教育实践工作者进行这种理论的教化,促使他们的内在反省,从而不断地提高教育活动的自觉程度,深刻地理解教育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在当今世界变化日益深刻和迅速的今天,教育实践工作者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事业,就更要从传统的经验主义习惯中走出来,认真地、努力地学习教育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开阔自己的理论眼界,从而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理性自觉。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无论是教育态度还是教育信念,都不是凭空形成的,也不是教育者狭隘感觉经验的产物。
它们与教育知识特别是教育理论知识的获得有着直接的关联。
一个教育知识贫乏的人肯定是不热爱教育的人。
因此,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是形成一个人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的一个人口或基础。
(4)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所谓能够自我反思是指能够不断地在思想领域对自己所作所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行追问;所谓能够自我发展是指能够不断地超越自己已经达到的教育境界,追求某种更高的教育境界。
只有教育理论才能帮助教育实践工作者超越经验的限制,摆脱习惯的束缚,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不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当前,随着教育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化,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从传递型的教师转变为研究型的教师。
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恰恰可以帮助教育实践工作者成长为研究者。
它不仅可以给予教育实践工作者以一些教育的基本问题、概念和理论,而且也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如何思考教育问题,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如何与不同的教育观点对话。
这些都是教师成为一个研究人员所必须的。
2.答:
当代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的确立,应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
(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长篇调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强调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核心是人的发展,而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对此必然负有重要的使命。
因此,选择确立教育目的必须要依据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要求,要把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根本价值取向,避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单向度、片面化。
(2)适应与超越问题。
适应,即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需要的符合性,是教育基于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肯定关系,在体现现实社会当前的要求、满足现实社会当前需要方面所具有的适合顺应状态,也可以理解为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要求(或需要)满足的配合性或支持性。
超越,即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超出性,是教育基于现实社会当前的发展趋势或可能,在体现现实社会未来发展要求,满足现实社会未来需要方面所具有的努力状态。
它既是对现实社会当前发展的未来指向,也是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的否定性。
教育既要适应现实社会当前要求和需要,因为这是社会继承所必须。
同样,教育也要讲究超越,因为没有超越就不会有发展。
但单纯注重超越性的教育,也容易导致教育热衷于虚幻的未来,忽视社会未来发展的现实基础,甚至带来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错位,使未来的发展缺乏坚实的基础。
总之,适应现实,要有走向未来的指向;超越现实,要有良好的现实基础。
忽视或割裂适应与超越之间所具有的联系性,教育就难以使社会发展保持良好的连续性。
因此,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要坚持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
物质生活发展与精神生活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需要。
社会发展进步的这种内在需要,决定了服务于它的教育既有功利价值,又有人文价值。
教育的功利性,即它自身活动所产生的社会物质生产、经济发展及物质利益满足方面的功用性和效益,这方面的意义体现教育在社会中的功利性价值。
教育的人文性,即它自身活动对社会精神生活、文化发展、价值精神建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这方面的意义体现为教育在社会中的人文价值。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必然要反映和满足社会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是社会物质和经济发展方面的,还有社会精神文化方面的。
从社会的这种内在要求来看,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要坚持功利和人文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
重视教育的人文价值,按照时代的发展,去建构对人类功利取向、物质追求和经济发展具有良好价值导向的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在物质与精神、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精神文明与人际和谐,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民族性涉及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传递、保持、敬重及维护问题。
其根本在于不使自己民族失去独立和自主,从而得以凝聚和发展。
世界性涉及对世界交往与合作的各种文化、规则的认同或接受,进而使自身具有与世界各国进行交往与合作的基础。
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的价值取向,在实践上要予以很好的理解和把握。
一是避免僵化和封闭,坚持民族性的价值取向,不是单纯要求对民族自身的维护,也要求民族自身的发展;二是避免盲目性,不能照搬照抄世界模式,而应体现借鉴性和选择性。
五、应用题。
答:
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功能,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社会功能。
其中又包括社会生产力功能和商品经济功能。
现代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功能。
(1)教育对生产力中的主要要素,及劳动力的生产、在生产具有重要功能。
(2)现代教育是科学技术生产力生产、再生产的重要途径。
(3)现代教育是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条件。
现代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又有间接功能.它通过对政治、文化、道德以及人El的功能,进而对生产力发生作用。
现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之问,除表现为直接或间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外,还表现为相互制约关系。
现代教育对现代商品经济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包括:
现代教育对物质形态商品生产的功能,对劳动力价值的功能,对科技知识形态商品生产的动能。
2.教育还有对社会政治的功能,它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政治服务,对政治有制造舆论的功能,也有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功能。
教育对社会文化具有保存、传递功能,传播、交流功能,创造、更新功能等。
最后是教育具有使科学技术传递、积累、发展的价值,也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价值,现代教育是科学技术得以发展的有效形式。
2010年4月《教育学B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四)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2.C3.A4.C5.D6.A7.C8.B9.A10.D
1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B级 教育学 模拟 考卷 100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