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23课《死海不死》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1.docx
- 文档编号:29527591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2.22KB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23课《死海不死》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1.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23课《死海不死》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23课《死海不死》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23课《死海不死》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1
《死海不死》
一、教学前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咸水湖知识的科学小品文,文章紧紧抓住死海的特征,从“死”与“不死”人手,写了死海中没有鱼虾草木存活的“死”,和人不会被死海淹死的“不死”,然后层层分析,指出这是由于咸度高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接着指出死海的成因,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具体说明了死海的形成过程,最后说明了死海的过去荒凉(死),现在充满生机(不死),将来将会干涸(死),全文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揭示了死海的本质特征:
咸度高。
文中“死”字的不同含义:
“死海”,鱼虾草木不能存活,“死海不死”,人在海水中被淹死,“死海真的要死了”,干涸。
标题“死海不死”既是文章的内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
本文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把科学知识与奇异的现象,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进行介绍,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这种写法耐人寻味。
1、新颖巧妙的标题
标题“死海不死”,新颖、巧妙,引人入胜。
“死海不死”中的两个“死”字含义不同,“死”与“不死”互相矛盾,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死海的特征。
全文围绕“死”与“不死”展开说明,先说死海的“死”(没有鱼虾、水草,寸草不生)再说死海的“死”(人不会被淹死,开发利用、出现生气),最后又说到死海的“死”(死海终将干涸),重点说“不死”,与标题呼应。
2、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科学知识与奇异的现象、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进行介绍,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如:
第一二两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第四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第三段第五段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3、准确地语言
为了科学的说明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很高”,文章列举了四个数据。
前三个数据从大到小依次分别列举了三种主要矿物质的绝对含量之多,后一个数据指出各种盐类和海水的相对比例之大,用的都是确数,说明统计的精确、具体,具有科学的权威性。
测量死海的面积和平均深度,用确数;测量死海的最深处和每年水面下降,用约数,这是根据对死海的认识程度和死海的实际变化而确定的,数字用语也都是准确的。
《死海不死》一课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辨清确数和约数的运用,理解准确数据的作用。
4、神话传说的引用
本文两段传说、神话对说明死海的特征起着不同作用。
引罗马统帅狄杜处死俘虏而未得逞的传说,对说明“死海不死”是一个很生动的例证。
虽说是传说,却有史实作基础,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
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会下沉,哪怕是戴上脚镣手铐的人(传说中的俘虏是戴镣铐的)。
这种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征说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读者的阅读兴味。
同时,也从时间上说明死海存在悠久。
(二)、学生分析
初二上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从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分析能力,但是对说明文的学习兴趣不大,认为很枯燥,不像记叙文那样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对几种表达方式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还不是很明确。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成因;认识数据说明的作用,体会本文的语言;体会本文运用神话传说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
懂得自然界的神秘现象是可以认识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过程与方法:
1、采用“讨论式”,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
2、发挥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学习几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本文以引用神话传说和正面科学解说相结合的方法。
2、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难点:
1、对神话传说作用的理解。
2、对语言准确性的理解
3、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文章,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死海不死的原因和形成的原因以及拯救死海的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一、导入
1、请学生一起说出本文的题目
2、请学生推测文中可能介绍、说明哪些内容。
3、教师归纳总结5种(幻灯打出)
归纳:
死海的地理位置、死海得名的原因、死海不死的原因、死海形成的原因、死海的变迁
回答:
1、《死海不死》
2、学生根据预习作答
设想:
为什么不死?
死海在哪?
怎么形成的?
现在和未来?
启发学生借助课文题目,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以训练整体感知能力。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要求学生带着自身疑问朗读并划出跟题目有关的内容。
(纠正朗读过程中的错误)
边读边划
培养学生有目的性读书,感知课文
2、提问这些问题分别体现在那些自然段?
回答:
①、①、②④、⑥、⑦⑧
梳理文章结构
3、提问:
对于这些问题你有答案了吗?
请分小组合作交流,结束后代表发言
合作讨论
合作学习,解决不懂的问题
4、引导学生交流,提问学生你能解决哪个问题?
选代表发言
三、交流解惑
根据学生解答进行引导
1、解答地理位置
1)展示图片(平面图、剖面图、卫星拍摄图片)
2)提问:
这样一个特殊地带,会不会产生特别的现象呢?
1)欣赏图片,感受死海的特殊之处。
2)回答:
设想(寸草不生,没有鱼虾;人可以在水中自由游弋淹不死)
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认识事物。
2、解答死海不死的原因
1)展示死海寸草不生和人在水中自由游弋的图片。
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出发,透过现象探寻本质。
2)提问:
在刚才讨论的时候你们得出死海不死的原因了么?
作者是如何阐释的?
要求:
定位④,明确先说什么?
后说什么?
用的什么方法?
得出什么结论?
幻灯展示,标出数字和重点理解句:
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
的23%~25%。
3)准备演示实验,视学生理解程度定
3、探求死海成因
1)死海是如何形成的呢?
要求:
定位⑥,用简约的话说
2)引导学生按照地理特点、化学成分、物理变化进行概括
(图片辅助进行理解)
1)欣赏图片
2)回答问题
设想:
海水咸度高,有矿物质
先总说死海浮力产生原因,再说浮力产生具体原因,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得出水的比重大于人的比重;
这句话说明盐类和海水的比重关系,达到这样的比重人在水中才不会淹死
学生对死海不死的原因的回答可能不会一步到位,因此给他们一个回答问题的框架,处理本段的重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数据说明的作用
思考回答
设想:
学生能在文中定位,但不一定找准三个原因,注意引导,归纳,并结合图片讲解
锻炼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4、死海变迁
1)请用一个词概括死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定位⑦⑧进行朗读
2)出示死海即将干涸的材料2则:
沙特阿拉伯《中东报》文章
人民网文章
3)死海在呼喊!
呼喊着人们救救它……作为环境的爱护者,你有没有拯救死海的办法或者说是建议呢?
设计你保护或者合理开发死海的思路。
4)出示输红海海水救死海的图片证明学生的方法可行
1)朗读后回答
设想:
荒凉、生气、干涸
2)看材料,谈感想
3)小组讨论拯救死海的办法
设想:
开辟新水源,合理利用
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位于巴勒斯坦和约旦
交界处的咸水湖——死海,知道了造成
它“死”与“不死”的根本原因是咸
度很高,海水中含盐量多达23%至25
%,并且知道了死海的成因是自然界变
化的结果,以及它的形成过程。
结尾一
段写了死海的过去、现在、将来,死、
不死,互相照应,构成行文的线索,重
点在于不死。
回忆所学内容
梳理课上所学内容
五、作业
1、网罗所有要考的生字和解词,写在作业本上。
2、结合今天所讲的内容,将此文缩略成为一段题为“死海”的地理名词解释。
3、思考如果你是一位导游如何为游客更生动的介绍死海?
1、落实基础
2、总结本节课内容
3、为第二课时讲解传说故事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
理解神话传说的作用,品味本文的语言,总结全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一、导入
完成上节课作业
1、提问重点解词
2、回答如果你是一位导游如何为游客更生动的介绍死海?
1、复习回答
2、设想:
运用神话传说
由上节课作业导入自然,并明确本节课重点
二、神话传说作用
1、狄杜处决奴隶屡淹不死
(1)请学生复述
(2)点评传说中的语句,说说为什么比单纯叙述生动?
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教师作适当引导)
(1)复述传说
(2)点评语句:
勃然大怒、安然无恙、大惊失色,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说明死海淹不死人的现象,比单纯叙述更生动、有趣味性,并为下文解释死海不死的原因作铺垫。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实例说明说明文中的描写为说明服务的作用。
2、死海形成的神话
(1)请学生复述
(2)点评描写性语句
(3)说说它的作用
(4)总结神话作用:
死海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自古以来人们都在寻求它形成的奥秘,只有到了科学发达的现代,才有可能得到科学解释。
这样写反映了人类对死海这一自然现象从不科学到科学的认识过程,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1)复述传说
(2)点评语句
(3)描写为说明服务,为下文作铺垫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实例说明说明文中的描写为说明服务的作用。
过渡:
神话传说为说明文增添趣味性固然好,但作为一个导游,为游客介绍景点的时候也要实事求是,对吗?
本文的语言给你什么启示?
三、品味语言
1、说明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2、语言的准确性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请你点评具体语句
3、通过语句的对比,体会语言的准确
(1)改写第四段:
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
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
有许多氯化钠(食盐);有不少的氯化钙;有大量的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
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全部海水的相当比例。
这样,就使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了起来
(2)比较句子的表达:
1)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这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
2)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
传说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
3)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
在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
4)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
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干涸。
1、科学、准确、简洁、严谨
2、学生点评,加以引导
3、设想、引导
(1)上一段里,原来比较精确的数字说明都改成了模糊的描述性的介绍,不能说明“海水的咸度很高”,读者也无法从这些说明中准确了解到死海的本质特征。
对照原文,用数字来说明海水中盐类的含量之大,清楚地说明了为什么“海水咸度很高”,是因为进行了科学的“统计”,这就具有了说明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在这里比文字说明具体,确凿,有说服力。
(2)以上4组句子都是第1个句子好,“大概”、“大约”、“不久”、“也可能”都不能去掉,因为这些表示估计、猜测的词语,是经过作者仔细考虑选用的。
在没有充分的依据或确凿的证据之前,只能用这些词语表示对事物的理解程度,这也是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种表达手段。
通过比较,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过渡:
语言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大约、可能等词正是准确性的体现。
四、总结
从文体上看,这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
《死海不死》想告诉我们的科学道理是什么?
(1)此文读后你认为死海还神秘吗?
(2)如今人类认识了死海并加以利用,造福人类,你能悟出什么道理?
综合全文后回答:
大自然在不断运动中演变,人类对大自然和未知世界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人类不仅拥有利用自然的权利,同时也承担了维护自然生态的责任。
懂得自然界的神秘现象是可以认识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五、作业
1、继续利用课余时间,从报刊、图书或网上收集有关死海的资料,了解死海的现在及将来,在班里交流,贴出墙报。
2、以“死海”为话题写一段话或一篇小短文。
目的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养成搜集资料,阅读探究的习惯,以便将来有质的飞跃。
《死海不死》反思
说明文的学习一大难点就是要克服枯燥、乏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在分析了教材和学生特点之后,根据本文特点,决定借助课文题目启发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以训练整体感知能力。
《死海不死》这个题目新颖,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这个题目既是文章内容的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
因此,抓题目导入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是有效的。
并且,遵循学生认知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
在授课过程中达到了既定的效果。
在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期待得到哪些信息”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死海为什么不死?
死海在哪?
为什么叫做死海?
”等问题,顺着学生的思路归纳之后,再让学生回到文章中寻找段落,这样,既整体感知了文章又梳理了脉络,有张有弛。
之后,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这篇课文内容不是很深,采用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提出来的问题都能解决,并且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教师在讨论基础上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死海不死的原因和形成的原因,初步解决了数据说明的作用。
可以说第一课时的设计避开了本文的重点和难点神话传说的作用和对本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理解,但这两课时并不是分割开的,用课后的作业将两课时连接在一起。
我留的作业是:
“1、网罗所有要考的生字和解词,写在作业本上。
2、结合今天所讲的内容,将此文缩略成为一段题为‘死海’的地理名词解释。
3、思考如果你是一位导游如何为游客更生动的介绍死海?
”这样,既复习了第一课时内容,又引起第二课时的重点,达到一箭双雕。
为在第二课时讲解神话传说的作用铺好了路。
在讲解神话时,除了让学生复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还让学生品味其中的语言,感受描写方式的运用,学生能够找到勃然大怒、安然无恙、大惊失色等词语并能说明理由,亲身感受过的东西才能得到长久的记忆。
在感受本文的语言时,通过几组句子对比,得到很好的效果,比单一的传授更有说服力。
对于这篇文章,我没有停留在仅仅解释死海不死的原因和形成原因的理解上,在结尾总结时注意进行深化既让学生懂得自然界的神秘现象是可以认识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又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
学生小组讨论的形式很好,但实际操作起来,有些同学不是很重视,没有达到全员参与。
以后应在分好组的条件下,规定每个组选一个代表发言,按小组回答问题,真正做到合作学习;另外,在朗读过程中的勾画,教师应及时点评,让学生明确读书的要求,而不是流于形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死海不死 年级 语文 上册 第四 单元 23 死海 不死 教学 设计 鲁教版 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