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
- 文档编号:29500084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98.42K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提纲
所有翻印必究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基本知识:
1.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
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马政经是以严密的科学性和鲜明的阶级性的内在统一为其显著特征的科学。
2.劳动过程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进行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过程。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就是人们的劳动过程,即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加工劳动对象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
劳动三要素:
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是指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进行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活动。
劳动资料是指人们在劳动中用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生产条件。
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借以实现劳动目的的物质载体。
劳动要素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共同构成生产资料。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们运用劳动资料开发自然资源,生产物质财富的现实力量。
是由劳动过程中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构成的物质系统。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关系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系统。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两个方面的关系,它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人类社会最根本的矛盾。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规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规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着重大的反作用:
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能够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积极影响来加速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就会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消极影响来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综合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同样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
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或迟或早地发生相应的变化。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适应新的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能够维护和促进新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而旧的上层建筑则要维护过时的经济基础,阻碍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
模拟练习:
1.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是(AC)
A剩余价值理论B劳动价值理论C历史唯物主义理论D辩证唯物主义理论E资本积累理论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
基本知识:
一.商品(W)
1.商品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统一:
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如果没有耗费人类的劳动,那它也不具有价值,不能成为商品;③即使有的东西,既有使用价值又是劳动产品,但只要它们不用于交换而是用于自己消费,就不具有交换价值,也不是商品。
矛盾:
①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永恒的范畴;而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②任何买者或卖者都不可能同时占有同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能同时兼得,只有买卖成功,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才能解决。
2.劳动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在一定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与社会生产关系无关。
抽象劳动就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是属于一种社会关系的历史范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统一性表现在:
作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必须同时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特性。
但它又不是先后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矛盾表现在:
具体劳动体现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体现劳动的社会属性。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商品生产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即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这两个基本条件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既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又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生产商品的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而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因此,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是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
4.商品价值量
在质上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量上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
而且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非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
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任何专门训练,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才能够胜任的劳动。
单位时间内复杂劳动量和简单劳动量的比例,是在反复的交换中自发形成的。
商品的价值量是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生产的能力或效率。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这一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随着生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提高的,故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呈下降的趋势。
二.货币(G)
1.货币
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作为价值的代表,用于表示一切商品的价值。
货币的职能是指它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有五种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是指货币以自己为尺度来衡量和表现与其对立的一切商品价值的职能,它是货币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职能。
用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就是价格。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与货币本身的价格标准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②货币出现以后,一切商品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这就叫商品流通。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行流通的货币符号,它的产生是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结果,但它不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③货币贮藏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做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
④支付手段是指货币被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
⑤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充当世界货币的必须是黄金或白银等贵金属。
世界货币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可以①作为一般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的差额;②作为一般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③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2.货币流通规律
是指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以下是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
即G=W/v,在货币支付职能出现后,规律变为:
=
纸币的流通规律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
在当代社会,纸币(现金)、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统称为货币供应量。
3.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是在现代货币流通条件下出现的两种经济现象。
现代国家的货币供应量,是指某一时刻全社会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总额,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
货币供应主要包括现金和存款货币,以及定期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
按照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的货币量即货币供应量应满足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如果货币供应量过多,超过客观需要量,也就是流通中的价值符号供应过多,它们代表的价值或者说象征的社会劳动就减少,即发生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就会持续上涨,这种经济现象就叫做通货膨胀。
相反,如果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不足,就会导致货币升值,引起物价持续普遍下跌,则叫做通货紧缩。
国际上普遍采取的衡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现象的指标是消费价格总指数。
三.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是:
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使其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其作用是:
①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
②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价值规律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模拟练习:
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C)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使用价值和价值
2.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D)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
C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D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3.商品的价值是(ACDE)
A由抽象劳动形成的B由具体劳动创造的C商品的一个因素
D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E体现着商品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4.影响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化的重要因素有(ABCDE)
A商品价值的变化B货币价值的变化C供求关系的变化D市场竞争的变化E市场垄断的程度
5.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联系和区别是(BD)
A货币流通决定商品流通B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
C货币经过一次交换退出流通,商品仍在流通中充当交换媒介
D商品经过买卖退出流通,货币仍继续在流通中充当交换媒介
E商品和货币能同时投入流通和退出流通。
6.论述价值与价格、供求关系与价格的关系。
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客观基础,价格则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是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比率,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而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供求关系与价格的关系:
首先,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供大于求时,价格会下降,低于价值;供不应求时,价格会上涨,高于价值。
其次,价格变动对供求关系有反作用:
价格上涨,会引起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价格下降,则会引起供给减少,需求增加。
正是价格对供求关系的反作用,使价格的偏离会始终以价值为基础,即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从较长时期看,价格的上涨和下降会互相抵消,价格和价值趋于一致。
●第三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基本知识: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1.资本总公式
作为商品流通的货币,流通公式:
商品—货币—商品(W-G-W′)
作为资本流通的货币,流通公式:
货币—商品—货币(G-W-G′)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增殖,与价值规律中的等价交换不符),同时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是自己劳动力的支配者。
②劳动力的所有者一无所有,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力所有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包括:
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劳动者赡养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保证劳动力的供应;③劳动者学习和训练的费用,以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对具备一定知识、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即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不仅能够创造出新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其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劳动力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因此,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
1.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过程,是劳动过程,即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劳动过程的特点:
①工人在资本家的指挥和监督下进行劳动;②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价值增殖过程是以价值形成过程为基础的。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包括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工人劳动新创造的价值两部分。
工人在具体劳动中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在抽象劳动中创造新的价值。
如果工人抽象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正好等于工人劳动力的价值,则这个过程就只是单纯的价值的形成过程,但如果新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发生了价值增殖,就是价值增殖过程。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
必要劳动时间,是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这个时间支出的劳动是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是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这个时间支出的劳动是剩余劳动。
因此,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它反映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率
资本是一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特殊价值,它反映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不变资本(c)是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
可变资本(v)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马克思继劳动二重性学说之后的又一个伟大的创举。
意义:
①它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而仅仅是可变资本的产物,科学地揭示了工人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②为我们正确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剩余价值率(m’),是剩余价值(m)和可变资本(v)的比率,即m’=m/v。
也等于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比。
区别于资本利用率=m/(c+v)。
③为自己提出的资本有机构成、社会资本再生产及平均利润理论提供坚实的基础。
3.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分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工作日的绝对延长或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劳动日延长是有限的,低限是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高限由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决定。
相对剩余价值,是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即需要降低维持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必然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到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实质上,超额剩余价值也是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只有个别先进企业的资本家才能获得,而且由于竞争的存在,个别企业的先进技术迟早会被整个社会所采用,这时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
所以,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得只是暂时的,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整个社会资本家阶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因此它是整个资本家阶级共享的,是许多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都是资本家加强对雇佣劳动者剥削的手段。
本质上二者是相同的,但也有区别:
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②两种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初期主要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而后主要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三.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1.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就叫做再生产。
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称为简单再生产。
生产规模在扩大的基础上进行的再生产,称为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不仅是资本主义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而且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这就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质。
扩大再生产就是资本家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继续进行。
分为通过提高生产要素质量的内含式和通过扩大生产要素投资的外延式。
扩大再生产的结论:
①资本家支付工人的工资是工人自己创造的,剩余价值也是工人创造的。
②资本家全部的预付资本在达到一定时间后会耗尽,资本家全部资本最终都是通过工人创造的。
③工人的消费是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成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④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所有权的规律转化为资本占有规律。
⑤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客观必然的。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所谓资本积累,就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
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要进行扩大再生产就必须进行资本积累,而要进行资本积累就必须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所以生产规模扩大的程度,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的大小。
资本积累是资本家对工人进行扩大剥削的手段。
资本家要进行资本积累,必须把剩余价值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一部分用于追加资本。
凡是影响剩余价值量的因素也会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大小。
包括:
①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②劳动生产率的高低③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④预付资本的大小。
2.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对人口过剩
由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
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表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比成为资本的价值构成。
由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c:
v)。
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这种提高是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的。
而个别资本的增大有两种方式即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它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资本集中是指各个分散的独立的小资本结合成为大资本的过程。
资本集中最有力的杠杆是竞争和信用制度。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
资本积聚是资本集中的基础。
资本集中也促进了资本积聚。
区别:
①资本积聚不仅增加了个别资本的总额,而且也增加了社会资本的总额。
但资本集中不增加社会资本总量。
②资本积聚的速度比较慢。
资本集中比较快。
③资本积聚表现为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剥削关系的扩大,表现为资本对劳动支配权的增长。
资本集中则是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关系的基础上还表现为资本家之间的吞并。
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积累有两种相反的结果,一方面是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地甚至是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是劳动对资本的供给迅速增加。
这样形成日益庞大的过剩人口,是相对资本需要而言的相对过剩人口。
这不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而且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对过剩人口以三种方式存在,流动的过剩人口(城市中时而被雇佣时而被解雇的人);潜在的过剩人口(农村中失业或半失业的人);停滞的过剩人口(职业不固定、从事家内劳动和打短工的劳动者)。
3.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是资本积累必然引起无产阶级贫困化。
这种贫困包括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两方面。
绝对贫困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除了自身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二是随着资本积累不断进行,无产阶级整个生活状况有时会绝对恶化。
相对贫困是指无产阶级的收入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而资产阶级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不仅揭露了无产阶级贫困的原因,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即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四.剩余价值的分配
1.利润和价格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即W=c+v+m。
生产商品时所消耗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就是资本主义的成本价格(k),也称资本主义消费,即W=k+m。
成本价格并不是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
预付资本是指全部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而成本价格是指在生产商品时实际消耗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当剩余价值被看做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p)。
商品价值就是成本加利润,即W=k+p。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因此,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就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就转化为利润率。
利润率(p’)是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C)的比率,即p’=m/C。
利润率虽然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但二者有根本的区别。
①剩余价值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则反映了预付资本增殖程度。
②利润率总是比剩余价值率低得多。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追求尽可能高的利润率。
影响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①剩余价值率②资本有机构成③不变资本的节约④资本的周转速度⑤价格的变动。
平均利润率,是指整个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M)同预付资本总量(C)的比率,即平均利润率=M/C。
各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只是各部门资本家通过部门的竞争,对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重新分割的结果。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也就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就不再按价值出卖,而是按生产价格出卖。
生产价格是商品的成本价格及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通过生产价格规律发生作用,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2.利润的再分配
商业资本,是指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发挥作用的商品资本,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式。
商业利润,是指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商业利润和产业利润一样,都来源于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商业职工的劳动是非生产性劳动,它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借贷资本是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职能资本家运用货币资本获得平均利润,一部分以利息的形式被借贷资本家拿走,另一部分作为企业利润为职能资本家所有。
借贷利息的来源也是剩余价值。
利息的高低用利息率表示。
利息率是指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
货币资本的借贷主要是通过银行来进行。
银行的职能是:
一方面通过吸收存款的方式,把社会上闲置的货币资本和居民手中暂时不用的货币集中起来;另一方面又通过发放贷款的方式,把货币资本借给职能资本家使用。
银行利润的来源首先是银行利息。
贷款利息高于存款利息的差额,加上银行其他业务活动的收益,扣除银行业务开支后的余额就是银行利润。
银行利润量同银行资本家自有资本量的比例就是银行利润率。
银行利润和利息一样,也是来源于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股份公司是在资本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信用制度日益扩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股份资本,是以发行股票的方式,集中很多单个资本进行股份联合经营的资本。
采取这种方式经营的企业,成为股份公司。
按组织形式分为:
①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②股份无限公司③股份两合公司。
股票持有者按照股票的票面额从企业盈利中分得的收入叫股息。
股票价格=股息量/利息率。
资本主义地租,是从农业资本家由于租种土地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反映了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
资本主义地租有两种基本形式:
级差地租,是指由于耕种较好的土地所获得的、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农业超额利润。
绝对地租,是指由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无论土地优劣,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
五.剩余价值规律
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就是通过不断扩大和加重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资本的流通过程,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和实现剩余价值的过程;生产过程是为了生产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是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各种人之间分配的过程。
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主要过程。
模拟练习:
1.资本流通方式和商品流通方式的区别在于(ABCDE)不同
A二者买卖顺序B流通起点和终点C流通中媒介D流通内容E从事流通的目
2.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的作用是(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原理 复习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