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教学案.docx
- 文档编号:29519858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格式:DOCX
- 页数:64
- 大小:76.23KB
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教学案.docx
《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教学案.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教学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教学案
(2006江苏)五、(22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一幅烟雨牛鹭图
汤世杰
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
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
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恰如于·列那尔所说,“蹄子插在土中,凝视着双角倒影,忘掉了自身”。
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静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
耕作像是在不该停下的时候骤然停下——高黎贡山西麓的雨来去无定,说下就下说停就停,农事却不能等待。
阵雨初停自不必说,稍小些就要抓紧犁田耙地。
农人大约直到雨下得太大才去躲躲——不知是躲在某棵大树下眼巴巴地等着雨停,还是蹲在自家老屋屋檐下抽着旱烟?
只有那头老牛留在那里,忠实而又无奈。
人有时真是太粗心,为什么就让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
其实旁边就是一道弯弯的田埂,只几步就能让它站到干一些的地方。
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烟雨把它淋得透湿,浑身的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
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头,角,嘴,穿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轭,滚圆的牛肚子,都在滴水,耷拉着的尾巴竟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
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荫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
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
白鹭越飞越低了,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
老牛哞叫了一声,给老朋友打着招呼:
地我刚犁过,有的是虫子!
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周。
那只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
然后它开始走动,以淑女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次返回——或许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
面对那个场景,时装设计师或能看到一场山野T台秀(时装表演):
高黎贡山西麓,牛和鹭的联袂献演,是大与小的默契组合,既有静与动的古老元素,也有黑与白的时尚流行。
诗人呢,说不定会在便条簿上记下突来的灵感:
持重与轻盈相辅相成的野趣,墩实与机巧搭配的哲理,憨厚与灵慧共生的诗情。
画家将一幅水墨在心头铺开,顺手拾起《老牛白鹭图》的几个细节:
细雨如烟,老牛如定,木犁如船,白鹭如歌,翻开的土垡如波如浪……
我像什么都看到了,但又像什么都没看到——我在想着那个农人。
在远处躲雨的农人一直没有入画,但我相信他一直在场。
眼前的一切都与他有关,他才是那个场景真正的主角。
21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
大山下的土地是农人惟一的财富,其实不也是整个人类的惟一财富?
那个场景尽管太古老太原始,一无“现代”文明的气息——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没有杀虫剂,没有汽油味儿,没有订单农业,没有CEO(首席执行官),没有与污染一起抵达的富裕,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
我忘情地凝神,凝视,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
拍一张照片吧,或者干脆就像我那样,用目光把它留在心中:
那是少小离家的游子思念中的家园,在遥远的梦中看上一眼,暗夜醒来,泪水也会悄然洇湿枕角——一片自由自在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怎么都是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的永远的牵挂。
注:
高黎贡山:
在云南怒江西部的中缅边界附近。
14.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
你更喜爱哪一段?
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
(5分)
答:
【答案】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
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
(举例略)。
第二段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
(举例略)
【解析】每段景物描写特点各1分,修辞手法1分,举例说明1分,作用1分。
(意思对即可)
【考点】考点是“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E。
【易错点】一要答出所用手法,二要答出如何用这种手法,三要答出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学科网备考指导】鉴赏表达技巧应注意的问题:
①坚持内容和形式的一致性。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以及谋篇布局等,都属于作品形式方面的要素,它们都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服务的,因此,鉴赏表达技巧一定要结合着分析所表达的内容,而不能就技巧谈技巧。
②要同品味语言相结合。
在作品中,技巧都是凭借语言来实现的,因此,鉴赏技巧要同揣摩语言,品味语言相结合。
15.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分)
答:
【答案】①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涵的美;②为作者抒情、议论作铺垫。
【解析】第一个作用3分,第二个作用2分。
(意思对即可)
【考点】考点是“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E。
【易错点】考生对“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涵的美”往往理解不透。
【学科网备考指导】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要靠材料来证实或表述的。
因此,评述材料在文中的作用,是评价思想内容的一个重点。
从试题来看,有要求说明文中的材料表达什么观点的,有要求说明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的,也有要求概括材料本身的要点的。
16.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
(6分)
答:
【答案】①眷念古老的农耕文明;②为其终将消失而惆怅。
【解析】每一种态度3分。
(意思对即可)
【考点】考点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B级和C级。
【易错点】考生不会分点说明,回答层次不清。
【学科网备考指导】分析概括观点态度应注意的问题:
①要整体把握文意全文的倾向。
分析概括全文的观点态度固然要注意这一点,即便是分析概括文章局部表现的观点态度,也应如此。
这是解答这类试题的前题。
②要准确理解语句。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句来表现的,对语句理解不准确,分析概括就会出错。
17.文章把“烟雨”作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6分)
答:
【答案】①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②抒写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③抒发作者迷茫的情思。
【解析】共3点,每个方面2分。
(意思对即可)
【考点】考点是“归纳与概括”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C级。
【易错点】不能着眼全文,思考问题比较片面。
【学科网备考指导】分析“用意”要注意下列三点:
①要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②要坚持观点和材料一致的原则;③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解“以偏概全”,也不能“拔高”。
(2006安徽)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行吟阁遐想
黄秋耘
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
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
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
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嘘而不可禁”。
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
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
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
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
“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
”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
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
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
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
那时候,几千里锦绣河山,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
旧时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
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
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
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
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
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
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偾张,作狮子吼: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
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
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
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
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受国诗人相得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
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
14.作者在行吟畔产生了哪些“遐想”?
请简要概括。
(6分)
【答案】
①想到屈原的形象和诗句。
②想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和诗句。
③想到在屈原馆中另辟闻一多纪念室。
【解析】
所谓分析,是就概括的内容条分缕析,弄清里面到底有什么,有几层意思,它与归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分析后离不开归纳,归纳前离不开分析。
所谓归纳,是就具体的现象加以概括、抽象,得出一条或几条内容、一点或几点认识。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与归纳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易错点】
答题者只是粗粗读了文章,但没有深入下去,仅停留在文章的前二部分的表层,没有深入,也没有读懂后半部分。
或者是作了很好的筛选工作,但只有筛选,没有整合。
【学科网备考指导】
归纳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①全文中心思想的归纳;②某一内容要点的归纳;③跨段落内容的归纳。
此题是跨段落内容的归纳,作答此题,应选根据标题理清思路,给文章大致分好段落,然后找关键的句子概括,最后根据分值整合出要点。
15.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6分)
(1)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
答:
(2)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
答:
①
②
③
【答案】
⑴忧国忧民的情感,九死不悔的精神。
⑵①少年时代爱读《离骚》,感慨不已。
②青年时代聆听闻一多讲授《离骚》,加深了对屈原精神的理解。
③五年前瞻仰屈原纪念馆,心灵再次被触动。
【解析】
解答此题,要联系上下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句是解答这句话的关键。
那么,我接受了闻先生什么精神的教诲呢?
往下段找,我们会找到“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一句,再结合“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句子,我们便可概括出答案。
而第二小题则要理清作者的思路:
五年前去行吟阁,引出了少年时代的情形,又回忆起了闻一多先生的教诲,再回到五年前的情景。
【考点】
此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易错点】
考生的主要问题有两方面:
一是知道答案在这两个句子里面,但不会化具体为抽象,缺乏必要的抽象概括能力。
二是理清了思路,没有扣住关键语句。
【学科网备考指导】
解答对关键语句的理解题目,要结合语境,探知答案在文句的前面还是后面,关键句子是哪一句,怎样概括才最恰当。
16.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为一”,原因是什么?
(4分)
答:
【答案】
因为二人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相似的。
【解析】
原文提问的是“合而为一”的原因,答案显然是找两人内在精神的共同点,只要上下文仔细读一下,便会知道答案在此句的下面一段。
【考点】
此题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易错点】
考生的主要问题是没有仔细读原文,没找到关键的句子。
【学科网备考指导】
理解重点词语与重点句子的意思特别注意一点:
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原则。
17.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
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6分)
(1)特征:
(2)作用:
【答案】
⑴特征:
秀美,宁静。
⑵作用:
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
【解析】
对此类题目,我们可以从题干中找到这样一些字眼:
“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效果如何”等。
做这类题目时,头脑必须明白:
作者用了哪种艺术手法(主要是表达技巧和语言技巧),运用这些手法在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这里是以环境来写人,显然,不是用了烘托,不是用了反衬。
结合原题可知,环境既烘托两人形象的高大,又反衬作者内心的波澜。
【考点】
此题考查考生的归纳与鉴赏评价能力。
能力层级为E级。
【易错点】
考生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抓住文章的主旨分析。
文章写了两人的伟大形象,引起了自己的同感,表达了对他们的崇敬之性,并希望能在屈原馆旁另辟一馆以纪念闻先生。
【学科网备考指导】
从以上考生的错例可以看出,阅读散文,首先要抓住其“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理清其主要思路,分清段落,归纳出文章的主旨。
在此其础上,再来结合具体的语境,依据过渡句、中心句、总结句理解领会关键语句的意思,分析评价其所用的手法技巧。
只有牢牢掌握了这些,答题的大致方向就不会偏离。
(2006福建)五、(20分)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泪与笑
粱遇春①
匆匆过了二千十年,我自然是常常哭,也常常笑,别人的啼笑也看过无数回了。
可是我生平不怕看见泪,自己的热泪也好,别人的呜咽也好;对于几种笑我却会惊心动魄,吓得连呼吸都不敢大声,这些怪弄的笑声,有时还是我亲口发出的。
当一位极亲密的朋友忽然说出一句冷酷无情冰一般的冷话来,而且他自己还不知道他说的会使人心寒,这时候我们只好哈哈哈莫名其妙地笑了,因为若是不笑荚,叫我们怎么样好呢?
我们这个强笑或者是出于看到他真正的性格和我们先前所认为的他的性格的矛盾,或者是我们要勉强这么一笑来表示我们是不会被他的话所震动,我们自己另有一个超乎一切的生活,他的话是不能损坏我们于毫发的,或者……但是那时节我们只觉到不好不这么大笑一声,所以才笑,实在也没有闲暇去仔细分析自己了。
当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苦痛缠着,正要向人细诉,那时我们平时尊敬的人却用个极无聊的理由来解释我们这穿过心灵的悲哀,看到这深深一层的隔膜,我们除开无聊赖地破涕为笑,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吗?
我们一生忙碌,把不可再得的光阴消磨在马蹄轮铁,以及无谓敷衍之间,整天打算,可是自己不晓得为什么这么费心机,为了要活着用尽苦心来延长这生命,却又不觉得活着到底有何好处,自己并没有享受生活过,总之黑漆一团活着,夜阑人静,回头一想,哪能够不吃吃地笑,笑里感到无限的生的悲哀。
这几种笑声发自我们的口里,自己听到,心中生个不可言喻的恐怖,或者又引起另一个鬼似的狞笑。
若使是由他人口里传出,只要我们探讨出它们的源泉,我们也会惺惺惜惺惺而心酸,同时害怕得全身打鼓。
此外失望人的傻笑,挨了骂的下人对主子的赔笑,生离永别时节的苦笑——这些笑全是“自然”跟我们为难,把我们弄得没有办法,我们承认失败了的表现,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②。
莎士比亚的妙句“对着悲哀微笑”说尽此中的苦况,传出“笑”的悲剧的情调。
泪却是肯定人生的表示。
因为生活是可留恋的,过去的是春天的日子,所以才有伤逝的清泪。
若使生活本身就不值得我们的一顾,我们哪里会有惋惜的情怀呢?
当一个中年妇人死了丈夫的时候,她嚎啕地大哭,她想到她儿子这么早失去了父亲,没有人指导,免不了伤心流泪,可是她隐隐地对于这个儿子有无穷的慈爱和希望。
她的儿子又死了,她或者会一声不响地料理丧事,或者发疯狂笑起来,因为她已厌倦于人生,她微弱的心已经麻木死了。
我每回看到人们流泪,不管是失恋的刺痛,或者丧亲的悲哀,我总觉人世真是值得一活的。
眼泪真是人的甘露。
当我还是小孩的时候,常常觉得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故意去臆造些伤心事情,想到有味时候,有时会不觉流下泪来,那时就感到说不出的快乐。
现在却再寻不到这种无根的泪痕了。
嘟个有心人不爱看悲剧,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的确不错。
我们精神所纠结郁积的悲痛随着台上的凄惨情节发出来,哭泣之后我们有形容不出的快感,好似精神上吸到新鲜空气一样,我们的心灵忽然间呈非常健康的状态。
果戈里的著作人们都说是笑里有泪,实在正是因为后面有看不见的泪,所以他的小说会那么诙谐百出,对生活处处有回甘的快乐。
中国的诗词说高兴赏心的事总不大感人,谈愁语恨却是易工,也由于那些怨词悲调是泪的结晶,有时会逗我们洒些同情的泪;所以亡国的李后主,感伤的李义山始终是我们爱读的作家。
天下最爱哭的人莫过于怀春的少女和在情海中翻身的青年,可是他们的生活是最有力,色彩最浓,最不虚过的生活。
人到老年了,生活力渐渐消磨尽了,泪泉也枯了,剩下的只是无可无不可的那种行将就木的心境和好像慈祥实在是生的疲劳所产生的微笑——我所怕的微笑。
十八世纪初期浪漫诗人格雷在他的诗里说:
流下也就忘记了的泪珠,
那是照耀心胸的阳光。
这些热泪只有青年才会有,它是同青春的幻梦同时消灭的;泪尽了,每个人心里都像苏东坡所说的“存亡惯见浑无泪”那样的冷淡了……(文章有删改)
[注]①梁遇春:
(1906—1932)现代散文家。
②幡:
一种窄长的旗子。
12.“对于几种笑我却会惊心动魄,吓得连呼吸都不敢大声”,请分点概括出使作者不敢大声呼吸的几种笑的具体内容。
(6分)
【答案】①当一位亲密的朋友说出冷酷无情的话时,我们只好莫名其妙地笑。
②当我们向尊敬的人倾诉悲苦,他却轻描淡写地加以应付时,我们只好无聊赖地笑。
③当我们一生忙碌,费尽心机,却不知生的意义而感到悲哀时,我们只好吃吃地笑。
意思答对即可。
【分析】考生可以从文章的第三至七自然段中筛选出来。
【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
考试能级为C级。
【易错点】筛选信息不够敏锐,不能完整筛选相关信息。
13.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
【答案】使用了暗喻(或比喻)的修辞手法。
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失败。
意思答对即可。
【高考考点】鉴赏修辞手法,对重要语句进行理解分析归纳。
考试能级为E级。
14.“我每回看到人们流泪,不管是失恋的刺痛,或者丧亲的悲哀,我总觉人世真是值得一活的。
”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4分)
【答案】作者认为泪是对人生的肯定,是人生的甘露,它能使人感到快乐,净化人们的情感,让人们的心灵呈现出非常健康的状态。
意思答对即可。
【分析】在第十自然节里,开头有提示,注意分析句子间的关系。
【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
考试能级为C级。
15.本文视角独特,立意新颖,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人生在世,哭笑本是人之常情,笑是快乐的表示,泪是痛苦的表现。
但是,作者从中翻出新意:
透过笑看到生的悲苦,揭示出笑的悲剧情调;透过泪看到生的快乐,揭示出泪的阳光意味。
文章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立意,表现出作者的机敏与睿智。
意思答对即可。
【分析】把文章思路理清,然后进行整合。
【高考考点】对文章思路和结构立意的鉴赏,考试能级为E级。
【学科网备考提示】散文着重考查评价鉴赏能力,重点测试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具体表现为:
1评价作品思想内容;2分析归纳思路和结构;3鉴赏表达技巧(悬念、照应、伏笔、衬托、渲染、象征、想象、联想)。
表述答案要做到:
要点齐全;角度要准,问什么答什么;表述语言要简明;最后浏览全文,检验答案。
(2006湖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法]都德
在普鲁文斯省,当天气温暖起来时,把家畜送到阿尔卑斯山里取已经习惯了.畜生和人在那里要过五六个月,夜间便睡在露天底下高齐腰际的草里;随后,当秋天最初战栗的时候,他们又下山回到农庄上来,重在背迷迭香的花熏香了的灰色的小山上过着单调的牧羊生活……
昨天晚上羊群回来了.从早上起,大门便敞开的等待着;羊圈里铺了新鲜的干草.
不时地,人们重复着说:
”现在,他们已经到艾杰尔了:
现在,已经到巴拉都了.”
近黄昏的时候,突然间,一声大叫:
”他们到那儿啦!
”而在那边,在远处,我们看见羊群在尘土腾起的光辉里前进着.
整个的路好像在跟羊群一起蠕动,老公羊走在最前边,角往前伸着,现出凶野的神气;在它们的后边,是羊群的主要部分,有点疲倦了的母亲们,偎挤在腿间的乳儿,篮子里驮着新生的小羊羔,一边走一边摇晃着的,头上戴着红绒球的骡子;再后边,是全身浸在汗里,舌头伸到地上的狗;走在最后边的,是两个高大的裹在褐色毛布外套里的牧羊的家伙,衙门的外套像袈裟一样,一直拖到脚后跟.
所有这一切,在我们面前快乐地排成行列,带着一阵急雨般的践踏声拥进了大门.
那时院子里是怎样的骚乱啊!
金绿两色相间的大孔雀,戴着绢绒般的冠,从它们的栖木上认出了来者,并用一种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它们.
沉睡着的鸡窝突然被惊醒了.所有的都站了起来:
鸽子,鸭子,火鸡,竹鸡.整个的家禽场像是疯狂了一般.母鸡们谈着要玩一整夜……..
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气氛似的.
在这样的骚动中间,羊群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住所.没有比这样的安置看来更可爱了.老公羊看到了它们的食槽,感动得流出了眼泪.那些在旅途中生出来而还从未看见过农庄的羊羔和极小的羔儿,惊奇地看着它们的周围.
但是最动人的是那些狗,那些忠于职务的牧羊人的狗.它们跟在羊群后边十分忙碌,在农庄上就只看到它们.
守夜的狗在它的窝里唤它们回来是徒劳的;井边盛满了新鲜的水的水桶向它们做手势也全无用处;在羊群进来以前,在粗大的门闩把小栅栏门关了以前,在牧羊人到低矮的小屋里坐在桌子周围以前,它们是什么也不要看,什么也不要听的.
而在这时候,它们才仅仅同意进到群狗的窝里去.在那儿,它们一边舐着它们的菜汤桶,一边同它们农庄上的同伴们谈论着它们在山里所做的事情:
在那可怕的地方,有狼,有洋溢着露珠的大朵的紫色的毛地黄…….
16.在羊群秋归的情景描写中,文章主要传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感受?
(4分)
【答案】①期盼回家和回家后亲切温馨的感受。
②生命(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或亲密交流的感受。
【解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注意结合全文去把握文章使用的材料,如事件、事物、景物、场面等。
通过分析这些语言来体味作者对所写对象的感情。
如本文“所有这一切,在我们面前快乐地排成行列,带着一阵急雨般的践踏声拥进了大门”这一句中的“快乐”与“拥”就生动表达了羊群期盼回家的心情,传递出了作者对这种生活场景的喜爱,再结合家代表着“温暖、温馨“就可以概括出第一点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7.“好像是每一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复习 现代文 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