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湾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提升方案设计说明doc.docx
- 文档编号:29482486
- 上传时间:2023-07-23
- 格式:DOCX
- 页数:72
- 大小:242.24KB
窑湾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提升方案设计说明doc.docx
《窑湾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提升方案设计说明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窑湾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提升方案设计说明doc.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窑湾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提升方案设计说明doc
湘潭窑湾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提升方案
说明书
北京世纪千府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2014.12
第一章总述
一、项目概况
湘潭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曾因水陆交通方便而逐渐成为湖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以米、药等商品的转运贸易为基础,在明清十分繁盛,明朝时为“工商十万,商贾云集”的商埠,有“小南京”、“金湘潭”之称。
清朝至鸦片战争之前,湘潭是广州进出口货物运输的重要中转站,也是连结上海、汉口和西南地区的商业枢纽,是湖南最重要的转口贸易城市。
当时的湘潭发展为湖南最大的商业与经济中心。
本次窑湾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范围以潭宝汽车站、唐兴桥为中心的周边一定范围。
即东、北以新马路相邻的道路红线为边界,北部在泄洪渠水体处则以十万垄大堤为界,西至杨梅洲大桥,南至窑湾河街的南边缘,总用地面积41.53公顷,涉及到窑湾社区和唐兴桥社区,共有4277人。
本规划在严格保护街巷传统风貌和历史建筑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存的历史遗产、人文资源、历史环境要素,发挥街区的优势,突出特色,将窑湾建设成为整体风貌格局保存较好,富含湘潭文化内涵、反映湘潭传统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
二、窑湾街区历史沿革
窑湾得名于清代,原名“石湾”、“锦湾”。
是湘潭地区最古老的区域,位于湘潭市河西旧城的西端,东起石嘴垴,西至木材公司,与杨梅洲隔水相望,全长950多米,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晋时在今壶山建石头寺,便称石湾。
晋建兴元年(313年),武昌太守、荆州刺史陶侃为攻打反晋武装盘距地长沙城,率五千兵马屯兵于此,在石湾期间,为保证军需,他逐步开发这里的商贸,使石湾初成江南小镇。
相传他建有阅兵的望月亭(现建为望衡亭,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解决军粮而率先垂钓的钓鱼亭、沟通港汊的陶公桥(即后称通济桥),登壶山的八十三蹬等。
唐永徽六年(655年)被贬宰相、潭州都督褚遂良曾到石头寺疾书“大唐兴寺”,隐喻匡扶大唐之意。
后又名僧智俨在寺主持四十余年;期间,大思想家、文学家刘禹锡为该寺智俨题了两块碑文,并称赞湘潭:
“无土山,无浊水,民禀是气。
”这时湘潭已是青山水秀、人口稠密的湖南巨镇,此时,石头寺改称唐兴寺;唐代诗人杜荀鹤曾来唐兴四赋诗,题《霁后登唐兴寺水阁》。
宋时,诗人刘攽(1023-1089)被贬监衡州盐仓时,曾到此赏景,写下了《次韵和望岳亭诗》;宋元符元年(1098年)湘潭县治从石湾上游的洛口移于石湾下游大的大埠桥,并重筑陶侃衣冠冢(今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于壶山;随后,求子桥与大埠桥依水列肆为商区,绵延十余里;此时,唐兴寺虽废,但在其地建有湘江亭一座,宋右文殿修撰、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张拭曾题《唐兴寺湘江亭》诗。
元代,“石湾”改“锦湾”称谓,“锦”取锦石,即彩色石之意;元御史燮理博化也曾在此题《杨梅洲》、《望岳亭》诗,生动地描述了锦湾的景致。
明代,“杨梅洲至小东门岸,帆樯舣集几十里,廛市日增,蔚为都会。
”锦湾有了新的发展,始为大镇,此时湘潭有了“总”的划分:
锦湾的大码头至唐兴寺为正十八总,唐兴寺至唐兴桥(即通济桥,又称陶公桥)为上十八总,唐兴桥至金凤庙为正十九总,再往西至沟子口为上十九总,过沟子口直到香铺巷为锦湾上街;总市只是其中的一条街道,即正街,其它靠江的叫河街,又叫前街,另一条为后街;明正统元年(1436年)唐兴寺也由僧宗洪等重建。
明嘉靖三十二年(1533年)《湘潭县志》还记载:
“通济桥(即陶公桥)在县治西,锦湾右,旧名唐兴桥,成化年间知县马琛改今名。
”在正街与后街中的居仁巷(今朝阳街)和由义巷,便是明吉王三世徐妃的故里,相传雨湖的命名,便是依吉王偕徐妃游春于该地,途中遇雨,见雨滴荷叶,千万珠跳,感景而定;明末,湘潭百业兴旺,粮食交易日渐发展,锦湾又称“唐兴湾”,其沙湾成为谷米集散地。
顺治六年(永历三年、1649年),明末抗清名将,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大保、太师、定兴候何腾蛟在湘潭抗清兵败,其就义后,曾一度葬唐兴湾陶侃家冠冢右侧后;康熙十五年(1676年),其堂侄将之迁回故里后,湘潭人民设其衣冠冢(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于原墓地;清初,邑人肖俊义重修了通济桥,又捐修了唐兴桥(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同时,还有任江北知府、苏州知府,河道总督兼漕运总督的陈鹏年在壶山西北角置地约一万亩为陈家坟山,人称“金盆养鲤”之地;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中国籍传教士刘武阳在十八总后湖边的江南宾馆建天主教堂,时湘潭成为湖南天主教中心;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在杨梅洲设船厂及水师营基地,并于咸丰四年在窑湾(时“唐兴湾”改称“窑湾”)等地与太平军激战,在此首次大胜太平军,军心大振,从而奠定了其后为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太傅等职的基础。
近代窑湾,则主要成为诞生革命志士的活动基地。
同治五年(1866年)五月二十七日,湘潭哥老会向萌知、彭四铁匠等千余人,因谋泄事急,在锦湾纵火发难,官方集兵勇团练围剿,向、彭战死;清光绪帝二十一年(1895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为创建共和国流血献身的女革命家、中国妇女解放的先驱秋瑾,经媒人说合,嫁给十八总由义巷“义源当铺”(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老板的次子,在此生活了八年,所生女儿王灿芝,后也求学于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女飞行员。
宣统二年(1910年)6月,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曾试图安排他到正十八总河街“宽裕枯粮行”(今与唐兴街65号后门相接的房屋)当学徒;1925年春,毛泽东由广州回湘潭,落脚原“宽裕枯粮行”老板家。
(时该行已倒闭老板家搬至上十八总狮子口左侧,现原屋已拆)。
窑湾还曾成为潭城各行各业的领头雁,《湖南通志》“食物者六”载“光绪年间杨梅洲的茄子,负有盛名”;光绪十八年(1886年)正十八总石嘴垴下首合资开办的恒昌酒作坊所产“镜面酒”为湘潭名酒;光绪三十年(1904年)湘潭杨梅洲船厂制造的小火轮问世;宣统元年(1909年)湖北崔氏在杨梅洲开设锅炉修理厂,将冷作技术带入湘潭;民国六年(1917年)湘潭籍人士黄雁九筹建湘潭大明电灯公司于正十八总由义巷燕窝里,于民国八年发电,为湘潭发电之始;同年,毛泽东的朋友郭梓材在电灯公司就职,毛泽东利用郭梓材之便,在该公司设立一一个党支部,这是毛泽东在湘潭县城所设的唯一一个中共党组织;民国十一年(1922年)六月,以窑湾为起点站的潭宝公路正式开工;民国十二年(1923年)湘潭商民李梅初在十八总由义巷创办日新面厂,是为湘潭机器制面之始;民国十四年(1925年)潭宝公路湘潭至湘乡段竣工,并投入营运;同年,建窑湾汽车轮渡码头(2006年6月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为庆祝潭宝公路竣工,建“潭宝公路纪事碑亭”于汽车轮渡码头左侧(现重修于320国道旁,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十七年(1928年8月),全城拆屋让街,并于1932年建纪念亭—望衡亭(今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于原望岳亭处;1939年至1944年湖南会战期间,窑湾遭到日寇飞机几十余次的狂轰滥炸,千年古城,损毁严重,人员伤亡很大;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5月18日,日军在湘潭纵火,从窑湾福主祠至长衡宫,望衡亭至十二总大同街房屋全部烧毁,大火后,市面人口减少三分之二,同年9月2日,日军投降,窑湾光复。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中国现代著名语言学家、毛泽东的师友黎锦熙在中共地下党屈秉生的敬邀下,为望衡亭作《重九屈君招饮征诗步原韵》诗一首;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窑湾至花石,全程110华里的潭花大道修成,同年8月,窑湾获得解放。
三、文物保护单位概况
表1-1文物分布情况表
序号
文物名称
级别
建造年代
现状情况
1
窑湾汽车站
省级
1931
结构完好,整体格局保留较好,仍作为仓储及办公使用,南侧、西侧被加建房屋和民居包围
2
陶何二墓
市级
清代
墓园保留较好,周边民房过于密集
3
望衡亭
市级
清代
1984年重修,保留了原有格局
4
唐兴桥
市级
清代
整体保留较好,仍承担着进出窑湾的主要交通功能
1、窑湾汽车站
民国十一年(1922年)六月修建,原为潭(湘潭)宝(宝庆,即邵阳)公路湘潭起点车站。
潭宝公路,即现在的320国道湘潭至邵阳段,是全国最早的公路之一。
2006年6月窑湾汽车站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雨湖区宝庆路与十万垅大堤的交汇口向江边走40米左右,有一座横跨沿江西路(即窑湾街)的水泥平桥,桥的另一端就是窑湾汽车站。
青砖砌的圆形站房直径15米左右,中间有一个直径约5米的圆形天井,边上的扇形房间分为8间,其中有一间是楼梯。
站房总高约15米,分三层,二、三层楼板及楼顶全部用青砖拱成,然后涂以混凝土。
一楼窗外环绕站房还建了两米宽的廊檐,以方便乘客候车。
窑湾汽车站设在十八总码头的旁边。
由于窑湾一带地势较低,汛期常遭水淹,汽车站的建造者们用土方堆了一个直径45米左右、高达5米的台子,周围用麻石砌了护坡,碉堡式圆形站房就建在台子的中央。
随着湘潭城区的发展壮大,旧城区窑湾街逐渐失去了核心地位。
特别是湘江一大桥通车后,窑湾汽车站的繁华和喧闹不再,而长途汽车站兴建后,窑湾汽车站便被冷落了。
上世纪80年代初,公司在圆形台子的边缘修了一圈房子,作为仓库、修配间等,并将原站房外的廊檐全部封闭。
为方便职工居住,公司还将一二楼的木楼梯改造成了水泥梯,目前只剩通往楼顶的一截木梯,且已开始朽败。
如今,因年久失修,遭风雨侵蚀的粉墙出现了大面积剥落,窗户损毁不少。
2、陶公山、陶侃墓、何腾蛟墓
陶公山原名壶山,位于今沿江西路,濒临湘江,晋时著名将领陶侃普驻兵于此,故改称“陶公山”。
邑人纪念他,在他生前住过的壶山建衣冠墓。
山下有石,踞江拥沙而起,据说是陶侃生前钓鱼的地方,名钓鱼台。
石呈赤色,形似马蹄,故又名“锦石”或谓“马蹄石”。
陶墓之侧还有何腾蛟衣冠墓。
两墓现都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望衡亭
望衡亭位于陶公山下,湘江岸边的石嘴垴上,1932年建成,全系麻石结构,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亭以石为基,不石磴以登至亭楼石栏周围,凭栏四顾,江干风景,掩映眼中,自楼亭左旋,循铁梯而上为亭之中层,再上则平台矗立,南望衡峰,朝阳碧色,隐约于烟云缥缈间。
望衡亭现已改建。
相传晋时陶侃曾在此建“望岳”、“钓鱼”二亭,以后还出现过“黄叶亭”、“观湘楼”等,但均已塌毁。
4、唐兴桥
唐兴桥位于沿江西路陶公山下,以邻近唐兴寺而得名,桥身系单孔石拱结构,净跨12米,宽6米,旧时为湘潭城通往湘乡,邵阳以及花石,衡山等地的必由之道,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兴桥是是湘潭市现存最古老的石桥。
始建于秦末。
原名壶山桥,唐高宗时河西郡公褚绪良谪守潭州,后罢官。
隐居石头寺,故更名“唐兴桥”,暗示武则天必败,唐朝必兴之意。
相传建桥至今已越千年,经历代维修,至今保存以石雕小狮,小象、小鹿、小兔等,形态生动逼真。
唐兴桥之上普有陶公桥(已毁),今建有水闸,汇先锋岭、高岭、砂子岭、十万垅一带的余水经唐兴桥注入湘江。
表1-2古迹分布情况表
序号
古迹名称
建造年代
现状情况
1
江山胜迹
民国
字迹已部分风化,周边为民房所包围,排水等对遗迹侵蚀较为严重。
2
唐兴寺遗址
唐代
寺庙已毁,原址建为唐兴寺小学,仅存“唐兴寺”石额可考。
3
李柳染堂
清代
已改为住房,格局基本完整,外围加建了部分房间。
4
窑湾酒作坊
清代
格局较为完整,木柱略有倾斜,二层围护结构破损较多,电线拉结混乱。
5
杨振兴木行
清代
格局较为完整,一层已用砖砌加固,二层里面较为完好,雕花栏杆尚有局部保留。
6
湘真一药号
民国
结构完好,整体格局保留较好,里面修补痕迹明显,店名与浮雕已基本风化消失。
7
狮子口码头
清代
麻石台阶和一级平台尚存。
8
俞家巷码头
清代
仅存部分石阶。
9
交织口码头
清代
仅存部分石阶。
10
取水泵房
清代
保存基本完好,已停止使用。
5、“江山胜迹”
望衡亭位于陶公山下,湘江岸边的石嘴垴上,1932年建成,全系麻石结构,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亭以石为基,不石磴以登至亭楼石栏周围,凭栏四顾,江干风景,掩映眼中,自楼亭左旋,循铁梯而上为亭之中层,再上则平台矗立,南望衡峰,朝阳碧色,隐约于烟云缥缈间。
望衡亭现已改建。
相传晋时陶侃曾在此建“望岳”、“钓鱼”二亭,以后还出现过“黄叶亭”、“观湘楼”等,但均已塌毁。
6、唐兴寺遗址
唐兴寺座落在陶公山内。
陶公山原名壶山,位于今沿江,晋时著名将领陶侃曾驻兵于此,故改称陶公山,邑人纪念他,在他生前住过的壶山建衣冠墓,唐兴寺座落在陶公山内,晋时名石头寺,唐时有名僧智俨居此,寺旁有智俨石塔,故又名石塔寺,它前临湘江,后依古木,暮霭如烟,听钟声与渔歌相应,刘禹锡曾作智俨大师石塔铭:
……长沙潭西逾五里,陶侃故居石头寺,门前一带汀江水,吁嗟席之名兮,与湘流而不已。
寺周旧有围墙,山门在寺东金鸡桥,入门有钟鼓楼,正门外有铁顶六角石塔,前殿供奉弥勒佛,后列四大天王和十八罗汉,殿后有一院落,原水阁凉,苍松翠柏,桐花海棠,十分可观寺右山坡有石级,旧名八十二磴,其侧为寺们埋骨建塔之所,寺额大唐兴寺为唐大臣,书法家褚遂良所题,于是更名为唐兴寺,今寺庙已毁,原址建为唐兴学校,仅存“大唐兴寺”石额可考。
四、街区特色评价
1、历史遗存丰富
街区内外文物古迹分布密集,传统民居保存较完整,虽然经历了历史上自然与人工的损毁,至今旧貌犹存,留下宅地、墓冢、碑坊、亭台等许多纪念性建筑,构成了宝贵的人文资源。
街区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还有若干文物点。
街区局部虽因城市发展建设风貌有所改变,但主要街巷普遍较窄、成鱼骨状,仍保持晚清和民国初年格局旧城格局。
窑湾历史文化街区保存着明、清、民国时期的商行、客栈、作坊等建筑,透露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2、明清、民国民居富有特点
窑湾历史文化街区是现状保存较完整的以居住为主的传统街区,这些民居基本体现了从明到清及民国时期的建筑风貌特点,民居依附街巷呈紧密排列。
民居建筑,其空间基本单元由间、厅、楼层、庭院、天井、门楼组成,平面布局形成了两进或三进的空间组合方式,装修与细部处理主要在门、窗、马头墙、柱础、挑坊等处。
3、诞生革命志士的基地
湘潭历史文化街区近代成为诞生革命志士的基地。
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湘潭考生在真道巷(今大力巷)焚毁了天主教堂;同治五年(1866年)湘潭哥老会在窑湾纵火发难,反清。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女革命家、中国妇女解放的先驱秋瑾开始在此生活了八年,所生女儿王灿芝,后也求学于美国,成为中国的第一位女飞行员;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为共产主义及新中国献身的革命烈士、中共湘东特委书记张同嗣在已废唐兴寺一贫居教师家出生;宣统二年(1910年)6月,毛泽东准备在正十八总河街“宽裕枯粮行”(今与唐兴街65号后门相接的房屋)当学徒。
但毛泽东通过与母亲巧设“洒筵”计策,没有当这个学徒。
民国三年(1914年),中共党员、湘潭县武工队队长、原湘、粤、赣人民抗日自卫队队长张鹏飞在窑湾“李春和”出租房内出生;民国十三年(1924年),东北联军松江军区司令员兼哈尔滨卫戍司令卢冬生在唐兴寺煤栈当挑夫,在此他参加了码头工会,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春,毛泽东落脚原“宽裕枯粮行”老板家;民国六年(1917年)毛泽东的好友郭梓材在电灯公司就职。
民国十年(1921年)后,毛泽东利用郭梓材之便,在该公司设立了一个党支部,这是毛泽东在湘潭县城所设的唯一一个中共党组织。
4、秀丽的山水风光
街区沿湘江而建,西有壶山,旁有雨湖,山青水秀,近临湘江滔滔江水,远眺南岳巍巍雄姿,自然风光秀丽。
五、主要问题
1、土地使用问题:
主要是工业、仓库与居住用地混杂。
2、居住环境问题:
主要表现为传统建筑歪斜、老化、潮湿,基础设施严重不全,环卫设施欠缺等。
3、绿化与环境保护问题:
街区内部环境未达到保护与景观要求,且绿化体系不完善。
4、道路交通问题:
停车场缺乏,街区内部道路狭窄,防火有较大隐患。
5、风貌及文物保护问题:
部分文物古迹点管理不善,年久失修,未能加以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有些还遭受到一定破坏。
现状部分新建筑风貌太差,有些层数过高及外装修与古城风貌不协调,严重破坏了古城风貌。
6、人口问题:
主要表现为街区人口密度过大,且人口呈老龄化倾向。
7、公共空间问题:
街坊内缺少文化娱乐、交往等公共设施用地及绿化,活动场地不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
8、历史文化街区发展问题:
旅游业尚未起步,居住人口老年化且丧失部分活力,必须寻求有效的经济增长点,以保护街区的经济活动与生活吸引力。
第二章规划依据、指导思想、原则与措施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年)
4、《湖南省文物保护条例》(2005年)
5、《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5)146号文
6、《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
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8、《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9、《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4)建设部第119号文
10、《湘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
11、《湘潭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2、《湘潭市河西滨江风光带及棚户区改造规划》(2010年)
二、规划指导思想
在全面保护旧城风貌和历史建筑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存的历史遗产、人文资源、历史环境要素,发挥历史文化街区的优势,突出特色,将窑湾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成为整体风貌格局保存较好,富含湘潭文化内涵、反映湘潭传统特色的街区,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保持历史街区的社会经济活力,在整体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特色文化旅游的开发和经营。
三、规划原则
1、人文结合自然的整体性原则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规划不仅注重街区人工造就的物质形态遗产的保护,更要关注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同时也要关注作为非物质形态遗产源流的地方性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
完整体现传统商业、商贸古街的老街生活形态和风貌,保护原住民生活生产活动相关的重要历史场所和特色场所,整体延续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传统的发展脉络。
2、地域特色保护的历史原真性原则
规划注重保护历史文化街区肌理、空间结构布局、街巷道路尺度、文物与历史建筑等历史信息系统各要素的真实性;传统建筑的修复以及新建建筑的设计,应建立在对本地建筑文化严谨调查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真实而独特的魅力。
3、保护发展互动的可持续性原则
规划坚持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经济,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的同时,将保护规划置于社会经济基本发展战略的前提下,通过对遗产的正确保护与合理利用,赋予及调整其在时代变迁期必须的适当功能,以强化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历史地段的生命力及延续性、发展性。
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物质性历史文化景观遗产的同时,应充分研究历史文化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明清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和商贸文化的内涵,并积极进行文化产业的挖掘;对传统建筑进行积极有效的保护性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发掘历史遗产的社会经济价值,从而实现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4、保护规划管理的分类别原则
依据历史建筑不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现状不同的完好程度、街巷空间的不同类型和环境景观特征,采用分类保护的方法,制订相应的保护规定和整治措施,保持历史风貌的多样性并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四、规划措施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应保护典型的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保护现有历史文化街区的山水外部环境,有计划地对传统街区进行维修与环境整治,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拆除不协调的现代建筑,并依靠旧城得天独厚临水环境适当发展旅游产业,结合湘潭市的整体发展,创造具有优良生活环境的集商业、文化、居住及旅游功能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
第三章现状分析与评价
一、街区用地现状分析
窑湾历史文化街区内用地有一处自来水厂,一处工厂,一所小学和以窑湾汽车站为主体的汽车零担货运站。
绝大多数用地属居住用地,多为传统民居与新建低层住宅,还有少量多层联排式住宅楼,设施不够齐全,内部道路不够通畅。
许多传统民居由于年久失修,居住条件较差。
历史街区内部基本没有集中绿地,绿化较少,居民缺乏必要的休憩娱乐场所。
整体绿化率相对比较低。
表3-1窑湾历史文化街区现状用地平衡表
序号
用地代码
用地名称
面积(公顷)
占总用地(%)
1
R
居住用地
7.1870
43.22
2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0.8972
5.39
其
中
行政办公用地
0.5387
3.24
医疗卫生用地
0.0209
0.13
文物古迹用地
0.3376
2.03
3
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0.1152
0.69
其中
商业金融用地
0.1152
0.69
4
M
工业用地
2.0393
12.26
5
W
物流仓储用地
0.00
0.00
6
S
交通设施用地
3.9585
23.80
7
U
公用设施用地
2.2405
13.47
8
G
绿地
1.6337
9.82
9
D
特殊用地
0.1923
1.16
10
E
其他用地
0.00
0.00
合计
城市建设用地
16.63
100
窑湾历史文化街区用地情况存在以下问题和特征:
1、部分文物古迹点没有得到及时修缮与保护,有些被单位和居民占用,损坏严重。
2、一些文物周围环境没有得到保护,对整个建筑群影响较大。
3、民居群内部缺乏维修与整理,乱搭乱建现象比较严重。
影响消防安全。
4、因建设时代原因,在街区中插入了一些行政办公、科教文卫、多层住宅等用地。
占据了较多用地,建筑风貌与历史街区不够协调,布局零乱而不成体系,有些用地已经闲置,对居民生活与城镇环境也有一定影响。
二、风貌评价
1、风貌评价标准
为了更好地体现规划的重点和内容,把历史文化街区所有建筑进行风貌分类评价。
建筑风貌分三类:
风貌较好传统建筑,风貌一般传统建筑,风貌较差现代建筑。
风貌较好传统建筑:
主要为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按风貌要求重新修复过的文物建筑。
风貌一般传统建筑:
为原有传统建筑风貌基本保留,但门窗己经有所破损,墙体也有不同程度破坏的建筑。
风貌较差建筑:
为经过大的改造,已失去了原有的传统风貌特点,建筑质量较好而建筑风貌为现代形式;现代形式建筑;违章搭建的棚屋。
2、现状评价
窑湾历史街区保留较好风貌的传统建筑,高度均为2层左右,多为坡屋顶,门窗檐口等保留着浓郁的地方传统特色。
街区内由于市政基础设施跟不上,电线乱接,天线林立,都是主要的景观影响点。
通过大量的现场调查与综合对比、分析,对窑湾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建筑进行评价,得出如下结论:
窑湾历史文化街区内风貌较好传统建筑有窑湾汽车站、望衡亭,均为民国时期建筑,结构简洁,富有韵律;风貌一般传统建筑主要为沿街坊成片分布的明清民居、商铺,多为砖木结构,绝大部分由于质量的问题进行局部的修改;风貌较差建筑多为层数6-7层左右、改革开放后修建的新建筑,多为小学、行政办公建筑和厂房等建筑,无论是在体量、色彩、材料等方面都不符合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协调的要求,对整个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破坏较大。
这些建筑分布不多。
三、建筑年代现状分析
湘潭旧城历史悠久,窑湾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新老建筑较为混乱,呈现出不同的年代建筑特点与建筑风貌,从整体情况而言,建筑年代主要以五个时间段进行分类:
明代及以前建筑、清代建筑、民国建筑、50--70年代建筑、80年代以后建筑。
在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文化 街区 修建 详细规划 提升 方案设计 说明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