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30棉花姑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 文档编号:29490147
- 上传时间:2023-07-23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1.08KB
小学语文30棉花姑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语文30棉花姑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30棉花姑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30棉花姑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
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看:
1、识字、写字
孩子们经过将近一年的学习,基本掌握了汉字的基本笔画及书写规律,但自主识字的能力有待提高。
开始学写合体字,初步了解合体字的构字特点,但间架结构和田字格占位掌握度不高。
朗读与交际
孩子们喜爱读童话,说童话,演童话,这为本课朗读与交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看
学生的学习渠道很多,在生活中他们对益虫、益鸟就有了一定的了解,搜集资料很感兴趣。
《棉花姑娘》教学设计
一、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1、师:
同学们,大家喜欢猜谜语吗?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同学们可要听仔细了:
不是桃树却结桃,桃子里面长白毛。
到了秋天桃熟了,只见白毛不见桃。
2、师:
同学们很聪明。
瞧,这就是棉花!
(出示幻灯片)你看它长得白白嫩嫩的,穿着绿裙子,多像一个翩翩起舞漂亮的小姑娘!
所以,我们可以亲切地叫它——棉花姑娘!
(生答,相机提示“娘”读“niang”),同学们跟他打个招呼吧!
(找2生打招呼)
3、跟棉花姑娘打过招呼,你想学习有关棉花姑娘的哪些知识?
(找3生说),那就让我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二、检查预习
1、听我们一直谈论棉花姑娘,藏在棉花里的生字宝宝可等不及了,它急着和大家见面呢。
(1)一起拼读
(2)小老师带读
(3)去拼音读
(4)开火车读
2、这些生字宝宝有些挺难记的,你用什么办法记住了哪个字?
(找生说),相机出示“燕”的演变过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找生说
(2)填空说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图说话:
(出示生病的棉花)咦?
同学们,棉花姑娘怎么了?
生:
病了!
师:
你从哪里看出它病了呢?
生:
它的叶子上有许多小洞,叶子上有许多小虫子,叶子都变黄了。
师:
你再看看它的表情。
生:
她皱着眉头,都哭了!
师:
是啊!
她已经病得很严重了。
师:
都是谁惹得祸呀?
生:
蚜虫!
(2)小朋友们见过蚜虫吗?
看,它来了!
(出示蚜虫图片)
亲爱的同学们,我叫蚜虫。
我的身体是椭圆形的。
瞧,我的肚子可大了。
因为我是最喜欢吃植物的汁液了!
只要两三天,我就能吸光植物身上的营养液。
植物们就没命了!
今天,我和很多朋友就爬到了棉花姑娘的身上,狠狠地咬着它的身子,大口大口地吸着她的汁液。
哈哈,真爽啊!
你们喜欢我吗?
师:
你们喜欢这些蚜虫吗?
书中用了一个什么词?
这蚜虫可真——可恶啊!
(引出“可恶”)
可恶就是非常非常讨厌的意思。
(读出讨厌的语气,找2生读)
所以棉花姑娘盼望着有人来给他治病(读出急切的语气,找2生读)
你能用盼望说句子吗?
(找生练习说话)
齐读第一段。
(3)棉花姑娘又愁眉苦脸了,原来呀,她想写一封求助信,可是她被两个字难倒了,你们能帮帮她吗?
学写“医”、“病”(生观察、师范写、生练写)
字写好了,信也寄出去了,棉花姑娘等待着!
(4)大声朗读课文2-4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思考:
谁来给棉花姑娘治病,结果如何?
2、交流:
同桌之间根据表格内容进行交流。
师:
她请了哪几位医生给它治病?
生:
燕子、啄木鸟、青蛙
(板书:
燕子、啄木鸟、青蛙)
小动物们帮忙了吗?
(没有)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之间的对话。
(4)出示“请你帮我捉害虫吧!
”
A.燕子飞来了,棉花姑娘是怎么说的呢?
(找生读)
B.开头用了个什么字?
(“请”),说明棉花姑娘非常?
——有礼貌,找生读。
C.棉花姑娘了,他希望赶紧治好病呀,他的心情如何?
——着急,所以读这句话的时候要读出急切的语气,找生读,一起读。
(5)这时候谁来了?
——燕子
A.燕子怎么说的?
找生读
B.燕子帮它了没有?
他是真的不想帮吗?
原因是?
所以,他回答的时候说了“对不起”。
“我只会”是什么意思?
——只能做一件事。
读出不好意思的语气。
(用我只会练习说话)
它也用了“请”字,说明燕子非常有礼貌,读出礼貌的语气。
(找2生读,师生对读)。
同桌两个互读,把他们之间的对话读一读,一个当医生,一个当病人,一会儿找同桌展示。
(1)第二位医生和棉花姑娘之间的对话,找2组读,相机点评。
所以啄木鸟也没有帮到她,原因是:
她只会捉树干里的害虫。
(2)于是来了第3位医生,他们之间的对话,找2组读,相机点评。
所以青蛙也没有帮到她,原因是:
她只会捉田里的害虫。
(3)棉花姑娘太可怜了,她一共请求了三次,这三次一次比一次强烈,同学们一起读一下,读出棉花姑娘着急的心情。
(4)回顾三位医生的话。
男女生对读
5、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师:
到底是谁把它的病治好的呢?
生:
是七星瓢虫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
(5)师:
(出示七星瓢虫图)同学们,这就是令棉花姑娘惊奇的七星瓢虫。
模仿七星瓢虫的语气:
大家好!
我叫七星瓢虫。
我们的背部长得像葫芦的瓢,身上又有七个斑点,人们叫我们“七星瓢虫”。
我们是捕食蚜虫的能手,特别喜欢吃棉蚜、麦蚜、菜蚜和桃蚜。
我一天可以吃掉130多只蚜虫呢!
所以呀,人们亲切地叫我们“活农药”!
你们喜欢我吗?
(说到这里,我观察到同学们的眼睛睁得大大的。
)
(6)生:
喜欢!
(7)师:
谁能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师:
读得真不错,棉花姑娘为什么惊奇?
她们认识七星瓢虫吗?
生:
棉花姑娘不认识七星瓢虫所以惊奇。
书中是怎么说的?
生:
七星瓢虫很厉害,所以棉花姑娘惊奇。
师:
书中是怎么写它们厉害的?
生:
它们很快就把蚜虫吃完了。
师:
让我们集体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6、学习第六自然段
病治好了,棉花姑娘开心极了!
瞧她笑得多美!
(出示挂图)
师:
棉花姑娘这么美,文中是怎么描写的呢?
边读边在文中找出来。
师:
谁能读一读自己找的句子?
幻灯片:
不久,棉花姑娘的病好了,长出了碧绿碧绿的叶子,吐出了雪白雪白的棉花。
她咧开嘴笑啦!
积累短语
练习读短语:
碧绿碧绿的叶子雪白雪白的棉花
练习运用:
碧绿碧绿的()雪白雪白的()
4、感悟心情。
师:
采访棉花姑娘:
你的病好了,身上的蚜虫没了,你现在的心情如何?
(高兴)
5、师:
孩子们,快乐是可以相互分享的,快来把快乐传递给自己的伙伴,请大家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吧。
(读出高兴,读出美)
四、知识拓展:
在本课中,我们认识了4种对人类有益的益虫和益鸟,那么,你还知道大自然中还有哪些益虫或者益鸟呢?
六、课堂小结:
是呀,他们都是人类的好朋友,保护它们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同学们,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吧!
效果分析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在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之上,在各种方式的朗读中主动体验故事中角色的心灵世界,并从中了解不同动物消灭害虫的本领。
通过谈感受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让学生在读中去体验故事中角色的心灵世界。
在读读、议议中了解一些科学常识。
比如,在指导学生读好棉花姑娘的请求语气时,我让学生就把自己当作棉花姑娘,让他切身感受到棉花姑娘急切求助和痛苦的心情,从而能够更到位地读出棉花姑娘请求的预期。
从而激发了孩子保护益虫的意识,也渗透了要注意文明礼貌用语等教育,达到了教好的德育效果。
教学反思
《棉花姑娘》一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的童话故事:
棉花姑娘身上长满了蚜虫,燕子、啄木鸟、青蛙都“心有余而力不足”。
最后七星瓢虫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们身边的科学,语言符合儿童特点。
通过学文,让学生知道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地方的害虫。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我教学主要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在各种方式的朗读中主动体验故事中角色的心灵世界,并从中了解不同动物消灭害虫的本领。
教学过程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识字教学。
本课要求认读的生字不多,我采取了集中识字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在课题导入时,就出示“姑娘”两个生字,先让学生知道这两个字分开与合在一起不同读法,再让学生比较这两个字,通过举例明白姑娘是对女孩子的称呼,所以都是女字旁。
“棉花姑娘”是本文的主人公,轻声“娘”是本课朗读中的一个难点,一开始学生就能注意到拼音中有两个是要念轻声的,虽然有些学生可能念不好,但有了这么一个第一印象后,就方便了对轻声的指导朗读。
后来,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了其他生字词。
2、《新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理解、体会,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
在教学课文中重点语句:
“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
”“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
”通过请学生看图,体验蚜虫的可恶。
通过谈感受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让学生在读中去体验故事中角色的心灵世界。
在读读、议议中了解一些科学常识。
比如,在指导学生读好棉花姑娘的请求语气时,我让学生就把自己当作棉花姑娘,让他切身感受到棉花姑娘急切求助和痛苦的心情,从而能够更到位地读出棉花姑娘请求的预期。
然后通过提示语进行引读,扩大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带着自己的感觉去读,会有不同的效果。
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
而在指导燕子、啄木鸟和青蛙的话时,分两个层次,先读懂话中的意思,再想想用什么感情读。
另外,由于本课的人物角色鲜明,对话较多,加上一年级孩子又非常爱表现,所以在指导学生充分朗读、感悟文本时,我为他们创设了一个情景,在口语交际中有效地指导朗读,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但由于课堂容量太大,时间不够,最后的写字环节没能得以很好地落实,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
同时每个环节分配的时间过少,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过于仓促,目标落实不够到位。
好的课堂应该要有所舍弃,有所侧重。
想面面俱到最后只会落得个“面面不到”。
另外,我认为自己还有待改进的就是对学生的激励语言比较贫乏而苍白,如果更加生动,更加有针对性一点,相信课堂互动会更好。
阅读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值得我细细研究、探讨。
我要从上好平时的每一堂课开始,积累点点滴滴,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教材分析
棉花姑娘病了,叶子上长满了蚜虫。
燕子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啄木鸟只能捉树干里的害虫,青蛙也只能捉田地里的害虫,他们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看来谁也帮不了她。
正当蚜虫们得意地吸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时,七星瓢虫来了,把这些害虫一扫而光。
棉花姑娘快乐地成长,吐出了雪白的棉花。
本课通过棉花姑娘请求燕子、啄木鸟等给自己治病的故事,告诉我们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地方害虫的科学常识。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段讲故事的起因,第二、三、四、五段讲棉花姑娘请求燕子、啄木鸟、青蛙给自己治病和七星瓢虫吃掉蚜虫的经过,第六段讲故事的结果。
课文采用童话的形式,寓生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符合儿童特点,对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有较强的启发作用。
《棉花姑娘》课标分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结合低年级的阶段目标,分析如下:
一、识字教学方面:
课程标准指出: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识字的评价,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
第一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依据课程标准关于识字教学和评价的要求,我采用了随课题识字、随文识字、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方法,将识字与图片展示(如了解“燕”的字理演变)、注重了偏旁识字,如“娘”等字。
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加一加、换一换等识字方法主动识字。
二、阅读教学方面:
1、课程标准提出:
“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在本课中,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的:
第一自然段:
抓住“可恶”,结合补充的蚜虫的资料,引导学生理解“讨厌”就是“可恶”,让学生当当棉花姑娘读出对蚜虫讨厌的语气来。
此外,我们还抓住了“多么盼望”引导学生感悟棉花姑娘非常盼望得到医生医治的心情。
第二到第五自然段:
抓住了棉花姑娘向燕子、啄木鸟、青蛙请求的句子,抓“请”引导学生感悟棉花姑娘非常有礼貌;抓“!
”和语气词“吧”,引导学生感悟棉花姑娘非常着急的心情。
燕子、啄木鸟、青蛙回答的句子,抓住了“对不起”,引导学生感悟这三位医生虽然不能医治棉花姑娘,但是同样非常有礼貌。
第五自然段,抓“惊奇”,引导学生感悟棉花姑娘不知道这些小虫是谁时吃惊的语气;通过补充七星瓢虫的资料,引导学生感悟七星瓢虫的大大的本领,读出七星瓢虫向棉花姑娘介绍自己时小小的自豪感。
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棉花姑娘的病好了,心情变好了,引导学生读出棉花姑娘高兴的心情。
2、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本文特点,我采用了全班齐学第二自然段棉花姑娘向燕子请求帮助的内容,学习“读好请求的句子”的方法,然后同桌齐学第三、第四自然段棉花姑娘向啄木鸟和青蛙寻求帮助的内容。
虽然一年级的孩子,合作的意识还不是很强烈,但我相信,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和不断的锻炼,孩子们之间团结合作的能力一定会逐步提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30 棉花 姑娘 教学 设计 情分 教材 分析 课后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