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纠错笔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
- 文档编号:29520025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93.11KB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纠错笔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纠错笔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纠错笔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纠错笔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纠错笔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近年高考考点分布】
考试说明
考查角度
科技成就
1.2018·课标全国Ⅰ,25《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2.(2017·课标全国Ⅰ,42)明清时的中外科技对比
3.(2016·课标全国Ⅱ,41)古代中国科技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4.(2014·课标全国Ⅰ,40)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学成果比较(宋应星、牛顿)
汉字的起源演变与书画的发展
1.(2018·课标全国Ⅱ,27)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
2.(2017·全国课标Ⅲ,24)古代汉字的演变
3.(2016·课标全国Ⅱ,24)汉字的演变
4.(2016·课标全国Ⅲ,26)古代书法艺术
文学成就
(2013·课标全国Ⅱ,27)明清小说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2013·课标全国Ⅱ,28)京剧艺术的特点
易错点1不能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科技
唐朝中期有个名叫清虚子的,在“伏火矾法”中提出了一个伏火的方子:
“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
右为末,拌匀。
掘坑,入药于罐内与地平。
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内,烟渐起。
”这表明当时的火药
A.已用于军事和战争B.开始用于民俗活动
C.主要是起助燃作用D.主要是配制中药材
【错解】A。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把握火药用于军事和战争的时间而错选A。
【正解】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古代四大发明。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火药用于军事是在唐朝末年,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民俗活动”,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
材料反映的是用“伏火矾法”制成药物助燃,C项正确。
【易错点击】
四大发明的重大作用及对四大发明在东西方发挥不同作用的认识
1.作用
(1)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的发展,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4)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对四大发明在东西方发挥不同作用的认识
(1)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强大,在此基础上的封建制度于明清时期又进一步强化。
在这样的社会和制度框架内,四大发明这样的先进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先进技术始终得不到更深入的发展和更广泛的应用,难以推动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
(2)四大发明传入西方,正好赶上西方国家的社会转型时期。
中国先进技术的传入,极大地推动了这一进程,为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此,西方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中国则逐渐衰落。
【即时巩固】
北宋时期,印刷业是播扬文化的中心,书籍大多刊印于杭州,从流传后世的宋版本来看,也多出于江南地区。
这种情况说明北宋时期
A.文化中心南移趋势开始出现B.文化中心南移趋势明显
C.江南地区文化氛围浓烈D.江南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解析】本题考查北宋的文化,意在考查学生论证和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文化中心南移趋势开始出现”说法错误,A项排除。
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由材料“多刊印于杭州……也多出于江南地区”可知,北宋江南地区成为播扬文化的中心,文化氛围浓烈。
故C项正确。
【答案】C
易错点2不能准确把握古代中国文学的时代特征
【易错典例】
汉末至五代时期,西王母会君故事与当时盛行的帝王求仙故事相结合,衍生出精彩的仙话小说,并成为文人诗文中常见的题材。
宋代以后,西王母会君故事进入固化和衰落期。
这一变化
A.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B.丰富了古代文学创作的内涵
C.有利于摆脱世俗生活的政治束缚
D.源于其脱离了通俗文学潮流
【错解】A或C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解读材料的主旨,材料反映的是西王母会君故事进入固化和衰落期的社会背景,需要结合宋代市民阶层壮大这一史实来分析。
【正解】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宋代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意在考查考生对历史变化的分析能力。
材料与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无关,故A项错误。
西王母会君故事不符合市民文学的发展潮流,最终逐渐走向固化和没落,故B项错误。
C项材料未体现。
宋代以后,市民文学盛行,西王母会君故事在传承过程中,其精神内涵逐渐固定,宋代以后未能与通俗文学中盛行的元素相融合,也就脱离了通俗文学的潮流,故D项正确。
【易错点击】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主流形式及其特点
1.变迁
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2.特点
(1)先秦:
《诗经》质朴典雅,具有现实主义风格,以民歌为基础的“楚辞”,句式灵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诗经》和“楚辞”正好代表了北南两种诗歌不同的风格。
(2)汉赋:
华丽而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唐诗风格多样,千古传诵,以五言诗和七言诗为主,把诗歌推向顶峰。
(4)宋词是诗歌的另一种形式,句式灵活,句子长短不一,适于和乐歌唱,具有强烈的音乐节奏之美。
(5)元曲是民间兴起的新的诗歌形式,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
抒情叙事兼长。
(6)明清小说将广阔的社会生活纳入了文学的视野,艺术而又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将古典小说创作推向繁盛阶段,并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文学呈现了多元兼容、雅俗共赏和发展趋势的逐渐平民化等特征。
【即时巩固】
明代小说、戏曲等都特别昌盛。
在短篇小说方面,以“三言二拍”为代表,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的成熟。
其中出现了一些以描写男女爱情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
从社会层面讲,这一现象的出现
A.表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顺应了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C.表明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政权并立
D.反映了广大知识分子对理学的不满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文学艺术产生的背景。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是小说、戏曲昌盛的经济基础但与社会层面无关,排除A;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政权并立并非此时的特征,排除C;当时只是部分知识分子对理学不满,排除D项。
随着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适应社会需要的小说、戏曲繁荣起来,故答案为B项。
易错点3不能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书画艺术
【易错典例】
从文字结构来看,商朝甲骨文具备了汉字的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等六种造字方法,即所谓的“六书”。
这主要说明商朝甲骨文
A.与古代书写材质相辅相成B.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符号
C.体现了古汉字的写意性特点D.是古代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
【错解】B。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正确区分发现最早的文字符号和文字。
【正解】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
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有人认为比甲骨文更早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故排除B项。
写意性是草书和文人画的特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项。
甲骨文是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故D项正确。
【易错点击】魏晋、唐代、两宋、明清时期的社会环境对绘画风格的影响
1.魏晋时期
社会的动荡,佛教、道教的传播,引发了人们对儒学的反省。
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舞台上屡屡碰壁,却不愿随波逐流,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
在绘画作品上,凸显个性的人物画开始出现。
2.唐朝
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
画家们追求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绘画风格多样,如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等。
3.两宋
政治上“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也使山水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
4.明清时期
专制的强化、社会的动荡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风格奇特、个性鲜明、格调清新、狂放的绘画艺术作品和画家,如“扬州八怪”等。
【即时巩固】
下面是宋代绘画作品的有关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名人绘画作品已具有品牌化B.社会风俗已成绘画主流题材
C.宋代绘画创作的世俗性增强D.宋代画家以出售作品来谋生
【解析】本题一史料切入考查宋代绘画艺术,突出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熟食店张挂名画、绘画作品在市场出售和“工画村田乐”“往画院前易也”,说明宋代绘画作品无论从内容还是欣赏来看都具有大众化倾向,这是绘画世俗化的体现,C项正确;仅凭一则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出名人绘画作品已具有品牌化,A项说法不正确。
材料中只有“工画村田乐”体现了社会风俗性,B项错误;D项材料依据不足。
【答案】C。
易错点4不能全面把握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
【易错典例】
在明清两代总共四千四百多种戏曲作品中,清代作品多达二千四百种,而且传奇与杂剧并重,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更是明代汤显祖《牡丹亭》之后中国戏剧史上成就最高的作品。
据此可知,清代戏剧
A.体现了市民阶层的要求B.反映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继续发展并且成就辉煌D.缺乏爱国精神
【错解】A。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不能准确解读材料,材料反映的是清代戏曲作品多,戏剧成就辉煌。
【正解】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戏曲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历史现象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材料表明,和明代相比,清代戏曲作品多,而且传奇与杂剧并重,这体现出清代戏剧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长生殿》和《桃花扇》更是成为“明代汤显祖《牡丹亭》之后中国戏剧史上成就最高的作品”,说明了清代戏剧在明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说明清代市民阶层的要求,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强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清代戏剧是否缺乏爱国精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易错点击】全面认识京剧的形成
1.形成因素
(1)封建政府的促进作用。
乾隆帝时,徽班进京,为京剧形成创造了条件。
(2)北京的中心作用。
清代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为其形成提供了舞台。
(3)广大艺人们的努力。
在他们的努力下,出现徽汉合流局面。
2.艺术特征
(1)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用京胡、二胡、唢呐等弦乐器和鼓锣等打击乐器伴奏。
(2)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3)表演艺术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起来。
(4)表演按照一定程式进行,采用虚拟性动作,虚实结合,形神兼备。
【即时巩固】
清代陈彦衡曾说,“今日之皮黄由昆曲变化之明证厥有数端”,徽、汉两派唱白颇有昆曲家法,徽班老伶无不擅昆曲,“较诸徽、汉两派,判若天渊,此又由昆曲变化之确实证据”。
这说明
A.皮黄为昆曲另一名称B.戏曲艺术间相互借鉴
C.皮黄直接由昆曲派生D.江南是各戏曲诞生地
【解析】本题考查京剧和昆曲,材料中的“皮黄”是京剧的称呼,其余昆曲为不同剧种,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京剧是在徽、汉两派基础上,吸收昆曲、秦腔等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B项正确;材料强调了皮黄由昆曲变化而来,并非直接由昆曲派生,C项错误;宋元以来,北曲已经存在,昆曲、京剧均有吸取其长处,故D项错误。
【答案】B
【纠错笔记】
【记忆点一】正确认识古代科技与近代西方科技的不同之处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但在近代却走向衰落;西方科技后来者居上,超越了中国。
这固然与政治、经济因素有密切关系,但与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中国古代科技严格地讲是经验科学,主要表现为把人类同自然界长期斗争的经验进行积累、整理;西方近代科技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相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中国古代科技善于全面观察现象,直接从这些现象中进行总结,在揭示现象背后的原理方面则很薄弱;西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将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3.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科技重理论。
中国古代科技大多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实用性强,缺乏理论概括和分析;西方近代科技属于理论科学,大都属于对事物规律和本质的探索。
4.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记忆点二】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16—17世纪中西方科技呈现差异的表现
1.原因
(1)经济上:
重农主义对重商主义的压制。
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体系的主体,商品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资本主义萌芽基本上被扼杀在摇篮中;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奉行重农抑商政策,这种以农为本的思想使中国商业发展的动力不足;中国既缺乏商业兴盛与科学萌芽的有效机制,也缺乏其兴起的思想土壤。
(2)政治上:
绝对皇权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科技的进步。
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压制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在国内设置重重关卡;明清时期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生产遭到破坏;绝对的权力造成了人格奴性与精神的束缚,这是近代科学未在中国产生的深层原因。
(3)思想文化上:
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教育落后,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以科举选拔为主要方式,以培养封建官吏为主要目标,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使大量知识分子脱离了对自然界的观察研究。
(4)对外关系:
封建社会末期,统治者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导致中国与世隔绝,错失了一次又一次进行生产技术革命的机会。
(5)根本因素:
腐朽的封建制度。
2.差异的表现
(1)经济上:
中国依然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而西方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并有了较大发展。
(2)政治上:
中国的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没有产生新的阶级力量,而西方的君主专制有所削弱,已经产生了资产阶级且力量不断增强,展开反封建斗争。
(3)思想文化上:
中国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思想界万马齐喑,而西方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兴起,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记忆点三】中国古代的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
(1)起源及发展:
中国的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2)演变:
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
(3)总趋势:
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
(1)发展阶段: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2)主要书体
项目
特点
书法家
楷书
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的字体,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
魏晋:
钟繇、王羲之;唐代:
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
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东晋:
王羲之、王献之;唐朝:
张旭、怀素
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雅俗共赏
东晋:
王羲之;唐朝:
颜真卿;北宋:
苏轼;
明朝:
文征明
【记忆点四】古代中国文学艺术的时代特征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编定《诗经》推行德行教化,屈原以《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宏气势的时代。
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浮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4.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的最终形成,促成了唐诗的繁荣;唐朝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使得小说、戏剧走向繁盛。
【纠错大通关】
1.有专家在研究宋代某佛经文本后,指出该经中“有的字存在中间断折或者极为薄俏之缺象”,应与某种字模“质坚性脆,易掉边角,断划破裂”有关。
由此可知,当时
A.印刷术水平十分落后B.印刷所用字体不适应字模
C.已出现了活字印刷术D.雕版印刷术实用价值有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印刷术。
由材料可知,该专家认为,该经书的这种情况应该与某种字模“质坚性脆,易掉边角,断划破裂”有关,而字模是活字印刷术的特点,故选C。
虽然材料中指出了这种字模的缺陷,但并不等于印刷术水平十分落后,故排除A项。
该专家并没有说是字体原因,故排除B项。
材料所述为活字印刷术,不是雕版印刷术,故排除D项
2.“雕版印刷术始于东汉”的说法源于《后汉书》中的“刊章捕俭”,王幼学等人认为“刊章”为刻印“榜板”之意。
结合历史语境可知,“刊章捕俭”即删削去刻在石上的张俭等人的名号并拘捕这些人,是为“正解”。
这主要说明
A.历史事实离不开历史解释B.汉代版印技术尚不够成熟
C.历史解释离不开特定环境D.版印技术已用于公文印制
【答案】C。
【解析】本题以雕版印刷术为切入点考查考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由题干材料可知,王幼学等人脱离历史语境将“刊章”理解为“刻印‘榜板’之意”,并由此得出“雕版印刷术始于东汉”的结论。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宦官专权、胡作非为,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
时有督邮张俭上书告发大宦官侯览仗势欺人之恶行。
侯览大权在握,有恃无恐,并唆使朱并诬告张俭与同郡二十四人别立名号,图谋不轨。
朝廷借此“刊章捕俭”,到处张贴榜文,抓捕张俭等人。
结合历史语境可知,“刊章捕俭”意为删削去刻在石上的张俭等人的名号并拘捕这些人。
综上可以得出,历史解释离不开特定环境,所以选C。
3.据记载,宋代造纸工匠多用杨桃藤、黄蜀葵等的浸出液制作一种“纸药”,它可以使纸浆变得更加均匀,纸的产量和质量也有了极大提高。
由此可知,宋代
A.造纸的工序更加完善B.活字印刷用纸已创制
C.造纸原料实现了革新D.纸张得到进一步普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科技,意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并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的“纸的产量和质量也有了极大提高”说明“纸药”有助于提高纸的产量和质量,也就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纸张进一步普及,D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在造纸过程中加入了添加剂,并没体现造纸工序的变化。
排除A项;宋代纸张的质量得到提高不能说明它是用于活字印刷的,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造纸原料,只说明在造纸过程中加入了“纸药”,排除C项。
4.有学者从“接受史”的角度,全面考查了关于一部明清时期小说主题的论争:
明清时期强调从哲理或宗教层面上去解读;五四前后强调对其隐晦深藏的民主思想的揭示;新中国成立后强调小说的社会批判性;新时期强调多元化研究。
这部小说是
A.《三国演义》B.《水浒传》C.《西游记》D.《红楼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四大长篇小说。
由“从哲理或宗教层面”可知这部小说为《西游记》。
《西游记》取材于一个传统的取经故事,表现出要求个性解放、冲破传统思想束缚、积极进取的精神,C符合材料的论述。
5.吴歌,又称江南小调,是明清时代的流行歌曲,百分之九十的作品是倾诉私情的,它们以情为由头,或抨击时政,或将官府作为嘲弄的对象。
这种现象
A.得益于宽松的社会环境B.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C.冲击了传统文化格局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意在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力。
A项不符合历史史实,明清时期的政治和思想控制空前强化;B项说法错误;这些歌曲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冲击了理学家灭人欲的思想,故选C项;吴歌的流行不能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项错误。
6.据考证,伏羲女娲作为华夏的始祖在秦汉时期得到了普遍崇奉,这一信仰的影响也日益扩大。
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不仅被文人当作创作的素材,也被普通民众用来保佑家人平安幸福。
这一现象
A.束缚了百姓的思想生活B.提升了人们的族群认同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D.传播了先秦的礼乐制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化,意在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近几年高考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
本题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人们共同信仰伏羲女蜗,这有利于提高民众的族群认同观念,故选B项。
材料并未反映思想专制现象,故排除A项;C项只反映了材料的部分内容,不够全面,故排除;材料未体现先秦时期的礼乐制度,故排除D项。
7.清代小说记载:
商人吴某,有女求配。
有一夜,吴某“梦龙戏爪水中”。
而次日,一刚应试完毕的寒士拜访求亲,吴某“虽口诺而意未允”,但当寒士“濯手水瓮中,商以符所梦,欣然许之”。
这反映出当时
A.商人对政治势力倾心攀附B.商人通过联姻步入仕途
C.商人行为以经济利益为重D.弃儒从商成为社会风尚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商人对政治势力的攀附心理,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获取材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商人的态度前倨后恭,原因是寒士的举动符合梦境中的吉兆,他认为该寒士应试可能成功,可能会做官,于是“欣然许之”,这反映出商人对封建政治势力倾心攀附,故选A。
材料中该商人的行为不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是为了提升政治地位,故排除C。
B、D两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8.《中华文化史》中写道:
“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一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
”这反映了宋代
A.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B.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
C.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D.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是当时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会对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等各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两宋时期商业高度发达,政治上重文轻武,军事上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故而宋代出现了灿烂辉煌的思想和文化。
材料“宋词、宋文、宋西、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以及“市井文化”等信息反映了宋代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在加强,故D项正确;“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仅是宋代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的一个表现方面,故A、C两项错误,排除;在历史上,中国曾有过几段辉煌的古典文化时期,如春秋战国、汉朝、隋唐、明清,故B项错误。
9.下图为清代画家石涛的《竹石梅兰图》,此画竹叶、梅花画法奔放自如,墨色浓淡相间,富有层次。
石头画法简率放逸,造型夸张。
下列对该作品的分析,正确的是
A.开创立体画的先河B.注重逼真摹写景物
C.作画状物不拘形似D.忽视主观情致神韵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艺术,根据所学知识解读题干图片可知,石涛的《竹石梅兰图》属于山水画。
画家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追求抒情写意,不拘泥于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描写,故C项正确
10.下面为明代朱权所著《太和正音谱》中元杂剧的分类。
这说明元杂剧
一为神仙道化,二为隐居乐道,三为披袍秉笏,四为忠臣烈士,
五为孝义廉节,六为叱奸骂谗,七为逐臣孤子,八为拔刀赶棒,
九为风花雪月,十为悲欢离合,十一为烟花粉黛,十二为神头鬼面
A.情节曲折离奇B.题材十分广泛
C.内容较为生动D.反映底层生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元杂剧的发展。
材料中未涉及元杂剧的情节,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当时元杂剧分为十二大类,结合具体内容可知其题材十分广泛,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元杂剧的具体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中元杂剧题材广泛,并不仅仅反映底层生活,故D项错误。
故选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三 历史 一轮 复习 纠错 笔记 中国古代 科学技术 文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