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七大题材练习题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952745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1.76KB
初中语文古诗七大题材练习题含答案.docx
《初中语文古诗七大题材练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古诗七大题材练习题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古诗七大题材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七大题材
题材一 怀古咏史诗
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
《汉武故事》载:
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②丁年:
壮年。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魂销”即“销魂”,虽多形容悲伤愁苦,但此句表现出苏武骤见汉使的惊喜之感。
B.颔联上句借“雁”“月”“胡天”等典型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望雁思归图。
C.颔联下句借“归羊”“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
D.颈联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表现了诗人对苏武出使塞外前后人事已非的沧桑与慨叹。
E.尾联对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的真切描写,高度赞颂了苏武的民族气节并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2)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
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1)AE 解析:
A项,“此句表现出苏武骤见汉使的惊喜之感”不准确,更是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
E项,“真切描写”错误,此句通过想象追思历史。
(2)末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或用典)的技巧。
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
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
化用,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也可说是用典。
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
名师教你解题
特征内涵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标志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
内容情感内容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情感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常用手法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④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教材链接《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酹江月
秋夕兴元使院作①,用东坡赤壁韵
胡世将
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②。
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
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
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③。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
阃外④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
拜将台欹⑤,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
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注】①兴元:
地名,今陕西汉中市,南宋时为宋金对垒前线。
作者曾任川陕宣抚使。
②一范一韩人物:
指北宋抗击西夏、巩固西北边防的范仲淹与韩琦。
③汉家三杰:
指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张良、萧何、韩信。
④阃外:
指统兵在外。
阃,kǔn。
⑤拜将台:
传说刘邦在此拜韩信为将。
下文中的怀贤阁是为纪念诸葛亮而建的。
欹,qī,倾斜。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为国建功的名将已逐渐被人们淡忘。
B.“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写出现在缺少可以抵御外侮的名将,国家半壁江山已沦入敌手。
C.“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词人对朝廷软弱避战、不积极保卫河山的做法表示痛惜。
D.作品写出了作者面对破碎的山河的万千思绪,自己身处战争后方无力扭转战局,心中充满失望与忧愤。
E.作品中“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一句,借古人之事,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2)“塞马晨嘶,胡笳夕引”和“拜将台欹,怀贤阁杳”是作品中两组对仗的句子,请任选一组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答案:
(1)AD 解析:
A项,“当年为国建功的名将已逐渐被人们淡忘”说法错误,词人对他们无比仰慕与怀念。
D项,作为边帅初到兴元的胡世将身在战争前线。
(2)(示例一)“塞马晨嘶,胡笳夕引”写出了边塞军情紧张,敌人兵临城下,大战一触即发的紧张场景,暗示了作者此时面对紧张局势内心的焦急,与下文“赢得头如雪”的无奈形成了对比。
(示例二)“拜将台欹,怀贤阁杳”写出了古迹毁塌湮没,勾勒出一幅苍凉的景色。
暗指英雄人物及他们的豪情业绩一去不复返,表达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追思和对现实的无奈与失望之情。
题材二 托物言志诗
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红 梅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注】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
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颔联的“故作”是没有丝毫贬义的,她不是忸怩作态,而是在她的“冰容”之外的另一种性格,即她的与人为乐,她的朴实。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E.诗的尾联用自己敬仰前辈诗作,表明梅花高洁,古今同赞。
(2)诗人是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红梅的?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1)AE 解析:
A项,并非要与桃李一起装点春天。
E项,诗人引述典故目的不在此,是说前辈诗人不知道红梅原来是有气质与品格的,往往只看重对外表枝叶的描绘。
(2)①拟人。
如“怕愁贪睡”四字,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
②用典: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
③托物言志:
借咏梅来赞美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名师教你解题
特征内涵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标志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
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内容情感内容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情感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常用手法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②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
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教材链接《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望岳》(杜甫)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独 鹤【唐】韦庄
夕阳滩上立徘徊,红蓼【注】风前雪翅开。
应为不知栖宿处,几回飞去又飞来。
鹤【唐】褚载
欲洗霜翎下涧边,却嫌菱刺污香泉。
海鸥浦雁应惊讶,一举扶摇直上天。
【注】蓼:
草本植物,开淡红色或白色的花。
(1)下列对这首作品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两诗写鹤都采用了细节描写:
前诗写鹤伫立、展翅的细小动作,后诗写鹤嫌菱刺而不洗濯的细微心理。
B.两诗写鹤都采用了烘托手法:
前诗以夕阳、沙滩、红蓼为背景烘托,后诗以溪涧、蓝天为背景烘托。
C.两诗都采用了虚实结合手法:
两首诗中鹤的颜色、动作为实写;两首诗都着一“应”字表猜测,是虚写。
D.两诗都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
两诗吟咏鹤的形象,其实都融入了诗人内心的观照,寄托了诗人的志趣。
E.两首诗的表达技巧有所不同:
前诗运用夸张手法,动静结合;后诗也用夸张手法,只有动态的描写。
(2)两首诗刻画的鹤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
(1)BE 解析:
B项,后诗没有以溪涧为背景烘托。
E项,前诗没有采用夸张的手法。
(2)①前诗鹤孤独徘徊难定栖居之所的形象,流露出诗人孤独失意、对未来感到忧虑的情绪。
②后诗写鹤有所避忌、一飞冲天的形象,流露出诗人洁身自好、自信能展示自身才华的志向。
题材三 羁旅思乡诗
例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重九夜偶成黄仲则①
悲秋容易到重阳,节物②相催黯自伤。
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
依依水郭人如雁③,恋恋寒衣月似霜。
差喜④衰亲⑤话真切,一灯滋味异他乡。
【注】①黄仲则:
清代诗人。
一生漂泊求仕,作此诗时短驻家中。
②节物:
随时节改换的事物,此指重阳节的菊花。
③人如雁:
谓人似旅雁,终年南北翔游,栖无定所。
④差喜:
幸好。
⑤衰亲:
老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以“重阳”“节物”紧扣诗题的“重九”,而“节物”又关联下一句中的“花”。
B.颔联写重阳节饮酒赏菊,且无风无雨,这些雅事乐景与诗人内心寂寞凄凉形成对比。
C.颈联写极目所见:
水郭边还有那些身着寒衣的旅人们奔波在外,增添了诗人的忧伤。
D.尾联的内容情感与前三联一脉相承,语意与情感的渲染,使得诗歌的内涵更为丰富。
E.“恋恋寒衣月似霜”一句中的“霜”,写出了诗人幽冷、凄清、惆怅的主观感受。
(2)“差喜衰亲话真切,一灯滋味异他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CD [解析] C项,是想象或回忆的内容,不是极目所见。
D项,尾联的内容情感与前三联明显不同,应为“语意与情感的突转”。
(2)这两句诗中有“喜”;诗人能在家里陪老母亲过重阳节,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这两句诗中也有“悲”;诗人长期漂泊于外,常有寂寞凄凉之感,虽有短暂回家之喜,但可能很快又要踏上漂泊之旅,这“喜”是以“悲”为底色的,喜中有悲。
名师教你解题
特征内涵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标志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②常见意象:
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内容情感内容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
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情感①天涯漂泊羁旅愁。
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
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常用手法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③侧面落笔。
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教材链接《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秋思》(马致远)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赵 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①。
今夜秦城②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注】①翠微:
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
②秦城:
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古诗七大题材练习题含答案 古诗 七大 题材 练习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