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课文解读.docx
- 文档编号:29492191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2.89KB
《荷塘月色》课文解读.docx
《《荷塘月色》课文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课文解读.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荷塘月色》课文解读
《荷塘月色》课文解读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作者用这个句子起笔,先突出“这几天”,即1927年7月的几天;再用“颇不宁静”四个字振起全篇。
作者为什么“这几天”“不宁静”?
又怎样摆脱这“不宁静”?
让我们细读下文。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①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①满月:
圆月。
)[点明夜游荷塘是因为想象荷圹“另有一番样子”。
那么,现在院子里(现实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作者想象着渴望着的荷塘(幻想中世界),又是什么样子呢?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①,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①闰儿:
指作者次子朱闰生。
)[采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手法,反衬屋子里的“静”,暗示着作者虽然心里“不宁静”,但渴望的并不是这样的“静”。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交代行踪,引出下文。
]
第一段,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颇不宁静”暗示了作者与现实的不谐和;荷塘“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暗寓了作者对“另一个世界”的向往。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写路,“幽僻”“寂寞”,表现其“静”。
白天虚写,夜晚实写。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①的。
(①蓊蓊郁郁:
wěnɡwěnɡyùyù,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写树,蓊蓊郁郁,表现寂寞阴森的氛围。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写月色和感觉,“没有月光的晚上”虚写,“今晚”实写。
平日里“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但为什么“今晚却很好”呢?
异常的感觉激起读者的疑问。
]
第二段,寥寥几笔,勾勒荷塘四周环境,为下段描写心情作了铺垫。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①着。
(①踱:
duó,慢步走着。
)[写漫步,悠闲自在。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写感受。
“另一个世界”呼应上文“另有一番样子”。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几句议论是作者的内心独白,或者称之心理描写,它紧承上段回答了为什么“今晚却很好”。
好便好在“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也就是作者所幻想的“另一个世界”,其中“自由”是主题词,是文眼。
由此可知,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原来是没有了“自由”,说着不想说却一定要说的话,做着不想做却一定要做的事。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这是过渡句。
“独处”句煞住议论,“受用”句引出对荷塘月色的描写。
作者“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下面先写冷静、独处。
]
第三段,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披露文章开头“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暗示对现实的不满。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①的是田田②的叶子。
(①弥望:
充满视野,满眼。
②田田:
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的句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①的舞女的裙。
(①亭亭:
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花木形体挺拔,成语“亭亭玉立”。
)[写荷叶,第一句写整体,第二句写个体。
“曲曲折折”形容荷塘宽广,“田田”形容荷叶茂盛;“像……舞女的裙”是比喻,形容荷叶的舒展,“亭亭”照应“叶子出水很高”。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①着些白花,有袅娜②地开着的,有羞涩③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①点缀:
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
缀,zhuì。
②袅娜:
nǐaonuó,柔美的样子。
③羞涩:
xiūsè,意思是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写荷花,生动地描绘了荷花的娇美。
“袅娜”“羞涩”用拟人的手法描写荷花的神态,前者状其饱绽盛开,后者状其含苞待放;“明珠”“星星”“美人”用比喻描写荷花的色彩,状其洁白。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写荷香,运用比喻的方法描写荷花的清香。
荷香属于嗅觉,歌声属于听觉,但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传来的渺茫歌声,二者都是隐隐约约、时断时续、似有若无的,因而构成比喻,将嗅觉诉之于听觉,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修辞上又叫做“通感”或“移觉”。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①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①霎时:
极短的时间。
霎,shà。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①有了一道凝碧②的波痕。
(①宛然:
仿佛。
②凝碧:
深绿色。
)叶子底下是脉脉①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②了。
(①脉脉:
mòmò,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情达意,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
成语“脉脉含情”。
②风致,美好的容貌和举止,这里形容荷叶姿态的优美。
)[写荷波。
为什么说“叶子更见风致了”?
这个“更”字是比较而来。
上文描写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田田的叶子”就好像无数的舞女“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是一种静态的美。
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形成一道高低起伏的“波痕”,就像无数翩翩而起的舞女,这是一种动态的美,所以作者说“更见风致了”。
]
第四段,细致描绘荷塘容貌,先写荷叶,再写荷花,接着写荷香,最后写荷波,写荷叶、荷花,状其静态,写荷香、荷波,状其动态,动静结合,表现荷塘的美。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上一段写叶子底下的流水被遮住看不见,这一段写叶子上面的月光如流水一般,两节之间巧妙地借“流水”一词衔接。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写月光。
光,是抽象虚幻的难写之景,朱自清怎么描写,又怎么表现它的特征呢?
作者先用比喻的方法直接描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泻”字与“静静地”修饰语相配合,虽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没有遮拦,一泻无余,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但只是照应了下一句的“满月”,并未表现出今晚月光的特点,因为前文说过,今晚的“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怎样描写这“淡淡的月光”呢?
朱自清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先写雾,后写叶和花,通过它们来表现这“淡淡月光”的朦胧。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青”表明这是荷塘荷叶上的雾,“浮”表现雾飘渺轻柔,“薄薄”与下文“轻纱”照应。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荷叶不再翠青,荷花不再纯白,一例的失却它的本色,变成了乳白色,这正是隔雾看花之景,混混沌沌,浑浑噩噩,“像笼着轻纱的梦”,似睡非睡,似醒非醒,迷迷糊糊,朦朦胧胧。
没有一个字写朦胧,但朦胧之景毕现。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朗照:
清晰明朗地照耀。
)[分号前的文字承上文而来,交代月色朦胧的原因,分号后的文字是写自己的感受。
这里的难点是“酣眠”“小睡”比喻什么?
从本句来看,“酣眠”当是比喻“朗照”,“小睡”当是比喻今晚“淡淡的月光”,朦胧的月色。
但是从全篇来看,这个句子却是另有深意。
作者在第三段写道: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由此可见,“酣眠”指的是永远的“超出”、永远的“自由”;“小睡”则是指短暂的“超出”,“片刻的逍遥”。
“别有风味”也就是指“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所以,这个句子倒是作者描写“荷塘月色”的点睛之笔,抒写了作者“偷得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①的斑驳②的黑影,峭楞楞③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④,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①参差:
cēncī,长短不齐,高低不一。
②斑驳:
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也写作“班驳”。
③峭楞楞:
形容陡直高耸的样子。
楞,léng,同“棱”。
④倩影:
美丽的影子。
倩,qiàn。
)[这里写月影,通过月影写月色。
杨柳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正面状月影之美;灌木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这是寓美于丑,化丑为美。
月色是单一的,但是月影却是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多姿多彩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①上奏着的名曲。
(①梵婀玲:
英语“violin”的音译,即小提琴。
婀,è。
)[这是总写月光和月影。
流动的光波,本是无声的,被描写成动听的音乐,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美感。
]
第五段文字写月色,采用先分后总的写法,先分写月光,月影,写月光表现其朦胧,写月影,表现其多姿,最后用一个比喻总写月光、月影给人的美感。
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于,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
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
第四、五段最能体现这种美。
第四段写荷塘,没有写月,但处处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
荷花有红、白、蓝、紫多种颜色,但在朦胧的月色下看到的都是白色;月光照在荷花上,由于光线的反射,所以荷花也像明珠、星星一样闪烁,“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洁白得不染纤尘;荷波“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这也是光线反射在人的视觉上的感受。
第五段写月色,也全是荷塘上的月色。
雾,本是白色的,但受到荷叶上反射的光线的影响,也变成了青色;荷花五颜六色,荷叶是绿色,但在朦胧的月色下“好像在牛乳中洗过一样”,都成了乳白色;月下观景,雾中看花,朦朦胧胧的,似醒非醒,亦真亦幻,故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荷景与月色都用淡淡的色彩来调配,和谐而有诗意:
月色是淡淡的,云是淡淡的,荷香是淡淡的,风是微风,雾是薄雾。
这样的景很好地衬托了作者内心“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那种淡淡的喜愉之情。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写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表现树之多,“重重围住”表现树之密。
描写“空隙”,反衬了树之茂密,又扣住了月色。
]树色一例①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②,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①一例:
一概,一律。
②风姿:
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①罢了。
(①大意:
大体的轮廓。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写树色“阴阴”,像“烟雾”;远山“隐隐约约”,“只有些大意”;路灯光“没精打采”,表现了淡淡月光下景色的朦胧。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写蝉声和蛙声。
对这个句子一要注意它的言外意,二是注意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言外意是,唯有大自然中的生命才有自由,而自己却没有了自由。
结构上,由前文写眼前现实的荷塘月色之景过渡到下文写古代虚幻的采莲之景。
]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随景移,情景交融是它的主要特色。
作者写荷塘之景从“荷塘四面”开始,最后又回到“荷塘四面”,同样作者的心情也是从“不宁静”开始,在经历了“片刻逍遥”的宁静之后,又回到了“不宁静”之中,第六段文字正是描写了作者这种心情的转折。
“重重围住”隐隐透出作者压抑的心情。
“阴阴”写色彩的黯淡,也衬托了作者黯淡的心情。
“隐隐约约”突出月色的朦胧,衬托作者迷茫的心态。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用了拟人手法,表现作者情绪低落。
“热闹”二字照应了第三自然段“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前文写“荷塘月色”,表现了“冷静”、“独处”的妙处;所以后文将写“热闹”、“群居”的胜境,通过对“蛙声”的描写巧妙地过渡到了下文。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是说只有大自然中的生物才有群居的欢乐和自由,自己在人世间找不到和鸣的热闹,所以就只好发思古之幽情,到历史的长河中去寻觅自己的理想。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由眼前月下荷塘的实景,思接千载,想起古人采莲的虚景。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①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②去的。
(①六朝:
魏晋南北朝。
②艳歌:
专门描写男女爱情的歌曲,即情歌。
)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①的季节。
(①风流:
本指与男女间情爱有关的暧昧之事,这里的意思是年轻男女不拘礼法地表露自己的爱情,即自由恋爱。
)梁元帝①《采莲赋》里说得好:
(①梁元帝:
南朝梁代皇帝萧绎。
)
于是妖童媛女①,荡舟心许②;(①妖童媛女:
艳丽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
妖,艳丽。
媛女,美女。
媛,yuán。
②许,默认。
)鷁首①徐回②,兼传羽杯③;(①鷁首:
古时画鷁鸟于船头,所以把船头叫鷁首,也代指船。
鷁,yì,水鸟。
②徐回:
慢慢地来回游动。
回,转。
③兼传羽杯:
互相传递酒杯。
兼,双方。
羽杯,饮酒器具,又叫羽觞、耳杯,椭圆形,口沿两侧有对称的月牙形双耳。
)櫂①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①櫂:
zhào,同“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相似。
)尔其①纤腰束素,迁延②顾步③;(①尔其:
同义虚词复用,那。
②迁延:
退却的样子。
③顾步:
一步一回头。
顾,回头看。
)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①。
(①敛裾:
liǎnjū,这时是提着衣襟的意思,裾,衣襟。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去采莲。
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情意传。
桨板轻摇被水草绊住,船头微动把浮萍分开。
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
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
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刚开。
撩水逗乐笑融融,怕水珠溅身弄湿衣。
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①了。
(①消受:
享受。
)
这几段文字写作者的怀古幽思,寄托着他对自由的向往。
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慨叹,“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宁静的心复又纷然。
于是想起六朝采莲的事,抒发他的思古幽情,寻找他的理想世界。
作者引述《采莲赋》,写尽当时的男女之间自由恋爱的“热闹”和“风流”,“风流”在文中就是“自由”的代名词。
但是当时“嬉游的光景”虽“有趣”,“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享有这样的自由。
作者用古代的“自由”与现实的不自由构成强烈的对比。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①里的句子:
(①《西洲曲》:
南朝乐府诗,诗的内容是描写一个青年男子划着船去江北与情人约会,他一边划船,一边想象着他的心上人是如何地思念自己。
下面的诗句即是这个男子想象女子采莲时的情景。
)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①。
(①莲子清如水:
“莲”,谐音双关,即“怜”,爱;“子”意义双关,即“你”。
莲子,暗含“爱你”之意。
全句的意思是:
“我爱你的那分真情呀,好比水一样纯清”。
这是诗中的男主人公想象他的情人一边采莲,一边在心里表白对爱情的坚贞;实际也是男主人公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
)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结尾引述《西洲曲》里的诗句,借以由历史又回到了现实: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里的问题是对“惦着江南”该怎么理解。
一般认为反映了朱自清的思乡之情,《教师用书》也说“‘惦着江南’便有着身处忧烦而忆往怀旧的意义。
”其实这只是字面上的意义,“江南”在这里已经不是一个地理名词,它是用以代指“现实”,“惦着江南”,就是惦着现实。
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回到现实中来呢?
原因是“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这暗示怀古幽思是虚幻的、脱离现实的,作者不能不回到现实中来。
结尾还有一个很值得深究的问题,文章开头写“妻在屋时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结尾又写道:
“妻已睡熟好久了。
”这有什么用意呢?
难道仅仅是为了首尾呼应吗?
恐怕不只如此。
如果把“我”的“不宁静”、不眠和“妻”的宁静、“睡熟”对比着来思考,那就不难看出,朱自清虽然不满于“不愿说的话一定要说,不愿做的事一定要做”,幻想超然世外的宁静,但也不愿如“妻”一样,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是一个完全超然世外的“昏睡者”。
朱自清需要的不是这样的“静”。
朱自清关心国事,关心民生,忧虑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所以想“说”,想“做”,只是不愿意附和着别人去“说”,去“做”,但是又不知道怎样“说”,怎样“做”,像一个还在黑夜中摸索的人,也许这才是朱自清苦恼的真正原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荷塘月色 荷塘 月色 课文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