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电子政务体系结构doc 12页.docx
- 文档编号:29514912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56.50KB
试谈电子政务体系结构doc 12页.docx
《试谈电子政务体系结构doc 1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谈电子政务体系结构doc 12页.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谈电子政务体系结构doc12页
试谈电子政务体系结构(doc12页)
论电子政务体系结构
考号:
xxx姓名:
xxx
摘要电子政务将是未来时代政府所提供公共服务发展的趋势,目前电子政务已经有其初步的体系和规模。
构建信息社会的电子政务是国内外发展的一个热点,而有关电子政务的综合体系结构仍需进一步明确阐述。
文中就未来国家或区域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完整的体系结构综述,其中包括建设网络平台、信息资源以及相关应用与服务,描述了各自的构成要素和相互关系,对电子政务体系结构予以综括概述。
关键词电子政务体系结构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系统服务型政府
水准的管理与服务。
1.2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各国都在推动改革,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改革,重点是政府自身的改革,这是一次全方位、全新模式的政府行政手段的革命。
由美国开始,电子政务建设在世界各国迅速蔓延开来。
2003年底,联合国发布了对成员国电子政务的测评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在191个成员国中排名第74位,位居中上水平。
这一结果是在国际专家和有关政府官员的共同努力下,对联合国191个成员国的政府网站进行了43000多项测试后得出的。
这是迄今为止对公共管理领域信息与通信技术应用情况在全世界进行的最新和最全面的一次调查。
1999年1月22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外交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信息产业部等47家部委办局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正式启动。
这一工程,标志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全面展开。
到2004年,在我国信息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的今天,电子政务建设水涨船高,异军突起,在软件市场环境一度低迷的状态下,电子政务市场成为一匹不小的黑马,给IT产业孕育了新的希望。
2.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体系
2.1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概述
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是保障各级政府业务系统互联互通的计算机网络通信平台。
统一安全的网络基础平台建设是电子政务的基础工程,它围绕着一站式服务框架将电子政务的各个子系统和零部件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电子政务外网的总体体系结构分为基础层、支撑层和应用层。
基础层指政务外网的网络设备和传输链路;支撑层包括操作系统、服务器系统和应用系统支撑环境;应用层包括网上审批、外网门户网站和各部门的业务应用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和IP电话系统直接运行在网络平台上。
网络管理系统和安全保障体系保证全网的网络管理和安全可靠运行。
电子政务外网具有两个基本虚拟专网,即资源共享专网和公众服务专网;此外,有VPN组网需求的单位可以申请开通本部门的纵向业务专网[1]。
资源共享专网是各单位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换的网络,不允许互联网公众访问。
公众服务专网对互联网公众提供服务,放置门户网站和邮件等服务器,通过网络安全系统与互联网逻辑相连,允许互联网主动访问公众服务专网的服务资源,一般不允许公众服务专网访问互联网。
部门业务专网是各部门在政务外网上利用MPLSVPN技术,连接本系统内部省、市和县(市)、区相关部门的纵向业务网络。
2.2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现有没有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政府专网的接入范围与电子政务内网相比较过大,同时专网不支持MPLSVPN技术。
二是各部门和单位各自访问互联网,造成资源的分散和浪费,数据共享和资源共享差。
三是不能满足部分单位独立的纵向业务网要求,由于目前政府专网不支持MPLSVPN技术,无法满足对有独立组网需求的政府部门的要求,影响纵向业务的应用。
四是对公众服务存在瓶颈现象,由于政府专网与互联网按要求是进行严格的物理隔离,不允许接入专网的各单位与互联网连接,因此会对各单位对公众服务的业务和应用造成一定的影响,不方便对外提供服务。
2.3解决的方案
电子政务平台必须要从整体技术架构、综合性能、系统安全可靠性和实用性、网络要求及性能等各个方面进行考虑[2]。
网络建设层面,一方面以原有网络专网和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整合并优化网络资源,建设政务办公网主干网络,将办公的各种PC机、工作站、终端设备和局域网连接起来,并与有关单位局域网通过专线或INTERNET进行远程互联;另一方面,提供必要的管理和监控手段,并覆盖各个网络层级,建立网络安全管理系统,保证整个网络可控可管,能够及时发现各种安全隐患或违章行为,有效预防事故发生,使得整个网络能够安全运营。
应用设计层面,统一接入,打造应用门户;统一办公,提供办公功能。
通过“信息+流程=事务”三类协同机制,采用“终端集成+应用集成+网络集成+设备集成”四类技术,实现统一的、安全的、人性化的工作环境。
整个系统采用多层机构保证系统良好的可扩展能力,能够方便进行系统升级和更新,以适应各种不同业务需求不断发展的需要。
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两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
政务内网主要是副省级以上政务部门的办公网;政务外网是政府的业务专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业务和不需要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
统一政府安全平台是建筑在不同层次的完整动态安全体系,实现基于身份认证的访问控制与数据交换,有效防护恶意攻击,是电子政务系统安全运转的保证。
3.政务信息资源数据体系
3.1政务信息资源数据体系的概念
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是指依托信息管理体制与服务制度,通过信息采集交换和整合等手段,广泛开发各种资源数据,为领导和各级部门提供准确的决策支持。
建立政府数据中心,包括核心数据中心和分级分布数据中心,实现政府数据的安全存储、备份和灾难恢复体系,保证数据可靠性和可用性。
适当集中的政府数据中心实现一般部门主机的集中管理,可有效促进政府数据的共享和应用开展,大大节省运行维护开销。
数据中心通常建立在网络核心节点,具有很强数据传输和交换功能,是电子政务主要技术设备机房和政府资源数据存储管理和应用开展的基础设施。
信息资源数据库是整个电子政务的源头,是各部门电子政务系统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优化的前提。
3.2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之道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务信息网络平台发挥支持作用;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础性、战略性政务信息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信息资源共享程度明显提高;初步形成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规范的培训制度,与电子政务相关的法规和标准逐步完善。
这标志着中国电子政务建设进入了一个全面规划、整体发展的新阶段。
不久前召开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三次常务会议强调指出:
当前的主要工作是着力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突破口,带动全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说明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已经成为当前电子政务整体发展的﹁项主要工作。
3.3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缺乏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信息孤岛现象”成为瓶颈。
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经过十到二十年的大规模信息化建设,已拥有了大量的厚重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来源于不同业务应用系统产生的庞大的各种数据库[3],来源于政府办公自动化产生的大量的政府公文,来源于分散在各业务处室的各种电子文档。
由于历史、体制,信息化进程等各方面原因,这些信息资源不仅分散、异构存储,而且只适用于局部范围信息化应用。
造成信息彼此之间不能交流。
使得政府内部的信息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协作壁垒,成为信息资源有效利用的瓶颈。
第二,可扩展性较弱。
电子政务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同时为存储和管理这些数据不断进行投资,从简单的文件数据库到复杂的网络数据库,随着文件数量的增长,用户数量也在不断攀升,导致了信息系统规划落后于系统应用,应用现状落后于实际需求,无法保证信息系统能够随着业务、数据量、用户数目的变化而随之变化,可扩展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薄弱。
第三,按需定制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功能不够完善。
如何有效利用工具进行海量数据的有价值挖掘并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对于降低决策成本和科学决策显得尤为重要。
与政府已拥有的信息资源优势和因特网上成倍增长的非结构化信息形成鲜明对比,目前信息的获取、分类、处理、分发手段的落后,主要体现在个性化程度不高,千篇一律地提供完全相同的信息内容对于每一个政府用户来说不仅没有针对性,而且提高的过程成本影响了决策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决策成本。
3.4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之道
综上所述,整合信息资源的关键是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支持领导的分析决策和公务员的日常工作。
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对分布在政府内网、外网和因特网上的多源异构数据源的整合,“多源”包括结构化(各种数据库)、半结构化(文档管理系统/XML)和非结构化(电子邮件/网页/Word等)的信息资源[4]。
同时尽量减少人工的干预,做到对信息的自动收集、分类、处理和发布。
当前,实现多源异构数据整合一般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就是将原有的数据移植到新的数据管理系统中来,为了整合不同类型的数据,必须将一些非结构化的数据类型转化成新的数据类型。
这种整合方式的缺点是随着数据管理系统的升级,原来数据的相关应用软件,或是被废弃或是重新开发,以适应新的数据管理系统。
因此,通常这种方法不是实用的解决方案。
第二种方法是利用一个操作平台(或中间件)整合、协调多源异构数据,该方法并不需要改变原始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方式。
该平台(或中间件)位于多源异构数据源(数据层)和应用程序(应用层)之间,向下兼容和协调各数据源,向上为访问整合数据的应用提供统一数据模式和数据访问的通用接口。
各数据库的应用仍然完成它们的任务,同时系统还为多源异构数据源提供高层次的多元服务。
显然,中间件系统模式是实现多源异构数据整合较理想的解决方案。
该模式的核心是基于自然语言理解的信息的智能操作,即自动地把各个信息源和各种文件格式统一在一个智能的信息操作系统之下,这个智能信息操作系统可以提供多种信息操作的功能,例如自动交叉索引,自动分类,自动聚类,自动建档和自动推送等等。
3.5完善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应该具备:
第一,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整合政府的内、外网资源,提高政府面向公众的服务能力:
基于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可以建立具有高度集成与共享能力的政务外网网站以及政府互联网上的门户网站,加快和丰富政府互联网上门户网站的信息更新,消除信息孤岛,形成具有高度互动与协作能力的政府对外办公环境。
第二,充分的可扩展性;为了加强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管理要灵活可变,从数据获取源、信息管理数量、用户访问数目以及信息输出接口都需要具备可扩展性。
同时通过应用系统间的信息沟通对原有的业务系统进行扩展。
第三,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为建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政务综合知识库,以及政务知识交流的场所,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主动收集和整理,自动分类和归并,将人与信息紧密相连,包括跟踪和分析用户的浏览内容和习惯,随时更新用户的个人档案,无需人工干预,提高工作效率,以准确,完整、实时的信息数据来适应和支持政府组织机构和多种业务处理上的变化。
第四,迅捷、安全、可靠的基于物理隔离的信息安全机制。
4.电子政务的主要应用系统
电子政务的业务应用系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它主要包括G2G(政府间电子政务)、G2B(政府-商业机构间电子政务)、G2C(政府-公民间电子政务)、G2E(政府-雇员间电子政务)等模式下的政务应用系统以及协同工作与决策支持系统。
4.1办公自动化系统
主要是指利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来代替办公人员的手工作业,从而大幅度提高办公效率。
转变人们行政观念以适应电子政务建设,其中包括有
第一、电子政务要体现效能
行政效能是指行政管理活动取得预期结果或产生影响的程度,具体而言主要是指政府向公众提供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它包括数量、质量、效果、影响、能力、公众满意度等多方面的规定性。
与行政效率相比,行政效能是指目标实现的程度,着重质量层面。
电子政务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加速完成从“效率政府”到“效能政府”的转变。
具体来说,就是要靠信息化的力量,增强政府的服务能力,用更低的成本创造更高的服务质量,以实现政府服务于社会公众的目标。
第二、服务是电子政务的主旋律
电子政务的主要目标就是顺应信息社会对政府管理的需要,建立起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政府。
电子政务强调提高服务质量,要求政府更好地、更直接地服务于社会。
政府可以通过电子化,直接与人民群众沟通,收集人民群众意见,传达政府信息,从而高效率、低耗费地实现为人民群众服务。
电子政务的最佳状态,将使政府对公众服务需求做出更快捷的反应,公众更直接和广泛地获得由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
4.2业务系统
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和宏观经济管理系统,是我国电子政务结构的顶层,对决策和稳定经济环境起到核心作用;金税、金关、金财、金融监管和金审业务系统的建设是围绕政府收支的主线设计的。
只有大力加强这些系统,才有可能保证政府收支合理性,提高政府监管能力。
4.3协同工作和决策支持系统
协同工作是指在网络技术支持的环境下,一个群体协同完成一项共同的任务。
决策支持系统就是从数据库中找出必要的数据,并利用数字模型的功能,为用户生成所需信息的系统。
5.一站式服务框架
一站式服务框架的核心功能是基于可信WebService技术实现资源的查询和调度,实现对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对社会公众的服务。
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可实现一站登陆,自动完成服务,即把面向公众的各种服务在统一的门户网站向用户提供;统一的安全身份认证,同时实现一站登陆即可进入多个政府网站;将现有的各级、各部门政府的信息系统联系起来,充分实现政务处理资源与数据资源的全面整合和共享,加强业务流的协同性并具有流程监控功能,并以统一的面貌为企业和居民服务。
6.政府门户网站
政府门户网站是指在各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基础上,建立起跨部门的综合业务应用系统,居民、企业与政府工作人员都能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快速便捷地接入所有相关政府部门的业务应用和组织内容,并获得个性化的服务。
政府门户网站一般具有如下功能,发布政府的各种政务信息、提供公众与政府部门交流的平台、提供公众访问网上政务应用系统的应用接口[5]。
从政府门户网站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电子政务的深入应用,政府门户网站将在功能和结构上有很大的演进,门户的分类逐渐模糊,各个门户网站之间逐渐融合,用户能够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和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服务。
通过建立政府门户网站,实现一站式服务,促进电子政务体系的整体协调发展。
这一过程完成后,各级政府的信息资源得到整合,从而使政府门户网站逐步成为政府信息服务的枢纽、接受社会监督的窗口以及推进政务流程优化的手段,实现构建区域和城市信息化综合体系。
7.通过电子政务建设来实现服务型政府
7.1以电子政务实现服务型政府的扁平化的管理体制
由于服务型政府面对的社会管理内容繁多、范围庞大,公共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外部环境瞬息万变。
因此,服务型政府要完成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沿用传统层级式管理体制是难以实现的。
如果继续采用层级式管理体制,那么受管理层级与管理幅度关系的制约,对于如此庞大的管理规模,必须大幅度增加管理层级,扩大机构设置。
而层级的大幅度增加与机构的日益繁杂必将导致信息传递的迟缓、失真甚至阻滞,使政府反应迟钝、行动迟缓,而无法应对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
因此,服务型政府建设必须创新管理体制,以管理幅度的拓宽替代管理层级的增加,通过组织内部各层级、各部门之间信息的直接沟通与互动,来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从而增强政府对环境变化的感应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6],这就要求服务型政府必须采用采用扁平化管理体制。
扁平化管理体制的基本保障是具备敏捷、高效的信息采集、加工、处理与传输系统。
但是,如果没有现代信息技术的协同,这个系统是无法实现的。
电子政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政府各个部门运行过程中即时产生的信息由计算机网络统一送到数据处理中心进行处理;在数据中心由计算机根据事先制定好的数学模型对数据进行即时的加工与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信息根据不同部门的需求再经由计算机网络合理配置给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超越层级与部门界限的信息快速传输与高效自动化处理系统,取代了人工方式按照层级进行的处理与传送,避免了层层上报与层层落实带来的信息失真、迟缓以及阻滞现象,实现了各个层级和部门之间信息的直接沟通电子政务通过这种信息的扁平化采集、处理与配送,实现了政府管理体制的扁平化,从而简化了机构等级,减少了中间层级,畅通信息传输,使服务型政府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7.2以电子政务建立服务型政府公开、透明的民主监督与决策机制
保障和实现公民权力、维护社会公正是服务型政府的首要职责,建立政务公开、透明的民主监督与决策机制是保障和实现公民权力、维护社会公正的基本条件。
服务型政府必须具备公开、透明的民主监督与决策机制。
而建立公开、透明的民主监督与决策机制必须给人民群众一个全面、广泛、深入了解政府、监督政府的窗口和一个可以自由、平等地提出自己诉求与意见的平台。
要构建这样一个具有广泛性、自由性、公开性、公平性、互动性的窗口和平台,离开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协同是难以实现的。
互联网为建立公开、透明的民主监督与民主决策机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条件与技术保障,电子政务通过构建政府门户网站,在互联网上建立起政务公开的窗口和与社会、公民、企业进行沟通、互动的平台。
通过门户网站政府将政策法规、重大决策、行政管理的各项活动、办事程序、办事过程和办事结果等政务与政情信息广泛地公之于众,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及时了解到政府的方针政策和行政内容,以监督政府的行政行为。
与此同时,通过政府门户网站还可以打破时间、空间与层级的制约,在互联网上建立起政府与社会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政府与公民之间自由、平等、便利的网络沟通平台和快捷的互动反馈机制。
在政府做出重大决策的过程中,公众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参与其中,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诉求。
政府通过这些反馈信息及时修正和完善做出的决策和行政行为,由此确保民意在政府运作中的权重,保障和维护公民的权利与社会的公平。
7.3以电子政务实现服务型政府的高效、廉价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服务型政府要应对国际化、市场化和社会多元化对于政府管理与服务的挑战,解决日趋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贴近公众需求的服务,减轻日益沉重的财政压力,必须遵循高效率、低成本的原则,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这就要求政府管理与服务必须重视成本、效益、质量和顾客满意度,借鉴企业管理与经营中的经验,改变官僚制管理体制与粗放式运行方式[7]。
按照传统分工理论所进行的政府改革与机构精简,无法解决不断扩大的社会管理和服务需求与机构设置之间的矛盾。
由于社会管理与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和日益繁杂,使政府规模越来越庞大,层次重迭、冗员多、成本高、效率低。
因此,要改变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建设高效、廉价的政府,必须从政府改革的方法与手段上进行创新,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对政府组织结构与运行流程进行再造。
电子政务是建设高效、廉价供给方式的有效措施,它通过对政府组织结构的优化与政务流程的再造,在降低行政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实现降低成本与提高效率的双赢。
电子政务以信息网络技术所建立起来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与“一体化”运作方式[8],减少了政府层级,拓宽了管理幅度,去除了冗余、重叠的部门,消除条块分割导致的繁琐交接、无效等待以及相互推诿等症结,不仅缩小了政府的规模,控制了机构的膨胀,有效降低了政府的机构成本、运行成本和职务成本,实现了人、财、物的精简,而且有效缩短了政府流程的长度,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决策效率和工作效率。
7.4以电子政务实现服务型政府“信息共享”
如何促进各国在电子政务系统框架下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合作,现阶段正成为各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新主题。
实现服务型政府“信息共享”应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建立部门信息共享平台
它可以大幅降低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本,减少不同政府机构业务的冲突和重叠,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提高政府的绩效,提高政府的执行能力,有利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第二、建立地区信息共享平台
政府部门内部的信息平台搭建完之后,则应该扩大范围,进一步将平台做大,做到跨地区的信息共享,中国地域辽阔,地区之间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无法满足老百姓的需求,也阻碍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同时地区与中央之间的关系也应该随着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样,整个国家的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才算完整。
第三、建立国际信息共享平台
这也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最高境界,全球政治,经济,文化都在飞速发展,网络的发展也是相当的迅猛,互联网给我们一个自由沟通的平台,建立一个全球化的政府信息平台势在必行,各国政府可以实现网上的信息共享,有利于解决世界范围内的政治问题,为世界和平做贡献。
电子政务完整的体系结构实现了政府、社会和公众之间服务系统的高度整合。
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应的信息技术便可构建功能完善的电子政务系统,以电子化、信息化手段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和决策准确性,从而更科学、更有效地为社会、企业和公众服务。
参考文献:
[1]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电子政务概论[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
[2]胡涵景.我国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结构的研究[J].中国标准化,2003,(4).
[3]邬贺铨.电子政务安全体系[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3,(4).
[4]束梅玲.省航政电子政务系统建设[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5,(9).
[5]侯卫真.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
[6]吴声功.服务型政府的构建[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
[7]杜治州.电子政务与政务管理模式互动[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8]张旭霞.电子政务[M].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5).
毕业论文
题目:
论电子政务体系结构
考号:
1150092900196
姓名:
杨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试谈电子政务体系结构doc 12页 电子政务 体系结构 doc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