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docx
- 文档编号:29503872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5.51KB
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docx
《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
通货膨胀与经济开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通货膨胀与经济开展相生相伴,是经济高速开展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告诉我们,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出现的经济现象。
当流通货币量超过可供商品和劳务价值总和时,势必导致商品价格水平上涨,流通中的货币贬值,单位货币的购置力下降。
换句话说,通货膨胀即指货币供给量超出商品流通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市场物价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
由此可见,通货膨胀包括互有联系的三个方面,一是货币发行量过多,这是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二是货币贬值,这是实质;三是物价上涨,这是通货膨胀的标志或后果。
从理论上说,只有经济的开展刺激了社会总需求的膨胀,才会形成对货币需求的膨胀,为满足社会对货币的需求,国家不得不大量发行货币,当货币供给量超出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时,通货膨胀势所难免。
由此可以说,在经济开展停滞不前的社会里不可能产生通货膨胀。
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十几里,由于经济开展停滞不前,物资匾乏,工资冻结,生活用品和副食品按人头凭票供给,因此物价稳定,不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开展,通货膨胀也随之而来,从979至994,十六中先后出现了四次通货膨胀,尤以986及992至994两次通货膨胀程度为甚,已到达了恶性开展的程度。
不仅我国的情况如此,当今世界各国在经济的开展过程中也不时地发生程度不同
的通货膨胀,这已是有目共睹的实事。
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致,以我国近来两次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而言,实际上是投资、消费、信用膨胀和财政长期赤字及体制不完善所致。
社会总需求一般包括投资需求及消费需求,社会总需求的膨胀可以表现为投资需求的膨胀或消费需求的膨胀,也可以表现为两者同时膨胀。
笔者认为,在我国,通货膨胀首要原因是无控制的“投资饥渴症”,尤其是基本建设投资膨胀。
有关资料说明,通货膨胀严重的989,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已达438亿元,而993又继续扩大到2458亿元,比992的7855亿元增长58.6%,比980的9亿元增长3.67倍,比989增长3.0倍,8—93的3中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平均递增22.3%,90—93又猛增到3.7%。
(以上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鉴》994,以下同)而据测算,我国基本建设投资大约有40%直接转化为消费基金,60%涌入生产资料市场,从而带来了消费基金的膨胀,推动生产资料价格上升。
基本建设投资膨胀又直接引发了社会消费基金的膨胀,其主要表现是社会集团购置力的膨胀以及个人殉买力的膨胀,990以来,我国社会集团购置力以每8.7%的速度继续增长,990——993,在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递减5%的情况下,个人消费基金却以2.2纬的速度递增,如此一来,就扩大了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矛盾,给市场带来很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我国的货币政策一直实行低利率政策,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银行甚至出现了负利率,这就刺激了社会的信贷需求,加之我国投资体制中存在着种种弊端,反过来加剧了“投资饥渴症”。
财政长期赤字也是引发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从979到995,除955有特殊原因外,其余份财政都有赤字,而弥补的方法主要是向银行透支,据统计,5来我国累计出现的近千亿元的财政赤字,其60一70%是通过向银行透支而解决的,加之银行信贷规模控制不力,无疑加剧了通货膨胀。
此外,体制不完善,方案体制,价格体制,投资体制和财政体制,甚而政治体制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继续调整和深化改革的问题,这些也是造成我国近来严重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我们说通货膨胀是经济高速开展的伴生物,是每个国家在经济开展过程中所不可防止的,这是否意味着为了追求经济的高速开展,就可以对通货膨胀置之不顾,甚至以恶性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开展?
笔者以为不能。
如果说温和型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快速开展利大弊小的话,那么恶性通货膨胀则往往成为阻碍经济开展的重要因素,以此刺激经济快速开展将无异于拔苗助长,适得其反。
2.开展中国家通货膨胀对经济开展的作用
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刘易斯对经济开展,尤其是对开展中国家经济开展的研究,作出了开创性的奉献。
他对通货膨胀与经济开展的假设干论述,是深刻的,富有辩证法的。
他认为,对开展中国家经济开展来讲,通货膨胀有可能到达加速资本积累的目的,但要用通货膨胀去实现经济增一决,对开展中国家风险是相当大的,成功的可能性不容乐观。
因为在几乎所有的开展中国家中,平安地利用通货膨胀所必需的制度、法治和经济前提基本上都是缺乏的,不健全的。
刘易斯在分析开展中国家利用通货膨胀可能得到的好处时,都加了限定条件,都提出了可能遭到失败的因素。
他认为,增加货币供给以扩大对闲置资源的利用,固然可以增加就业,扩大土地利用面积。
但假设将资源投入资本品生产,人们对消费品需求缺口会扩大,而投入消费品生产,却缺乏资本设备等基础条件。
因而,开展中国家增加货币供给所带来的后果
可能不是经济的增长,而只是原有消费品分配比例的改变。
他也认为,不能否认通货膨胀能增加投资,但在开展中国家中,积极储蓄并投资工厂和设备的资本家,倾向于赞成稳定的价格政策。
通货膨胀扩张的利润,往往落到想发横财的资本家手中,被用于商品交易和对外贸易中的投机活动。
因此,不能无视通货膨胀中投资模式由于价格扭曲发生的变形,不能忽
视通货膨胀抑制出口和抑制进口替代的作用。
他还认为,从理论上讲,用通货膨胀反通货膨胀也有一定可能,就是使资本持久地转向税收和储蓄,保持了新的投资水平而不再追加新的货币,同时,增加了消费品产量,降低了通货膨胀缺口。
但他又指出,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有条件的:
一是货币的龙头开启两、三后即关闭,致使工资滞后和强制储蓄的目的得以实现;二是新资本变成生产性投资的时间短而产出率增长快。
三是政府有效地实行管理。
而这些是开展中国家是难以提供的。
刘易斯正确地指出:
不管政府多么有效能,只要通货膨胀率高到一定程度,持续时间到达一定期限,通货膨胀就可能螺旋式上升。
螺旋式通货膨胀不仅毫无益处,而且也难以遏止。
因此,许多开展中国家开辟一条通货膨胀之路是很不明智的,因为它们无力控制它。
由上可见,刘易斯对开展中国家是否采用通货膨胀政策来开展经济,是持否认的意见。
这个意见是深刻的,是对开展中国家的特征有深入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
这些特征是:
政府对经济管理的效率不高,资本设备缺乏,技术落后、结构性失业、对外负债、低的教育程度、不热练的劳动力以及在许多场合相对于人口数量的自然资源的缺乏。
3.兴旺国家中“滞胀”现象研究
近20来,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物价持续上涨同时发生的情况,即“停滞膨胀”。
这是经济开展与通货膨胀关系中一种新的情况,是资本主义国家中最令人迷惑的经济间题。
正如哈伯勒所说:
“如果我们遇着一种老式的跟物价下跌在一起的经济衰退,那么万事会如意:
多开支一点,物价下跌和产量降低就将被扭转过未。
但是失业和通货膨胀的结合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
如果我们向经济衰退作战,我们就刺激了通货膨胀,而如果我们向通货膨胀作战,我们就刺激了经济衰退”。
新古典学派把滞胀分为两类:
一类是需求引起的,一类是供给型的。
所谓需求型的滞胀,是与商业周期相联系进行分析的。
它把滞胀看作是在商业周期的上涨阶段出现的,是对需求拉上通货膨胀进行调整过程的产物。
需求曲线上升的具体情况有:
消费倾向的增强或私人部门支出的增加;货币供给的增加;政府支出的增加,或开放经济中出口的增加等等。
总需求潜加导致了商品供求缺口。
而商品供求缺口又导致了对产量需求的上升,就业随之上升,价格水平也相应上涨,使供求到达一个暂时的平衡。
但由于价格上升使消费水平下降,即生产者的实际工资下降了。
生产者要求提高工资水平,并提出自己的价格预期。
供给曲线就会_上升,导致名义工资继续上升,恢复到以前的实际工资水平。
此阶段上,产量开始收缩,恢复到原先水平,从而形成新的供求均衡点。
在这一点上,标志着货币工资调整到与商品价格水平相适应的高度。
此时,实际工资与前相比未变,但名义工资和价格水平都上升了,而产量恢复到原先的水平,这就出现了价格上升与经济停滞的局面。
显然,由于价格水平不断调升和供给函数对高本钱的不断调降,产量和就业进一步下降。
这就是新古典学派对滞胀的一方面的解释。
另一方面的解释不是从对需求上升的适应性调整中得出的,而是直接从供给下降得出的,或说是从供给曲线主动上升引起的。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
自然灾害、自然资源的垄断、劳动生产率的下降等。
不管是农产品或其它消费品的短缺,还是作为原材料的垄断产品
价格上升,都会使产量减少的。
新古典学派对滞胀的解释,着眼于微观经济的原因,这是一个重要特点。
在新古典学派看来,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分析和相关政策之所以失灵,主要是缺乏微观经济分析的基础,叩古典经济学关于稳定物价的种种分析。
因此,要解释“滞胀”现象,就必须把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绪合起来,把凯恩斯主张与古典经济学结合起来。
从我们上面简介中可以看到,新古典学派在解释滞胀时,突出了‘供给”方面、企业方面的成因。
在对“滞胀”的分析中,一些新古典学派代表人物从多方面提出微观经济中产品供给、福利支出、市场结构等的成因。
如希克斯认为,初级产品供给的短缺是滞胀最重要的原因。
他认为,凯恩斯把充分就业视为增长的极限是不全面的,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限制因素是功级产品供给缺乏。
初级产品供给缺乏,导致价格上升,并推动了制造业产品价格上升。
萨谬尔森强调了对低收入家庭补贴的增加,使得失业者不急于找工作,使得物价不能下跌。
资本主义国家中对个人和家庭福利费用的扩大促使了“滞胀,的生成。
托宾强调了劳动力市场告构的变化,指出由于就业中的失业与空位并存,劳动力需求缺乏与供给过剩并存,转化为失业与工资率上升并存,导致了失业与通货膨胀井存。
新古典学派对‘滞胀”的解释,尽管有各种理由,但总的来看,是比较浅薄的。
或把成因归之于政策向题,或归之于工会或工人,或归之于第三世界原材料价格上升等,都没有从社会制度本身去挖掘“滞胀”的根源。
其论证在某种意义上,还不如古典学派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停滞”现象的分析有说服力。
如李嘉图等人提出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马尔萨斯人口几何级数增长规律等。
如袅不是因这些规律无视了技术进步和不符合人口实际增长情况,单从推理上看,确有一定的迷惑力。
回忆十改革,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争论,起初是在改革与发犀关系上展开的,近几,由于通货膨胀的不断加深,才越来越明确地在通货膨胀和经济开展的关系.上展开了一务论。
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场合,表述过对改革与开展的观点。
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种倾向:
一种倾向是强调改革的非均衡特征与增长的非均衡的配合,一种倾向是强调改革的非均衡与增一决的均衡配合。
前一种倾向主张有限度的赤字财政政策,适度的货币扩张,可容忍的物价上涨,需求略大干供给的环境等。
后一种倾向则主张:
抑制“经济过热”,创造改革的宽松环境,保持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的综合平衡,相机实行配套的改革等等。
这两种倾向都有共真理性,对改革都有奉献。
前一种倾向指出了改革中的非均衡状态的不可防止性,强调了提高供给能力的重要性,强调了改革中货币化过程的必要性,强调了物价上升的必然性特点等,这些观点都是正确的。
但是,当这种非均衡倾向扩展为主张实施各种非均衡的经济政策,以至有人开展为主张用通货膨胀政策去开展经济时,当否认改革成功需要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时,则在其理论上出现了误区。
即把非均衡不仅看成是改革的本质,也看作是增长的本质,甚至看做是改革时期经济政策的本质,这就成为绝对化的非均衡论。
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缺乏取的。
4.如何正确认识通货膨胀
有人提出,经济增长速度一快,就会引起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不是洪水猛兽,它并非十分可怕。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通货膨胀还是社会开展的一股动力。
试想一想,假设一个社会通货膨胀率为负,它意味着一笔钱不必存入银行,放在家里就会升值。
这就必然会造成一批好吃懒做的懒汉,依赖钱的升值而坐享其成。
所以社会必须有一定的通货膨胀,促使老百姓手中的金钱有一定的贬值。
这样,才能刺激社会公众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参加劳动。
而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才能促进社会的开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有人从自己的感觉出发,认为通货膨胀贬低了自己手中金钱的价值,降低了自己的消费能力。
其实,这只是外表现象,拿992至996的通货膨胀为例,这几的通货膨胀率算是较高的了吧,但大家回过头来想一想,你手中的收入是否也大大地增加了呢?
当然增加不少。
992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月收入仅有00多元。
而996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每月就能拿到400多元了。
收入翻了一番多,而通货膨胀率增长幅度赶不上收入增长幅度。
再说,金钱是用来消费的,如果社会货币不通过通货膨胀来贬值,刺激大家消费,那么,这个社会就会进入到一个因消费缺乏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恶性循环怪圈。
这对社会开展的破坏力难道不比通货膨胀带来的破坏力还要大吗?
当然,长期的高通货膨胀率也是不行的,它会极大地打击人们对社会开展的信心,破坏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开展。
所以,我们要抑制高通胀,要追求高速开展下的低通胀目标。
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健康的开展。
物价低并不能代表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相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生产力水平的相对落后。
正因为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人们从事工作的收入也就比较低,收入低就必然导致社会物价的水平低。
而社会物价水平低又反过来影响了人们收入的增长,要改变这一切,必须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
当然,人民群众的收入增长就必然会引起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但是,从长远看,只要通货膨胀率、物价上涨幅度不高于收入增长幅度,我们就没有必要担忧什么。
否则,落后的中国就只能是永远拾人牙慧,永远难以摆脱贫穷落后。
当今我国通货膨胀的分析通货膨胀是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防止的一种经济现象。
因为一国的货币发行量不可能恰好等于其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
而前面我们谈过,通货膨胀率为负亦不是一种好现象,它会导致社会经济的倒退。
而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即恶性通货膨胀亦会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所以,我们追求的理想状态是适度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经济高增长,但是目前我国出现了不小的通货膨胀。
原因有以下几条:
(一)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催生通货膨胀
自下半开始我国推出了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
货币政策迅速由从紧转向宽松,屡次动用货币政策工具,并相继上台一系列的相关配套政策来支持和配适宜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自9月25日起至2月25日央行先后四次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由原来的7.5%下调至5.5%,中小型金融机构由原来的7.5%下调至3.5%。
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大幅下调,使得货币乘数上升,并且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超额银行储藏规模,大大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储藏能力,扩大了其信用规模。
在再贴现政策方面,从4.32%降至2.97%,大幅下降.35基点。
央行通过降低再贴现率扩大了商业银行的放款规模,从而大大增加了货币供给量。
在公开市场操作方面,自中期以来,货币当局主动性的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明显加大了央行的持有量。
但随着金融机构货币创造能力急剧加强、存贷款超速增长和流动性的过度充裕,央行的票据持有量逐渐回落。
此外,央行还大量使用了降低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
从9月6日开始至2月22日截止,央行经过5次密集的降息后一期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为2.25%,仅高于20**2月的.98%,为历史次低水平;一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为5.3%,与20**2月的历史最低水平持平。
在此背景下,我国的信贷投放增长异常迅猛。
这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最快、最大限度地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但是就像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发挥刺激经济作用的同时,也向我国的实体经济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
应对危机以来,我国的广义货币供给量M2迅速放大,到达近70万亿元,位居世界之首。
巨大的货币供给量成为此轮物价上涨的重要推手。
(二)利率水平过低,长期负利率造成资源的错配
0月20日起,我国金融机构一期存款利率由现行的2.25%上调0.25个百分点至2.50%。
而我国的CPI指数从五月份开始就已经超过了警戒线3%,而且一直呈上涨趋势,最终全的平均CPI为3.3%。
这意味着我国的实际存款利率水平已经出现负利率状况。
我国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长期的负利率状态给储户造成了利益的侵害,削弱了储户未来实际购置力。
一旦实际利率为负持续的时间过长,会造成资本的错配。
在一个金融市场不够兴旺的国家,消费者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购置一种相对廉价的“替代品”,来对冲通胀带来的损失。
另一种选择是继续储蓄,直到能购置当的某件商品。
但是,作为一个经济理性人通常会选择第一种选择,这客观助推了资产泡沫。
中国银行网站公布的月底的隔夜和一期的银行同业间拆借利率(SHIBOR)分别为.9270%和3.07860%。
较初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而存款利率由于有上限的规定,储户无法从中受益。
这也就说明了,储户在用自己的钱补贴银行和投资者,这最终会导致更多的资金流向收益率相对较高的投资领域,为资产价格的上涨推波助澜。
因为只要有套利的时机,投资者就会追逐,而现在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够健全,金融工具也有限,大量的资金追逐有限的工具,会增加我国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
(三)汇率水平过低,缺乏弹性
我国现行的外汇制度仍是994外汇体制改革建立起来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虽然我们称之为管理浮动,但是IMF则把人民币汇率归类为其他常规的固定盯住汇率,即名义是管理浮动而实际盯得很死的汇率制。
低劳动力本钱是我国的优势,这使得我国产品特别是制造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一直很有竞争力,这也是国际收支盈余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国际收支持续且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实际汇率有上升的压力。
实际汇率升值有两个渠道:
一是名义汇率上升,即对外升值;二是通货膨胀,也称对内贬值。
而我们的相关部门在应对的金融危机时,选择了容忍通胀减小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为了稳定汇率就需要不断向市场投入人民币,那么所有使中国经济迅猛增长的经济压力,就变成了推动物价上涨的巨大压力,最后将出现资产和价格泡沫,对经济体自身未来的开展造成严重的威胁。
(四)缺乏成熟的价格波动预警机制
在社会生活中,一般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都是有波动性的,这种波动性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正常的波动,幅度比较小;另一种是异常波动,幅度比较大。
应该以什么为基准来判断现在的波动范围是符合常规的,还是异常波动。
时下,这种成熟、系统的价格波动机制就是我们所匮乏的。
所以才会在应对经济危机、市场变化、通货膨胀等经济问题时茫然无措、急促应战。
相比较来说我们的一些手段更像“亡羊补牢”,这种解决方法治标不治本。
只有经济出现问题时,才会出台相关的政策,比方房地产价格飞涨,便出台限购限贷的政策;民生商品价格出现了波动,便出台限价政策。
所以目前最为紧迫的是健全价格波动预测预警系统。
正确看待通货膨胀与经济开展的关系,努力探索和积累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新经验。
随着CPI指标持续走高,我国的通货膨胀现象已经凸显,为了遏制通货膨胀的蔓延,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
第一,鉴于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渐入正轨,为防止恶性通货膨胀的出现,非常时期执行的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当逐步退出。
也就是说货币政策应该回归中性,回归常态即“稳健的货币政策”。
而“稳健的货币政策”含义包括:
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管理通胀预期;管理价格体系;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信贷速度增长并优化信贷结构,支持经济结构调整。
第二,通货日趋严峻已经是无法回避的棘手问题之一,各界要求央行在加息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但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加息对于中国经济来说,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但是,负利率会酝酿出泡沫经济,它就像兴奋剂,给消费者带来一时的资产增值快感,但以将来长久的痛苦为代价。
所以央行应逐步增加利率的弹性,提高存贷款利率水平,或者退一步讲,央行也被可以选择使用单边提高存款利率而保持贷款利率不变的做法,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企业的影响,还可以保证储户不会遭遇由于实际负利率造成的购置力下降。
单边上调存款利率后,市场也容易形成贷款利率即将上调的预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机需求。
第三,不改革现行的汇率制度,将无法改变国外的旺盛需求,将会使国家外汇储藏日益增长,相应地,得增发同样数量的基础货币,导致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完善汇率的管理机制,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已经成为当前的任务。
倘使汇率可上升至市场认可的真实汇率,则出口企业可以依据真实汇率调整自己的生产行为,产业结构也能得到实质性调整。
另外也可以防止我国的有限的资源秉赋被低价贱卖,使得资源能够得到合理、高效的使用和配置。
第四,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协调搭配确保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国民经济超预期的增长速度。
但经济复苏的表象下,我国经济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多以来,我们的经济扩张都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产业层次不高,经济结构失衡等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一系列新问题如通货膨胀预期的加强、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资产价格虚涨等反而萌芽。
因此,遏制当前通货膨胀当与我国经济开展转方式、调结构有机结合。
引导信贷速度增长并优化信贷结构,使其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合理配置资金,加大对“三农”,尤其是要支持开展绿色经济、现代效劳业和创新型民营企业、鼓励低碳经济相关产业开展,为实体经济的复苏奠定基础,防止出现由于过多投机行为所导致的经济泡沫。
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的通力合作才能凑效,尽管道路曲折,令人欣喜的我国最近在反通货膨胀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大步,那就是《中国人民银行法》的公布和实施,该法经过十六努力,一波三折,终于正式公布和实施,它结束了我国几十没有金融法的历史,宣告了中央银行具有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干预的相对独立性,它意味着银行今后将不再是政府的印钞机,国家政财再也不能向银行透支,这就堵住了通货膨胀任意泛滥的源泉,标志着我国在今后治理通货膨胀的道路上又有了重大进展。
我们可以预期,我国的经济开展将会摆脱通货膨胀的长期困扰,朝着持续、稳定、健康的方向开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货膨胀 经济发展 影响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