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行为的决定因素.docx
- 文档编号:29483890
- 上传时间:2023-07-23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6.48KB
班杜拉行为的决定因素.docx
《班杜拉行为的决定因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杜拉行为的决定因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班杜拉行为的决定因素
行为的决定因素
阿尔伯持·班杜拉(A1bertBandura,1925一)
张爱卿.动机论:
迈向2l世纪的动机心理学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4-108.
人类行为规律的心理学研究除了必须探明行为起源的基本方式之外,还必须考察那些决定行为如何起源、如何发展变化的基本因素。
一切心理学研究,其最终目标都在于理解人类行为。
因此,在事实上,不同的心理学思想流派都为行为决定因素的不同方面进行过精深的研究并对这些因素如何决定行为提出过自己的主张。
例如,行为主义认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是环境变量。
其中,经典条件作用理论认为,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接近是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物的行为反应的原因,并且,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决定着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物的反应的变化。
操作条件作用理论认为,环境的刺激线索引发出有机体的行为反应,行为反应的结果作为强化刺激物,又反过来决定着有机体行为反应的发展变化。
而认知主义则认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是行为主体内部的认知变量,如感知、记忆、思维、言语、表象等。
就对行为决定因素的理解和解释而言,社会学习理论可以被看成是班社拉对先前存在的各种行为体系的理论观点的一个综合。
早在60年代,他就把行为的决定因素及其对行为的决定作用称为行为的控制系统,并将行为的控制系统划分为若干子系统,即外部刺激系统,反应结果控制系统和符号性认知控制系统。
这些控制系统,都分别与某一心理学思想流派的观点直接相关,或是受到它们的启发而提出来以作为建构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教材。
虽然在其总体特征上,社会学习理论主要强调和关注的是认知因素对行为的决定作用和调节作用,而且,班杜拉以其毕生精力从事的也正是对这一过程的分析研究。
但是,关于环境因素和行为结果对行为产生决定作用的思想也确实隐含在整个社会学习理论体系之中。
此外,尽管从表面上看,社会学习理论似乎是对各种行为理论兼容并蓄的折衷体系,但它在它自己的理论框架内对这些理论及其研究结果的重新解释,使它成为一种关于人类行为的高度一体化的整合观点。
1.行为的先行决定因素
行为作为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必然发生在环境之中,并针对着—定的环境因素或事件,而不可能毫无针对性地发生在行为的真空之中。
所谓行为的先行决定因素,就是指在行为发生之前,引发这一行为并决定其表现方式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的环境因素和社会的环境因素。
对有机体而言,环境构成了它的行为反应的刺激因素。
所以,先行因素对行为的决定,实质上也就是行为的外部刺激控制系统。
就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言,在发生学的意义上,有机体本身必须被看成是环境的一个因素。
作为物质存在的表现形态之一,有机体的产生是环境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持续存在有赖于它与构成环境的其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这种相互作用关系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有机体的行为反应。
环境中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演化构成了环境发展的历史,并表现为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逐步分化的过程。
在有机体方面,这一分化过程表现为它有选择地形成了与某些环境因素之间相互对应的刺激一反应关系。
所以,先行的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决定不是任意的,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过程的结果,是形成了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作为有机体通过行为反应而实现的与某些环境因素的对应关系的历史同一性。
杜威正是在对刺激与反应之间在生物进化意义上的历史同一性的直观洞悟的基础上,写出了那篇对心理学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关于反射弧的文章认为“反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组合,因为反射针对着刺激,如何能有一个没有刺激的反应呢,刺激针对着反应,除非它引起反应,否则就不能算作刺激了”(波林,1982,策630页)。
行为与环境之间的这种发生学意义上的必然的对应关系,决定了环境因素必然是引发行为的必要因素之一。
事实上,一切生命有机体,包括人在内,都必须首先对那些与它的生存具有生物学关系的环境刺激作出反应。
否则,它将无法生存。
就人类而言,某一人类行为是由那些直接决定于环境刺激的反应活动所构成的,这就是人类有机体的自动的反射活动。
如膝跳反射为这类行为提供了一个经典的例证。
这种基本的反射活动,可以分为五种类别:
(1)食物反射,是由食物作用于消化器官而引起的机体反射活动;
(2)内脏反射,是由体内化学性和机械性刺激作用于内脏器官引起的反射活动;(3)防御反射,是由对有机体具有伤害性的刺激作用于有关器官引起的反射活动;(4)朝向反射,是由新异刺激引起头部及其有关的感觉器官朝向于刺激物方向的反射活动;(5)性反射,是在性成熟期由性激素、机械性刺激等引起的生殖器官的反射活动。
所有这些反射活动,都是直接由环境刺激因素引起的,并以机体内部固定的机制和方式而表现的行为反应。
除了基本的反射活动之外,人类的大量行为是在后天学习过程中通过条件作用而接受环境刺激因素的影响和决定的。
条件作用以基本的反射活动为基础,使有机体对某一具体的环境刺激因素的行为反应,泛化到环境中那些与这一刺激因素具有某种关联性的其它刺激因素之上,从而当这些环境因素出现时,相应的行为反应就会表现出来。
对人而言,条件作用的基本方式有两种,即自然条件作用和社会条件作用。
其中,前者是指在自然条件下,人的行为反应对各种具有关联性的物理刺激因素的条件化。
例如,“望梅止渴”就是一种真实的自然条件作用的结果。
人在吃酸梅时,口腔大量分泌唾液以冲淡酸汁,使口腔粘膜免受侵蚀。
这是一种基本的防御反射活动。
这一学习经验使酸梅的形象作为环境的刺激因素也能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活动。
又如,在雷雨天气,人们一看到闪电,就下意识地迅速捂起耳朵,以免遭雷响的震伤,也是自然条件作用的结果。
社会条件作用是指在社会环境之中,人的行为反应对各种相互关联的社会刺激因素的条件化。
例如,在交通中,人们见红灯止步、见绿灯通行的行为反应;或在家庭里,儿童见到严厉的父亲甚至只听到他的脚步声,就马亡拘谨起来,而见到慈祥的母亲或听到她的声音就欢呼雀跃起来;或在社交活动中,对方的点头微笑促进着正在进行的行为反应,而对方的疑惑或愤怒则抑制着正在进行的行为反应;如此等等,都是社会条件作用的结果。
特别是由于人类具有语言能力,条件作用无论是在范围上还是在层次上,都几乎是无限的,甚至像道德、行政、科学研究等极为复杂、抽象的行为反应,也都可以看成是社会条件作用的结果。
不管是自然条件作用还是社会条件作用,也不管是经典条件作用还是操作条件作用,其共同的基本特征是,条件作用的结果使作为环境因素的条件刺激物获得引发条件化的行为反应的能力。
所以,外部环境中的刺激因素引发、控制、决定着人的行为表现而成为行为的先行决定因素,这是人类行为现象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基本事实。
在对这一基本事实的承认并把它作为其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上,社会学习理论与传统的行为理论体系之间是一致的。
但是,由于班杜拉对认知等主体因素的重视和强调,关于外部环境的刺激因素如何获得决定行为的能力及其如何决定行为的机制,社会学习理论的解释和传统行为理论体系的解释之间存在着原则性的对立和分歧。
传统的各种行为理论体系,由于在理论观点上的极端偏见,即它的坚定的反心灵主义立场,以及与此相应地在研究方法论上的严重不足,即以动物为被试,试图以在动物身上发现的行为规律来推论人类的行为规律,不仅决定了它们对条件作用过程中偶联学习的机械论解释,即认为条件刺激物是由于与非条件刺激物的某种机械关系如时空上的接近而自动地决定着有机体包括人类的行为反应,而且遮蔽了它们对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的洞察,使他们对人类行为中普遍存在的认知因素及其作用过程熟视无睹,并拒绝采用心灵主义的认知观点来解释人类的行为现象。
因为,这不仅满足他们把心理学建成“自然科学的一个纯粹客观的实验分支”的科学梦想,而且也符合他们试图寻求跨种届普遍行为规律的科学目标。
与此相反,班杜拉认为,对人而言,在条件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偶联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并把这种作为认知过程的偶联学习称为期待学习。
环境事件的前后相续或同时并存,其间具有物理世界的普遍的因果规律性。
即使是在行为主义者的实验室内,灯光和食物颗粒之间的配对也具有某种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就是实验者的实验意图,而不管被试(动物或人)是否能够意识到这种规律性的存在。
因为人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他能够发现、理解并掌握环境事件之间的规律性,一旦这种规律性作为知识破人掌握,人就可以对各种环境事件产生认知性期待,即预估某一事件的出现将会导致另一事件的产生,并在这种认知性期待的基础上对环境事件采取相应的反应。
这种以认知性期待为基础的反应叫期待性反应。
因此,如果作为结果的环境事件对行为主体具有某种心理价值,那么,当作为原因的环境事件出现时,人就会通过期待性反应,主动地促使那些具有奖赏性的环境事件的出现,而避免那些具有厌恶性心理价值的环境事件。
即使作为产生奖赏性环境事件的原因或条件不存在,人也会设法创造出这种条件,以实现那些具有奖赏性的环境事件,从而表现出人类行为的创造性。
所以,认知过程是人类行为的一个自然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正是以人的认知经验为中介,以前中性的环境事件才获得了预示性作用。
而且,“当人们认清了情境、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以后,他们就能在这种预示性的先行事件的基础上,来调节他们的行为”;“刺激物通过其预示性功能影响着特定行为的可能性”,“并不是因为刺激物由于与反应同时发生,从而与之自动地发生了联系”,而是因为“偶联经验所产生的是期待,而不是刺激一反应的联结”。
(班杜拉,1989,第54页)这就是人类学习过程及其行为表现的本质特质之所在。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在个体处于婴幼儿时期,由于还没有形成语言和认知等作为人类主体内部特征的能力,因此,只有那些作为基本的反射性行为反应的环境刺激,才能对他的基本行为反应产生决定作用。
此时的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但是,随着个体社会化的发展,大量的环境刺激物通过学习经验最终获得了促动和指导行为的能力。
各种环境线索既能预示即将产生的环境事件,也能指出持定的行为反应可能会带来什么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常相联系的经验,以前中性的环境事件就获得了预示性作用,并传达出有关特殊行动或事件可能发生的结果的信息。
个体根据对行为反应的结果具有预示作用的先行环境事件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反应方式,就是人类预见行为的内部机制。
正因为个体的存在经历着一个发展的过程,所以,各种环境事件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一环境线索对未来环境事件和行为结果的预示作用的知识,就不是以某种固定的方式先天地贮存在行为主体的内部,而需要他在生活实践中去发现和拿捏。
个体发现并拿捏环境事件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线索的预示作用,可以有多种途径。
其中最基本的途径是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对环境施以试误性的行为反应操作,并观察这种行为操作的实际结果,从而发现环境事件之间的关系,并拿捏环境线索预示作用的知识。
第二种途径是随着语言等符号能力的发展,从语言、音乐、建筑、绘画等符号系统获得包含于这些系统之中的关于事件之间的关系的知识,并从而掌握环境线索及其预示作用,而不需要个体自身在所有不同的情境中用实际的行为反应来揭示每一刺激物所表示的可能的结果。
符号系统,特别是语言符号系统,作为人类意义之网,负载着历代人类生活实践的经验,从而使个体只要拿捏了语言,就可以掌握人类历代经验的累积。
例如,科学语言就记载了全部人类科学实践活动的结果。
事实上,对人而言,大量的偶联学习都是从对各种情境的语言描述和语言解释中获得的,如关于中医实践的知识就是从中医典籍中获得的,而所谓自学成才,也就是指个体从书本形式的话言描述和语言解释中获得某一职业活动领域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第三种途径是在替代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别人对环境因素所施加的行为影响及其导致的结果而获得有关预示性刺激物的知识。
就实现的个体而言,这三种途径是相辅相成的,其中,通过第二种途径和第三种途径获得的有关环境事件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刺激的预示作用知识,虽然也决定着个体的行为,但是要保持由此所获得的知识,往往还需要行为主体定期地用直接经验对此加以确认。
在这样的理论框架内,班杜拉广泛考察了种类繁多的人类行为,并就每一种行为,以及各种作为引发它的环境刺激物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环境背景中分化出来而成为其先行决定因素的心理学机制(期待学习的过程),提供了社会学习理论的解释。
班杜拉对之加以考察并分析其先行决定因素如何形成的行为的种类包括:
生理反应、情绪反应、攻击反应、包括退缩和恐惧在内的各种障碍行为、以及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社会行为等等。
由于篇幅所限,关于班杜拉对这些行为及其先行决定因素如何形成的具体分析,我们不再一一加以介绍,读者可参考班杜拉她年著《行为矫正原理》、1977年著《社会学习理论》和1986年著《思想与行动的社会基础》。
这里需特别加以强调指出的有两点。
其一,在班杜拉对这些行为的考察与分析中,包含着他的心理病理学思想及其对障碍行为的治疗技术。
正如在第一章已交待的那样,班社拉最初的学术兴趣在心理治疗领域。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整个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建构,其最初的学术动机,是想给某种新的心理治疗体系提供一个理论基础。
例如,社会学习理论比较系统的最初表述,见于1963年班杜拉与沃尔特斯合著的《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以及1969年班杜拉专著的《行为矫正原理》,而这两本书的主旨都是关于病态行为的心理矫正问题。
其二,与作为社会学习理论的总体特征的认知观点相一致,班杜拉对期待学习中的认知功能作了专门的论述,认为个体赖以形成或获得各种行为的先行决定因素的期待学习,只有参照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才能得到合理的理解,而不能仅用条件作用概念来说明,因为“条件作用只不过是一个描述性术语,用来描述由配对刺激所引起的学习”,而“不是对变化如何产生的一种解释”。
(班杜拉,1989,第63页)所以,在不同的理论观点中,条件作用概念可以获得完全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意义。
在社会学习理论看来,条件作用并不是自动地产生于那些同时发生的事件,而必须以认知为中介,才能发生。
以认知为基础的条件作用,其实质就是期待学习。
2.行为的后继决定因素
所谓行为的后继决定因素,是指行为反应的结果对行为的决定作用。
这一作用过程构成了行为的反应结果控制系统。
人的行为表现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现象,其复杂性表现在它全方位地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决定作用。
因此,先行的刺激因素对行为的决定,只是行为规律的一个方面。
如果人类行为的表现和发展完全是(且仅仅是)先行的刺激线索所决定的产物,而不受行为反应的结果的调节,那么,不管作为主体的人在刺激线索的基础上形成的期待如何精确,他的行为反应也将陷入盲目而不可能成为人类适应环境的手段。
事实上,人类行为在各个方面“都广泛地受其结果的调节”。
从发生学意义上说,有机体的存在必须保持与环境之间平衡的适应关系。
因此,一方面,环境向有机体提出各种要求;另一方面,有机体也必须通过自身与环境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关系,从环境中获得某种益处以维持自身内存在。
行为作为有机体对环境要求作出的反应,正构成有机体从环境中获取各种生命资源的工具性手段。
所以,在种系发生的历史上,只有那些为有机体的生存带来某种奖赏性结果的为方式才能通过大自然的选择之网保存下来,而那些不能为有机体带来奖赏性结果甚至带来惩罚性结果的行为方式则被淘汰。
个体生命作为种系发生的延续,不仅体现并承载着种系发生的结果,而且也受到作为种系发生结果而形成的自身与环境之间现实的相互作用机制的制约,因而其行为的表现与发展也必然受其行为反应结果的调节。
毫无疑问,在行为理论的发展史上,对外部强化系统进行最全面、最系统的研究的是斯金纳。
但是,他的极端环境论使他的行为实验分析体系受到班社拉的严厉挑战。
不仅作为整个操作行为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础的强化自动作用假设是无效的,而且,作为这一基本假定的推论的其它观点在理论上也是值得怀疑的。
例如,极端环境论迫使斯金纳把决定行为的终极原因置于环境之中,即作为结果的、由行为反应所导致的外部环境事件本身。
这无异于在单一的因果关系中,把结果作为原因的原因了。
在逻辑上,这是荒谬的。
又如,强化自动作用假设要求,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必须是直接的即时反应结果,而不是在空间上间接的、在时间上延期了的反应的结果。
这与人类行为现象的事实以及人们对这一事实的直观体验相去甚远。
经验研究结果表明,行为是在整体水平上与它所导致的全部结果发生关系,而不只是与它当时的直接结果发生关系。
也就是说,人类行为主体是以统一的思维活动为中介,在较长的时间内,对由各种行为反应所导致的环境事件的变化系列进行综合加工,从中发现什么行为将如何导致什么结果的知识,而不是对由行为反应所导致的各孤立的环境事件做出反应。
在社会学习理论中,反应结果主要是通过其信息功能和动机功能而影响行为的。
其中,信息功能涉及的是个体如何通过期待学习获得其行为反应的先行决定因素的过程,并因而构成期待学习的调节因素之一。
而动机功能涉及的是反应结果如何成为个体表现这一行为反应的动机的过程。
如前所述,反应结果主要是通过主体的认知能力而居先地影响行为的。
未来的反应结果,当被表现在主体当下的认知结构中时,就能够成为目前行为的动机因素而影响行为。
因此,就某一行为而言,如果其结果在主体认知期待中的表征是奖赏性的,那么个体就有可能实际表现出这一行为反应;反之,如果其结果在主体的认知期待中的表征是无效的或具有惩罚性的,那么,个体就不大可能对之加以真实的表现。
反应结果除了通过主体的认知能力作为动机因素居先地影响行为外,实际的反应结果作为后继因素,也决定着个体的行为表现。
但这种决定作用过程决不是强化自动作用的结果。
班杜拉认为,要真正理解反应结果对行为的决定作用,就必须对行为的具体表现与在认知基础被主体拿捏了的这种行为的规则或技能加以区分。
因为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不是具体的反应动作,而是关于行为的抽象规则或技能,所以,在一次行为反应过程中,反应结果作为行为的后继因素,它决定的不是导致这一具体结果的具体反应本身,而是个体关于这一行为的认知技能,亦即个体通过行为反应的结果来检验他所掌握的行为规则。
个体在某一具体情境中的实际行为表现,正是他关于这一行为的认知技能在运动动作上的产出。
关于这一过程,我们在前文已详细讨论过,此处不再复述。
在动机理论方面,班杜拉对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的划分与讨论,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反应结果对行为的决定作用。
关于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班杜拉是在对反应结果及其对行为的强化偶联的性质进行多因素分析的过程中区分出来并展开讨论的。
其中包含两个维度,每一维度又各有两个变量。
第一个维度是反应结果的定价,即对行为主体而言,反应结果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
第二个维度是反应结果与反应之间的偶联关系的性质,即反应结果对反应的强化效应,是反应结果内在具有的一种对反应的自然的偶联关系,还是因为反应结果具有某种社会的功能价值而使个体从社会中获得某种奖赏,从而使反应结果对反应的强化效应表现为一种任意安排的偶联关系。
在这样的划分方案内,班杜拉认为,通常所谓的内在动机,实际上包含了反应结果对反应的三种类型的偶联关系,如表3一l所示。
在由外在动机促动的行为中,反应结果是外在的,反应结果与反应之间的强化偶联是任意安排的关系。
人类绝大多数社会行为都属于此类。
如工人的生产活动,其反应结果是外在于他们自身的劳动产品的,反应结果对他们劳动的反应具有强化效应,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劳动产品本身对他们具有奖赏性,而是因为他们的劳动产品具有满足社会消费需求的功能价值而给他们带来的工资报酬。
在道德生活领域内,道德行为为行为主体带来社会褒奖和赞誉,而犯罪行为则给行为主体带来社会处罚,等等。
作为强化刺激,工资报酬、社会褒奖、社会赞誉、社会处罚等,都不是前述各相应行为反应内在的自然结果,它们与相应行为反应之间的偶联关系,都是众社会水平任意安排的,而不是一种自然的关系。
由第一种内在动机促动的行为,包括各种对厌恶刺激的回避反应和对愉快刺激的趋向反应。
在这种行为中,虽然反应结果外在于行为主体,但行为主体对反应结果本身的主观感受是愉快的,因而反应结果本身就构成了反应的强化物,其间的偶联是内在于反应结果之中的自然关系。
如天冷置衣、天热卸装,其反应结果外在于行为主体,即穿着的多少,但行为主体由此感受到的暖和或凉爽的舒适和愉快,是衣着多少的自然结果。
任一行为反应,主体对其结果的愉快感受保持或促进着这一行为反应的表现,而对其结果的痛苦感受则抑制着该行为反应。
第二种内在动机行为与第一种内在动机行为相似,只是行为反应的结果内在于行为主体自身,即反应导致了行为主体身体机能的变化。
如对某一反应的持续操作导致的疲劳,酒精、海格因等精神药物的使用导致的兴奋等就属此类。
在这种行为中,主体对反应结果的主观感受,是反应所导致的身体机能变化的直接结果,并使反应结果对反应获得强化效应。
第三种内在动机行为包含着行为主体的自我评价机制。
在这种行为中,反应结果表现为外在于主体自身的某种环境事态的变化,反应结果对反应的强化效应或奖赏性,既不是行为反应的自然结果,也不是行为反应及其结果对行为主体的自然的感受性反馈,而取决于行为主体对自己行为表现的自我反应或自我评价,如艺术家自觉的创作活动。
事实上,任何一个真正的创造活动,都必然是苦其心智、劳其筋骨的过程。
所以,一个自觉的艺术家对创作活动如痴如迷的沉醉,并不是因为创作过程及其作品本身内在地、自然地包含着某种愉悦,从而驱动着艺术家从事创作活动,而取决于艺本家对创作活动及其作品的自我反应和自我评价,亦即艺术家赋予创作活动及其作品的巨大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视之为自我生命的体现和根本。
艺术家赋予创作过程及其作品什么样的意义,并不是绝对的、必然的,而取决于他的教养背景和生活体验。
因而就创作活动而言,反应结果对反应的强化偶联是因人而异的随意赋予关系,而不是一种自然的关系。
由于这一种类的行为触及到人如何将自己的存在融于对象性的世界之中从而获得自身存在的根基,并在改变对象世界存在方式的实践的行为反应中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意义及其对对象世界的改造在范围和程度上的潜在可能性,因此,它以及它的发展对个体的人性成长和人生丰福具有重大意义,并因而成为一切具有人本主义倾向的心理学家的关注焦点及其学术研究的理论主题。
事实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理论建构正是以对人的这种行为的考察为基础的,他们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如寻根性、自我实现、人性存在的潜能、价值和意义等,都是对人的这种行为及其所反映的人性存在的方式和特点在理论上的表述和解释。
班杜拉在学习理论的传统和框架内,对这种行为作了社会学习理论的阐释,并答复了心理学内外广泛存在的对行为主义所主张的用外在的强化诱因来培养人的行为技能的社会实践策略的怀疑态度。
班杜拉认为,人对对象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和事件的内在兴趣以及对这些事物和事件采取各种行为反应的内在动机,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
人对许多活动的热衷和乐此不疲,并非先天的自然禀赋,如雕塑家并非天生地喜爱各种野生石块并对之敲敲打打,科学家亦非生而喜欢各种在别人看来枯燥无味的数学运算。
任何一个社会,要想拥有各种能工巧匠和专业人才,就必须向那些作为该社会的潜在成员和支柱的末成年个体提供各种奖赏性诱因,诱使他们从事各种活动,并从中掌握这些活动的反应技能,培养对这些活动的内在兴趣和动机,从而为他们走向各种职业生活领域并热爱这些职业生括作好准备。
如果不在个体成长的早期对之施以某种外在的积极奖赏诱因,那么他的人性潜能就不可能得到挖掘和发展。
当个体通过适当的学习经验而发展出对某一行为活动的内在兴趣和动机之后,外在的物质性奖赏诱因就不再重要。
作为替代,符号性的奖赏如社会认同、社会赞誉或自我欣赏等,就成为这一行为反应的强化条件。
由此可见,班杜拉对个体内在兴趣和内在动机的发展分析,孕含着他关于社会发展与社会管理的深刻思想。
3.认知因素对行为的调节
作为有关人类行为的一种理论体系,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特征是对认知因素的强调。
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传统内,班社拉的历史功绩也正在于将认知观点引人到传统行为主义理论之中,从而革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面貌,将行为主义心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新的新行为主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班杜拉 行为 决定 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