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9520416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格式:DOCX
- 页数:84
- 大小:72.63KB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它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如实地反映世界的状况。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联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勇于批判,不断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因此,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原理就是分清什么是唯物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树立创新意识。
【主要内容】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四课: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第七课包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两个框题。
第一框共设三个目题:
第一目论证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第二目论证了联系的客观性,证明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三目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第二框共设两个目题:
第一目强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第二目强调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总之,通过本课的学习,就是要求同学们理解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第八课包括以下两个框题: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第一框设有两个目题:
第一目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领域证明了发展的普遍性。
第二目结合实例说明了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第二框设有两个目题:
第一目论证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第二目论证了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既要做好量变的准备,又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质变。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需懂得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
只有正确把握发展的实质.了解发展的普遍性,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认清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趋势.自觉抵制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
第九课包括以下两个框题: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第一框下设两个目题:
第一目论证了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目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一关系原理的现实意义。
第二框下设两个目题:
第一目说明了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矛盾主次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第二目论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要进一步明确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
第十课包括两个框题。
第一框题下设两个目题:
第一目主要证明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这簧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第二目主要强调了唯物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第二框题下设三个目题:
第一目论证了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目强调了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第三目论证了创新既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又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联系观
辩证法的发展观
联系的含义
联系的特点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确
发展的普遍性别
自然界是发展的
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人的认识是发展的确
发展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总之,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必须牢牢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涵.这样才更有助于我们自觉地树立创新意识,有助于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二、知识结构: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矛盾特殊性原理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意义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三、单元导语
有位淘金的老人,临终前问自己的两个儿子要什么东西。
大儿子说:
“我要您攒下的黄金。
”二儿子则说:
“您把淘金的方法教给我吧。
”于是,老人把金子给了大儿子,把淘金的技术传给了二儿子。
老人去世后不久,大儿子就把金子花光了,二儿子却慢慢积累了许多黄金。
如果我们把前人创造的一切知识成果比作金子,那么取得这些成果所采用的方法就是淘金术。
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勇于批判,不断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
(3)整体与部分的含义
(4)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理解: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分析:
(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
(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联系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四、【方法点津】:
(1)阅读教材,概括出联系观点的原理内容。
(2)结合联系的三特征,深入领会联系观点的方法论要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搜集具体事例,说明怎样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五、【课文导语】: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
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第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世界是不普遍联系的
(一)、联系的普遍性
◇课堂探究:
你能说出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吗?
◇探究提示:
例如,我们的身体健康与学习之间的联系等。
(同学们可结合自己的实例回答。
)
1、联系的含义及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是普遍的。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补充:
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还应明确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课堂练习:
印度洋地震和海啸的发生,给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等许多国家带来了严重灾难,也牵动了全世界人民的心。
2005年1月6日,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会议中心举行。
来自东盟10国、中国、韩、日、美、世界卫生组织等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为期一天的会议。
这说明()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部分影响整体
C.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D.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
材料说明东盟地震和海啸的发生引起20多个国家的关注,体现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故选A。
材料中虽然受灾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但参加会议的国家不是包括受灾国的整体,因此B项不能选。
C项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
(二)、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具有客观性及要求
(1)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关系。
(2)联系之所以是客观的,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事物的客观性决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具体说来,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之前它就存在了,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尽管它们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这种联系仍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才具有真实性,并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性。
所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事物的联系,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重要特征。
◇课堂探究:
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影响和改变生态平衡,但人又不能破坏生态平衡,这是为什么?
◇探究提示: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同时,人又必须尊重生态平衡的规律。
◇课堂练习:
循环经济体现了现代的思维模式和活动方式,其哲学依据是()
①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②系统与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无条件的④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被发现和利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作为组合式选择题,本题的解决关键是排错项。
故应选B。
本题中③说法有误。
2、人与事物联系的关系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
人们虽然不能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但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这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它是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
◇课堂练习:
我国目前兴建的四大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将会继续加强地区经济之间的联系,推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这段材料说明()
A.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
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D.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事物的联系
答案:
B
解析:
本题意在考查人在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B项符合题意。
(三)、联系的多样性
l、联系的多样性及表现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不能只注重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课堂探究:
(1)废旧电池是通过哪些环节危及人类健康的?
(2)联系生活实际,看看还有哪些事例能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探究提示:
(1)废旧电池通过污染耕地、水,继而影响到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动物和植物。
进而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最终危及人类的健康。
(2)今天提倡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模式能充分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课堂练习:
联系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下列属于联系表现形式的有()
①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②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③事物之间的本联系和非本质联系④“8”与生意之兴旺的关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①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属于基础题,④是主观臆造联系,应排除,故选A。
2.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
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课堂探究:
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结合所学的哲学原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探究提示:
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了必须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违背了人与自然的客观联系,必将受到惩罚。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要尊重自然的客观性。
同时也承认联系具有多样性,它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自然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环境,而且还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宝库。
人们一旦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人们就会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成为自然的朋友。
◇课堂练习:
近年来,科学研究一再证明,世界各地不断爆发的恶性传染性疾病,绝大多数;是因动物携带的病菌通过多种渠道传人人体造成的。
这给我们的警示是()
A.联系是普遍的
B.人最终能战胜自然
C.要尊重联系的多样性,做到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j
D.人在联系的客观性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答案:
C
解析:
A项不符合题意,B、D两项说法错误,C项点明了题干主旨,故应选C项。
第二框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的界限。
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就是整体而不是部分,部分就是部分而不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二是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课堂探究:
(1)黄筌为什么无法改动吴道子的画?
(2)如果让你改动这幅画,你会怎样做?
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提示:
(1)吴道子的画是一个整体,黄筌之所以无法改动此画就是因为画中食指挟鬼眼是整幅画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处于画的被支配地位,只能服从和服务于整幅画。
一旦改动,则失去了其整体的功能。
(2)不改。
因为整体与部分又是辩证统一的。
(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同时又是相互作用的。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二者相互依赖,各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
整体由部分构成,它只有对于组成它的部分而言,才是一个确定的整体。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二是二者相互影响。
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的优劣也会影响整体。
特别是处于关键部位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整体与部分还是相互作用的,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课堂探究:
为什么说离开了人的身体的手就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
◇探究提示: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部分是整体的部分。
离开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手作为人身体的一部分,一旦离开人这个整体,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了。
◇课堂练习:
苏轼在《琴诗》中写道: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呜?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中琴、指头、琴声三者之间的联系表明()
A.事物与事物之间是有区别的
B.系统和要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
D.整体功能总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答案:
C
解析:
作为包含关系选择题,D项说法有误,应排除。
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强调了三者的关系。
B项强调了三者的统一,但与题意不符,故应选c项.
2.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内容来看,其方法论应包括多方面的要求。
其中有两点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
一是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的思想,做法是从整沐出发,在整体上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最优目标。
像人们常说的,“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就是选择最佳方案的形象比喻和说明。
二是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这点方法论要求主要是强调必须正确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反对分裂主义和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形而上学思想。
◇课堂练习:
城市建筑不协滴,有些建筑个体不顾城市的整体,个性过于张扬,不能形成良好的城市形象;有些城市在建设规划中,不尊重自然山水,往往让人们有山不见山,有水不见水。
这两种城市给我们的启示是()
A.要正确处理主次矛盾的关系
B.要注重量的积累
C.要树立整体观念,确定最优方案
D.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两种“城市病”主要是由于规划建筑者缺乏整体考虑,片面强调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从而导致此“病’’的发生,故A、B、D项不选,C项符合要求。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及系统的基本特征。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和要素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运动中普遍存在的,任何一个事物都存在着系统和要素两个方面。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
要素和系统各有其不同特点。
要素作为整体的组成元素、因素方、面、部分,有如下特点:
第一,个别性、局部性。
要素总是整体中的一个个别部分,或者是一个个别因素、个体。
第二,多样性、差别性。
一个系统中诸多要素有着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它们相互之间有着这样那样的区别。
第三,不可分割性。
要作为系统构成的单元,相对于该系统来说,它是不可分割的。
第四,不确定性。
与整体的结构相比,要素相对不稳定。
系统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整体性。
系统是在要素及其相关性中产生的整体,因而它既是对周围事物发生作用的整体,又是对内高于各个要素并使各个要素从属于自身的整体。
第二,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系统都是有序的组合,因而具有卡目只寸的稳定性。
◇课堂探究:
(1)根据木桶和短板的争论,请你说说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榭成事物的内部要素的不可或缺性。
◇探究提示:
(1)整体与局部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2)一个班级是由许多个学生组成的,每个学生所学知识都是由各个学科组成的等。
◇课堂练习: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这里的“一定意义上”的含义应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包括着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关系
C.这里强凋了整体、部分和系统、要素的关系是一致的
D.这里强调了整体、部分与系统、要素的关系有共同点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二组关系的认识,D项说明了联系的共性。
因此选D。
2.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课堂探究:
(1)上述两种学习方法中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谈谈你是怎样学习的,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
◇探究提示:
(1)上述两种学习方法中包含了系统和要素的辩证关系。
它告诉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略。
(1)系统观念为人们把握复杂事物提供了一系列科学方法和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系统优化方法的核心。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它要求人们对事物的属性的认识进入到“整体性”的认识,从而开拓了对事物整体性研究的新领域。
第二,有序性原则。
有序性原则认为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有一定的规则,而不是杂乱无章的,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第三,优化原则。
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
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而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各种优化的方案。
(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课堂探究:
(1)多桨船在性能上是不是其他船只性能的简单相加?
(2)冯湛为什么能造出性能极佳的多桨船?
他运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方式?
这样的思维方式对你有什么启发?
◇探究提示:
(1)不是。
是在其他船只性能的基础上趋向强化的体现。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冯湛运用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造出了性能极佳的多桨船,他运用了综合的思维方式。
这样的思维方式的启发是首先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课堂练习:
17世纪70年代以前,几何和代数都有了相当的发展,但它们是相互分离的两个学科。
笛卡儿对当时的几何方法和代数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j点和缺点,主张采取代数和几何中一切最好的东西。
他把代数运用于几何,使图形的几何关系在方程的性质中表现出来,创立了解析几何这种研究几何问题的新方法。
解析几何的发明过程说明()
A.分析的方法只适应于认识特殊事物,而综合的方法才有广泛意义
B.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综合的方法在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D.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
答案:
C
解析:
从解析几何的发明过程来看,是笛卡儿把代数和几何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解析几何。
这种思维方法应是综合的思维方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活 哲学 第三 单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