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docx
- 文档编号:29527291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5.27KB
教育目的.docx
《教育目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目的.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作者:
————————————————————————————————日期:
ﻩ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概念:
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依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
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
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广义:
人们对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
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或描述为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政策(山香)
教育方针:
是国家最高权利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
总方向,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目的和必须遵循的准侧,是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
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
教育方针的内容:
2010年7月29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
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
3、教育目的的重要性/意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中最具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
处于主导地位,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优X/T/P)
同时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体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
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对受教育者:
调控年青一代的发展,保证受教育者按照社会要求健康成长
对教育者:
为教育者组织和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了指导,使教育行为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对教育活动:
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保证教育活动的连贯性和科学性
4、▲教育目的的作用(16年考纲:
教育目的及其作用):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具体体现在:
①(导向作用)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有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方向,预定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因此教育目的无论对
受教育者还是教育者都具有目标导向作用。
此外,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规划的确定,教育内容、形式及方法的选择,
都要以此为最高准则
②(激励作用)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教育目的不仅能指导整个教育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教育目的本身包含对学生
成长的期望和要求,因此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③(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教育是衡量、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评价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
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等,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依据和标准来进行
④(调控作用)教育目的的调控作用
一定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根据自身或人的发展需要对教育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以便达到其自身
发展的目的。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调控主要借助以下方式进行:
a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调控b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c通过目标的方式进行调控
(J+总之,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5、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①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②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③人们的教育理想
6、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或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层次结构
要点
其他
国家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国家--所有学习者--抽象
第一层次,也叫教育的普遍目的,反映的是社会对教育的总要求,对国家各种形式的教育起宏观控制和调节作用,是整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统一的质量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学校--该校学生--具体
特点:
同中有异、重点突出、特点鲜明
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某一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国家)中小学--规定
广义:
课程总目标
狭义:
分科课程目标 纵向:
学段目标
横向: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目标的制定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完成,具有较强的规定性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教师-灵活
由教师制定,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关系(联系):
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②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7、▲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考纲):
教育目的的双重属性内在目的:
eg:
以个体发展为宗旨的“生命教育”
外在目的:
eg:
以社会发展为宗旨的“公民教育”
概念:
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个人本位论
(法)卢梭、萨特、(瑞士)裴斯泰洛奇、(德)康德、
(美)马斯洛、孟子、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
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
社会本位论
荀子、柏拉图、(法)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德)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最极端,最具国家主义倾向)、巴格莱
从社会需要出发
兼顾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我国)马克思从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历史地考察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的观点。
其他:
教育无目的论:
(美)杜威主张:
无教育过程的“外在”目的,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
文化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
(英)斯宾塞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16年考纲)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
1957年
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颁布的教育方针)
1958年
9月19日
《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78年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1年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四有:
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两爱: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
两奉献:
a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b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198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
1990年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3年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5年
《中华人们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1年6月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优P75
邓小平: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江泽民:
三个代表
2006年6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优P75
2010年7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优P75
2、▲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考纲)
总的精神:
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国家、社会发展的主人,基本点主要表现在:
①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
知识能力的统一
②坚持全面发展:
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和谐发展
③培养独立个性:
要求适应时代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
精神和实践能力
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⑤注重提高全民素质:
总要求:
培养劳动者
教育质量标准:
全面发展
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和特点: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基本途径: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的目的:
培养完人(体力、智力、情绪、伦理)
培养完人的目的是:
学会生存,实现途径是:
终身学习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学习)的四大支柱: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3、▲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考纲)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6年考纲):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①人的全面发展:
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②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③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④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与方法”(11年考题T)
【优仕达】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的基本理论要点:
①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全面发展指的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②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③从历史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④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⑤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二)▲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A德育:
五育之首,提供方向、动力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基本任务:
①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②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
③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④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
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
中小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
优P76(看)
B智育:
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主要内容包括:
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具体任务:
①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学生各方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②培养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
③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增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智育的根本任务:
发展学生智慧,尤其是智力
中小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
优P76(看)
C体育:
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
增强其意志的教育
基本任务:
①指导学生身体锻炼,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质
②使学生掌握运动锻炼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运动能力
③使学生掌握身心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身心卫生保健习惯
④发展学生良好品德,养成学生文明习惯
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
增强学生体质(也是学校体育与学校其他活动的根本区别)
学校体育的基本特征:
教育性、技能性、娱乐性
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体育课
学校体育的功能:
健体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
中小学在体育方面的要求:
优P77
D美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审美活动的起点)、鉴赏美、创造美(最高的目标要求)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但是≠艺术教育
美育的基本形态:
艺术美和现实美现实美又包括:
自然美、社会美、教育美
对美育功能的认识成果:
①美育的直接功能:
育美
②美育的间接功能:
育德、促智、健体
③美育的超美功能:
eg:
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
中小学在美育方面的基本要求:
优P77
E劳动技术教育:
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任务
任务:
①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学习习惯和学习生产技术的兴趣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使用一般工具
③掌握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
中小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
优P77
五育的作用及其关系(T/J):
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智育为其他各育提供了认识基础,体育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美育与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和实施。
五育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构成统一整体,它们的关系具有在活动中相互渗透的特征,根据上述各育之间的关系,在教育中要把各育结合起来,使它们在全面发展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都得到发展,要注意避免两种片面倾向:
①只注重各育之间的联系性和相互促进性而忽视各育的独特功能
②只注重各育的区别和不可代替性而忽视各育相互促进的作用
5、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落实我国教育目的要重点培养青少年的什么素质: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
·我国当前教育目的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片面追求升学率
表现在:
①重视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
②注重学生个别方面(主要是知识)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解决措施:
①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物质保证
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a努力建立更加灵活开放的教育体制;b加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
c积极推进高考制度的改革d进一步深化中等教育的结构e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中小学的学校建设
③中小学本身也要积极进行改革,端正办学思想,认真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全体受教育者身心的全面发展
6、贯彻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①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
明确教育目的是端正教育思想的关键,端正教育思想,就是要确立正确的办学方向,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观、质量观去指导学校的教育实践
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求我们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当中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把学校教育质量放在全面提高的基点上
③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必须要进行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
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6年考纲:
素质教育观)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明确指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
1、概念:
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
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
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点:
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未来性
其中全体性是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
所谓全体性,广义上说就是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任何一名社会
成员,均必须通过正规或非正规的途径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
狭义上说,是指为全体适龄儿童开放
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大门
3、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素质教育的核心:
创新教育
素质教育的三大基本任务:
①培养学生身体素质、②培养学生心理素质、③培养学生社会素质
素质教育的三要义:
①面向全体(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是国家教育方针的一贯要求)
②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③主动发展(素质教育的灵魂)
4、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①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的教育
科教兴国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所以,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②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是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在教育中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对全面教育的具体落实和深化,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PS: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并不矛盾,从本质上讲二者是一致的)
a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b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④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教育要尊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⑤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
5、素质教育的意义(为什么要开展素质教育):
①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②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③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6、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①改变教育观念:
淡化选拔意识,面向全体学生,调动个体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自身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②转变学生观: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积极主动的精神。
在基础教育阶段,不仅要尊重
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自尊、自重、自主、自律
③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素质教育是通过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进行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
所以,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④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加大教育督导力度,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加强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⑤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
建立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提高教师素质,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对学生素质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通过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
学术的、文娱的、体育的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7、避免实施素质教育中出现的误区:
①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
一方面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可能和发展基础,每个学生只有得到与其潜能
相一致的教育,才算是接受了好的教育;另一方面,社会需要各级各类人才,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
得到应有的发展,社会才能得到不同层次的人才。
因此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
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
②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这是对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
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
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
这决定了一方面学生必须学习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夯实基础;另一方面,
还要学习 选修课程,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独特的个性
③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
这是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
学生真正的愉快来自于通过刻苦学习的努力而带来成功之后的
快乐,学生真正的负担是不情愿的学习任务。
素质教育要学生刻苦学习,因为只有通过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
与成功的关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要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毅力。
④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这是对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
是因为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人,因而是具有主动发展意识的人;素质教育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因为
学生具有与教师平等的独立人格。
这种观点忽略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
教师教育实践的主体,在
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这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
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服务者。
⑤素质教育就是要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这是对素质教育形式化的误解。
素质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在新的形势下的体现,因此它一方面体现了新形势对
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要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
教育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在接受人类文化
精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阵地是课堂
⑥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本身没有错,要说错的话,应该是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学习的目的。
考试作为评价的重要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⑦素质教育会就会影响升学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