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施工部署及总体安排.docx
- 文档编号:29494003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格式:DOCX
- 页数:41
- 大小:41.17KB
道路工程施工部署及总体安排.docx
《道路工程施工部署及总体安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工程施工部署及总体安排.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路工程施工部署及总体安排
道路工程施工部署及总体安排
1.1编制依据及编制原则
1.1.1编制依据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F40-2004)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城市道路路基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业主暂未提供地堪报告
1.1.2编制原则
道路平面位置与道路规划的结合,满足片区路网规划的总体需求,道路线形与地形、地块相结合,并符合道路的技术指标。
正确处理路线平、纵线形的组合,使道路线形组合均衡,满足行车安全、舒适,为道路景观规划创造良好的环境。
注重交通分析和组织,合理设置与相交道路的交叉类型等,满足交通功能的需要。
充分考虑沿线组织排水的需要。
1.2工程概况
1.2.1道路工程部分
1.2.2本工程为江津区塘河镇人民政府—塘河镇场镇道路工程,全长924.59米(K0+000–K0+924.59),道路总宽度:
K0.000~K0+520段道路总宽20米,主车道宽度14.00米,两侧人行道宽度2x3.0米(行道树间距4.0米,1.2x1.2青石树圈);K0+520~K0+924.59段道路总宽16米,中间步行道宽度8.00米,两侧人行道宽度2x4.0米(行道树间距4.0米,1.2x1.2青石树圈)。
该工程主要为城镇一般道路使用,各种车辆通过该路段时必须按要求限速20Km/h行驶。
(1)本施工图中纵断面设计高程为计算高程。
(2)本工程由于缺乏该城镇总体给水、排水、电力、通讯、燃气等布置图,施工时请与有关单位联系,以便及时调整与之联接。
(3)路基土辗压:
A、在填方区段内从路基槽底起,车道填土辗压密度为95%,人行道填土辗压密度为85%;
B、挖方区内从路基底起80厘米内车行道土壤辗压密度为95%,人行道路基辗压密度为85%。
2、设计依据及采用技术标准、规范
2.1设计依据
2.1.1我院与建设单位签订的设计合同;
2.1.2建设方提供工程区1:
500现状地形图。
2.1.3前期各部门相关会议纪要。
2.2采用技术标准、规范
2.2.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2.2.2《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2.2.3《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F40-2004)
2.2.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2.2.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2.2.6《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2.2.7《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2.2.8《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2.2.9《城市道路路基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
2.2.10《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2.2.11《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1-90)
2.2.12业主暂未提供地堪报告
3、道路设计
3.1设计范围
本次设计江江津区塘河镇人民政府—塘河镇场镇道路工程起于原已建道路(高速路匝道入口),终点于原已建道路(塘河古镇停车场),道路设计全长924.59米(K0+0.00+~K0+924.59)。
道路设计包含路基、路面、排水、照明及道路附属工程设计,不包含交通工程设计。
3.2设计原则
3.2.1道路平面位置与道路规划的结合,满足片区路网规划的总体需求。
3.2.2道路线形与地形、地块相结合,并符合道路的技术指标。
3.2.3正确处理路线平、纵线形的组合,使道路线形组合均衡,满足行车安全、舒适,为道路景观规划创造良好的环境。
3.2.4注重交通分析和组织,合理设置与相交道路的交叉类型等,满足交通功能的需要。
3.2.5充分考虑沿线组织排水的需要。
序号
项目名称
江津区塘河镇人民政府—塘河镇场镇道路工程
1
道路等级
城市次干道Ⅳ级
2
设计年限
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5年
3
设计行车速度
20km/h
4
标准路幅宽度
20米=3米人行道+14米车行道+3米人行道
16米=4米人行道+8米步行道+4.00米人行道
5
车行道宽度
2×7米(双向二车道)
6
交通等级
轻交通
7
道路长度
924.59m
8
最大纵坡
5.14%
9
最小纵坡
0.09%
10
最小圆曲线半径
24m
11
最小竖曲线半径
350m
12
设计荷载等级
城-D级人群荷载:
3.5KN/㎡
13
路面结构设计荷载
BZZ-10型标准车
14
路基及小桥、涵洞
1/10(防洪)
3.4平面设计
江津区塘河镇人民政府—塘河镇场镇道路工程严格按照规划布线,起于原已建道路(高速路匝道入口),终点于原已建道路(塘河古镇停车场),道路设计全长924.59米(K0+0.00+~K0+924.59)。
全线共设置4个平曲线,最小平曲线半径24米,平面线形较好,满足规范最小平曲线半径及长度要求。
3.5纵断面设计
3.5.1.纵断面设计原则
本工程道路沿线地势复杂,在道路纵断面设计中,在满足道路平顺及与相交道路平顺相接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以下设计因素:
1)参照规划控制标高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
2)纵坡考虑缓顺,起伏不宜频繁,少变坡。
3)纵断面设计结合道路性质,排水等因素,合理确定路面设计标高。
4)纵断面设计综合考虑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和排水要求。
3.5.2.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根据各交叉口规划控制高程,结合现状地形地貌及排水需要进行综合考虑,纵断面拉坡设计如下:
江津区塘河镇人民政府—塘河镇场镇道路工程起点接已建道路(高速路匝道入口),地面高程为214.64m,设计高程为214.60米,基本按照现状道路高程进行拉坡。
纵断面设计中路面设计高程为道路中心线处高程。
3.6横断面设计
江津区塘河镇人民政府—塘河镇场镇道路工程路幅按照规划布置,标准路幅宽度20(16)米,双向二车道,其具体路幅分配形式如下:
3.6.1一般路段标准路幅布置如下:
20米=3米人行道+14米车行道+3米人行道。
16米=4米人行道+8米步行道+4米人行道。
3.7路基设计
道路两侧为场镇区、待开发区或绿地,因此本次道路设计时尽量避免设置永久性支挡结构以节约投资,对于待开发区、绿地地和拆迁开发区段采用临时边坡过渡。
由于沿线地块场镇区、待开发区,路面及生活排水系统实行雨、污分流组织排水,污水进入一级污水干管。
3.7.1一般要求
原则:
在道路周边为场镇区、待开发区或绿地,原则上以坡率法+临时支护处理,不采取永久性的支护结构。
本次道路设计土石方只进行总量计算,土石比暂定为2:
8,详细土石比例由地勘单位向业主提供详细报告。
1)填方边坡:
挖方边坡小于8米:
1:
1。
2)挖方边坡:
挖方边坡小于8米:
1:
1。
土基土质较差时应采取换填处理,如淤泥、建筑垃圾等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土,必须全部清除,分层换填碾压。
3.7.2压实度要求
路基压实采用重型击实标准。
填方路堤路槽底面以下深度0~80厘米,压实度≥95%;挖方路基路槽底面以下深度0~30厘米,压实度≥95%。
3.8路面设计
综合考虑行车舒适、工程经济、美观、与周边环境协调等因素,K0+000~K0+520段路面采用SMA沥青砼路面,其交通等级为轻级,设计年限为15年。
按《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路面设计采用双圆垂直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层状体系理论,以路表容许弯沉值作为路面整体强度的控制指标。
设计采用双轮单轴(轴载10KN)为标准轴载,按交通量进行换算。
路面结构组合如下:
4cm改性沥青SMA—13
5cm密级配沥青砼SMA-16C
0.5cm改性沥青稀浆封层
25cm6%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设计弯沉值63(1/100);
20cm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设计弯沉值145(1/100);
路基基层,设计弯沉值268(1/100);
K0+520~K0+924.59段主要为古镇入口道路,路面采用铺装青石面,路面结构组合如下:
15cm自然面青石铺装路面
15cmC20混凝土中层
25cm6%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设计弯沉值,110(1/100);
路基基层,设计弯沉值268(1/100);
3.9道路交叉设计
本次道路设计起点相交处进行了拓宽渠化处理。
平交道口采取分线控制,使道口的通行能力与路段运行能力协调一致。
3.10附属工程设计
3.10.1人行系统设计
K0+000~K0+520段人行道宽度为3.00米,其结构组合如下:
透水砖人行道板5cm
M5水泥砂浆结合层厚3cm
C15细石混凝土垫层15cm
K0+520~K0+924.59段人行道宽度为4.00米,其结构组合如下:
青石铺装面人行道板5cm
M5水泥砂浆结合层厚3cm
C15细石混凝土垫层15cm
整形碾压路基
缘石、路边石、植树圈路缘均为青石。
安装缘石、路边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
人行道板采用挤浆法安砌,不得有翘动现象,不得有积水现象。
3.10.2道路绿化设计
结合道路使用性质,并每隔4.00米种植一颗行道树,行道树胸径为大于5cm桂花树或业主自定。
3.10.3无障碍设计
为了方便残疾人使用城市道路设施,根据《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的要求,在人行道一侧,道路交叉口处,设置盲道,单面或三面坡缘石坡道。
供残疾人使用。
具体详见无障碍设计图。
4、施工要点
4.1路基
4.1.1质量标准
土质路基土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及表面不平整现象,土、石路床必须用12-15T振动压路机碾压检验,其轮迹不得大于5mm,土质路床不得有翻浆、软弹、起皮、波浪、积水等现象。
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
项目分类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
压实度(%)
填方路基
0-80
≥95
80-150
≥94
150以下
≥93
零填及挖方路基
0-80
≥95
说明:
填方高度小于80cm及零填挖路段,原地面以下0~30cm范围内的压实度不应低于表列挖方要求。
路床平整度:
15mm
中线高程:
+10mm、-15mm
横坡:
±0.3%
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E0和检验弯沉值L0。
挖分类
回弹模量E0
弯沉值(0.01mm)
土质路基
>40Mpa
一般中湿、潮湿
一般干燥
≤288
≤245
石质路基
≥50Mpa
≤225
4.1.2路基排水
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路线,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水设施。
所有施工临时排水管、排水沟和盲沟的水流,均应引至管道或涵洞中。
路基分层挖填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水。
当地面水排除困难而无永久性管道收集可利用时,应设置临时排水设施。
4.1.3挖方路基
在路堑开挖前作好坡顶截水沟,并视土质情况作好防渗工作。
开挖前应将适用于种植草皮和其他用途的表土储存起来,用于绿化填土。
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
当边坡为石方时,边坡临近处无建筑物需保留的可采取石方爆破,石方爆破应以小型爆破、控制爆破或静态破碎为主。
边坡临近处有建筑物需保护时,边坡开挖应采取人工开凿,以免对建筑物结构安全造成影响。
在接近设计坡面部分的开挖,采用爆破施工时,应采用预裂光面爆破,以保护边坡稳定和整齐,爆破后的悬凸危岩、破裂块体应及时清除整修。
对石方路堑,超挖部分应用贫混凝土或无机结合料稳定碎(砾)石的整体性材料作整平层,严禁用土充填。
4.1.4填方路基
1)填料要求
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cm的土块应打碎。
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应优先选用砾类土、砂类土,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
路基填方若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料的最大粒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
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填粒最大粒径应符合下表要求。
项目分类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
(cm)
填料最小强度
(CBR)(%)
填料最大粒径
(cm)
填方路基
上路床
0-30
8
10
下路床
30-80
5
10
上路堤
80-150
4
15
下路堤
150以下
3
15
零填及挖方路基
0-30
8
10
30-80
5
10
路床土质应均匀、密实、强度高。
2)基底处理
路堤修筑时,原地面的坑、洞、墓穴等应用原地的土或砂性土回填,并进行压实,路堤基底为耕地或松土时,应先清除有机土、种植土、树根、杂草后,再压实,路基压实度不应小于93%。
当地下水位较高或土质湿软地段的路基压实度达不到要求时,必须采用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当填方路段的地面自然横坡在1:
5时,应在斜坡上分级挖成宽度为不小于2.0m的台阶,台阶向内倾斜2~4%,并用小型夯实机夯实后方可进行分层碾压。
当基岩面上的覆盖层较薄时,宜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
路基填土高度小于80cm时,基底的压实度不宜小于路床的压实标准,基底松散土层厚度大于30cm时,应翻挖后再回填分层压实,或掺5%(干土质量的百分比)的生石灰后再碾压。
在稻田、鱼塘等地段,应先排水,淤泥层较薄的路段(小于等于2米),采取全部挖除,换填砂砾石或碎石处理。
清淤土方可用于路基边坡及中央分隔带种植用土,当软弱土层较深(H大于2.0m)时,清除表面2米范围内淤泥,再采取抛石挤淤处理,用重型压路机将片石压入软基中,并反复碾压直到路基稳定。
如遇鱼塘,可全部清除淤泥,再采取换填砂砾石或碎石处理,路基压实后要求路基表面无明显轮痕,表面密实,无弹簧现象。
3)填筑
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10cm。
性质不同的填料,应水平分层、分段填筑,分层压实。
同一水平路基的全部宽度应采用同一种填料,不得混合填筑。
每种填料的填筑层压实后的连续厚度不宜小于50cm。
管径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30cm,方能上压路机辗压。
桥涵、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等周围的回填土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填土材料宜采用砂砾等适水性材料或石灰土。
若机动车行道下的管、涵、雨水支管等结构物的埋深较浅,回填土压实度达不到规定的数值时,填料及压实度按下表的要求处理。
部位
填料
最低压实度(%)
重型击实标准
胸腔
填料距路床顶<80cm
砂、砂砾
93
>80cm
素土
90
管顶以上至路床顶
管顶距离路床顶<80cm
管顶上30cm以内
砂、砂砾
90
管顶30cm以上
砂、砂砾
95
检查井及雨水口周围
路床顶以下0-80cm
砂
95
80cm以下
砂
93
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以及轮迹重叠等原则。
至少碾压3遍直到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为准。
路基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城市道路路基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及各有关现行施工规程与验收规范。
4.1.5填挖路基交接段处理
道路路基填方和挖方交接段处理方式为:
当挖方段挖方深度超过1.5米时,超挖深度为1.5m,若挖方段挖方高度小于1.5米时,超挖深度仍为1.5m,超挖长度均为15m(短边)。
4.2底基层、基层
4.2.1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
路基通过验收后,方可施工底基层,底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掺量为4%。
1)质量标准
压实度:
95%
平整度:
不大于12mm
中线高程:
+5mm,-15mm横坡度:
±0.3%
厚度容许偏差:
不大于10mm
宽度:
不小于设计规定
7天无侧限浸水限抗压强度:
≥2.0Mpa
弯沉值:
主干道≤90(0.01mm)
支路≤100(0.01mm)
2)材料要求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中,水泥掺量为4%,32.5号普通水泥、硅酸盐水泥均可使用,但应选用初凝时间在3小时终凝时间在6小时以上者,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级配碎石应选用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应小于37.5mm,级配组成如下表要求:
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
液限
塑性指数
37.5
100
小于28
小于9
31.5
93~100
19
75~90
9.5
50~70
4.75
29~50
2.36
15~35
小于28
小于9
0.6
6~20
0.075
0~5
水泥稳定底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0%。
3)施工要求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须用机械拌和摊铺和碾压。
水泥稳定碎石施工配料必须准确,摊铺或拌和必须均匀,并应严格掌握厚度。
碾压用12-15T三轮压路机碾压,每层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cm,18-20T压路机时压实厚度不超过20cm,压实厚度超过上述要求时应分层铺筑,每层压实厚度不小于10cm,压实遍数不小于6-8遍,至表面无明显轮迹为止。
施工时,最低气温要求5℃以上,压实后必须保温养生。
4.2.2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
底基层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基层施工,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
1)质量标准
压实度:
98%
平整度:
不大于8mm
厚度容许偏差:
不大于8mm
中线高程:
+5,-10mm
横坡度:
±0.3%
宽度:
不小于设计规定
7天无侧限浸水抗压强度:
3.5~4.5Mpa
弯沉值:
主干道≤45(0.01mm)
支路≤50(0.01mm)
2)材料要求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水泥掺量为6%。
水泥材料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灰质硅酸盐水泥均可使用,但应选用终凝时间在6小时以上者。
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
宜采用的水泥标号为32.5号或42.5号。
水泥稳定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0%。
,级配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应小于31.5mm,级配组成如下表要求:
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
31.5
100
19
68~86
9.5
38~58
4.75
22~32
2.36
16~28
0.6
8~15
0.075
0~3
3)施工要求
施工要求同底基层,基层、底基层施工中严格执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4.3稀浆封层
4.3.1材料
1)改性乳化沥青
改性乳化沥青需满足下表技术要求
指标
要求
试验方法
1.18mm筛上剩余量%
不大于0.1
T0652
贮存稳定性(5d)
不大于5%
T0655
粘度C25,3 (秒)
12~60
T0621
蒸发残留物含量%
不小于60%
T0651
蒸发残留物性质
针入度25℃0.1mm
40~100
T0604
延度
5℃cm
不小于20
T0605
软化点℃
不小于53
T0606
2)石料
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有关技术要求(石料、级配等)。
4.3.2性能
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应满足以下性能要求:
技术指标
要求
试验方法
磨耗值(湿轮磨耗试验)WTAT浸水1h
<800g/m2
T0752
粘附砂量(负荷轮碾压试验)LWT
<450g/m2
T0755
稠度
2~3cm
T0751
4.3.3施工技术要求
1)稀浆封层应使用改性乳化沥青,且改性乳化沥青宜现场制备。
2)为增强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缩短改性乳化沥青破乳时间,可掺加2~3%的3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3)稀浆封层的配合比需经反复试验确定。
4)稀浆封层的施工可采用国产或进口稀浆封层机摊铺,稀浆封层混合料应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
5)稀浆封层铺筑机摊铺时应匀速前进,摊铺速度一般为100-200m/min,表面应平整,对于局部的不平整应进行人工整修。
6)混合料铺筑后宜采用8-10t轮胎压路机连续碾压4-8遍,在碾压过程中,禁止压路机急刹车,不得在新摊混合料上调头。
7)稀浆封层铺筑后,乳液破乳,水分蒸发,碾压成型后即可开放交通。
4.4沥青面层
面层设计为SMA改性沥青砼路面,路面施工前必须先对基层进行验收,达到要求后方可施工面层。
4.4.1质量标准
压实度:
≥98%(马歇尔试验)
平整度:
σ不大于1.2mm,IRI不大于2.0m/Km
厚度容许偏差:
主干道:
总厚度-5%,上层厚-4mm
中线高程:
±15mm
横坡度:
±0.3%横向力系数:
≥54
宽度:
±20mm透水系数:
10ml/min
抗滑构造深度(砂铺法):
不小于0.8mm
弯沉值:
主干道≤28(0.01mm)
支路≤32(0.01mm)
4.4.2材料
1)基质沥青
应用于本项目路面面层的沥青应符合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要求。
本次沥青全部采用A级70号沥青,其质量技术要求见下表:
70号石油沥青技术要求表
试验项目
70号
试验方法
A级
针入度(25℃,100g,5s)o.1mm
60~80
T0604
延度(5cm/min,15℃)cm
不小于100
T0605
软化点(R&B)℃
不小于46
T0606
闪点℃
不小于260
T0611
蜡含量(蒸馏法)%
不大于2.2
T0615
密度g/cm3
实测记录
T0603
溶解度%
不小于99.5
T0607
质量变化%
不大于±0.8
T0610或T0609
残留针入度比%
不小于61
T0604
残留延度10℃cm
不小于6
T0605
2)改性沥青
聚合物改性沥青改性剂的掺量按内掺法计算,采用SBS类改性沥青,剂量宜为3%~5%,其技术要求如下表。
聚合物SBS改性沥青技术要求表
技术指标
SBS(I类)I-D
试验方法
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
+0.2
T0604
针入度25℃,5S(0.1mm)不小于
40
T0604
延度(5cm/min,5℃)cm不小于
20
T0605
软化点(R&B)℃不小于
65
T0606
闪点℃不小于
230
T0611
运动粘度135℃(Pa.S)不大于
3
T0625
T0619
离析、软化点差(℃)不大于
2.5
T0661
溶解度%不小于
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道路 工程施工 部署 总体 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