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学原理.docx
- 文档编号:29521612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格式:DOCX
- 页数:42
- 大小:41.90KB
现代管理学原理.docx
《现代管理学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管理学原理.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管理学原理
第一章管理和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的含义
一、什么是管理
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控制、领导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二、管理的内涵
1、管理的主体是扮演管理者角色的组织或作为个体的管理者。
2、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
3、管理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
4、管理的客体是指管理所指向的对象
5、管理的保障是组织资源(人、财、物)
6、管理的实质是协调
7、管理是一个过程
三、管理存在的必备条件
1、必须是2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包括生产活动和行政活动。
2、有一致认可的自觉的目标
四、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
2、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a.组织的内部要素
Ø人——包括管理的主体和客体
Ø物和技术——管理的客体、手段和条件
Ø机构
Ø信息
Ø目的(宗旨)
b.组织的外部要素:
行业、市场、技术、原材料供应基地、政治经济形势、人力资源、政府、资金资源、社会文化
3、管理有一定的任务、职能、层次
a.任务:
管理作为一项工作,其任务就是涉及和维持一种体系,使在这一体系中共同工作的人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人力、物力、财力等)去实现他们既定的目标。
b.职能:
【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领导)、协调、控制
c.层次:
上层主管、中层主管、基层主管
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5、管理者要扮演各种角色
【德鲁克(著名管理学家)观点】
a.管理一个组织,求得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Ø确定该组织是干什么的,应该有什么目标,如何采取积极措施实现目标
Ø求得组织的最大效益
Ø“为社会服务”和“创造顾客”
b.管理者的角色:
管理管理者
Ø确保下级的设想、意愿,努力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能
Ø培养集体合作的精神
Ø培训下级
Ø建立健全组织结构
c.管理工人和工作
关于人要正确认识到个体差异、完整的人、行为有因、人的尊严
【明茨伯格理论】
a.第一种类型为人际关系角色,具体表现为:
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b.第二种类型为信息传递角色,具体表现为:
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角色
c.第三种类型为决策制定角色,具体表现为:
发起者麻烦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第二节、管理的性质
一、管理的二重性: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1、自然属性:
管理一方面是由于由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由生产社会化引起的,是有效地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须的。
因此它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
2、科学属性:
另一方面,管理又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必然使得管理的环境、管理的目的以及管理的方式等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因此它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二、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1、科学性:
指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是指它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2、艺术性:
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之外,还要有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巧的技能和诀窍。
第三节管理与环境
一、内部环境:
存在于特定组织之内,决定管理系统的存在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客观因素的总和,既包括人员、设备、经费等实体性因素,也包括规章条例、制度以及体制因素,还包括人际关系、组织氛围等无形因素。
二、外部环境:
存在于特定组织之外,对管理系统的建立,存在与发展产生影响的客观因素与条件,分为一般环境与具体环境
1、一般环境
一般环境也叫宏观环境或社会大环境,主要指可能影响组织的、广泛的经济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社会和文化环境、科技环境、全球化环境。
1)经济环境:
组织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状况,包括消费者购买力、利息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社会总体价格水平等等,都属于其范畴。
2)政治和法律环境:
主要由在不同层次上影响着各类组织活动的政府的政治活动、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各种措施等形成的复杂体,组织运行所在国的政治条件和国家的总体稳定性。
3)社会文化环境:
是由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口因素(包括人口的地理分布、人口密度、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以及相应的人们的态度、要求、前往、信念等构成的。
4)科技环境
5)全球化环境
6)人口与地理
2、具体环境
指那些对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并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要素。
具体环境对每一个组织而言都是不同的,并随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其中主要包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以及其他一些具体环境因素。
1)顾客:
完全顾客满意;
创造顾客;
以顾客为导向
2)供应商:
资金(金融机构)供应;
原材料供应
3)竞争者
4)其他因素(压力集团):
政府管理机构;
消费者协会;
新闻传播媒介;
社区机构
(3C环境:
)
1、环境在迅速改变
2、竞争
3、在市场上顾客
三、环境管理:
评估环境:
环境的变化及其特点是由其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造成的,因此,归根到底,评估环境也是评估其不确定性程度。
组织环境的变化程度与复杂程度是评估环境不确定性的两个程度。
就变动程度,可分为动态环境与稳态环境;就复杂程度可分为简单环境与复杂环境。
e.g.
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根据环境的不确定性分类)
a、简单和稳定的环境(啤酒)
b、复杂稳定的环境(医院大学)
c、简单动态的环境(时装加工唱片公司玩具)
d、复杂动态的环境(计算机软件)
第四节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管理学的特点
1、一般性2、多样性或综合性
3、历史性4、实用性或实践性
5、现实性
二、管理学研究对象
1、从管理学的二重性出发,着重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方面研究管理学
2、着重从历史的方面研究管理实践、思想、理论的形成、演变和发展,知古鉴今
3、着重从管理者出发研究管理过程
或管理思想、管理过程(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研究)
三、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归纳法实验法演绎法定量研究法管理的权变方法
四、意义(略)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早期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一、管理思想的萌芽:
先做后想
二、管理思想的发展
1、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典例:
《孙子兵法》儒家思想)
Ø顺道:
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Ø重人:
以人为本
Ø人和:
人际关系
Ø求实
Ø守信
Ø节俭
Ø利器
Ø对策
Ø法治:
(法治、人治、礼治)
2、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
【亚当斯密】著《国富论》,其管理思想为:
Ø指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
Ø强调了劳动分工对于提高生产率的作用;
Ø提出了“经济人”的观点(“经济人”相对于“社会人”)
【巴贝奇】《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
Ø赞同劳动分工,同时也能减少支付工人工资
Ø提出“边际熟练”的原则,即对不同的工序制定不同的定额
Ø主张劳资合作
Ø重视对生产的研究与改进
【罗伯特·欧文(英)】创建“新协和村”(现代人本管理之父)
主张关心人,对人事进行管理,以人为本,强调人的重要性
三、管理理论的产生
管理理论诞生在美国的历史背景:
Ø由于工厂制度的发展,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长,给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科学管理理论的探索
Ø企业和公司规模扩大后,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效率、行政管理、教育等
★产生的主要事件:
东方铁路公司听证会通用公司改革霍桑试验
二、古典管理理论
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泰勒】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主要内容:
Ø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
Ø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Ø要是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化原理
Ø实行刺激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
Ø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认识到提高效率对双方都有利,都要来一次精神革命,相互协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共同努力
Ø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工,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
Ø实行职能工长制
Ø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其他代表人物
1、乔治·巴斯
2、亨利·甘特
3、吉尔布雷斯夫妇(莉莲·吉尔布雷斯——工业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同雨果·孟斯特伯格)
4、埃默森
三、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
【法约尔(法)】管理过程之父
1、企业的基本活动与管理的五项职能:
Ø技术(生产、制造、加工等技术)
Ø商业活动(购买、销售、交换等)
Ø财务活动(资金的筹措和运用)
Ø安全活动(设备维护和职工安全)
Ø会计活动(货物盘存、成本统计、核算)
Ø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2、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
分工、职权与职责、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报酬、集中化、等级链(又称法约尔桥或者法约尔跳板)、秩序、公正、保持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团结精神
四、行政组织理论
【马克思·韦伯(德)】行政组织理论之父。
主要贡献:
提出了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之所以是理想的,因为它具有如下特点:
1、明确的分工2、至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3、人员的任用4、职业管理人员
5、遵守规则和纪律6、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巴纳德】自觉行动活动系统
什么命令可以执行?
Ø个人理解该命令
Ø个人认为该命令同组织的目标一致
Ø个人认为该命令同自己的个人利益相等
Ø个人有执行该命令的能力
五、古典管理学派对管理实践的贡献
1、古典管理学派首要的贡献是指明了管理是组织社会的一个的特殊要素
2、古典管理学派明确提出了管理的基本职能,这给培训管理人员提供了依据,也为管理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3、古典管理学派发展了许多管理的技术和方法
三、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是现代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分两大时期:
前期——人际关系学说时期;后期——行为科学时期。
一、人际关系学说
【孟斯特伯格】工业心理学创始人之一
【梅奥及霍桑】试验,地点:
美国西屋电气公司
1、霍桑试验的四个阶段
Ø照明试验
Ø福利试验
Ø访谈试验
Ø群体试验:
非正式组织
结论:
改变工作条件和劳动效率无直接关系;
提高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是员工情绪而非工作条件;
关心员工的情感和员工的不满情绪,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2、梅奥的观点
a.人是“社会人”而非“经纪人”
b.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c.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3、“社会人”假设有如下特点:
Ø在劳动中同其他人进行交往,紧密的集合在一起
Ø工人进入工厂后与同班、组其他人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工作表现,并直接影响其才能的正常发挥
Ø经营管理人员一旦抛弃认为“工人群众是群氓”的错误假设,重视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不断调整,就能获得惊人的效果
4、霍桑效应:
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
二、行为科学理论
1、关于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的理论
Ø【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Ø【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2、关于管理中的人性的认识理论
Ø【麦格雷戈】“X理论”“Y理论”
Ø【阿基里斯】“不成熟—成熟理论”
3、关于管理方式的理论
Ø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二维构面理论”
Ø密歇根大学的“两个维度理论”
Ø【诺顿】“管理方格理论”
4、关于企业组织中非正式组织及其作用研究的理论
Ø【巴纳德】“动态平衡理论”
Ø【卢因】“群体动力学理论”
三、行为科学理论的贡献
1、行为科学理论强调管理中人的因素的重要性,对于管理科学的进步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行为科学理论为从事管理实践的人们和学习管理的学生提供了许多有用的知识,它提醒管理人员应注意调动人的积极性等问题,对管理人员做好工作很有益处。
四、管理科学理论
一、主要特征:
管理科学理论是指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先进的教学方法、电子计算机技术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系统的定量的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
二、主要内容:
1、运筹学:
指近代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将生产管理等事件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加以提炼,然后利用数学方法进行解决,前者提供模型,后者提供理论和方法。
包括数学规划、排队论、对策论(博弈论)、搜索论。
2、系统分析:
这一概念是由美兰德公司1949年首先提出,它是指:
是把系统的观点和思想引入管理的方法之中,认为事物是极其复杂的系统,运用科学的、数学的方法对其系统中事件的研究和分析。
【兰德公司成功的的经验】
Ø大手笔经营,推动公司快速发展
Ø选题讨巧,扩大知名度
a.第一巧:
巧在关注国际热点问题
b.第二巧:
巧在其开展了大量预测性课题
c.第三巧:
很多课题研究角度往往更偏于宏观管理规划层面,而不是深入研究一些技术问题
Ø善假力于人,拓展业务领域
Ø高瞻远瞩,选对研究方向
Ø研究自主性强,促进创新
3、决策科学化:
指决策时要以充分的事实为依据,采取严密的逻辑思考方法,对大量的资料和数据按照事物内在联系进行系统分析和计算,追寻科学程序,做出正确决策。
五、现代管理理论
一、主要学派
1、社会合作系统学派2、经验或案例学派
3、社会技术系统学派4、人际关系行为学派
5、群体行为学派6、决策理论学派
7、沟通(信息)中心学派8、数学学派
9、系统管理理论10、权变管理理论
二、现代管理理论的贡献
1、强调系统化管理2、重视定量分析
3、重视人的因素4、重视非正式组织
5、重视信息和沟通工作6、管理的权变观点
7、管理的技术系统观点
三、现代管理理论的几个主要观点
1、战略观点2、市场观点3、变革观点
4、竞争观点5、服务观点6、专业化观点
7、素质观点8、开发观点9、经营观点
10、风险观点
六、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
一、二略
三、公司再造
1、内容:
是根据信息社会性的要求,彻底改变企业的本质,抛开分工的旧包袱,将硬生生拆开的组织结构架,如生产、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信息等部门,按照自然跨部分的作业流程重新组装回去。
2、目的:
增强企业竞争力,从生产流程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
四、学习型组织
【彼得·圣吉】《五项修炼》
1、五项修炼
Ø自我超越
Ø改善心智模式(指根深蒂固于每个人或组织之中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模式,它影响到人或组织如何了解这世界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甚至是图像、印象)
Ø建立共同愿景
Ø团队学习
Ø系统思考
第三章计划
一、计划
一、计划工作的含义
1、指制定计划,也就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的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
2、计划工作的任务,指根据社会和市场环境需要以组织的自身能力,确定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奋斗目标,通过计划的编制执行和检查,合理安排组织中经营管理活动,有效地利用组织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计划工作的性质
a.目的性b.首位性c.普遍性d.效率性e.创造性
二、计划工作的总类与程序
1、分类:
A.按计划的形式分:
a.使命b.目标c.战略d.策略
e.规划f.程序g.规划h.预算
B.按职能分:
a.销售计划b.生产计划c.供应计划
d.新产品开发计划e.财务计划f.人事计划
g.后勤保障计划、
C.按时间期限分:
a.短期计划b.中期计划c.长期计划
2、程序
A.估量机会(自我审视并选择市场,适合自己的)
B.确定目标(类似于5W1H)
C.确定有前提条件(条件有可控、部分可控、不可控)
D.拟定可供选择的方案E.评价各种备选方案
F.选择方案G.拟定辅助计划H.编制预算
三、计划工作的原理:
1、限定因素原理:
即指妨碍组织目标实现的因素,也就是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仅仅改变这些因素就可以影响组织目标的是实现程度。
(又叫木桶原理和短板理论)
2、许诺原理(合理期限原理):
可以表述为任何一项计划都是都是对完成各项工作所作出的许诺,因而许诺越大,实现许诺的时间就越长,实现许诺的可能性就越小
3、灵活性原理:
可以表述为计划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损失的危险性就越小。
4、改变航道原理:
可以表述为计划的总目标不变,但实现目标的进程(即航道)可以因情况的的变化随时改变。
二、目标与战略
一、目标及其作用
1、目标的含义:
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目标是使命的具体化,是一个组织在一定的时间内奋力争取达到的所希望的未来状况。
2、目标的属性“SMART”
a.具体明确b.可以度量或测量c.可以实现d.目标之间相互关联e.时间限定
3、目标的作用
a.指明管理工作方向b.激励作用c.凝聚作用
d.考核主管人员和员工绩效的标准
二、目标管理
1、提出:
【德鲁克】1954年在《管理的实践》中第一次提《管理:
任务、责任、实践》——管理界经典之作
2、特点
a.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势b.强调自我控制
c.促使下放权力d.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
三、战略管理
1、战略与战略计划
a.战略:
为了实现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对所要采取的行动方针和资源使用方向的一种总体规划。
【德鲁克】三个问题:
我们的企业是什么;
将是什么企业;
应该是什么企业。
进一步四个问题:
谁是我们的顾客;
我们的顾客购买的是什么;
我们应当进入什么市场;
什么市场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市场
b.战略计划:
对组织的长期发展目标和战略方向进行决策。
2.、战略管理的过程
a.确定组织当前的宗旨、目标和远景
b.外部机遇和威胁分析
PEST分析
P—政治法律;E—经济;S—社会文化;T—技术
c.内部优势和劣势分析
d.SWOT分析S—优势;W—劣势
O—机会;T—威胁
e.战略选择
Ø前向一体化战略(指顾客、销售、生产组成的环节中生产者向前吞并销售者);后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集中多元经营;混合式多元经营;横向多元经营;合资经营。
Ø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即使企业在行业中别具一格,具有独特性);专一化战略。
f.战略实施(视觉识别系统)
g.战略控制
3、战略制定的原则
a.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b.把握时机c.扬长避短
d.出奇制胜e.集中资源f.量力而行
三、预测
一、预测及其重要性
1、什么叫预测:
是什么立足于现实。
根据过去的经验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未来环境和事物的变化趋势作出的估计。
2、重要性:
Ø既是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又是计划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预测能够为计划方案的优劣提供价值标准。
Ø是提高管理的预见性、减少管理的不确定性的一种手段
Ø有助于促使各级管理者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并为应付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Ø有助于发现目前组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组织工作的成败。
二、预测的种类
1、根据时间分类
a.短期预测b.中期预测c.长期预测
2、根据技术与方法分类
a.经验预测b.科学预测
3、根据预测内容分类
a.经济预测:
通过对经济现象客观规律性的研究对经济过程及其发展前景所进行的推测和估量
b.社会预测:
对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进行的研究分析和预见。
c.技术预测:
根据科学发展水平和社会实际需要的变化趋势对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技术的应用效果及由此引起的技术结构变化进行的推测和判断。
d.军事预测:
对特定国家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军事力量、战斗能力、供给能力、指挥能力、战略与技术等军事发展趋势以及战争对世界的政治、经济的影响的分析与研究,从而做出的相关推测与判断。
4、根据预测性质分类
a.定性预测b.定量预测c.综合性预测
三、预测的方法
1、定性预测法:
a.专家会议法b.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又名专家规定程序调查法
特征:
1、吸收专家参与预测,充分利用专家的经验和学识;2、采用匿名或背靠背的方式,能使每一位专家独立自由地做出自己的判断;3、预测过程几轮反馈,使专家的意见逐渐趋同;
原则:
1、匿名2、巡回3、反馈控制4、统计学意义的小组反馈5、专家达成一致意见
2、定量预测方法:
a.时间序列法b.因果预测法
3、领先指标法
四、决策
一、概念:
各类组织或者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某一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和确定过程。
特点:
目标性、选择性、过程性、动态性、主观性、满意性
二、正确决策的基本要求
1、把握问题的要害2、明确决策目标
3、可行方案要有两个以上4、综合评价决策方案
5、敢冒风险6、决策过程是学习过程
三、决策的原则
1、信息原则2、预测原则3、效率原则
4、客观原则5、优化原则6、智慧原则
7、法治原则8、公正原则9、动态原则
10、系统原则
四、决策的影响因素
1、环境2、过去的决策3、组织、文化
4、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5、时间
第四章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一、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概述
一、人力资源含义、特点
1、含义:
Ø宏观意义上是指能够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的带动着能力的组合,及具有劳动能力的额以就业和未就业人口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Ø微观意义上指能够推动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发展的劳动者能力的总和。
微观意义上的人力资源表现为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内容。
^劳动力数量:
旨在达到要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组织范围内内处于劳动年龄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包括:
适龄就业人口、未成年就业人口、老年就业人口、待业人口、就学人口、从事家务劳动的人口、正在服兵役的人口、处于劳动年龄内的其他人口)等八个方面的人口数量。
^劳动力质量:
指这些劳动力的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等四个方面素质的总和。
2、特点:
a.与生命相联系b.主观能动性c.动态性
d.丰富的智能性e.再生性f.社会性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含义
指管理者(或人事部门)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制定人力资源计划,招聘、选拔、培训、发展、业绩评估、制定工资、福利制度等一系列具体步骤,为组织提供适当人选,以开发人的潜能,并取得高效水平的过程。
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意义
1、有助于降低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
2、有助于提高组织竞争力
3、有助于提高组织效力、实现组织目标
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特点
1、时代性2、民族性3、实践性4、社会性
五、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任务、内容和原则
1、任务
a.满足组织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b.满足组织成员的合理需求(包括满足组织成员基本物质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c.满足组织成员对公正的需求
2、内容包括
a.人力资源规划b.招聘和解聘员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 管理学 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