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分类复习题152.docx
- 文档编号:29476296
- 上传时间:2023-07-23
- 格式:DOCX
- 页数:74
- 大小:777.40KB
52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分类复习题152.docx
《52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分类复习题15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2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分类复习题152.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2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分类复习题152
第七章内环境与免疫(附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五年高考题荟萃
一、选择题
1.(09广东卷,19)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体内环境稳态
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
答案B
解析维持体内环境稳态,需要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直接参与,还需要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与外界环境有关,当外界环境变化超出人体调节能力的时候,内环境稳态就处于失调状态。
2.(09上海卷,8)下列人体不同种类的体液之间,电解质浓度差别最大的一组是()
A.血浆与组织液的
B.组织液与细胞内液的蛋白质
C.血浆与组织液的
D.组织液与淋巴液的
答案B
解析细胞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需要多种酶共同参与,酶大多为蛋白质,因而细胞内液与组织液在蛋白质浓度上相差较大。
3.(09海南卷,9)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
B.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
C.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
D.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A
4.(09海南卷,7)正常人若一次饮完1000mL清水后。
立即测量尿流量。
下列能正确从输尿管流出的尿流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答案A
5.(09全国卷Ⅱ,4)为防止甲型H1N1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有人建议接种人流感疫苗,接种人流感疫苗能够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条件之一是:
甲型H1N1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具有相同的()
A.侵染部位B.致病机理C.抗原决定簇D.传播途径
答案C
解析甲型H1N1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具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所以接种人流感疫苗能够预防甲型H1N1流感。
故选C。
6.(09浙江卷,2)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了人体深部的组织细胞并大量繁殖,下列关于该菌的细胞呼吸类型和消灭该菌首先要通过的免疫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氧呼吸和体液免疫
B.无氧呼吸和细胞免疫
C.有氧呼吸和体液免疫
D.有氧呼吸和细胞免疫
答案B
解析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了人体深部的组织细胞并大量繁殖,可见该菌的细胞呼吸类型是无氧呼吸,消灭该菌首先要通过细胞免疫的途径。
故选B。
7.(09广东理基,54)某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人体不会产生相应的()
A.浆细胞B.记忆淋巴细胞
C.过敏反应D.免疫反应.
答案C
解析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时,体液免疫过程中会产生浆细胞和记忆淋巴细胞,而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物质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因此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人体不会产生相应的过敏反应。
8.(09四川卷,5)病原体对不同免疫状态小鼠的感染进程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缺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受损,特异性免疫也无法产生
B.B细胞缺陷小鼠虽无法合成抗体,但仍能对胞内寄生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
C.T细胞缺陷小鼠体内的抗原呈递作用不能完成,体液免疫无法产生
D.正常小鼠免疫产生的淋巴因子,加强了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对肥细胞的特异性杀
伤作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了免疫的相关的知识。
A中吞噬细胞缺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受损,特异性免疫可以进行,因为抗原不一定要通过吞噬细胞暴露,可以直接传递给T、B淋巴细胞完成特异性免疫的过程;B细胞缺陷小鼠虽无法合成抗体,但可以通过细胞免疫对胞内寄生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B正确;C中T细胞缺陷小鼠体内的抗原呈递作用不能完成,但体液免疫中抗原是可以直接传递给B细胞完成体液免疫的;D中淋巴因子是通过激活溶酶体释放相关的酶而加强了效应T细胞对靶细胞的裂解作用的。
9.(09重庆卷,4)如果给人注射灭活的甲型
流感病毒,可预防甲型
流感,那么灭活病毒在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正确的是()
A.B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B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
B.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
C.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细胞,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D.淋巴细胞吞噬该病毒后形成记忆细胞,能释放白细胞介素
答案B
解析效应B细胞不能使靶细胞裂解;吞噬细胞不能形成效应细胞,记忆细胞不能释放白细胞介素,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
直接判断选择支的正误。
此题为容易题,识记类。
10.(09广东卷,28)关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H5N1禽流感病毒的有关比较,正确的是(多
选)()
A.均使感染者发烧,因此两者抗原相同
B.感染不同的人后所引起的患病程度可能不同
C.感染正常人体后均能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
D.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而改变传染性
答案BCD
解析病毒作为抗原,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所以A选项不对
11.(09上海卷,2)下列疾病中,由病毒引起的是()
A.白化病B.炭疽病
C.结核病D.狂犬病
答案D
解析白化病是一种遗传病,由基因控制;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二者都是细菌不是病毒;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12.(09上海卷,23)人体内往往存在着针对一种病毒的不同抗体,合理解释的是()
A.病毒表面往往存在多种蛋白质分子
B.病毒基因在细胞内能高效复制
C.病毒表面往往存在多个同种蛋白质分子
D.病毒基因在细胞内能高效表达
答案A
解析一种病毒表面往往有多种蛋白质分子,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这种病毒的不同抗体。
13.(09上海卷,27)甲型N1H1流感病毒能在宿主细胞内繁殖,其主要原因是该病毒()
A.基因组变异过快
B.基因复制和表达过程过于简单
C.基因和蛋白质的结构与宿主的相似性很高
D.利用宿主细胞的酶完成基因复制和表达
答案D
解析病毒是专营性胞内寄生生物,缺少代谢必须的酶及场所,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在宿主细胞内借助宿主细胞的酶系统来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及蛋白质的合成。
二、非选择题
14.(09北京卷,31)某人在持续几天咳嗽后发热,经诊断是细菌感染引发了肺炎。
用药后得以康复。
请回答问题:
(1)侵入人体的细菌是一种发热激活物,通过一系列反应引起人体发热。
体温过高时,人体新陈代谢加快,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耗氧量;由于供氧不足,肌肉组织中含量增高,病人会感觉肌肉酸痛。
(2)人的体温是由位于的中枢调控的。
(3)发热到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中,人体的和系统参与了调节,最终实现稳态。
答案
(1)增多增大乳酸
(2)下丘脑体温调节
(3)神经免疫
解析
(1)人体体温过高时,新陈代谢加快,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增多,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
供氧不足时,肌肉组织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导致肌肉组织中的乳酸含量升高,从而使人感觉肌肉酸痛。
(2)人体体温调节中枢是:
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3)从发热到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也是一个体温调节的过程。
体温调节是指:
传入神经传出神经
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体温调节中枢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所以此过程中有神经系统的参与。
发热是身
体对病毒或病菌入侵所产生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有利于抵抗入侵的病毒和病菌,是人体正在发动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一个过程,所以此过程也有免疫系统的参与。
15.(09福建卷,26Ⅱ)人体体温能够保持相对恒定,是由于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请回答:
(1)当身体的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时,产生的兴奋由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可引起分泌增多,该激素作用于全身细胞,提高细胞代谢的速度,增加产热量;在38℃的高温环境中,人体主要通过方式散热。
(2)当体内有炎症时会出现发热现象,这有利于吞噬细胞和抗菌物质等转移炎症区,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此过程属于免疫。
人体注射乙型流感疫苗后,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产生的相应不能识别并作用于侵入机体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
答案
(1)传入神经甲状腺激素(或肾上腺素)汗液蒸发
(2)非特异性抗体和效应T细胞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内容。
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应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构成。
当身体的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时,产生的兴奋应通过传入神经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可引起甲状腺激素(或肾上激素)分泌增多,因为这两激素都能够提高细胞代谢的速度,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增加产热量;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在38℃的高温环境中,人体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方式散热。
当体内有炎症时会出现发热现象,吞噬细胞和抗菌物质等转移炎症区,抵御病原体的攻击,该过程不具有特异性,所以是非特异性免疫。
人体注射乙型流感疫苗后,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的相应抗体)和细胞免疫(产生效应T细胞)不能识别并作用于侵入机体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只能识别并作用于侵入机体的乙型流感病毒。
16.(09四川卷,30Ⅰ)
将小鼠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成一种特定的细胞(命名为M细胞),再将M细胞移植到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细胞被特定药物破坏的小鼠)体内,然后小鼠的血糖浓度,结果如图所示(虚线表示正常小鼠的血糖浓度值)。
请回答相关问题:
(1)实验用的胚胎干细胞取自小鼠的早期囊胚,取出胚胎后一般用 酶将其分散成单个细胞。
(2)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定M细胞已具有 细
胞的功能。
说明判定的理由 。
(3)用胰岛素基因片段做探针,对小鼠胚胎干细胞和M
细胞进行检测。
请在下表的空格中填上检测结果(用“+”表示能检测到,用“-”表示不
能检测到)。
用探针检测细胞的DNA
用探针检测细胞的RNA
胚胎干细胞
M细胞
胚胎干细胞
M细胞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胚胎干细胞通过 定向分化为M细胞。
(4)若将M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重组细胞能否分化为其他类型细胞?
,请说明理由 。
答案
(1)胰蛋白
(2)胰岛B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
(3)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胰岛素基因的表达)
(4)能细胞核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细胞核的全能性)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如下:
1.糖尿病的机制
2.细胞的全能性和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
1.糖尿病的机制
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无法合成胰岛素来降血糖,血糖浓度过高随尿排出,导致糖尿病的产生。
本题中通过曲线反应了未移植M细胞和移植M细胞下血糖浓度的变化,可见移植M细胞血糖浓度降低,显然M细胞发挥了胰岛B细胞的功能
2.细胞的全能性和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
第(4)小问中考查了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的原因,即细胞核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
套遗传物质;第(3)问中通过表格的形式要求学生补充实验的结果,首先学生要明确这里的M细胞是通过小鼠的胚胎干细胞经过细胞增殖、分化而产生的,由于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所以M细胞和胚胎干细胞的DNA是一样的,然而细胞分化的实质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追究到原因就是相同的DNA转录形成了不同的RNA,进一步合成了不同的蛋白质,所以M细胞和胚胎干细胞中的RNA是不一样的,从而在进行DNA探针杂交试验时出现了如表格中显示的杂交结果。
17.(09广东卷,34)妊娠期糖尿病(简称GDM)是一种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糖代谢异常妊娠并发症,孕妇患GDM后血糖调节能力下降,对胎儿发育和自身健康带来多种负面影响。
以下是某位孕妇的GDM筛检报告,请你完善。
(一)目的、对象
目的:
GDM筛检。
受检者:
姓名×××,妊娠25周。
(二)筛检方法
受检者禁食12小时后,抽取其静脉血(血样品号:
0h),然后在5分钟内口服完400mL葡萄糖水(含75g葡萄糖),开始服糖后1小时、2小时、3小时分别抽取其静脉血(血样品号分别为1h、2h和3h)。
测定所采集各血样品中的血糖浓度。
判定方法:
4个样品中有3个血糖浓度大于或等于参考值即可判定为患GDM。
(三)结果与分析
检测报告如下:
由此可判定该孕妇。
(四)讨论
(1)若GDM患者想了解病因是否为自身胰岛分泌功能异常,则需要测定血液中的
和的浓度。
(2)请根据血糖调节有关知识,解释要求受检者在5分钟内服完葡萄糖水的原因。
(3)相当一部分GDM患者在产后会康复。
请简述康复后她们体内血糖水平偏高时的血糖调节过程。
答案(三)患GDM
(四)
(1)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2)如果服糖时间不控制而随意延长,则会影响测定结果,且如果血糖浓度在短时间内上升不够高,则不能了解受检者血糖调节的最大能力。
(3)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减少,从而使血糖降至正常水平。
解析本题考查了血糖调节的知识。
根据图表所示数据可知,三项数据测定值均高于参考值,所以该孕妇患GDM,胰岛的分泌功能,由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共同维持,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本题还考查了现实生活中血糖调节异常病症的知识,如第二小题,解释了检测血糖水平的方法,第三小题关于血糖调节过程的考查,相对容易,许多同学都知道是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8.(09上海卷,35)图1表示下丘脑参与的部分调节过程,A~D代表激素,①~④表示过程。
据图回答。
(1)下丘脑在维持人体水和电解质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图1中激素A的名称是________。
(2)饥饿状态下,导致血糖升高的神经调节过程是:
低血糖刺激下丘脑,一方面引起________________的反射性兴奋,并由神经调节肝脏的代谢,另一方面经由____,促进________和胰岛A细胞分泌激素B和C,以协同升血糖。
(3)给成年的肥胖者一次性口服足量的浓葡萄糖溶液后,测定血液中葡萄糖和胰岛素浓度,结果如图2。
1)开始时的30min内,血糖上升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小肠腔中的葡萄糖通过________方式被吸收入血液。
30min后,在较高浓度________的调节下,肝细胞内的反应过程________(填图1中的数字符号)显著加强,使血糖恢复正常。
2)图2表明口服葡萄糖后,肥胖者与非肥胖者在血糖浓度及胰岛素分泌量两方面的差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事实说明肥胖者胰岛素调节血糖的效率低,肥胖是导致________的危险因素。
答案
(1)抗利尿激素
(2)延髓糖中枢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
(3)1)主动运输和扩散胰岛素①、③
2)两者血糖浓度的变化基本相同;肥胖者的胰岛素分泌量明显高于非肥胖
2型糖尿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
(1)下丘脑主要通过分泌抗利尿激素来维持机体的水和电解质平衡;
(2)根据示意图可见低血糖时,可以使下丘脑延髓中枢兴奋来调节肝脏代谢升高血糖,同时也可通过交感神经,促进肾上腺髓质和胰岛A细胞分泌相关激素来调节血糖。
(3)①口服浓葡萄糖一段时间,葡萄糖在小肠中通过主动运输和扩散被吸收进血液,血糖会明显上升;而后在机体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作用下,肝脏细胞通过促进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和甘油三酯,使血糖降低恢复到正常水平;②对比两幅曲线图可见,肥胖者与非肥胖者口服血糖后血糖含量没什么明显差异,但是胰岛素分泌量肥胖者明显高于非肥胖者,说明肥胖者胰岛素调节血糖能力较弱,胰岛素浓度高而调节能力弱,应该是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能力弱或胰岛素不能与受体结合的结果,这是Ⅱ型糖尿病的病因。
19.(09天津卷,7)人的血型是由红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的。
左表为A型和O型血的红细胞表面抗原及其决定基因,右图为某家庭的血型遗传图谱。
血型A
红细胞裂面A抗原有
抗原决定基因(显性)
O
无
(隐性)
据图表回答问题:
(1)控制人血型的基因位于(常/性)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
。
(2)母婴血型不合易引起新生儿溶血症。
原因是在母亲妊娠期间,胎儿红细胞可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剌激母体产生新的血型抗体。
该抗体又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红细胞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可引起红细胞破裂。
因个体差异,母体产生的血型抗体量及进入胎儿体内的量不同,当胎儿体内的抗体达到一定量时,导致较多红细胞破裂,表现为新生儿溶血症。
①II-1出现新生儿溶血症,引起该病的抗原是。
母婴血型不合
(一定/不一定)发生新生儿溶血症。
②II-2的溶血症状较II-1严重。
原因是第一胎后,母体已产生,当相同抗原再次剌激时,母体快速产生大量血型抗体,引起II-2溶血加重。
③新生儿胃肠功能不健全,可直接吸收母乳蛋白。
当溶血症新生儿哺母乳后,病情加重,其可能的原因是。
(3)若II-4出现新生儿溶血症,其基因型最有可能是。
答案
(1)常若IA在X染色体上,女孩应全部为A型血,若IA在Y染色体上,女孩应全部为O型血。
(2)①胎儿红细胞表面A抗原不一定②记忆细胞
③母乳中含有(引起溶血症的)血型抗体(3)IAi
解析本题考查遗传与免疫有关的知识。
(1)假设IA在X染色体上,则女孩应全部为A型血;若IA只在Y染色体上,则女孩应全部为O型血与题意不符,所以控制人血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①II-1为A型血,II-1出现新生儿溶血症,引起该病的抗原是胎儿红细胞表面的A抗原。
母婴血型不合不一定发生新生儿溶血症。
②II-2的溶血症状较II-1重,原因是第一胎后,母体已产生记忆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剌激时,母体会快速产生大量血型抗体,从而使II-2溶血加重。
③新生儿胃肠功能不健全,可直接吸收母乳蛋白。
当溶血症新生儿哺母乳后,病情加重,其可能的原因是母乳中含有引起溶血症的血型抗体。
(3)若II-4出现新生儿溶血症,其基因型最有可能是IAi。
20.(09广东卷,29)下图表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做出应答的部分过程。
请据图回
答问题。
(1)图中②为细胞,④为细胞。
(2)⑦与④功能上的区别是,由④分化为⑦的过程中,④细胞核内的
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该分子的作用是作为的模板。
(3)抗体从在细胞内合成到分泌至细胞外的过程为。
(4)过程③表示,过程⑤表示。
答案
(1)TB
(2)⑦可以分泌抗体而④不能mRNA合成蛋白质
(3)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胞外
(4)②将抗原传递给④病菌(抗原)直接刺激④
解析本题考查了特异性免疫,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合成分泌蛋白的过程,及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
由图抗体可推知7为效应B细胞,再推知B细胞和T细胞,在准确推断细胞类型的基础上,判断细胞间功能的区别,并推出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中合成蛋白质的模板是mRNA。
图中还表达了病菌(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的过程。
21.(09上海理综卷,六)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由各种病毒引起的大规模传染病,近几年爆发了非典(SARS)、情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
科学家对病毒形态结构、繁殖特点和传播方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1)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的病原体属于病毒,它们的结构简单,由和
组成,病毒只能生活在活生物的生物体细胞内,这种生活方式称为。
(2)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混合型重组流感病毒,此病毒发生重组的是。
(3)某同学参加传染病防治宣传活动,绘制了病毒增殖的示意图,其中排列顺序正确的
是()
A.①②③④⑤B.⑤①②③④
C.①⑤②③④D.①⑤④②③
(4)下表是各种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传染病
主要传播方式
非典
接触传播
乙肝
艾滋病
体液传播
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
(5)某地对一段时间内流感发病情况作了统计(见右图)。
图中曲线在a点钱快速上升的原因是a
点以后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是患者体内形成了。
(6)有些人在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的预防以及治疗初期,
会选择服用抗生素。
你认为这种做法合适吗?
利用生物
学知识说明理由。
(7)甲型H1N1流感在墨西哥爆发后,墨西哥人为提醒人们预防甲型H1N1
流感,给城市的雕塑上戴上了口罩(见右图)。
戴口罩是一个很好的预防措
施,写出除此以外另两个预防措施。
。
答案
(1)蛋白质核酸寄生
(2)RNA(遗传物质;基因;核酸)
(3)C
(4)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空气(飞沫)传播
(5)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抗体
(6)不合适。
理由是抗生素只是对细菌有效
(7)注射疫苗采用隔离措施(定期消毒;避免手部接触眼睛、鼻及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等)
解析
(1)病毒的结构比较简单,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病毒自己不能独立存活,需要寄生在其它生物体内。
(2)本题考查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步骤是吸附、注入遗传物质DNA、DNA复制蛋白质合成、细菌内病毒组装、病毒释放。
(4)乙肝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饮食,血液,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是呼吸道传染病,通过空气传播。
(5)随着感染人数的增加,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速度加快,以后发病人数减少是因为经过治疗人体产生了抗体所致。
(6)抗生素是由微生物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菌作用一类代谢物,主要作用于细菌。
(7)防治传染病传播的方法主要有:
控制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
22.(09海南卷,23)请回答与机体免疫有关的问题:
(1)体液免疫的初次免疫反应与第二次免疫反应相比较,产生抗体更多的是____
(2)某种病原微生物(
)初次侵入机体后,经_____细胞摄取和处理,使
的_____暴露出来,并传递给_____,然后再传递给相应的B淋巴细胞。
B淋巴增殖分化能形成两种细胞,其中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甲)是_____;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对同种抗原作出增殖、分化等快速反应能力的细胞(乙)是_____;当机体再次受到
和另一种病原微生物(
)
感染时,细胞乙只能对
发生免疫反应。
细胞乙不能对
发生免疫反应的原因是_____。
答案
(1)第二次免疫反应
(2)吞噬抗原T淋巴细胞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记忆细胞
两种病原体的抗原不同
2005-2008年高考题
一、选择题
1.(08宁夏理综)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A.降低、CO2、Na2CO3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D.升高、乳酸、NaHCO3
答案B
2.(08海南生物)给动物饮相同量的清水,与对照组动物相比,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尿量减少
的实验动物是 ()
A.输液不久后的动物B.患糖尿病的动物
C.切除垂体的动物D.摄入过多食盐的动物
答案D
3.(08山东理综)2008年1月12日我国科考队员登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52 高考 生物 考点 专题 分类 复习题 152