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光山二高届高考化学复习 元素及其化合物考点突破精选题.docx
- 文档编号:29495074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124.48KB
河南省光山二高届高考化学复习 元素及其化合物考点突破精选题.docx
《河南省光山二高届高考化学复习 元素及其化合物考点突破精选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光山二高届高考化学复习 元素及其化合物考点突破精选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光山二高届高考化学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考点突破精选题
元素及其化合物
1.常温时能与水反应产生H2的是()
A.NaB.NH4ClC.Na2O2D.NO2
2.基于下列各现象或事实,对其原理的解释中,合理的是()
A.漂白粉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变质:
漂白粉的主要成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B.浓硫酸敞口露置于空气中质量分数减小:
浓硫酸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C.常温时将铜片放入稀硫酸中无明显现象:
产生了“钝化”现象
D.亚硫酸钠溶液能使溴水褪色:
亚硫酸钠具有强氧化性
3.下列“黄色”不属于因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是()
A.硫置于水中,沉淀物质呈黄色B.久置的碘化钾溶液呈黄色
C.久置的浓硝酸呈黄色D.鸡蛋白溶液遇浓硝酸呈黄色
4.将过量的CO2通入下列溶液中,最终不出现白色沉淀的是()
A.CaCl2溶液B.NaAlO2溶液
C.饱和Na2CO3溶液D.水玻璃
5.下列生活中常见物质的俗名其中的成分(或主要成分)与化学式相对应的是()
A.蓝矾——Al2(SO4)3B.烧碱——Na2CO3
C.石灰石——CaOD.小苏打——NaHCO3
6.下列物质存放方法错误的是()
A.铝片长期放置在不密封的纸盒里
B.漂白粉长期放置在烧杯中
C.FeSO4溶液存放在加有少量铁粉的试剂瓶中
D.金属钠存放于煤油中
7.在化学反应中,有时存在“一种物质过量,另一种物质仍不能完全反应”的特殊情况,下列反应中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①过量的Zn与18mo1/L硫酸溶液反应;②过量的氢气与少量的氮气在催化剂存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③过量的水与一定量氯气;④过量的铜与浓硫酸;⑤过量的铜与稀硝酸;⑥过量的稀硫酸与块状石灰石;⑦常温下过量浓硫酸与铝
A.②③⑤B.②③④⑥⑦C.①④⑤D.①②③④⑤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清晨茂密树林中缕缕阳光穿过枝叶铺洒在地面形成的美丽景色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B.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发生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C.尿素[CO(NH2)2]的合成突破了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界限,人们用含碳无机物为原料合成了大量的有机物,创造了一个新的“自然界”
D.Na2CO3俗名小苏打,是焙制糕点所用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9.下列物质中,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 ()
A.Cl2B.HClC.SO2D.活性炭
10.下列物质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是()
A.Fe2O3B.Al(OH)3C.NaHCO3D.H2SiO3
11.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或应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Si是一种非金属主族元素,其氧化物可用于制作计算机芯片
B.石油的催化裂化及裂解可以得到较多的轻质油和气态烯烃
C.Mg、Fe等金属在一定条件下与水反应都生成H2和对应的氢氧化物
D.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浓的硫酸钠溶液,有沉淀析出,这种作用称为变性
12.固体粉末X中可能含有Fe、FeO、CuO、MnO2、KCl和K2CO3中的若干种。
为确定该固体粉末的成分,某同学依次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X加入足量水中,得到不溶物Y和溶液Z
②取少量Y加入足量浓盐酸,加热,产生黄绿色气体,并有少量红色不溶物
③向Z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④用玻璃棒蘸取溶液Z于广范pH试纸上,试纸呈蓝色
分析以上实验现象,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不溶物Y中一定含有Fe和CuOB.X中一定不存在FeO
C.Z溶液中一定含有KCl、K2CO3D.Y中不一定存在MnO2
13.两种盐的固体混合物:
①加热时有气体产生,②加水溶解时有沉淀生成,且沉淀溶于稀盐酸。
满足上述条件的混合物是()
A.BaCl2和(NH4)2SO4B.AgNO3和NH4Cl
C.FeCl3和NaHCO3D.KCl和Na2CO3
14.下列物质在空气中不能被酒精灯点燃的是()
A.钠块B.镁条C.铝箔D.硫粉
15.HArF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氩化合物,其分子的比例模型如图所示,在HArF中氟为-l价,氩为0价,其水溶液显强酸性,酸性与盐酸相当。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稀有气体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发生化学反应
B.HAlF为极性分子
C.ArF-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D.向HArF溶液中加入NaO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H++OH-=H2O
16.下列有关物质性质和该性质的应用均正确的是()
A.二氧化锰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作H2O2分解的氧化剂
B.K2FeO4具有还原性,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
C.二氧化硫和氯水均具有漂白性,可将两者混合使用增强漂白效果
D.Fe3+具有氧化性,可溶解印刷线路板上的金属铜
17.下列反应与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无关的是()
A.实验室用碱石灰吸收SO2B.Na2O2与水反应制备氧气
C.N2O5与水反应制备HNO3D.CO2与澄清石灰水作用
18.用装有NH3和空气的甲、乙、丙烧瓶分别做喷泉实验,实验结束后,甲、乙、丙烧瓶中溶液的体积依次为烧瓶体积的四分之三、一半和四分之一。
若忽略溶质扩散,甲、乙、丙三个烧瓶中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约为()
A.1:
1:
1B.3:
2:
1C.1:
2:
3D.2:
3:
6
19.为了探究AgNO3的氧化性和热稳定性,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Ⅰ.AgNO3的氧化性
将光亮的铁丝伸入AgNO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将铁丝取出。
为检验溶液中Fe的氧化产物,将溶液中的Ag+除尽后,进行了如下实验。
可选用试剂:
KSCN溶液、NaOH溶液、氯水、KMnO4溶液。
(1)请完成下表:
【实验结论】Fe的氧化产物为存在Fe2+和Fe3+
Ⅱ.AgNO3的热稳定性
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A加热AgNO3固体,产生红棕色气体,在装置D中收集到无色气体。
当反应结束以后,试管中残留固体为黑色。
(2)装置B的作用是。
(3)经小组讨论并验证该无色气体为O2,其验证方法是。
(4)【查阅资料】Ag2O和Ag的粉末均为黑色;Ag2O可溶于氨水。
【提出假设】试管中残留的黑色固体可能是:
①Ag;②Ag2O;③Ag和Ag2O。
【实验验证】该小组为验证上述设想,分别取少量黑色固体,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编号
操作
现象
a
加入足量氨水,振荡
黑色固体不溶解
b
加入足量稀硝酸,振荡
黑色固体溶解,并有气体产生
【实验评价】根据上述实验,不能确定固体产物成分的实验是(填实验编号)。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得出AgNO3固体受热分解的方程式为。
【实验拓展】测得两组数据:
①取2.0gAgNO3样品充分受热分解,收集到气体体积为56mL;
②取2.0gAgNO3样品充分受热分解,完全分解后测得残留固体产物质量为1.2g;请你选择其中一组数
据,计算样品中AgNO3的百分含量为。
20.如图所示,将甲、乙两个装有不同物质的针筒用导管连接起来
,将乙针筒内的物质压到甲针筒内,进行下表所列的不伺实验(气体在同温同压下测定)。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中,沉淀最终变为:
色,写出沉淀变色
的化学方程式。
(2)实验2中,已知:
3Cl2+2NH3=N2+6HCl。
甲针筒除活塞有移动,针筒内有白烟产生外,气体的颜色变化为,最后两个针筒中共剩余气体的体积约为mL。
21.现有FeCl3、AlCl3的混合溶液100mL,逐滴加入NaOH溶液,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随加入的NaOH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如图。
(1)a点对应的沉淀为(填化学式)。
(2)计算原混合液中FeCl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
(3)若取原混合溶液50mL,并加入0.5mol盐酸组成新的混合溶液。
往新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请在坐标内画出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随加入的NaOH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图。
23.物质A经下图所示的过程转化为含氧酸D,D为强酸,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A在常温下为气体单质则回答:
①A、C的化学式分别是:
A________;C________。
②将C通入水溶液中,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仅A、B在常温下为气体且为化合物,则回答:
①A的化学式是:
A________。
②B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定条件下碳单质与D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中D起到的
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若A在常温下为固体单质则回答:
①D的化学式是________;
②向含2molD的浓溶液中加入足量的Cu加热,标准状况下产生的气体体积_______22.4L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常温下由三种短周期元素形成的气体单质X、Y、Z,并有下列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已略去):
已知:
X分子中含共价键最多;甲分子中含10个电子,乙分子含有18个电子。
(1)写出单质X的结构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合物甲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化合物丙中存在的化学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
A.2Na+2H2O=2NaOH+H2↑,正确;B.NH4Cl是强酸弱碱盐,在溶液中有少量发生水解反应,是溶液显酸性,但是不会产生气体,错误;C.2Na2O2+2H2O=4NaOH+O2↑,错误;D.3NO2+H2O=HNO3+NO,错误。
考点:
考查物质的化学性质及反应产物的种类的判断的知识。
2.B
【解析】
试题分析:
漂白粉中的有效成分次氯酸钙能吸收空气中的水、CO2生成碳酸钙和次氯酸,次氯酸分解生成氯化氢和氧气,A不正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露置于空气中质量分数减小,B正确;稀硫酸不能和铜反应,更不会发生钝化,C不正确;亚硫酸钠具有还原性,能被溴水氧化,从而使溴水褪色,D不正确,答案选B。
考点:
考查漂白粉、浓硫酸、稀硫酸以及亚硫酸钠的性质
点评:
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考点,属于基础性知识的考查,试题难易适中,侧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题的关键是学生要熟练记住常见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然后灵活运用即可。
3.A
【解析】
4.A
【解析】A项,酸性H2CO3<HCl,故不发生反应。
B项发生AlO2-+CO2+2H2O=Al(OH)3↓+HCO3-,Al(OH)3不溶于H2CO3,有沉淀出现。
C项发生Na2CO3+CO2+H2O=2NaHCO3,由于NaHCO3溶解度小于Na2CO3,故有NaHCO3析出。
D项发生Na2SiO3+CO2+H2O=Na2CO3+H2SiO3↓,有沉淀析出。
5.D
【解析】
试题分析:
A.蓝矾—CuSO4•5H2O,错误;B.烧碱—NaOH,错误;C.石灰石—CaCO3,错误;D.小苏打—NaHCO3;选D。
考点:
考查常见物质的俗名。
6.B
【解析】
试题分析:
A、铝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了铝的进一步氧化,所以铝片长期放置在不密封的纸盒里,正确;B、漂白粉长期放置在烧杯中,Ca(ClO)2与CO2、H2O反应生成CaCO3与HClO,HClO易分解,造成变质,错误;C、硫酸亚铁易被氧化为硫酸铁,加入铁粉可以防止被氧化,正确;D、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极易和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汽反应,所以要密封保存;钠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所以用煤油隔绝空气,故少量的金属钠存放于煤油中,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物质的保存。
7.B
【解析】
试题分析:
①锌不论与浓硫酸还是稀硫酸都能反应,一种物质过量时,另一种能完全反应,错误;②合成氨是一个可逆反应,无论如何充分反应,都不能完全反应而达到百分之百,正确;③氯气与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无论如何充分反应,都不能完全反应而达到百分之百,正确;④铜无法与稀硫酸反应,无论铜怎么过量,都不能完全消耗完硫酸,正确;⑤铜不论与稀硝酸能反应,物质Cu过量时,另一种物质硝酸能完全反应,错误;⑥稀硫酸与块状石灰石反应生成微溶物硫酸钙,附着在碳酸钙表面阻止反应的进一步发生,正确;⑦常温下,金属铝遇到浓硫酸会钝化,无论浓硫酸怎么过量,都不能消耗完金属铝,正确,
故选B。
考点:
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及应用。
8.D
【解析】
答案:
D
D.不正确,Na2CO3俗名苏打,小苏打是NaHCO3是焙制糕点所用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9.B
【解析】
试题分析:
氯气是强氧化性漂白而使有色物质褪色,二氧化硫是与有色物质化合而使褪色,活性炭是吸附有色色素而使褪色,盐酸不能使有色物质褪色。
考点:
考查常见的漂白褪色物质。
点评:
要会区别褪色物质的原理不同,属于简单题。
10.A
【解析】
试题分析:
A.Fe2O3是碱性氧化物,不能与碱发生反应,错误;B.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也能与强碱发生反应,正确;C.NaHCO3是酸式盐,能够与碱、酸发生反应,正确;D.H2SiO3是酸,能够与强碱NaOH发生反应产生盐和水,正确。
考点:
考查NaOH的化学性质的知识。
11.B
【解析】
试题分析:
A.Si是一种非金属主族元素,其单质可用于制作计算机芯片,错误;B.石油的催化裂化可以得到较多的轻质油;石油裂解可以得到较多的气态烯烃,正确;C.Mg、等金属在一定条件下与水反应都生成H2和对应的氢氧化物,而Fe在一定条件下与水反应都生成H2和对应的氧化物,错误;D.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浓的硫酸钠溶液,有沉淀析出,这种作用称为盐析,错误。
考点:
考查物质的性质或应用的知识。
12.A
【解析】
试题分析:
固体中的Fe、FeO、CuO、MnO2不溶于水,KCl和K2CO3易溶于水;由②可知,黄绿色气体是氯气,红色不溶物是Cu,所以固体中一定含有MnO2、CuO、Fe;由③得该固体中含有KCl和K2CO3中的一种或2种;由④可知Z溶液为碱性,所以一定含有K2CO3,综上所述,该固体中一定含有MnO2、CuO、Fe、K2CO3,其余的不能确定,答案选A。
考点:
考查无机物的推断,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实验方案的设计
13.:
AC
【解析】:
硫酸铵和氯化钡混合加热时会释放氨气,加水溶解会生成硫酸钡沉淀,A符合;氯化铵受热能放出氨气,但生成的盐酸AgCl不溶于盐酸,B排除;碳酸氢钠受热放出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生成的Fe(OH)3可溶于盐酸,C符合;氯化钾和碳酸钠混合溶于水不生成沉淀,D排除。
【考点定位】此题以实验现象为载体考查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14.C
【解析】
试题分析:
A、钠块燃烧生成过氧化钠,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B、镁条燃烧生成氧化镁,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C、铝箔表面形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镁阻止了铝和氧气的反应,不能燃烧,故选项正确;D、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故选C。
考点:
氧气有两个化学性质:
氧化性和助燃性,氧气的化学性质也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同学们应该认真掌握,综合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实验题中。
15.C
【解析】
试题分析:
A、稀有气体原子结构均达到稳定结构,比较稳定,但在特殊的条件下仍可以发生化学反应,正确;B、由比例模型可知HArF为直线型极性分子,正确;X、ArF-中Ar为0价、F为-1价,无强氧化性,错误;D、由题意知HArF为强酸,可拆成离子形式,正确。
考点:
考查基本概念(分子结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
16.D
【解析】
17.B
【解析】
试题分析:
A、二氧化硫和碱石灰反应表现了酸性氧化物的性质,不选A;B、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过氧化钠不是酸性氧化物也不是碱性氧化物,错误,选B;C、五氧化二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表现了酸性氧化物的性质,不选C;D、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的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表现了酸性氧化物的性质,不选D。
【考点定位】氧化物的分类
【名师点晴】本题属于物质的分类的知识,尤其是考查氧化物的分类。
酸性氧化物是指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有1.和水反应生成相对应的酸;2.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3.和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
碱性氧化物是指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的通性有:
1.和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2.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3.和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
非金属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例如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等是不成盐氧化物。
而酸性氧化物也不一定都是非金属氧化物,例如七氧化二锰是金属氧化物,但是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例如过氧化钠不是碱性氧化物,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七氧化二锰是酸性氧化物。
对于氧化物的分类要抓住规律,也要记住特例。
考点:
酸性氧化物
18.A
【解析】
试题分析:
假设烧瓶的容积为1L,则在甲、乙、丙三个烧瓶中的氨气的体积分别是3/4L、1/2L、1/4L.因为氨气浓溶解于水,而空气不溶,所以氨水的体积就是氨气的体积。
在三个烧瓶中形成的氨水的浓度分别是甲:
(3/4L÷VmL/mol)÷3/4L=1/Vmmol/L;乙:
(1/2L÷VmL/mol)÷1/2L=1/Vmmol/L;丙:
(1/4L÷VmL/mol)÷1/4L=1/Vmmol/L.所以得到的氨水的浓度相等,与混合气体中氨气的多少无关。
考点:
考查喷泉实验的溶液浓度的有关计算的知识。
19.
(1)1~2滴KSCN溶液溶液变血红色紫红色褪去
(2)安全瓶(或防止倒吸)
(3)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并取出,正放在桌面上,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是O2(4)b2AgNO3=2Ag+2NO2↑+O2↑94%(或0.94)
【解析】
试题解析:
(1)取少量除尽Ag+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1~2滴KSCN溶液,振荡,若含有铁离子溶液会变血红色,验证亚铁离子实验是取少量除尽Ag+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1~2滴KMnO4溶液,振荡,若含有亚铁离子溶液则紫红色褪去;
(2)装置导气管略露出胶塞,是安全瓶,可以防止C装置中的液体到吸入发生装置A;(3)氧气具有助燃性,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证明无色气为氧气,故答案为:
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并取出,正放在桌面上,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是O2;(4)①b实验加入的硝酸可以溶解Ag2O,也可以溶解Ag,不能检验固体成分;②实验a加入氨水,银不能溶解于氨水溶液,Ag2O能溶于氨水中形成银氨溶液,可以验证固体成分的判断,加入足量氨水,振荡黑色固体不溶解,说明生成的固体为Ag,装置A加热AgNO3固体,产生红棕色气体为二氧化氮,在装置D中收集到无色气体为氧气,AgNO3固体热分解的产物有Ag、NO2、O2,故答案为:
2AgNO3═2Ag+2NO2↑+O2↑;③根据2AgNO3═2Ag+2NO2↑+O2↑则最后剩余固体为银,其质量为1.2g,则分解的硝酸银的质量为:
×170g/mol=1.88g,样品中AgNO3的百分含量为
×100%=94%。
考点:
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
20.
【解析】略
21.
(1)Fe(OH)3、Al(OH)3
(2)4mol/L。
(3)
【解析】略
22.
【解析】略
23.[共14分]
(1)①N2;NO2
②3NO2+H2O══2HNO3+NO(2分)
(2)①H2S
②2SO2+O2≒2SO3(条件略)(2分)
③C+2H2SO4(浓)
CO2↑+2SO2↑+2H2O(2分);氧化性作用
(3)①H2SO4②小于;随反应进行,硫酸逐渐消耗且生成水,浓硫酸变为稀硫
酸不能与铜继续反应,所以硫酸不能反应完全,生成的二氧化硫小于22.4升。
(2分)其余各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若A为气体单质,C与水反应所得的溶液呈酸性,A为N2,B为NO,C为NO2,D为HNO3,符合转化关系与题意。
①A的化学式为:
N2,C的化学式为:
NO2
②NO2与水反应生成硝酸与NO,反应方程式为:
3NO2+H2O=2HNO3+NO。
(2)若仅A、B在常温下为气体且为化合物,A为H2S,B为SO2,C为SO3,D为H2SO4,符合转化关系与题意。
①A的化学式是:
H2S。
②二氧化硫在催化剂、加热的条件下生成三氧化硫,反应方程式为2SO2+O2
2SO3。
③碳单质与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CO2、SO2、H2O,反应的方程式为:
C+2H2SO4(浓)
CO2↑+2SO2↑+2H2O,反应中浓硫酸起氧化性的作用。
(3)若A在常温下为固体单质,A为C或S符合转化关系,由D的浓溶液与Cu反应,故A为S,B为SO2,C为SO3,D为H2SO4,符合转化关系与题意。
①D为硫酸,化学式是H2SO4。
②Cu与浓硫酸发生反应Cu+2H2SO4(浓)
CuSO4+SO2↑+2H2O,若浓硫酸完全反应,由方程式可知生成的二氧化硫体积为2mol×1/2×22.4L/mol=22.4L,但随反应的进行,硫酸逐渐消耗且生成水,浓硫酸变为稀硫酸不能与铜继续反应,所以硫酸不能反应完全,生成的二氧化硫小于22.4升。
考点:
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与推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4.
(1)N≡N
(2)
(3)离子键、共价键(或极性键)
【解析】
试题分析:
常温下由三种短周期元素形成的气体单质X、Y、Z,X分子中含共价键最多,则X是氮气。
甲分子中含10个电子,所以甲是氨气,则Y是氢气。
乙分子含有18个电子,则乙应该是氯化氢,因此Z是氯气,丙是氯化铵。
(1)氮气的结构式是N≡N;
(2)化合物氨气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是
;
(3)化合物氯化铵中存在的化学键是离子键、共价键(或极性键)。
考点:
考查物质推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光山二高届高考化学复习 元素及其化合物考点突破精选题 河南省 光山 二高届 高考 化学 复习 元素 及其 化合物 考点 突破 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