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财务指标word资料21页.docx
- 文档编号:29510836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1.13KB
主要财务指标word资料21页.docx
《主要财务指标word资料21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要财务指标word资料21页.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主要财务指标word资料21页
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一、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应收账款周转率(企业运营能力)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销售收入\(0.5x(应收账款期初+期末))。
公式中的“销售收入”数字指的是损益表,是指扣除折扣和折让后的销售净额。
平均应收账款”是指未扣除坏帐准备的应收账款余额,它是资产负债表中“年初应收账款余额”与“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平均数。
再深入的讲一个相关的东西: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率=(平均应收账款×360)÷销售收入。
一般来说,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平均收账期越短,说明应收账款的收回越快。
否则,企业的营运资金会过多地呆滞在应收账款上,影响正常的资金周转。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计算举例
表1甲公司简化资产负债表 单位:
万元
资产
08年
12月31日
09年
12月31日
负债及股东权益
08年
12月31日
09年
12月31日
现金
339
431
短期借款
170
199
应收帐款
365
503
应付帐款
531
634
存货
300
289
其他流动负债
184
221
其他流动资产
324
352
流动负债合计
885
1,054
流动资产合计
1,328
1,575
长期借款
351
363
固定资产净值
2,266
2,361
应付债券
789
846
其他长期资产
251
281
长期负债合计
1,140
1,209
股本(普通股590万股)
590
590
资本公积
218
315
盈余公积
202
320
未分配盈余
810
729
股东权益合计
1,820
1,954
资产总计
3,845
4,217
负债及股东权益总计
3,845
4,217
表2甲公司损益表 单位:
万元
项目
09年度
08年度
07年度
06年度
销售收入
3,688
3,080
2,772
2,467
减:
销售成本
2,416
1,989
1,727
1,492
减:
销售费用
245
221
198
176
减:
销售利润
1,027
870
847
799
减:
管理费用
252
231
197
189
减:
财务费用
109
91
84
75
减:
营业利润
666
548
566
535
加:
营业外收入
120
108
110
50
减:
营业外支出
75
80
130
98
利润总额
711
576
564
487
09年甲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
次
应收账款周转率就是反映公司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比率。
它说明一定期间内公司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
用时间表示的应收账款周转速度为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也称平均应收账款回收期或平均收现期。
它表示公司从获得应收账款的权利到收回款项、变成现金所需要的时间。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内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同应收账款平均余额的比率。
公式为:
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是指企业当期主要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减去折扣与折让后的数额,数据可取自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应收账款余额年初数+应收账款余额年末数)÷2;应收账款余额=应收账款账面净值+坏账准备,数据可取自资产负债表及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
销售净收入=销售收入-销售退回
赊销收入净额=销售收入-销售退回-现销收入
一般情况下,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越好,周转率高,表明收账迅速,账龄较短;资产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力强;可以减少坏账损失等。
定义:
指定的分析期间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
公式:
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
3
意义:
一般来说,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越好,表明公司收账速度快,平均收账期短,坏账损失少,资产流动快,偿债能力强。
与之相对应,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则是越短越好。
如果公司实际收回账款的天数越过了公司规定的应收账款天数,则说明债务人拖欠时间长,资信度低,增大了发生坏账损失的风险;同时也说明公司催收账款不力,使资产形成了呆账甚至坏账,造成了流动资产不流动,这对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是很不利的。
但从另一方面说,如果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太短,则表明公司奉行较紧的信用政策,付款条件过于苛刻,这样会限制企业销售量的扩大,特别是当这种限制的代价(机会收益)大于赊销成本时,会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
有一些因素会影响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周转天数计算的正确性。
首先,由于公司生产经营的季节性原因,使应收账款周转率不能正确反映公司销售的实际情况。
其次,某些上市公司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大量使用分期付款方式。
再次,有些公司采取大量收取现金方式进行销售。
最后,有些公司年末销售量大量增加或年末销售量大量下降。
这些因素都会对应收账款周转率或周转天数造成很大的影响。
投资者在分析这两个指标时应将公司本期指标和公司前期指标、行业平均水平或其他类似公司的指标相比较,判断该指标的高低。
二、存货周转率(企业运营能力)
什么是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主营业务成本与平均存货余额的比率。
用于反映存货周转速度,即存货的流动性及存货资金占用量是否合理,促使企业在保证生产经营连续性的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存货周转率是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企业管理决策中被广泛地使用。
存货周转率不仅可以用来衡量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中存货运营效率,而且还被用来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反映企业的绩效。
存货周转率是对流动资产周转率的补充说明,通过存货周转率的计算与分析,可以测定企业一定时期内存货资产的周转速度,是反映企业购、产、销平衡效率的一种尺度。
存货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存货资产变现能力越强,存货及占用在存货上的资金周转速度越快。
存货周转率的计算公式
存货周转率的计算公式为:
存货周转率(次)=销售(营业)成本÷平均存货
平均存货=(年初存货+年末存货)÷2
存货周转率(天)=360÷存货周转率(次)
【例1】ABC公司的主营业务成本为3201947万元,年初存货为1308737万元,年末存货为95871万元。
按照上述公式计算如下:
平均存货=(1308737+95871)÷2=702304(万元)
存货周转率(次)=3201947÷702304=4.557(次)
存货周转率(天)=360÷4.557≈79(天)
一般情况下,该指标(周转次数)越高,表示企业资产由于销售顺畅而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快,存货占用水平低。
【例2】L公司当年营业成本为360万元,当年年初存货余额为90万元,年末存货余额为110万元,则其存货周转率(次数)及天数为:
存货周转率(次数)=360÷[(90+110)÷2]=3.6(次)
存货周转天数=360÷3.6=100(天)
存货周转率(次数)越高,表明也起存货周转速度快,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反之,存货周转速度越慢,存货储存过多,占用资金多,有积压现象。
分析企业存货周转率的高低应结合同行业的存货平均水平和企业过去的存货周转情况进行判断。
[编辑]
存货周转率指标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1]
1、存货周转率指标反映了企业存货管理水平,它不仅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2、分析存货周转率时还应对影响存货周转速度的重要项目进行分析,如分别计算原材料周转率、在产品周转率等。
计算公式为:
原材料周转率=耗用原材料成本÷存货平均余额
在产品周转率=制造成本÷存货平均余额
3、存货周转分析的目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和环节找出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使存货管理在保证生产经营连续性的同时,尽可能少占用经营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4、存货周转率不但反映存货周转速度、存货占用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销售实现的快慢。
一般情况下,存货周转速度越快,说明企业投入存货的资金从投入到完成销售的时间越短,存货转换为货币资金或应收账款等的速度越快,资金的回收速度越快。
三、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
是扣除利息、所得税、折旧、摊销之前的利润。
计算公式为EBITDA=净利润+所得税+利息+折旧+摊销,或EBITDA=EBIT+折旧+摊销。
EBITDA剔除摊销和折旧,则是因为摊销中包含的是以前会计期间取得无形资产时支付的成本,而并非投资人更关注的当期的现金支出。
而折旧本身是对过去资本支出的间接度量,将折旧从利润计算中剔除后,投资者能更方便的关注对于未来资本支出的估计,而非过去的沉没成本。
1.没有什么可以取代现金流量表;EBITDA并没有把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都考虑进去,相反还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现金项目,事实上,EBITDA夸大了现金流量。
即便某个公司的EBITDA实现盈亏平衡,但它也不能产生足够的现金用于支付经营活动所必须的资本性开支。
用EBITDA替代现金流作为唯一的衡量指标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呈现的现金费用是不完全的。
如果你想要知道公司完整的运营现金流状况,就一定要看公司的现金流量表。
2.不真实的利息偿付率
EBITDA可以很容易让公司看上去有足够的能力支付利息。
假设一个公司营业利润层面亏损500万元,有1500万元的利息支出,再加上800万美元的折旧摊销费用,公司的EBITDA值为1800万元,看上去有足够的现金支付利息费用。
折旧和摊销费用被加回到利润里,因为EBITDA假设这项支出是可以被避免的,但事实上这种假设是有缺陷的。
即便折旧和摊销费用不是现金流项目,但设备最终会磨损毁坏,公司仍需要增加资金重新购置或对设备进行升级。
3.忽略业绩质量
EBITDA也是一个账面利润指标,这就使得它具有和营业利润和净利润这些账面利润指标一样的缺陷。
由于计算EBITDA的基础是营业利润,如果公司使用一些会计手段调控业绩,如对销售收入确认、坏账拨备、资产减值政策进行主观修改,也同样会导致EBITDA不能正确反映公司的盈利状况。
这时就需要投资者和分析员进一步确定公司在会计政策上是否和行业内大多数公司一致,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同行业内公司EBITDA的比较有意义
4.使公司价值被高估
最糟糕的是,用EBITDA给公司估值会让投资者误认为公司看上去并不贵,而做出错误的买入决定。
当投资者或分析员用股价除以每股EBITDA,而非每股收益时,由于EBITDA通常要远高于净利润,因此计算出来的估值倍数看上去比市盈率低很多,会让投资新手误认为股价很便宜。
所以,投资者需要了解,不论是用市价除以EBITDA还是用企业价值EV除以EBITDA(既EV/EBITDA),倍数很低是正常的,贵还是便宜的判断要与同行业其它公司或公司历史上的倍数相比较才能得出。
四、利息保障倍数
什么是利息保障倍数?
利息保障率(DebtServiceCoverageRatio/Timesinterestearned)又称利息保障倍数。
利息保障倍数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又称已获利息倍数,用以衡量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它是衡量企业支付负债利息能力的指标。
[编辑]
利息保障倍数的计算公式
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公式中的分子“息税前利润”是指利润表中未扣除利息费用和所得税前的利润。
公式中的分母“利息费用”是指本期发生的全部应付利息,不仅包括财务费用中的利息费用,还应包括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资本化利息。
资本化利息虽然不在利润表中扣除,但仍然是要偿还的。
利息保障倍数的重点是衡量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没有足够大的息税前利润,利息的支付就会发生困难。
[编辑]
利息保障倍数的作用
利息保障倍数不仅反映了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偿还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它既是企业举债经营的前提依据,也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
要维持正常偿债能力,利息保障倍数至少应大于1,且比值越高,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
如果利息保障倍数过低,企业将面临亏损、偿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下降的风险。
[编辑]
利息保障倍数的运用
为了考察企业偿付利息能力的稳定性,一般应计算5年或5年以上的利息保障倍数。
保守起见,应选择5年中最低的利息保障倍数值作为基本的利息偿付能力指标。
关于该指标的计算,须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损益表对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进行分析,作为利息支付保障的“分子”,只应该包括经常收益。
(2)特别项目(如:
火灾损失等)、停止经营、会计方针变更的累计影响。
(3)利息费用不仅包括作为当期费用反映的利息费用,还应包括资本化的利息费用。
(4)未收到现金红利的权益收益,可考虑予以扣除。
(5)当存在股权少于100%但需要合并的子公司时,少数股权收益不应扣除。
五、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
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是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股本总额的比率,该指标既反映了来自于主营业务的现金对每股资本的支持程度,又反映了上市公司支付股利的能力。
公司分派的现金股利若超过该指标比值,说明需要借款分红,此时公司面临财务危机。
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计算公式
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经营现金净流量/普通股股数
六、每股净现金流量
每股净现金流量是指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减去流出的余额(净流入或净支出)与公司总股本的比值。
每股净现金流量=现金净流入或净支出/总股本
每股净现金流量与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经营现金净流量/普通股股数
现金流量根据业务活动的划分,通常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
在这三类活动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最为重要,因为它反映了公司通过实际经营活动,运用公司资源创造现金的能力。
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反映了公司运用每股资本创造现金的大小,它具有可持续的特点,也就是说在其他情形不变的情况下经营活动的持续所带来的稳定创现能力。
通常情况下该指标越大越好,当然具体分析时还要结合公司的具体情况。
分析上市公司现金保障能力可用“每股净现金流量”和“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来判断
七、稀释每股收益
稀释每股收益又称“冲淡每股收益”,是新会计准则所引入的一个全新概念,用来评价“潜在普通股”对每股收益的影响,以避免该指标虚增可能带来的信息误导。
稀释每股收益是以基本每股收益为基础,假设企业所有发行在外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均已转换为普通股,从而分别调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以及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计算而得的每股收益。
潜在普通股是指赋予其持有者在报告期或以后期间享有取得普通股权利的一种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
目前,我国企业发行的潜在普通股主要有可转换公司债券、认股权证、股份期权等。
稀释性潜在普通股,是指假设当期转换为普通股会减少每股收益的潜在普通股。
对于亏损企业而言,稀释性潜在普通股是指假设当期转换为普通股会增加每股亏损金额的潜在普通股
举例说明:
凯诺科技于2019年8月发行了4.3亿元可转换公司债券,第一年票面利率仅为1.4%。
该公司2019年上半年基本每股收益为0.223元,其6月末的股本总额约为2.84亿股,尚有1.96亿元可转债未转股,因此,凯诺科技“稀释后期末股本”约为3.23亿股,稀释每股收益相应下降到0.196元,可见凯诺转债的稀释作用为12.11%。
稀释每股收益与每股收益摊薄的区别
稀释每股收益是以基本每股收益为基础,假设企业所有发行在外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均已转换为普通股,从而分别调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以及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计算而得的每股收益。
简单点说,比如某个公司有权证、可转债、即将执行的股权激励,那么就意味着股份有潜在的增加可能,那么为了准确评估每股收益,就必须用稀释每股收益了而摊薄每股收益是指净利润扣除了非经常损益后得到的每股收益,非经常损益指那些一次性的资产转让或者股权转让带来的非经营性利润。
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报告期净利润÷期末净资产
强调年末状况,是一个静态指标,说明期末单位净资产对经营净利润的分享,多用来确定股票的价格。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报告期净利润÷平均净资产
强调经营期间净资产赚取利润的结果,是一个动态的指标,反应的是企业业的净资产创造利润的能力。
八、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也称营运资金比率(WorkingCapitalRatio)或真实比率(RealRatio),是指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
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是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
一般说来,这两个比率越高,说明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短期偿债能力亦越强;反之则弱。
一般认为流动比率应在2:
1以上,速动比率应在1:
1以上。
流动比率2:
1,表示流动资产是流动负债的两倍,即使流动资产有一半在短期内不能变现,也能保证全部的流动负债得到偿还;速动比率1:
1,表示现金等具有即时变现能力的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相等,可以随时偿付全部流动负债。
当然,不同行业经营情况不同,其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的正常标准会有所不同。
应当说明的是,这两个比率并非越高越好。
流动比率过高,即流动资产相对于流动负债太多,可能是存货积压,也可能是持有现金太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速动比率过高,即速动资产相对于流动负债太多,说明现金持有太多。
企业的存货积压,说明企业经营不善,存货可能存在问题;现金持有太多,说明企业不善理财,资金利用效率低下。
一般认为,生产企业合理的最低流动比率是2。
这是因为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最差的存货金额约占流动资产总额的一半,剩下的流动性较大的流动资产至少要等于流动负债,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才会有保证。
人们长期以来的这种认识因其未能从理论上证明,还不能成为一个统一标准。
(1)流动比率高,一般认为偿债保证程度较强,但并不一定有足够的现金或银行存款偿债,因为流动资产除了货币资金以外,还有存货、应收帐款、待摊费用等项目,有可能出现虽说流动比率高,但真正用来偿债的现金和存款却严重短缺的现象,所以分析流动比率时,还需进一步分析流动资产的构成项目。
(2)计算出来的流动比率,只有和同行业平均流动比率、本企业历史流动比率进行比较,才能知道这个比率是高还是低。
这种比较通常并不能说明流动比率为什么这么高或低,要找出过高或过低的原因还必须分析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所包括的内容以及经营上的因素。
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的应收帐款和存货的周转速度是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
流动比率的局限性
1.无法评估未来资金流量。
流动性代表企业运用足够的现金流入以平衡所需现金流出的能力。
而流动比率各项要素都来自资产负债表的时点指标,只能表示企业在某一特定时刻一切可用资源及需偿还债务的状态或存量,与未来资金流量并无因果关系。
因此,流动比率无法用以评估企业未来资金的流动性。
2.未反映企业资金融通状况。
在一个注重财务管理的企业中,持有现金的目的在于防范现金短缺现象。
然而,现金属于非获利性或获利性极低的资产,一般企业均尽量减少现金数额。
事实上,通常有许多企业在现金短缺时转向金融机构借款,此项资金融通的数额,未能在流动比率的公式中得到反映。
3.应收账款的偏差性。
应收账款额度的大小往往受销货条件及信用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应收账款一般具有循环性质,除非企业清算,否则,应收账款经常保持相对稳定的数额,因而不能将应收账款作为未来现金净流入的可靠指标。
在分析流动比率时,如把应收账款的多寡视为未来现金流入量的可靠指标,而未考虑企业的销货条件、信用政策及其他有关因素,则难免会发生偏差。
4.存货价值确定的不稳定性。
经由存货而产生的未来短期现金流入量,常取决于销售毛利的大小。
一般企业均以成本表示存货的价值,并据以计算流动比率。
事实上,经由存货而发生的未来短期内现金流入量,除了销售成本外,还有销售毛利,然而流动比率未考虑毛利因素。
5.粉饰效应。
企业管理者为了显示出良好的财务指标,会通过一些方法粉饰流动比率。
例如:
对以赊购方式购买的货物,故意把接近年终要进的货推迟到下年初再购买;或年终加速进货,将计划下年初购进的货物提前至年内购进等等,都会人为地影响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的改进方法
1.检验应收账款质量。
目前企业之间的三角债普遍存在,拖欠周期有些很长,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负债很高,即使企业提取了坏账准备,有时也不足以冲抵实际的坏账数额。
显然,这部分应收账款已经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流动资产了。
所以,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应考虑应收账款的发生额、企业以前年度应收账款中实际发生坏账损失的比例和应收账款的账龄,运用较科学的账龄分析法,从而估计企业应收账款的质量。
2.选择多种计价属性。
即对流动资产各项目的账面价值与重置成本、现行成本、可收回价值进行比较分析。
企业流动资产中的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存货,存货是以历史成本入账的。
而事实上,存货极有可能以比该成本高许多的价格卖出去,所以通过销售存货所获得的现金数额往往比计算流动比率时所使用的数额要大。
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与通货膨胀的持续,存货的历史成本与重置成本必然会产生偏差,但流动比率的计算公式中运用的仅仅是存货的历史成本。
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存货的现行价值,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应把使用存货的历史成本与使用重置成本或现行成本计算出来的流动比率进行比较。
若在重置成本或现行成本下的流动比率比原来的流动比率大,即是有利差异,表明企业的偿债能力得到了增强;反之,则表明企业的偿债能力削弱了。
3.分析表外因素。
会计报表使用者需要的不仅是对企业当前资金状况的真实而公允的描述,更希望了解有利于决策的、体现企业未来资金流量及融通的预测性信息。
但是流动比率本身有一定局限性,如未能较好地反映债务到期日企业资金流量和融通状况。
会计报表使用者如利用调整后的流动比率,结合有关的表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则可对企业的偿债能力作更准确的评估。
如:
企业会计报表的附注中若存在金额较大的或有负债、股利发放和担保等事项,则可导致企业未来现金的减少,降低企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主要 财务指标 word 资料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