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屑录井方法.docx
- 文档编号:29513568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67.19KB
岩屑录井方法.docx
《岩屑录井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屑录井方法.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岩屑录井方法
岩屑录井
编写人:
杨柳孝
第2章岩屑录井
2.1概述
岩屑录井是按照一定的取样间距及迟到时间,连续捞取并描述钻井过程中被钻头破碎后随泥浆返出井口的岩屑,并利用测井资料使其归位、建立地层原始剖面的过程。
岩屑录井成本低、资料连续、了解地下情况及时,在石油勘探中得到广泛地应用。
岩屑录井可分三个主要步骤,即捞样、描述和解释归位。
捞样的关键是确保岩样的深度可靠;描述的关键是从混杂的岩屑样品中找出所在井深的真岩屑并给于准确的定名;而解释归位的质量则决定于操作人员的综合分析能力。
2.2岩屑样品的捞取
2.2.1确定岩屑井深
岩屑样品的井深由钻具井深和迟到时间确定,钻具井深是岩屑样品在地下的井深,但岩屑样品是在井口捞取的,岩屑从井底到井口有一个返出时间,此时间就叫迟到时间。
钻具管理与井深的计算(见岩心录井)
迟到时间的确定方法
A.理论计算法
=
其中V:
井眼与钻杆之间的环形空间容积,米3;
Q:
泥浆泵排量,米3/分;
D:
井径,即钻头直径,米;
d:
钻杆外径,米;
H:
井深,米。
以上公式把钻头直径看作井径,但实际井径是很不规则的,工区实际井径的平均值大约为钻头直径的1.2—1.5倍,所以理论法计算的迟到时间在现场仅作参考。
一般在开钻后,1000米以上的井段使用,但要附加一定的系数。
B.实物测定法
选用与钻屑大小相当的、密度相近的白瓷片、红砖块等较醒目的碎块,在接单根时投入钻杆后,同时投入颜色鲜艳的塑料片,记下开泵时刻。
其后在井口观察返出物,当塑料片返出后,密切注视投入碎块的返出时刻并作记录,碎块返出时刻与开泵时刻的差值即为循环周时间,其中实物从井口沿钻杆到井底的时间叫下行时间,由井底沿环形空间返至地面的时间叫迟到时间,循环周时间减去下行时间即为迟到时间。
由于钻具是规则的,所以下行时间是确定的,它等于钻杆容积除以泵排量。
因为迟到时间是随井深增加而不断改变的一个连续变量,而实际工作中又不可能每一个深度都进行测定,为了保证相对的准确性,东营地区规定1500m以内做成一次。
1500—2500m每100m作成一次。
2500m以下每50m作成一次。
若是岩性与迟到时间明显不符或井眼情况复杂等应主动加密测量。
此外,在按一定间距实测迟到时间的基础上,应随井深的增加,采用正比法逐点加大迟到时间。
在钻井过程中,往往由于机械或其他原因需要变泵。
可以是单泵变双泵,也可以是双泵变单泵,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用反比法进行校正。
⑴变泵时间早于钻达时间
为了工作方便,现场还把排量与迟到时间的关系制成一个计算盘,用计算盘计算既快,又准确。
用计算盘查新迟到时间的方法如下:
在内盘上找出新排量,转动内盘使新排量对准外盘上的原迟到时间,此时内盘的原排量对应的外盘上的时间就是新迟到时间。
⑵变泵时间晚于钻达时间:
此时新迟到时间仍可用反比法计算或用计算盘查出。
但要先求修正时间,变泵时刻加上修正时间即为新捞砂时间。
修正时间=
Δt即原捞砂时刻减去变泵时刻的差。
C.特殊岩性法(异常钻时法)
钻进过程中遇到特高钻时或特低钻时,记下钻遇时刻和岩屑上返至井口的时刻,二者之差即为真实的岩屑迟到时间,此法比实测迟到时间还准,建议尽量多采用。
2.2.2岩屑取样
取样方法
现场一般用取样盆在振动筛前或架空槽连续捞取,要领如下:
A.放盆前必须彻底清扫振动筛和架空槽。
B.第一包砂样的放盆时刻等于捞砂时刻减去该取样间距的钻时。
C.若取样间隔过长,未到捞砂时间砂样盆已装满,不能任意去掉一部分,而应垂直切去1/2,或1/4,推平后再接样。
D.每捞取一包岩屑后,应迅速清理振动筛,清干净后再放盆,接样过程中一般不允许清理架空槽。
E.起钻前循环泥浆,待最后一包岩屑返出后才可停止。
起钻井深若不是整米数,井深尾数大于0.2米时,应捞取岩屑,注明井深,与下次钻完取样间距后捞取的岩屑合为一包。
捞样时刻
捞砂时刻=钻达时刻+迟到时间,如中途停泵则加上停泵时间,若变泵则采用校正迟到时间。
取样间距
取样间距根据本井的任务而定,一般在地质设计中已有明确规定。
我探区一般要求非目的层井段4米1包,目的层2米1包,古潜山厚层碳酸盐岩地层及3500米以下探井井段每米1包。
遇油气显示时及其它特殊情况,现场人员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密。
取样位置
正常情况下在振动筛前用砂样盆连续捞取。
要经常注意砂样盆是否在振动筛前,不允许出现砂样盆跳离接样位置不能正常接样的情况。
若钻时慢或泥浆性能不好,在振动筛上没有岩屑可捞,则可按迟到时间用铁锹在架空槽上捞取。
在架空槽上捞取时,可在槽中放一档板,档板不要过高,能挡住岩屑即可,每捞取一次,应把档板前的余砂清除干净,使新鲜的岩屑能够保存下来。
2.2.3岩屑洗、晒、装
洗岩屑
刚取出的岩屑被泥浆包裹着无法观察,必须用清水缓缓冲洗,直至岩屑露出本色为止。
冲洗时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A.勿将薄片状较轻的岩屑(如碳质页岩、油页岩等)漂掉。
B.勿将盆底的散砂扔掉。
C.对于容易造浆的软泥岩和极易泡散的砂岩的冲洗,适可而止。
D在冲洗时注意观察盆面有无油气显示及沥青块。
若有,应及时观察记录。
晾晒岩屑
一般情况下,岩屑在室外编有格号,写明井深的砂样台上晾晒。
此时要注意砂样台的清洁,不能有任何油污。
砂样摊开后,各包之间必须留有一定的间隔(2cm以上),不能上下左右混样。
在晾晒时,避免过分地搅动,以免岩屑表面色调模糊,不易观察。
冬季或风雨天气,室外无法晾晒时,应设置蒸汽烘箱烘干,若用电炉或烤箱时,温度控制在80℃以下,避免岩屑变质,油砂跑油。
装岩屑
岩屑使用专用的塑料袋、纸袋或布袋包装,每包岩屑都有一张样品标签,标签上写明井号、井段及编号,正面朝外、放在标签插袋内。
保存样品每袋重量不少于500克,有挑样任务的样品多装一袋,挑样样品应尽量多装。
装岩屑时应把明显大而圆的假岩屑去掉,而底部颗粒细小的,甚至分散的砂粒往往是真岩屑,千万不要漏装。
岩屑装袋后按井深顺序自左而右,从上到下依次放入专用岩屑盒内,并标明每盒的井号、编号、岩屑袋数及井段。
挑样用的与描述保存用的岩屑应分开装箱。
挑样用岩屑在挑样任务完成后不再保存。
描述用样品必须妥善保管,完井后送往指定的岩屑库。
岩屑入库必须认真填写清单,清单上应按岩屑盒的编号顺序,逐箱填写取样井段和样品包数。
清单正文的第一页,应写明总的取样井段、盒数及样品总数,并标明井号、队号、送样日期。
2.2.4岩屑挑样
参数井、新区预探井一般安排系统挑样任务,泥岩样作孢粉、介形虫分析,用以确定地层层位;砂岩样作薄片、重矿物和碳酸盐岩含量分析、确定其矿物成分;专挑暗色泥岩时,则作生油指标分析。
有挑样任务的井,岩屑捞取量一定要充足,为常量的2倍,分装两袋,其中一袋专供挑样。
对挑样的要求是样品真实、纯净、数量符合分析项目的要求。
而样品是否真实,取决于描述定名是否准确,因此在挑样前必须重新核实描述定名。
对挑出的样,要及时填写样品标签,标签内容有:
井号、样品编号、井深、岩性定名。
全井挑样完后,填写送样清单,内容包括井号、井段、取样间距、包数、分析内容、送样日期、送样人。
对挑样间距及每包的重量,除设计书有明确规定外,一般要求如下:
①砂岩
a单层厚度<2米,每层1包,质量10克,量少时,挑完为止。
b单层厚度2—5米,每层2包,每包10克。
c单层厚度>5米,每增加5米加1包,每包10克。
②火成岩、变质岩及少见的特殊岩性
每层1包,每包10克,量少时,挑完为止。
③泥岩
a每10米1包,从上而下分别挑样,合并1包,20—30克,作孢粉分析。
b每10米1包,从上而下抓混合样、过筛子、选细屑,质量200克,作介形虫分析。
④煤层
大于1米厚的煤层,每层挑1000克
⑤作生油分析的暗色泥岩,设计书中应写明井段、挑样间距、每包质量。
2.3岩屑描述
岩屑描述与岩心描述相比,因岩屑破碎、细小,除沉积构造、接触关系无法描述外,其它描述内容与岩心大体一致。
由于岩屑的原始地层层序在上返过程中遭到破坏,利用各种方法和资料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原始地层的面貌,是岩屑描述的难点和要点。
2.3.1描述前的准备工作
资料准备
A.了解区域地质资料及邻井实钻资料、搞清本井与邻井在构造及相带上的相互关系,对本井将钻遇的地层层序、岩性、标准层、标志层、油气显示做到心中有数。
B.准备好本井的钻时、气测、泥浆、槽面显示及工程有关情况的资料,作为描述时的参数。
工具和试剂准备
准备齐全镊子、放大镜、双目镜、小刀、玻璃板等各种描述工具及荧光灯、四氯化碳、盐酸、茜红素、酒精灯、试管等试剂及挑样袋、标签等。
2.3.2钻时、泥浆性能及有关工程资料在描述中的应用
钻时
当工程参数相对不变时,钻时变化可反映岩石的可钻性,在工区常见岩性中,油砂——普通砂岩——泥岩——灰质砂岩——灰岩、白云岩——玄武岩、片麻岩的钻时是由低到高的。
在碳酸盐岩地层中,钻时突然变快,可能钻入缝洞发育段或风化壳、风化带。
但利用钻时判断岩性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相对比较,如同一种岩性因层位不同,埋深不同钻时是不同的。
此外要注意工程参数相对稳定,否则失去了对比前提。
钻井液性能
指钻井液常规性能即密度、粘度、失水、切力、含盐量在钻遇特殊岩性层及油气水层时的变化,其中密度的变化取决进入钻井液中油气及固体颗粒的数量。
粘度、失水、切力主要取决于进入钻井液中Ca2+、Na+等阳离子的数量,如石膏、盐岩中的Ca2+、Na+阳离子对粘土颗粒外层吸附的负离子有中和作用,使失去负电荷的颗粒相互靠近,水膜减小,从而失水增大,粘度升高,单位面积上的网状结构力(切力)提高。
而含盐量的变化取决于进入钻井液中的盐离子的数量。
以下是钻遇各种地层时,钻井液变化的情况表,供参考:
油层
气层
盐水层
淡水层
粘土层
石膏
盐岩
密度
↘
↘↘
↘
↘
↗
—
↗
粘度
↗
↗
增→减
↘
↗
↗↗
↗
失水
—
—
↗
↗
↘
↗↗
↗
切力
略增
略增
↗
↘
↗
↗↗
↗
含盐量
—
—
↗
略减
—
—
↗
有关工程参数
A.钻头使用情况
一般牙轮钻头的钻屑成小片状,刮刀钻头的岩屑成大片状,带棱角,PDC钻头钻屑成均匀小米粒状。
钻头使用后期岩屑变小。
B.起下钻和划眼的情况
起下钻前后钻时变慢。
划眼井段岩屑混杂。
C.变泵情况
频繁变泵,使岩屑混杂。
D.泥浆性能
使用低密度、低粘度或清水钻进时,井壁易塌垮,岩屑混杂。
E.处理泥浆时,若性能变化过大,则破坏了靠近井壁的停滞胶状泥浆带,使该带中的大量混杂岩屑循环出来,使岩屑变混杂。
2.3.3真假岩屑的判断
假岩屑
A.色调模糊,形态大而圆,局部有微曲面的岩屑往往是上部地层在井内经较长时间冲刷、磨损,超迟到时间返出井口的残留岩屑。
B.棱角明显,但个体较大的岩屑往往是上部井壁垮塌的碎块。
C.上包已出现过,本包百分比减少的岩屑,是上部地层的延续岩屑。
D.岩性与钻时明显不符的岩屑。
E.根据区域地质情况或岩性组合关系在本段地层不可能出现的岩性。
真岩屑
A.色调新鲜,个体小,呈片状或棱角状,带锐利边缘,数量较多,在整包岩屑中成为主体的岩屑,往往是灰岩、白云岩、深层纯泥岩的真岩屑。
B.数量较多,个体圆,甚至呈散粒状,往往是低钻时的疏松砂岩的真岩屑。
C.大量出现的圆豆状灰色泥岩岩屑往往是沙三段灰质泥岩的真岩屑。
D.上包有,但本包百分比明显增加的岩屑。
E.泥浆初切力高时,较大的带棱角的、色调新鲜的岩屑往往也是真岩屑。
以上是判断真假岩屑几条经验,但是最重要的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利用钻时、泥浆性能、迟到时间、气测等其他各项资料进行验证。
2.3.4岩屑描述的步骤
利用特高钻时和特低钻时的钻屑,如灰质砂岩、火成岩、疏松砂岩等,测算本井各段迟到时间的系统误差,在描述时参考。
2宏观粗描
在描述台上按顺序摊开十来包或几十包砂样,在明亮的日光下宏观上找出颜色、岩性、岩屑新鲜程度、含油情况有明显变化的界限,为下一步细描划出大的轮廓。
如岩屑十分混杂,界限不明显,则要参考钻时或其它资料粗划分层界限。
逐层细描
宏观粗描仅仅划出了大的轮廓,对于精确的分层界限需逐包细致观察。
A.薄层或疏松砂岩,岩屑数量往往很少,需要逐包仔细查找;B.宏观上发现的新成分的界限,往往数量已经很多,还需向上追踪新的成分刚开始出现时的顶界;C.岩性基本相同,但结构有变化;D.岩屑含油,但含油级别有变化等等。
2.3.5分层定名
分层原则:
A.新成分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层的开始。
岩屑百分比的增加标志该层的持续;岩屑百分比的减少,说明该层的结束。
岩屑新成分的出现,哪怕数量很少也应该分层定名,可能是薄层或因岩屑疏松,散失太多的缘故,这种情况下要参考钻时决定层的厚度。
B.在大套单一岩性中,颜色、结构或含油性有变化者也应分层描述。
C.厚度小于0.5米的标准层、标志层、特殊岩性和含油显示层应分层描述。
D.同一包岩屑中同时出现两种新成分,其中一种比另一种明显地多,分层时只定多的一种,而将少的一种当作夹层处理。
E.对于层厚小于0.5米的一般岩性,不定名,只作条带处理。
定名原则:
定名时以工区统一色谱和岩谱为标准,并自始至终采用同一种沉积岩分类法和命名法。
新生界的砂岩采用粒度定名法,分粗、中、细、粉等,前新生界的砂岩采用成分、粒度复合定名法,如石英中砂岩。
我区的定名原则是:
颜色+突出特征+岩石本名。
含量﹥50%时,定基本名;25—50%用“××质”表示,写在基本名之前;10—25%之间,以“含××”表示,写在名称的最前面;﹤10%,不参加定名,只在描述中说明。
2.3.6岩屑描述的内容
岩屑描述的内容与岩心基本一致(见岩心描述内容),但由于岩屑颗粒细小,上返时受钻井液反复冲刷及原始地层层序在钻进过程中遭受破坏,因此在描述内容上略有差别。
岩屑描述中的含油级别没有饱含油,只有含油、油浸、油斑、油迹、荧光五个级别。
描述刚性地层(碳酸盐岩、火成岩、硅质泥岩等)的缝洞发育情况时,不能直接观察,而是利用缝洞充填矿物的多少和自形程度进行间接判断。
缝洞充填物主要是一些次生的方解石、白云石、石英、石膏、重晶石、粘土、黄铁矿等,在实际工作中利用岩屑中次生矿物的含量与全部岩屑的比,表示缝洞发育情况,称缝洞发育系数。
而用自形晶矿物的含量与次生矿物总含量的比,表示缝洞开启程度,称缝洞开启系数。
沉积构造、接触关系通常观察不到,无法描述。
4.通常用含有物这个名词统称在岩屑中无法判断的结核、脉体、断层破碎带的新生矿物等。
2.3.7岩屑描述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口井的岩屑描述应由专人负责到底,不要中途随意换人,这样做思路连贯、标准统一、术语一致,发现问题也容易纠正。
岩屑描述必须跟上钻头,以便及时掌握地层情况,作出地质预告,指导下步钻探。
2.3.7.3应在明亮的日光下描述,以便正确地判断颜色。
对油气显示目的层应及时照荧光,防止轻质油挥发而漏掉油气显示。
对油气显示层、标准层、标志层、特殊岩性要挑出样品,用小样品袋装好,并填写标签,放在岩屑袋中,供完井讨论和复查岩屑参考。
泥浆混油时,对油砂的识别要慎重。
根据经验,可采用多次滴定法和浸泡法进行区分。
前者是用CCL4在滤纸上对“油砂”进行多次滴定,观察每次滴定后荧光强度减弱的速度及最终是否有荧光。
真油砂经多次滴定荧光强度减弱的速度慢,且最终还有荧光;而假油砂荧光强度减弱的速度快,最终无荧光。
后者是取同一包岩屑中等量的“油砂”和泥岩,用等量的CCL4浸泡,数分钟后进行对比,若“油砂”的荧光强度大于泥岩则为真油砂,反之为假油砂。
原因是泥岩中的粘土颗粒对油的吸附能力大于砂粒。
水平井造斜井段,因钻井参数变化大,钻时与岩性的响应关系变差,可参考dc指数进行描述。
PDC钻头钻进时,因钻屑细小,给岩屑观察、描述带来一定的困难,但由于钻井参数相对稳定、井眼较规则、岩屑上返的序次较好,给岩屑描述带来了有利的一面。
为适应PDC钻头的井眼特点,应更加重视宏观粗描。
通常摊开几十包岩屑,根据颜色、岩屑的新鲜程度、钻时异常和气测异常找出粗分层的界限,再用筛子筛出粗的用来观察对比。
超迟到时间返出的大块岩屑可能是掉块,但可指示上部地层有该种岩性,由此可逐层上返寻找真岩屑。
筛下最细小的,可用来普照荧光,发现有显示,再在镜下细找含油岩屑。
岩屑描述一定要以实物为准,其它资料仅为参考,决不能本末倒置。
第3章济阳坳陷基本岩石类型的描述要领和实例
3.1泥岩类
3.1.1描述要领
注意观察岩心的外观形态,若有爆皮现象且颜色深,一般为厚层纯泥岩。
爆皮的原因是深色泥岩富含蒙脱石,岩心取出地表在减压的情况下此种泥岩易吸水膨胀呈球状剥开。
若岩心颜色浅,呈致密圆柱状,不爆皮,通常含灰质或白云质。
注意观察有无页理及页理成分,区分油页岩、碳质页岩、灰质页岩或页状灰岩。
根据页理的可剥性,判断页理的发育程度。
注意页理面上是否有化石、云母片、黄铁矿、砂粒等。
注意观察泥岩的断口,是粗糙还是细滑,并将岩块在玻璃板上压碎,滴稀盐酸溶泡,反应后观察残留物是否为石英砂。
若石英砂太细小,无法判断,则可用铁锤压着残留物在玻璃板上来回磨,若为石英砂,则有砂感且听到特有的吱吱声。
若断口为细滑的贝壳状,说明不含砂,再进一步判断是否含灰质或白云质。
方法是先在碎块上滴稀盐酸,若中等以上起泡,说明含灰质;若起泡弱,则在玻璃板上把碎块压成粉末再滴酸,起泡中等以上则含白云质;不起泡或起泡微弱且溶液浑浊,则为纯泥质。
观察泥岩的硬度:
用性软(指甲可划动)、硬(小刀可划动)、坚硬(小刀刻不动)等术语表示。
一般老地层泥岩致密、硬,新地层泥岩软。
描述泥岩的钻屑形态:
诸如块状、长条状、片状、圆豆状等。
泥岩的形态除与钻头类型有关外,与泥岩的硬度、可塑性、可溶性等物理性质有关。
往往较纯的老地层的泥岩成片状、长条状、而较新地层的泥岩呈块状,含灰质重易溶时呈圆豆状。
对于含灰质、硅质、白云质重的刚性泥岩、注意观察裂缝及裂缝面是否含油。
泥岩的颜色取决于自生色,有很好的指相意义,要准确判断泥岩的颜色。
薄层暗色泥岩往往富含微体化石,当层位不清时,注意挑样送化验室鉴定。
3.1.2描述实例
A.深灰色泥岩:
岩屑呈长条状、性硬、质纯、断口细腻。
见少量介形虫,介形虫个体一般长2mm,宽1mm,似小米粒,保存完整,经鉴定是中国华北介,为沙三段标准化石。
B.黄褐色油页岩:
见阶梯状断口,页理构造极为发育,页理面上见白色灰质薄膜,页片发脆,可燃,燃时可闻油烟味。
C.暗紫红色页岩:
具不明显的页理,呈土状光泽,断口不平整,略有粗糙感,用铁锤在玻璃板上研磨有明显的砂感。
页理面上还可见到较多的云母片。
3.2砂岩类
3.2.1描述要领
前新生界砂岩应目估石英、长石、岩块的含量和粒级,采用成分、结构定名法,如石英中砂岩、细粒硬砂岩等;新生界砂岩采用结构定名法,着重观察粒级,如中砂岩、粉砂岩等。
对于细砂岩以上粒级的,应着重描述碎屑颗粒的结构,包括粒级、磨圆、分选情况,胶结物的成分、胶结类型以及物性的均一性及纵向上的变化。
砂岩储油层,应着重描述其含油情况,包括油的颜色、气味、产状、饱满程度、CCl4浸泡及荧光滴照情况。
钻进中如有槽面显示,气测显示,应在描述中特别写明。
油质好坏直接关系到渗透率的大小,决定产能,所以在描述中对油质要进行判断。
滴水试验对判断砂岩储油层含有级别是很重要的,其结果反映岩性的水润湿性,间接反映出油能力,必须每层都做,描述水珠形态,确定滴水级别。
当砂岩含油时,主要描述原油的颜色。
不含油砂岩着重描述胶结物的颜色,胶结物的颜色代表生成环境,而碎屑颗粒的颜色仅代表母岩的颜色。
砂岩的沉积构造比较发育,特别是层理构造复杂多变,可反映沉积环境的能量大小,应注意观察、认真描述。
3.2.2描述实例
A.浅灰色稠油油斑砾状细砂岩
岩石成分以石英细砂为主、次为砂岩砾石及泥灰质。
在岩心中未见纹层,砾石含量自下而上逐步减少,呈正序列的递变层理,为水下浊流沉积。
砾石的砾径一般在1.5mm左右,最大达3mm,次圆—次棱角状。
含油分布不均,主要为分选好的细砂含油,呈斑块状,黑褐色、光泽暗,含油面积小于30%。
油稠、不染手、无油味。
泥、灰质胶结,岩石较致密,加HCl+。
B.灰色泥质粉砂岩
颜色不均,局部见灰绿色斑块。
粉砂结构,岩屑断口粗糙不平、呈瓷瓦状。
泥质胶结、较致密,加HCl—。
具小型槽状交错层理、波状层理,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
3.3碳酸盐岩类
3.3.1描述要领
加盐酸反应或用茜素红染色法定性分析方解石、白云石的相对含量。
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岩石的结构,如用清水或稀盐酸冲洗后再观察将更清楚。
确定是结晶结构、内碎屑结构还是生物格架结构。
下一步则进行结构细描,如显晶还是隐晶、晶粒的大小,生物是碎片还是全形,内碎屑的成分、大小、分选、磨圆、有无氧化圈等。
仔细鉴别生物的种类,如有困难送化验室分析。
古生代碳酸盐岩是我区的重要储集层,多为结晶灰岩和内碎屑灰岩,岩性致密,电阻率高,在构造活动带附近裂缝发育,应着重对缝洞发育情况进行描述。
若为岩屑,要挑出次生矿物及自形晶矿物并计算其百分含量,定性分析岩层的缝洞发育情况。
新生界灰岩多为孔隙性的生物灰岩或岩性较致密的隐晶灰岩,与老地层灰岩相比,电阻率相对低一些,应着重观察生物溶孔的含油情况。
注意观察自形晶矿物及岩石裂缝面的含油情况。
进行荧光检查
碳酸岩盐的储集空间主要是裂缝和溶洞,在井眼条件下能直接钻遇裂缝,溶洞的几率是不大的。
特别是岩屑,少量缝壁、洞壁含油岩屑自井底上返至井口,由于泥浆反复淘洗,大多数轻质油已被冲刷干净,所以通过肉眼观察,发现轻质油的可能性是不大的,而轻质油往往是高产的。
因此对碳酸盐岩储层进行系统的荧光录井是十分重要的。
A.进行荧光普查:
将刚洗净的岩样,凉干水份后立即按井深逐包在荧光灯下观察。
若发现荧光显示则在荧光记录卡片上填好井段、荧光颜色、明暗程度,荧光岩屑的百分比含量,并挑样、装袋、填写标签、备进一步分析使用。
B.进行点滴分析:
为了区分原油发光和矿物发光,并进一步确定荧光显示的级别,要进行点滴分析法:
取一张做过“空白”试验的干净滤纸,将少量普照有显示的岩屑放在滤纸中心,在岩样上滴一、二滴有机溶剂,待溶剂挥发后,在荧光灯下观察,若有光亮的色斑,说明有显示,是原油发光,若无色斑则为矿物发光。
确定是原油发光后,则进一步判断含油岩屑的荧光级别,根据经验可按下述方法定性判断。
亮斑模糊、边缘没有色环的定为7级以下。
亮斑很弱,但边缘有色环的定为7级。
明亮,但呈星点状分布的定为8级。
明亮,呈放射状分布的定为9级。
明亮,呈不均匀斑块状分布定为10级。
明亮呈均匀块状分布定为11级。
3.3.2描述实例
A.灰色灰泥质三叶虫灰岩
岩屑由三叶虫碎片和灰泥胶结物两部分组成。
三叶虫碎片含量占60%左右,排列杂乱。
此外,还有少量的绿色矿物散布其中,可能为海绿石。
颗粒和胶结物加HCl+++。
为海盆前缘斜坡潮间高能带生物滩沉积。
B.灰色荧光中晶灰岩
中晶粒状结构,砂状断口,质纯,加HCl+++。
岩屑中见较多的次生方解石脉的碎块,约含占定名岩屑的2%,自形晶方解石占次生矿物的20%,荧光灯下自形晶矿物及缝洞岩屑有荧光显示,在滤纸上滴照,见浅棕黄色明亮的不均匀的光斑,定为10级。
为开阔海厚层碳酸盐岩沉积,经重结晶成岩。
C.暗紫红色微晶化灰泥鲕粒灰岩
致密块状,断口粗糙,鲕粒结构。
鲕粒含量约占75%左右,鲕暗棕色、大小均一,鲕径一般为1.5-2mm,圆球形,个别呈椭圆形。
鲕粒切面多见同心层,中心核为方解石单体。
胶结物为微晶化灰泥方解石,色调较浅,致密均一。
鲕粒和胶结物滴HCl+++。
为盆地前缘斜坡高能带的鲕粒滩沉积。
D.褐灰色隐晶白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岩屑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